书城文学曾阅散文集
7875100000062

第62章 牛鼻不串串牛尾

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项事物,都有它的特点,知窍了,事情便容易处理。《幼学琼林》说:“陈平作傀儡,解汉高白登之围;孔明造木牛,辅刘备运粮之计”,也是知其窍也。所有事物就是这样,“但用则各适其用,而名则每异其名。”

闽台俗语“牛鼻不串串牛尾”,就是影射处事不得要领,弄得满头大汗,事倍功半,还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目的。就如“呣罩鸡喊来鹞”、“路不行行半坪”等等。都是讥人处事不得要领,没有切中要害。

俗语中的“串”字,闽南土音读ɡèn,即穿串也。

荀子说:“人的毛病就在于偏见,偏见是主观,偏见就看不到全面。偏见常常把事情弄成本末倒置,因为他视末为本,视本为末。就如串牛鼻,要懂得牛鼻之中有一个软组织的部位,很敏感。人们摸清牛的这个要害部位,就拿“牛串”给它串上,然后系之以绳索,只要把绳索轻轻一拉,牛就跟随人的意向而行。假如你不懂牛的这个弱点,或固执己见,不把“牛串”串穿在牛鼻上,而要把“牛串”串穿在牛尾上,如此一来,任你千呼万唤,任你使尽全身气力,牛也不会听你使唤驱役。

这句俗语,妙就妙在这普通的生活常识之中,可以让人发现许许多多的道理。

人所共知,初生牛犊,不需要串鼻,待其会跑会跳,不跟在母牛身边,主人便买来一个“牛串”(钢制或铜制)从它的鼻孔穿过,然后系之以绳索,便好牵制使唤了。

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现象,包含着令人回味不绝的哲思,这就是闽南台俗语的魅力。

好亲成不如好厝边

“亲成”,即亲戚;“厝边”,指与己之近居者。“亲成”、“厝边”,是我们中华民族社会结构的基因。“好亲成不如好厝边”绝不是委弃“好亲成”,更不是说,什么都不好,只有“好厝边”才是唯一好。这俗语的意思是说:好亲成(亲戚)固然是亲,可是这种亲戚一般都不在自己的身边,遇到急事,常有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感慨;如果有“好厝边”,一旦有什么急事,立即可以互相照应。

社会是人群的组合,人在这社会中,自然有“好厝边”(好邻居)的感受。这是因为“好厝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入相见,大事小事,乃至生、老、病、死种种人际关系都可以呼之即来,或不呼自来。于是又有“行要好人伴,住要好厝边”的说法。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是在近代受西方文化渗透、冲击,不少人认为西方什么都先进,连月亮也比我们中华的亮。其实,这些人没有了解中华的文化史,更没有了解世界史。有权威学者说:“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有人纷纷扬扬要打倒“孔家店”,这不但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误解,也反映他们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知。

“好亲成不如好厝边”这俗语,实际上就是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精神文明上的圭臬。刘向《列女传》载:孟子小时很贪玩,他的家靠近墓旁,墓的造型别致,整天与邻居的孩子没事便学筑穴埋葬来玩嬉。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为了改变这一环境,孟母决定迁到一处靠近市肆的地方。

岂知住了不久,孟母发现孟子又不想学习,整天与那些生意人的子弟嬉戏。于是又迁到一处靠近学宫的地方。

这时,孟母发现孟子戏玩的是列俎豆、习礼仪。孟母的心终于安定下来,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果然,孟子成为我国继孔子之后的大儒。古代启蒙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就是这样来的。

无独有偶,《南史》宋季雅为了与吕僧珍作邻居,居然不惜花费钱财,买了与吕僧珍相邻的住处。这种择地而处的做法,都是为了寻找“好厝边”。

俗语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家语》载孔子这么一句话:“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好厝边”有助心灵开放,人与人的内心、性情能获得理解。理解是人的精神营养!“好厝边”在生活空间里不会觉得狭小,生活上不觉劳累、苦闷,有时还能给人找回补赎身心重大创伤的灵药。

——原载《石狮日报》200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