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三教九流智慧谋略全书
7910000000018

第18章 理智天空篇(4)

过了一会儿,农夫又对医生说:“尊敬蛤先生,请别生我的气。我总觉得,凭你的技术是不能给人治好病的。”

“你撞什么医术,大老粗!许多人都是我治好的。”

“可我认为,他们所以能好,这全凭老天爷的心愿。”

医生生气地说:“和老天爷有什么相干?人是我治的,不是老天爷治的!”

和尚一听生气了:“什么?你竟敢怀疑老天爷的神力?”

农夫紧跟着和尚喊道:“师父,他侮辱了老天爷,犯了滔天大罪!”

和尚嚎叫起来:“你这臭郎中马上给我滚开!”

医生想:他们两个,我一个,吵不过他们。只好撒腿跑了。

这时,农夫对仍在吃香蕉的和尚说:“噢,你读过无数神圣的经法,你们这些经法上是不是禁止侵占他人的财产?”

和尚肯定地说,“那当然禁止罗。”

农夫说:“那么你为什么乱吃别人的香蕉呢?”

和尚还没来得及回答,农夫就抄起一根大棍,指着大路怒气冲冲地对他说:“按照你们神圣的经法办事,你赶快上路吧,要不,我就跟你不客气了!”

和尚斜眼瞅着农夫手中的大木棍,觉得老天爷此时实在帮不了他的忙,只得扔下甜甜的香蕉,慌不择路地逃走了。

罗斯福巧言惊世

1940年12月17日,美国。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露面了。

这是英、美、苏先进等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时刻。处在欧洲反法西斯侵略最前面的英国,黄金外汇已经枯竭,无力按照“现购自运”的原则从美国手里取碍军用物资。作为英国的盟友,美国应资全力支持英国,罗斯福懂得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在这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德国打败,德国的势力一大,美国也将会受到豁害。但是,一些美国人的目光还只着眼于本国的眼前利益,应该说服他们,全力以赴支持英国。罗斯福要宣传他的《租借法》,使之能够顺利出台。这就是他要出席这次记者招待会的主要目的。

“女土们,先生们,”罗斯福总统介绍了《租借法》以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进—步说明他的设想,“假如我的邻居失火了,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花园的水龙带,要是让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我就可能帮他把火灭掉,以免火势蔓廷到我家里去。这时,我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救火之前对他说:‘朋友,这条管子我花了15元,你要照价付钱。’这时候邻居刚好没钱,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就不要他15元钱,我要他在灭火之后还我水龙头带。要是火灭了,火龙头还好好的,那他就会连声道谢,原物奉还。假如他把水龙带弄坏了,他答应照赔不误的话,现在我拿回来的是一条仍可用的浇园水管,那我就不吃亏。”

记者们问罗斯福总统:“总统先生把浇园水管比作武器吗?”

“是的,”罗斯福说,“我是以此来阐述《租借法》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军火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或者干脆丢失了;只要借的人认赔,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就是这样!”

罗斯福总统一番浅显易懂的话震惊四座,并且通过新闻媒介,震惊全球。

1943年1月11日,美国众议院以317票对71票通过《租借法》同年3月8日,美国参议院以60票对31票通过了《租借法》。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各国反法西斯国家的首脑都对《租借法》作出了高度评价。

爱迪生智救火车

爱迪生小名汤姆,他的邻居小杰米,好好学习,课堂上拼音时,往往牛头不对马嘴。小汤姆就教杰米“电报术”。后来,当教师叫杰米起立答拼音时,小汤姆就用铅笔敲击桌面,发长短音,因此杰米的答案从此没有差错。老师竟没有觉察出其中的奥秘。

一次,小汤姆用“电报术”竟然救了一列火车呢。

那天,小汤姆的爸爸和妹妹丽莎到外地走亲戚。定于下午五点的火车回家。到下午二点,突然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小汤姆对妈妈说:“这样大的风雪,路桥会不会被破坏?我去观察观察。”

他冒着特大的风雪,到郊外桥边,哎呀!桥果然断了。这时,时间已过四点半,回车站报告已经来不及了。那时电话还没有发明,急得小汤姆在桥边团团转。

他抬头一看,离桥边不远有座小工厂,忽然心生一计,到工厂,对厂长讲明原因,向他借工厂的汽笛用一下。

小汤姆拉响了汽笛,那清脆的长短音就像在发电报。如果懂得电报用语的人,就会听出这样的话:“丽莎,丽莎,我是汤姆,我是汤姆,前面铁桥断了,前面铁桥断了,快请列车长停车,快请列车长停车。”

那汽笛反复传播着这样的“电报”。

却说汤姆的妹妹丽莎,平时经常和哥哥作电报游戏,所以熟悉电报的收发。这时她坐在火车中,忽然听到汽笛中带有电报内容,就凝神谛听起来。听完大吃一惊,忙把这“电报”翻译给爸爸听。父女俩慌忙找到列车长。列车长竖起耳朵一听,虽然不懂电报用语,但事关整个列车人员的安危,马上下令急刹车。车子完全停下来时,距离断桥不到一百米。一场车祸避免了,小汤姆的名字从此就在美国家喻户晓了。

林肯请月光作证

一天,林肯在报纸上看见一则消息说:有个叫阿姆斯特朗的青年被控犯谋财害命罪。阿姆斯特朗是林肯一个已去世的好朋友的儿子,他知道这青年品行优良,决不会杀人。就以被告律师的资格,查阅了全部有关案卷。

复审开始了,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证人福尔逊,因为福尔逊发誓说,10月18日晚,他在月光下清楚地目击阿姆斯特朗开枪击毙了被害者。

林肯质问福尔逊:“你在草堆后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树后面,两者相距二三十米,你能认清楚吗?”

福尔逊回答:“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问:“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吗?”

福尔逊回答:“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正照在他脸上。”

林肯又问:“你能肯定时间是晚上10点吗?”

福尔逊一口咬定:“是的,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正是11点15分。”

“你担保你说的全是事实吗?”

“我可以发誓我说的全是事实。”

林肯这时向整个法庭环视了一遍,郑重地宣布道:“全体女士和先生,亲爱的陪审官先生们,我不能不告诉你们,这个证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原告跳了起来:“你有什么根据证明我的证人是骗子?”

林肯侃侃而谈:“你的证人福尔逊先生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0点,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的脸。请诸位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11点时月亮已经下山了,哪里还有月光呢?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假定说,时间稍有提前,那的确有月光。但那时月亮应当在西方,月光从西往东照射。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对着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证人怎么能从二三十米的草堆那里看清被告的脸呢?”

整个法庭轰动起来。证人在众人的咒骂声中承认了自己是被人收买来陷害被告的。阿斯姆特朗立即被宣告无罪。

帽店招牌的故事

美国的《独立宣言》脍炙人口,它与独立战争一样,永载史册,它字字珠玉,广为流传,对推动美国的革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出于才气横溢的杰弗逊之手。他对自己的文笔颇为自负,认为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无可挑剔和删改,往往动一字就像要割掉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

富兰克林是起草这个文件的负责人,他是杰弗逊的密友,深知此人的脾性。一方面觉得《独立宣言》的草稿必须修改,一方面怕惹起杰弗逊的不愉快。于是他巧妙地向杰弗逊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开了一家帽店,他拟了一块招牌上写“约翰?汤姆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还在招牌下面画上了一只帽子。他觉得这块招牌很醒目,洋洋得意地等着朋友们的赞赏。

但是他的朋友们却不以为然,一个人说“帽店”一词与后面的“出售各种礼帽”语义重复可以删去。

一个朋友认为“制作”一词可以省略,因顾客只要帽子式样称心,价格公道,质量上乘自然会买,至于是谁制作,他们并不关心,再说约翰并非久负盛名的制帽匠,人们更不会注意。

又一个朋友认为:“现金”两字纯属多余,一般到商店购物,都是用现金购物的。

经过几次修改,招牌只剩下“约翰?汤普森,出售各式礼帽的字样和那只礼帽的图案了。”

尽管这样,还有一个朋友不满意,他认为帽子决不会白送,“出售”两字可以删去,还有“各式礼帽”与图案也重复了,可以不要。经过删改,只有“约翰?汤普森”的名字和那个图案了。

几经删改,招牌变得十分简洁明了,因而也就更加醒目。年轻的帽店店主非常感激朋友们的宝贵意见。

杰弗逊听了这则故事,感觉到稿子是修改出来的。因此广泛听取公众的建议,把《独立宣言》修改得好上加好。

这是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的13个殖民地的代表聚集一堂,通过了这个《独立宣言》一场伟大的独立战争开始了……

著名画家打官司

惠斯勒是美国著名画家,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幅画会引出一场官司。

他那幅画名为《黑色和金色夜曲》。画面上,颗颗流星,簇簇烟火在夜空中轰然爆炸,落墨洗练简洁,风格明快独特。在英国伦敦展销时,它定价为200吉尼(美国旧时金币)。

哪知,一污泥浊水式的秽言竟裹泼而来。

攻击得最恶毒的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他竟洋洋洒洒地信口开河:“从前我看见过,也听说过许多伦敦人的厚颜无耻,却从来没有想到会听说一个花花公子向观者脸上扔了一罐颜料而讨价200吉尼。人们真蠢,还能让惠斯勒的画展出!”

面对约翰?拉斯金这种信口雌黄的人身攻击,惠斯勒很愤慨。一气之下,投诉法院,控告拉斯金犯了诽谤罪。

法庭如期开审,检察长拉长驴脸,被告的辩护人咧着嘴,替拉斯金百般开脱。他们带着嘲弄的口吻议论惠斯勒完成那画是毫不费力的。

检察长挑衅地问惠斯勒:“你完成那幅《夜曲》需要多长时间,你能告诉我吗?”

这话的潜台词极明显,检察长想以这画的创作时间短为借口,证明它不值钱。

对于此类与案件无关的狡辩之词,惠斯勒完全有理由严词拒绝。但惠斯勒偏不,反而一扫画家平日那副清高、孤傲,平淡地答话:“检察长先生,能劳驾您再重复一遍吗?”看惠斯勒那悠闲的神情,检察长马上感到自己的问话确实有些不伦不类,脸部肌肉顿抽搐了一下。

检察长这尴尬的表情,让惠斯勒捕捉到了。他心中一喜,故意认认真真地思考了一会儿,居然漫不经心地答话:“噢,让我想想,大约一天……要是第二天画没有干,就再补几笔。噢,对啦,一共工作了两天。”

检察长一阵狂喜,一下子露“馅”了,讥笑着发问:“亲爱的画家,两天的工作,就要价200吉尼吗?”

突然,惠斯勒提高了嗓门:“检察长先生,你搞错了,我要的是终生学识价。”

检察长那浅薄的笑容一下子凝滞在脸上,支支吾吾地不知说什么好。因为知识和学识成果的价值,是不能以个人投入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愚蠢的检察长,此时才明白自己中了惠斯勒的圈套。

那个红鼻子胖法官见状,忙连连发话打圆场,判决拉斯金登报向惠斯勒道歉。

马克·吐温压喧闹

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多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餐厅里气氛融融,人们有说有笑。不会儿谈话声越来越响。慢慢地每个人的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到,声浪冲击着小小的餐厅。

马克·吐温看着四周每个人那拼命喊叫的样子,皱起了眉头:这真像一场骚乱,一次起义,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如果这时候我大叫一声,叫人们安静,其结果肯定是惹人生气,甚至会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沉思了片刻,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压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安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做出听得非常起劲的样子,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的说话,就会想听我的话。我只要如此叽叽咕咕一阵子,你会看到,大声谈话的人会一个个停下来,便会一片寂静。”

太太会心地笑了,侧过身子,把脑袋歪向他,马克·吐漫便耳语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

过了一会儿,对面桌上起义般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人们不知道马克·吐温与那位太太在嘀咕什么,都注视着他们,侧着耳朵想听个究竟。

好奇的人们一对对一双双地安静下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劲地讲下去:“在X先生不作声时,坐在对面的一个邻座讲的故事快完了……”

这时,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声已达到了目的。他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上,从此要讲些理顾念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人家一个一个地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大家连连点头,高兴地继续用餐。机智的幽默大师巧妙地止住了喧闹,创造了一个可以讲理的环境,才把那些人说服了。不然,怎么有这样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