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乔布斯给世人留下了什么
7942300000019

第19章 在荆棘中采集鲜花 (1)

一、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

我之后几年的目标就是一直保持对微软的领先优势,直至网络环境普及到微软无法垄断独大为止。

——史蒂夫·乔布斯

无论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还是优胜劣汰的人类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自然界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竞天择”淘汰的历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百舸争流”的竞争历史。竞争,就是成功的动力。

在自然界中,竞争体现了生存的成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一条亘古不变的法则。日本人想把一种肉质十分鲜美的四破鱼从国外运到本国销售。但四破鱼对运送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运到日本时所剩无几。人们便在其中放入四破鱼的天敌——鲶鱼,这招果然灵验。鱼运到日本时只死了几条。原来,当四破鱼遇到天敌时,求生欲被激发,全力抵抗鲶鱼,于是在竞争的磨砺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对自然界的生灵来说,与其说是竞争,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残酷考验,有了竞争,它们才有了生存的勇气与动力。

在人身上,竞争则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成功。“事无大小,人无高低,均在竞争中生存。”玛格丽特·撒切尔小时候,她的父亲总是告诫她:无论何时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社团活动中也做得最好,甚至坐车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惟一的女首相,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铁娘子”。可见,在人类社会这股激流上闯荡的人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具备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同样,在商场中,也免不了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选择了竞争,就注定了只能在荆棘中采集鲜花。

对于乔布斯来说,微软无疑是苹果最大的竞争对手。20世纪80年代,微软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与厂商结盟,控制了整个个人计算机行业,彻底压倒了苹果模式。在市值方面,苹果公司与微软也差距悬殊,微软的市值在当时是苹果的5倍。但即使在微软公司如日中天的时期,乔布斯也从不示弱。

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以及微软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许多企业家视比尔·盖茨为自己的偶像。但在狂妄地乔布斯眼里,他所带领的苹果公司最终一定能打败比尔·盖茨和他创立的微软公司。他总是在大众面前宣称:“苹果桌面系统的创意被微软抄袭了。”尽管公众也没弄清微软到底抄袭了苹果什么创意。但是乔布斯执意控告微软侵权,虽然最终苹果败诉了。

面对强大的微软公司,乔布斯从未认输过。1997年,乔布斯回到跌入谷底的苹果公司。不久,他会见了比尔·盖茨。在这次会面中,他一本正经地对比尔·盖茨说:“比尔,桌面系统全是由我们两家公司控制的。”如果不了解内情的入,一定会以为苹果与微软在桌面系统上势均力敌,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97%的个人电脑都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仅有3%的电脑使用苹果的操作系统。恐怕除了乔布斯,所有人都认为微软才是计算行业的龙头老大。

然而,正是这样不服输的精神.让乔布斯带领苹果真正超越了微软。或许,没有人会料到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微软也会“软”下来。直到2010年,一切都发生了逆转,乔布斯把苹果送到了纳斯达克的巅峰。当然,不是微软不够出色,而是苹果太出色了。此时,戴尔公司的市值排名78位,而苹果的市值却差不多相当于8个戴尔公司。乔布斯创造的商业奇迹将所有人震得目瞪口呆,甚至当时的华尔街都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和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之间的PK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成大事者,必会面临大的竞争对手。竞争意味着生存,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发展,更意味着成功。在竞争中,会有胜利与失败,会有喜悦和苦恼,但竞争能催人努力,让人拼搏,使人进步。只有积极上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克服各种困难而成才;只有懂得竞争之道的管理者,才能在竞争中使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企业的竞争力左右着企业的命运。那么,该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呢?这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企业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业务。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一组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而竞争力又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因此,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对公司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辨识可以首先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人手,从中发现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确定哪些竞争力能够构成核心竞争力。

具体操作可分为三个步骤。(1)资源和能力分析。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指标体系,测度企业内外部资源和技术能力及支撑能力指标的表现。(2)竞争力分析。比较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表现,找出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从中界定出该企业的竞争力组合。(3)核心竞争力分析。对竞争力组合因素,逐一检验是否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即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战略,与企业的目标和长远规划相一致?是否具有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对最终产品中的顾客利益有突出贡献?是否具有独特性,独具特色和个性,有助于企业进行差异化经营?是否难于模仿,难以被其他企业学习?是否不可替代,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替代?是否能提供进入市场的潜能,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范围?将不符合特征的因素予以剔除,最后得到的一组资源和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管理,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当然,通过以上程序也可以发现企业需要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面对失败,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我才30岁,我还能作出贡献,我还希望有所成就,但是这一次公司的调整已经让我失去工作的动力,我几乎没有工作可做,连例行的管理报告也从未看到过。在苹果,我们共同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所以我希望我们可以有尊严地且友善地分道扬镳。

——史蒂夫·乔布斯

古人曾说过:“胜者不骄傲,败者不气馁。”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决不可骄傲;而遇到挫折与失败后,决不能气馁。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成功者不应表现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而失败者不应该失去进取的信心。这些态度都是不应该有的。

畏惧失去往往使人变得更加胆怯,但如果你不畏惧失去,并一直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正如俗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你就会发现失去并不可怕,或许那正是你的转机。

乔布斯从小就被领养,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曾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能做什么?”

17岁时,他被一本书上的一段话所震撼:“如果你能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在某个时候你的假设定会成为现实。”乔布斯把这句话深深记在了心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不懈的反思,反求诸己,因而他很早就得以逃离了“畏惧失去”这个人生的最大陷阱。

乔布斯在重组后的苹果公司里地位下降,虽然他继续承担了苹果公司发表演讲的代言人角色,但他在苹果公司的工作却毫无意义。他对那一时期的工作是如此描述的:“公司重组届,我被安排在苹果公司大楼的对面的一栋小楼工作,我戏称它为‘西伯利亚’的小楼。我给公司的每位管理人员都打了电话,确认他们都有我的电话号码,希望他们有需要时可以找我。虽然他们都热情地接受了,但是从未有人打过电话给我。我在公司上班已不同以往,除了接一两个电话、看几封邮件外,我几乎看不到关于公司管理方面的文件。有时也有人过来安慰我,表示同情,但或许他们也只是出于一种礼貌性的表达。我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它让我感到十分沮丧,因此通常我会在两三个小时后便打道回府。几次后,我已无法承受那种精神的折磨,便决定不再到公司上班。我想那里也不会有人真正关心我。”

如此无聊、无价值的工作让乔布斯无法再忍受,毅然在1985年9月17日,向苹果公司提交了辞呈,他不畏惧离开他曾与沃兹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不畏惧失去现有的一切,他那非凡的勇气和抉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递交了辞呈,回到家里的乔布斯还对众多媒体发表了声明,他与苹果公司已经无缘继续前行,他要破釜沉舟,开创新的事业。

1985年,乔布斯在向苹果公司保证不会运用公司内部的技术或专利的情况下,对外公开了他的创业计划,并提出将从公司带走几个人。

乔布斯对新公司的描述是:“只因我们彼此都非常熟悉,对彼此的能力也大有信心,且是真心对待彼此,所以我们目前并未有任何商业计划,也不会做任何事情,我们只希望成立一家小公司,可以影响它的命运,把它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的工作场所。”

这是乔布斯为选择人才而对新公司进行的独特的描述,虽然新公司几乎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却让很多人以为这将是一家极具影响力的公司,将让他们回到苹果公司成功的起点。正因为乔布斯的具有影响力的说话,很快,他便招揽到了新公司的核心成员。

乔布斯一直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精神,这让他能够在沉浮未定的生意场向着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大胆前行。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经历失败。失败会让一个人一蹶不振,萎靡不振,消沉并且不知所措。失败也会让一个人重振旗鼓,审时度势,努力并且锲而不舍。

不气馁是勇气,是失败的克星,一个人只要怀有不气馁的信念,失败充其量是自己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失败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失败对自己来讲就像过眼云烟,没有过不去的坎,坚持不懈是自己的信念,勇于尝试是一种胆略,敢于行动是一种勇气。

肯德基快餐店的创始人哈伦德五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意外中生故,不久母亲改嫁他人,哈罗德就此成为一个流浪的孤儿。

哈伦德14岁的时候,因为各种无法解决的困难,无奈的辍学了,来到印第安纳州的农场,先后从事;餐厅的保洁工,清洗汽车的清洁工,电车的售票员。艰苦的工作带给哈罗德的是,没有欢乐的少年。

16岁谎报年纪,参了军,在军队磨练了哈罗德的意志,想尝试自己喜欢的工作。军队回来以后的岁月里,哈伦德开过打铁舖,生意尚未开张就宣告破产。

哈伦德认识了一位自己钟情的姑娘,坠入情网,但是美梦不长,这位姑娘就远走高飞,哈伦德的第一次爱情迅速宣告破灭,带给哈伦德是无情的沧桑。

哈伦德重新振作,尝试卖保险,失败了,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份轮胎推销业务,也失败了,自己苦心经营一条渡船,失败了,在尝试开一家汽车加油站,也失败了。失败就像梦魇一样跟随他,岁月匆遽而过,哈伦德的人生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