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责任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西塞罗
乔易决定不再与蒂姆纠缠在一起,他认为蒂姆总有太多的麻烦。乔易的父母为此称赞了儿子所做的决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看来你仔细地想过了。做过样的决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你处理得很好。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孩子我们希望你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泰尼跑到他妈妈面前:“我的屋子可干净了,妈妈,快来看一看。”妈妈检查了一下屋子“棒极了,宝贝,你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你的屋子看起来真的干净极了!”
乔易的父母与泰尼的妈妈都采用了积极的反馈方式来面对孩子们所做的事。他们在寻找适当评语,指出孩子们所做的好事,这些充满鼓励的评语就象赠予良好的行为一道光环一样。
积极反应是你用来增进孩子良好的行为方式及自尊的最强有力的工具。积极的反应是对孩子们良好行为的一种回报,它是指采用赞扬或激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虽说积极的反应不是什么新方法,但我们却常常忘记了采用。如果你期望着孩子的行为良好,那就增加些你对积极反应的感知吧。如何使用积极的反应
你可以用二种方式使用积极的反应——增加所期望的行为,减少反对的行为。采用积极的反应方式增强所期望的行为是容易的,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也很容易,一旦孩子表现得较好,着重地强调一下便是了,当孩子表现很好时,说几句表扬的话,给予一点点鼓励,一次拥抱或是一点点的自主权力就会让孩子深深感动你的。
你或许希望孩子们能彼此共享事物。当你的孩子真的在与别人共享时,立即强调他良好的表现,你可以说:“我喜欢你与别人分享的方式。我看到今天早晨,你把玩具拿给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这的确是个好决定,我很自豪你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看电视,这说明你长大了,这一切对你来说再好不过了!”
积极的反应用起来比较简单,困难的是你总要记住去寻找孩子们的良好的行为表现。而通常,我们只注意到了孩子错误的行为表现,认为孩子的良好的表现是理所当然。事实上通过重复强调孩子的良好的表现,是再一次次强化他对良好的行为的感知,这样经过反复地实践,随着你不断地增加采用积极地反应方式,你的孩子将会逐渐对自己的所做所为做出良好的决定。
在运用积极反应倾听时,父母并不只是扮演一台录音机,重复孩子的叙述,而是整理孩子的叙述,并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然后真实地帮助孩子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此时父母要注意的是:
1、学习“停、看、听”。
通常情绪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与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有些人认为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比语言沟通更重要,更具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看、听。
“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
“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
“听”:倾听孩子说什么。
2、了解非语言的信息。
父母如果要成为一位有效的倾听者,必须对孩子沟通时的非语言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了解。通常孩子会借着下列的行为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感受:
(1)脸部表情。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紧张焦虑的掩饰、蔑视他人。
掷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表现。
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摇头——否认、不同意。
点头——同意、承认、认同。
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济的心情。
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眼神逃避接触——表示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1)
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重声强调某些字——可能是谈话重点内容的强调。
孩子非语言行为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相同的感觉可以借着不同的非语言行为予以表达;当然一种行为亦可能代表各种不同的感受,具有不同意义。然而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拥有唯一独特的非语言行为表征,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觉与情绪,改善个人倾听的技巧,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要学习注意观察与了解孩子非语言行为的意义。
3、了解话中隐含的意义。
当父母倾听子女的谈话时,父母必须注意观察子女的非语言行为。当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感受时,父母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但不是紧盯不放地注视,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而点点头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父母这些种种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倾听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想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而父母所谓了解也许并不完全正确,毕竟对别人的感觉我们并不能真正知道,只能猜测罢了。
积极地倾听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隐藏于交谈背后的感受,帮助孩子从较合理的角度来察觉自己的感受。以下的实例会让你更清楚整个积极倾听的架构:
女儿:真希望偶尔也能像秀如那样生一场大病,长水痘也没关系。
母亲:你很希望在家休息几天。
女儿:嗯!生病可以不用上学,我却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母亲:你觉得上学的压力很大。
女儿:对!老师什么事都叫我做,为什么当班长就那么倒霉。
母亲:不只是有点吧!有时候,你真的很厌恶走入那个班级里。
女儿:一点也没错,我讨厌上台演讲!讨厌发号施令!讨厌当会议主席!也讨厌老师。
母亲:你讨厌学校的一切。
女儿:不是全部啦!我喜欢作文、喜欢美劳、也喜欢英文和语文;但是,我讨厌教导主任,每次班会就霸占着讲台不停地讲,听了都想吐。
母亲:你一定很讨厌听这些废话。
女儿:嗯!说什么德、智、体、美、劳,他以为现在还有这种圣人存在吗?
母亲:你觉得当圣人是一种耻辱?
女儿:嗯!我讨厌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你知道吗?同学都排挤我、孤立我,说我是老师的眼线;还有一位同学,每天下课前就咀咒我被车子撞死,我快要疯掉了……
以上的这段对话,母亲充分地运用反映式倾听,她极力地了解女儿的内在感受,对谈中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价值判断,进而澄清了女儿问题的症结,不是讨厌上学,而是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所背负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要学习倾听?
倾听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引导孩子说出内在感受后,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孩子的负向情绪自然能够得到疏解,它最明显的好处在于:
1、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惧怕的心理。
因为,父母借着倾听流露出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态度,而能够勇敢地说出内心的恐惧。
2、倾听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蜜关系。
当你在谈话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倾听,他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蜜的互动。
3、反映倾听能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都知道,把问题说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多了,也比较能够看清问题的真相。倾听具有让人说话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倾听能够促使孩子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
5、倾听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
许多父母用倾听和孩子讨论问题和烦恼时,他们发现孩子很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倾听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运用积极倾听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
“倾听”并不是解决孩子所有困难或亲职教育的灵丹妙药,父母必需具备一些基本态度,才能将倾听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至。
1、父母必须有“想听”孩子说话的心意,如果你很忙,如果你很烦,那么就等到你愿意听的时候吧!
2、允许并真诚接纳孩子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想法。
3、你必须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父母的信赖将是激发孩子潜能的催化剂。
4、你必须知道情绪的感觉只是一时的,而非长久不变。人的感觉时时都会改变,恨能转为爱,失望也能被希望所取代。你毋须害怕孩子说些情绪性的语言。例如:我恨老师,我咀咒她快死掉。你要庆幸的是当孩子倒出这些屯积在内心的垃圾之后,他的心灵才能获得祥和宁静。
5、你必须尊重孩子是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位知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把琴弦。试问,为人父母的我们,如何有能力永远霸占着这把琴弦?当你体会到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你会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只能“陪”孩子走过苦涩,却绝不能替他解决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运用倾听时,必须配合上述五项基本态度。否则便会显得空洞、虚假、毫无诚意。
倾听可能面临的危机:
1、不习惯。
很多父母说:重复孩子的话,那多不自然呀!倾听并不是要你像鹦鹉学舌般地把孩子的话照说一遍,而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如何从交谈中,正确地解读孩子说话信息中所传递的情感。
如果父母尚不能正确地掌握孩子的意思时,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我真的很想了解你,你愿意把刚才所说的再说一次吗?”“我不知道是否弄清楚你的意思,也许你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
父母此时借着孩子的重复表达,来求证自己对孩子了解的正确程度,然后再给予回馈。
2、不要强迫孩子做感受与情绪的分享。
倾听是一种开放式的交谈,也许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建立坦诚开放的心胸。孩子也许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也可能保持沉默,不说一句话;甚至离开或否认父母所说的一切。然而,不论孩子做出怎样的反应,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并接纳孩子的反应,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马上要说,父母在往后的日子中,仍然有很多机会表达自己帮助孩子的意愿。
有些孩子也许从来没有与他人分享情绪的经验,所以孩子并不习惯与别人分享,当父母面对孩子沉默的反应,并不意谓父母倾听失败。大多数孩子如果拥有一次被接纳的感觉后,他就会乐于与别人分享。因此父母与孩子必须先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接纳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鼓舞孩子与父母分享的勇气。
3、正确地反映孩子的意思。
当父母企图了解孩子的意思时,过或不及的反映倾听,会丧失了原有的好意,造成伤害孩子的事实。因此父母必须尽量使用适当且正确的形容词来反映孩子的意思。基本上,父母稍微夸大的描述反映会比一针见血的了解更令孩子有安全感,因为父母一针见血的了解易形成孩子的误解,当父母表现较夸大其词的反映时,孩子会加以澄清,并能体会到父母企图了解他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