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说明书
7944700000032

第32章 怎样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

教你的孩子缄默,他便很快就学会说话了。

——富兰克林

一天晚上,一家四口人去吃晚饭。李那时已三岁了,孩子们都知道,吃过晚饭后,他们家通常会点些甜食,李点了她爱吃的汉堡包、炸薯条和一小杯草莓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李非要绕着餐厅打转转,爸爸和她妈妈不断地提醒她乖乖吃饭,每说她一次,她才吃一口汉堡,喝口奶,就是不好好吃饭,而其它人都几乎快吃完了。

考虑到女儿也许不饿,爸爸也得讲理些嘛,于是爸爸想让她多多少少吃点就行了:“好孩子,吃甜点之前,你必须吃个汉堡,不然的话,你就不能吃甜点。”李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可是接下来她仍是到处转就是不肯吃饭,很快,吃甜点的时间到了。

他们想给女儿买点冰淇淋,尽管这孩子没吃完饭,但她表现得不错,还比较有礼貌。他们可以想象假如一旦女儿发现他们没有给她买冰淇淋,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她的哭闹会令他们做父母的多尴尬!而恰恰是因为父母这么想,就常常放弃了对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注意请不要轻易地屈服于这种思想。

我们的选择就是坚持到底。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就别吃甜点。坚持不懈远远要胜过孩子的几滴眼泪与父母对她的同情,我们的选择不是做什么,而是怎样去做。最后李的父母决定除李之外的其余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冰淇淋,然后父亲让孩子的母亲与儿子安东尼在收银台等他,他在餐桌旁给女儿点时间吃饭,不是因为仍让她吃冰淇淋,对女儿来说想吃甜点已经太晚了,爸爸只是想让她多吃点饭,而吃冰淇淋的时间已经过了。

过了几分钟,父亲告诉李我们得离开了。女儿问爸爸她可不可以吃冰淇淋,父亲说:“不行,你还没有吃完晚饭。”“爸爸,我现在就吃吗?”女儿请求道,等走到收银台时,李看到只有三份冰淇淋,爸爸温和地向她解释说因为“我们吃完了自己的晚饭所以可以吃冰淇淋”。

当父亲抱着连踢带打的女儿,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饭厅时,父亲几乎要发疯了。他在想人们会怎么看我这个爸爸呢?而他只想说:“没什么的,我只是想坚持不懈地教育孩子。”

女儿在回家的一路上又喊又叫,她说如果爸爸妈妈再给她一次机会她就会吃晚饭。看着李那么伤心,其他李的兄弟姐妹们冰淇淋也吃得索然无味,安东尼要把自己的冰淇淋分给妹妹些。这也是在那位爸爸的生命中第一次觉得冰淇淋是那么难吃,他真想摇下车窗把冰淇淋扬出去。因为他们都爱李,看到她哭了简直让人心碎。

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有时拒绝与坚持不懈的确不易,那么做你觉得会深深地伤害自己的孩子。是的,立刻放弃买个冰淇淋很容易做到,可他们没那么做,他们知道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即便要忍受些痛苦或伤心。

他们想让女儿从中了解到爸爸妈妈的话意味着说到做到,即使暂时让人感觉不快,但如果你想吃甜点,就必须先把晚饭吃完;如果你不吃晚饭,就别怪别人吃,你必须做好爸爸、妈妈让你做的事,即使是在公共场合。

大约两个星期后,他们又去了那家餐馆。他们想看看上次的坚持不懈是不是起了点作用。女儿吃得很香,时不时的,她停下来说:“今晚我会吃一个大汉堡。”当服务员上冰淇淋时,父亲特意给李要了个双份的,小女儿高兴极了,很为自己的行为自豪,父亲意识到他们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孩子小的错误也不要忽略,日积月累后,会酿成大错。当他们在女儿的身上坚持不懈的时候,他们是在着眼孩子的未来,他们想让女儿意识到的不仅仅是这次晚饭要好好的吃,而是每次都要吃好。

有些孩子性格中的小问题常被家长忽视,简单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其实,这些小问题如果没有被及时矫正,可能演变为孩子成长中的大问题。

学习成绩优异却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

小明从小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住平房,小明家的后窗和邻居家离得很近,邻居家的吵闹声经常让人感到心烦,一到考试小明经常被邻居家的噪音吵得没法学习。妈妈和邻居去讲理,结果和邻居吵了一架。最后,妈妈把自家的后窗钉死了,再也不和邻居来往了。

学习成绩优异的小明对什么都要求严格,所以他在班里朋友不多,他要求朋友100%对他好,有时候总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闹别扭。每当这时,奶奶就成了他的避风港。小明和奶奶最亲,他觉得只有奶奶对自己才是100%好,什么都顺着自己。

初中时,小明考上了重点中学,可还是经常和同学闹别扭。他不知道为什么同学总喜欢欺负他,总向老师告他的状,说他“不团结同学”。想着这些烦心事,小明都没心思上课了。一到课间,他就跑到电话亭给妈妈打电话,要求妈妈给自己转学。妈妈担心儿子受委屈,不久后给小明办理了转学。

到了新学校,情况并没有好转,小明还是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总是和同学吵架。每天的精力都用来盯着每一个同学都做了什么错事,又对他怎么不怀好意,然后到老师那去告状,要求老师惩罚同学。妈妈觉得小明的行为有些异常,于是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只好办理了休学。

不要忽视孩子成长中的小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过于单调,容易养成过分依赖、过分娇惯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不注意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多与同伴接触,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的话,就极容易使孩子形成霸道、固执或者懦弱、自卑的性格。而这些性格中的小缺陷常被家长忽视,简单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其实,这些小问题如果没有被及时矫正,可能演变为孩子成长中的大问题。

小明从小就和同学相处得不和睦,说明他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会与人相处。因为和人相处需要忍让,而小明的妈妈没有让他学会这些。于是在学校生活中,不懂得忍让的小明越来越感到同学对他的排斥。

一帆风顺的孩子经不起打击。

小明在家中受到长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成绩好又让他产生心理优势。他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受到大人的呵护是顺理成章的,而同学对他当然不会这样,这就让他难以接受。

而小明的妈妈竟然能够容忍孩子每个课间都要给家长打电话,也不肯考虑问题是否出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当终于因孩子性格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如果能从开始就纠正孩子的不良心态,适当给孩子制造些“挫折”,让他学会克服,也用不着现在后悔莫及了。

做一个懂得关注孩子全面成长的家长。

一、教给孩子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家长的行为习惯会深刻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小明之所以不懂得如何与同学相处,就和妈妈有关。因为小明看到妈妈解决和邻居矛盾的方式是“将窗户钉死、永不来往”,当小明和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也就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式。

二、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对于孩子的健康人生而言,坚强的性格更重要。因为未来的人生会遇到太多的坎坷需要他们去克服,会遇到太多的机遇需要他们去决定,会遇到太多的竞争需要他们去面对。而这些,都是家长们所不能预测、不可阻挡、不能干预的。越早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他就会离成功的人生越近一步。因为即使学习上的失利、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这些小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成长中必须自己面对的大问题。小明不就是因为不懂得如何面对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小问题,而导致休学的吗?

所以,聪明的家长会告诉孩子——遇到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

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小明需要每天都给妈妈打电话、不停地要求转学、总是不能和同学搞好关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的端倪。可是这位粗心的妈妈却没有发现孩子的不正常。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只不过成人的理性更强,懂得自我调整,而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比较差,心理问题常常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

更严重的是,有些心理问题的前奏——就像小明不能和同学搞好关系的问题,被家长错误的解决方式弄得愈演愈烈。一旦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就会在他的人生埋下巨大的隐患。

所以,明智的家长要懂得: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性格才能造就孩子健康的人生。不坚持到底,后果会怎样呢

安娜10岁的儿子乔,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外面玩。吃晚饭的时候,他应该在饭前洗手,可每天乔都不洗手就跑到桌前,安娜便会说“去洗洗你的手”,乔这才会洗,他从来不为自己辩解。每次安娜提醒他时,乔总是很听话,这样持续了几星期,乔的小手脏兮兮地跑到餐桌前,安娜再喊着他去洗手。终于有一天安娜忍不住了:“每天你不洗手就跑来吃饭,然后我再把你送到洗手间,你说说为什么自己不能先洗手?”乔则看看妈妈说:“因为有一天我没洗手,你也并没有抓到吗。”

“有一天我没洗手,你并没抓到我。”这事儿也许是在六个星期前发生的,但是孩子却抓住了这一次机会,有一次他居然不洗手就可以吃饭了,没有被抓住,多么可怕呀!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孩子是怎么想的,他那聪明的小脑瓜是怎么活动的。第一次这事儿发生时,能坐在饭桌前吃饭比去洗手留给孩子的感觉更深,为什么?因为孩子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逃离了出来。其实是乔观察妈妈观察了几个星期,他一直在伺机等待看妈妈是不是还会忽略。这就是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不懈的原因。

这个事例让我想起了拉斯维加斯的赌城。人们将钱币一枚一枚地放人吃币机中,赌搏偶尔来说是挣钱的,乔的小手脏兮兮地就跑到饭桌前来就是场赌搏,而对孩子来说这样的“赌博”值得玩一次。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不能坚持到底的。我们常常口是心非。我们说“不行”然后就放弃了,我们不能贯彻始终;只要孩子稍稍磨磨我们,我们就改变主意,原本不同意的事也同意了。一会儿我们放过了孩子的错误,一会儿我们又丝毫不马虎,请千万注意:这点又恰恰被我们聪明的孩子利用了。恐吓与警告的区别

恐吓不是惩罚,而是要惩罚的一种意向,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别。恐吓只有语言而无行动,许多父母所以用恐吓手段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施以惩罚,而另一些父母则是因为太懒,对惩罚孩子不能坚持到底,贯彻始终。总而言之,恐吓只能是让孩子错上加错。

你见过候机厅里的妈妈带着个小孩子吗?妈妈恐吓说:“老实坐着,不然我就把你关进汽车。”孩子坐了一两分钟又忍不住蹦起来,做妈妈的时不时地提醒两句,孩子又坐了几分钟,然后又站起来,做妈妈的再接着呵斥。

父母的恐吓会让孩子不相信你们所说的话,孩子知道恐吓并不起什么作用。他怎么知道呢?从你不能坚持如一的态度与作法中了解到的,你没能坚持到底,没有贯彻始终,恐吓只能是将不能持之以恒放大。

警告则有些不同,如果你能凭借公正的判断,灵活地采用这一方法,它会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多数孩子不需要警告,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有在你的孩子不知道所做的是否正确时,你才应该使用警告:“本,这么做不对,快别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