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说明书
7944700000008

第8章 给纪律重下定义 (3)

例如要求刚学会走路,走路还不是很稳健的孩子,要求他一有尿意就到指定的地方小便,这样的要求未免过于严厉,很可能带给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又如开始会走路的孩子,独立的需求迅速增加,然而每一项决定对他而言,却都是一件大事,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波动,有时会因为过多的刺激而突然大发脾气,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家里客人来访时。

父母若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样的特性,就不被孩子的突然闹脾气搞得莫名其妙甚至难堪,而是能够试着去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并以比较平和的态度,理性地处理这种情况。虽然同年龄的孩子有其发展上的共同性,但是同一年龄孩子还是有个别差异的。所以家长在对待不同的孩子时,要先了解他,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特性和孩子互动。

对于孩子行为要求必须一致。

处理孩子的行为要有原则,态度要坚定且一致。有时,孩子会试探父母的要求尺度,例如当孩子第一次爬到电视机前,回头看看你的时候,就要立即将他领开,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当他第二次这样做时,家长的做法一定得跟以前一样,否则孩子就会有一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孩子的记忆力是短暂的,告诫过的可能再犯,父母要有耐心不断提醒,不要以为说过一次、两次,孩子就能牢牢记住。肯定坚决地定出行为的尺度,让孩子们接受消化,成为他的行为准则。这需要多年的工夫才能逐步完成,所以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

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管教孩子也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处理孩子不当的行为最好在没有别人的地方,尤其不要在公共场合。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可能培养出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责罚孩子,毫不考虑别人的眼光,孩子会感觉父母不尊重自己,这样很难使孩子培养出自尊心。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不会知道要尊重别人。

要明白管教孩子的真正意义。

管教孩子是要让孩子成为独立成熟的个体。有时候父母责骂孩子,甚至处罚孩子,是因为孩子不遵从自己的要求,父母深感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父母要常常检查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顺从。

不要禁止孩子对外在的探索。

从出生开始,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运用感觉器官去认识周围世界,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有觉察到潜藏的危险。年幼的孩子看到东西,就拿起来敲一敲、打一打,甚至咬一咬。所以家中贵重或危险的物品最好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尽量减少环境中任何可能造成危险后果的因素,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但父母不要禁止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外在世界的方式,但是要经常留意孩子的行为,见到孩子的行为可能导致危险,就立即制止。

以良好对策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建立行为的尺度和限制:除了了解孩子的特性,父母还要有良好的对策去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行为的尺度和限制。例如,孩子在商场看到玩具就哭闹着要买,有些父母会赶快买来哄孩子,结果孩子以后就以这样的行为作为手段,要挟父母。有些父母则是责打孩子,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面对孩子哭闹时的对策:比较好的策略是抱起孩子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先好好地宣泄不愉快的情绪,再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或者离开孩子的视线范围,孩子看不到父母通常都会立即停止哭闹。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她的。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但也需要父母的管教。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不爱他,管教孩子,不要以收回父母的爱为要挟。处理孩子不当的行为,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仍然爱他,但是以收回爱为要挟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多给孩子拥抱。

年幼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肢体的接触,给予孩子拥抱,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多和他谈话或游戏,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的。

爱和管教可以并行不悖。

孩子要有爱的滋润才能健康成长,适当的管教行为才利于孩子,爱里要有管教,爱与管教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在适当的管教中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家长管教孩子要注意十三戒

1、戒过度保护。

有时候,由于太注重表面的安全,忽略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大人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我们必须明白,关怀是心灵上的沟通,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份的干预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碍他发展潜能。

2、戒过份宠爱。

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于是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3、戒揠苗助长。

孩子年纪愈小,基本动作愈少受学习或训练影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产生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兼且会拒绝学习,也不懂与人和谐相处。

4、戒过份专制。

经常以权威口吻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不懂快乐;并使他失去自信,变得紧张、没有安全感,面对事情不知所措,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等。另外,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我们存有怀恨的心理,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我们身上。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5、戒脸孔严厉。

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我们的爱,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他对您却步。我们应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他,即使他做得不够好,也应温和地给他意见,使他容易接受。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6、戒忽略孩子优点。

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使其天份无从发挥。

中国人比较谦逊,不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批评他。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是他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认定自己一无是处,更不思进取。

表扬要及时,对应表扬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表扬。否则,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因而对这个表扬不会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强化好的行为了。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7、戒忽略孩子说话。

孩子喜欢问问题,我们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他收口;人家问孩子问题,我们却经常替孩子说话。这样,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自我表达能力差,孩子并会渐渐不再跟我们说话,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

8、戒经常对孩子唠叨。

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他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他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孩子难免会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另外,唠叨还会使自己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无法控制。

学会运用艺术语言。假如你一定要重复地说,那么就将唠叨的语气改为提醒。唠叨让人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孩子站在一边。切实地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

9、戒嘲笑挑剔。

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其缺点挂在嘴边,说话刻薄,用骂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脚”“没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均会使他感到丢脸,严重损害其自尊,变得自卑懦弱,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不敢发展潜能,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因而大减,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须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另一可能是,孩子会对我们产生怨恨,不但不会尊重您,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10、戒对孩子乱发脾气。

父母情绪不稳定、乱发脾气,会令孩子的性格变得扭曲、行为变得极端:一是变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责任感;或是变得自闭、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样爱乱发脾气。

11、戒低估孩子能力。

质疑孩子潜能,处处要求他跟随自己意愿行事。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变得依赖心重、惯于被命令、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得喜悦……

12、戒以偏概全。

用主观的情绪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为是地认定他的发展,并以一个特点概括其全部性格,导致他自我规限其发展方向。例如,经常指责他“你又给我惹麻烦”“总是这样”“没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变,会给他也认定觉得自己比人差,因而放弃改正,慢慢地,他便会向被认定的方向发展,做个没出息的人。认定,也容易做成偏见,导致经常错怪孩子,令他疏离您,对他的影响力也相对地减低,甚至变得反叛。

13、戒漠不关心。

对孩子表现出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我们注意,会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却不幸误入歧途。另一可能是,孩子觉得我们不关心他,对生命感到失望,因而走上绝路。

管教孩子父母有不同意见时

作爸爸的认为你对孩子太严格,而你认为他对待孩子太心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管教孩子方面,夫妻之间的偶尔争执是很自然的。“我们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继承了不同的关于抚养孩子长大成人的哲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博士这样说,高特曼博士还是《父母》杂志咨询部的成员。所以,想想你的父母是怎样协调配合成功地教育子女的。下面这些建议会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