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79463400000003

第3章 华为的魂:以奋斗者为本

我说一声辛苦了,会让人泪如雨下。华为人的辛苦,只有华为人懂。

崛起之梦:三分天下有其一

华为一定会成为国际性大公司,这一点大家都已有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而管理的方法与管理手段方面还缺乏准备。华为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潜力的增长,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强大的推动力与牵引力。因此充满扩张的机会,使内部的矛盾在扩张中消化。经历初期的快速扩张,使一代优秀的员工得以成长,成为骨干,为公司稳定下来后的正规管理积累了经验与管理力量。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公司避免了沉淀。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能上能下地按岗位目标责任的标准使用干部,华为的红旗是一定可以持续飘扬下去的。

华为的内部凝聚力是抵御外界风暴的盾牌。只要长期坚持剖析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不断地改良,避免重大决策的独断专行,实行委员会制的高层民主决策,华为的星星之火就一定可以燃烧成熊熊大火。

十年之内,通信产业及网络技术一定会有一场革命,这已为华为的高层领导所认识。在这场革命到来的时候,华为抓不住牛的缰绳,也要抓住牛的尾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际大公司。这场革命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只有在革命中,才会出现新的机遇。

不能担负起公司的使命,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作为高中级干部在公司存在下去。要有长期思想上艰苦奋斗的准备,也包括到国外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工作的准备。在勇于自我改革、自我设计的基础上,大量引进西方成熟的管理。不要把管理改进的一切工作,都推给顾问去做。我们用《华为公司基本法》确立了公司宏观管理的构架,我们还会通过一系列的子法,对其进行描述,然后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管理目标能真正实现。如果用三到五年时间,我们的管理实实在在进步了,我们就是往管理构架里放了很多砖,有希望建成一座大厦。

我希望大家不要做昙花一现的英雄。华为公司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当我们想躲在这个成就上睡一觉时,英雄之花就凋谢了,凋谢的花能否再开,那是很成问题的。在信息产业中,一旦落后,就很难追上了。

我们公司的现实是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管理,因此我们能发展成为大公司,而不是垮掉。华为公司会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我们的管理是否进步。

——摘自《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

当任正非在1994年提出振聋发聩的十年狂想“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时,没有人相信竟然会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当年华为的产值在100亿元左右,员工人数在8000人左右。虽然企业规模已经不小,但距离世界领先企业的规模还很远,据说当时大家都友好地笑了起来。而这一天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在以任正非为领袖的华为人执着的努力下成为现实。小小的华为公司竟提出这样狂妄的口号,也许大家会觉得可笑,但正因为有这种目标做导向,华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事实上,自成立以来,华为与国际行业巨头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这一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88亿元,相当于IBM的1/60;这一年,华为的产值是IBM的1/65;华为的研发经费是朗讯的35%,产值是它的4%。差距虽然很大,但每年都在缩小。在任正非看来,若不树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就无法使客户建立起对华为的信赖,也无法使员工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发扬脚踏实地的精神。

据中华英才网的总裁张建国回忆,1990年,仍处于草创阶段的华为仅仅20多人,但“任老板很能激发年轻人的激情,经常给他们讲故事,讲未来”,用理想与未来引领年轻人的热忱与投入。回眸华为发展的20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任正非对伟大理想与抱负的坚守,华为究竟会发展得怎样。让我们重温任正非的铿锵语言吧!“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当任正非说出这句话时,许多将要奔赴海外战场的勇士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激情满怀。而理想的实现,是用越挫越勇的斗志、用屡败屡战的精神来完成的。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海外战场,华为人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才总算有所突破,并最终超过国内市场销售额。

用愿景来指导工作,是一门深邃的管理艺术,同时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一种战略方法。成功的企业愿景就好比预言,具有唤起员工行动的力量。一般来讲,愿景的言语应该是平实的、易懂的,但又必须具有无法抗拒的力量,让每一位员工在做出重要决定和行动时都会自问:“这符合我们的愿景吗?”与此同时,成功的企业愿景必须致力于满足客户的深层次需要,从生存需要、信息需要直到发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同时,也必须根植于企业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的美好愿景:

迪斯尼乐园——给人们带来快乐;

美国房屋抵押协会——使住房民主化;

沃尔玛公司——给普通人提供和富人一样的购物机会;

波音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飞机制造商,并把世界带到喷气式飞机的时代;

花旗银行——成为世界上服务最好和最大的世界性金融机构。

企业对于未来的展望和美好愿景的憧憬往往代表着企业努力追求和争取的目标,远大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愿景却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从而有效地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人们本能的反应是畏惧或者逃避,而清晰的企业愿景可以消除团队成员的畏惧和逃避心理,引领团队前行的方向并将企业的未来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上来。

华为奋斗者剪影——“垫子文化”

无数硅谷人与时间赛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荣,也引领了整个电子产业的发展。华为也是无数的优秀儿女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才形成今天的基础。创业初期,我们的研发部从五六个开发人员开始,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秉承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以勤补拙,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地钻研技术方案,开发、验证、测试产品设备……没有假日和周末,也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垫子已只是用来午休,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载的老一代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是需要我们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服中心的员工们,用青春和心血铺就了华为成功的道路。不管冰天雪地、赤日炎炎,在白山黑水、在崇山峻岭中,没有日夜的概念,终年奔波在维修、装机的路上,用户的需要就是命令。严冬由于雪堵住了道路,一天7~8小时坐在零下20多度的车上;炎夏挤在蒸笼般的超载的长途车中。大年三十爬上高高的铁塔,为了维修在研究、生产中的一点点小小的疏忽;当我们坐在温暖的办公室内,他们却因为赶不上车,在车站外面等候;当我们一遍一遍受到培训,增加晋升机会,他们却因公司发展太快,服务工作跟不上,一直待在远离公司的地方,一待就是两年,没有回来一次;当我们与家人团聚时,他们却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坚守岗位。不站好这班岗,哪有市场。当他们不断地守着我们早期有故障的产品,不敢停歇一会儿,以确保公司信用,在新技术方面没有跟上公司的发展。当他们打电话向公司求援时,却受到“明白人”的斥责,说他们水平不高。我们这个时代最崇高的是责任心,最可贵的是蜡烛精神,他们照亮了公司却消耗了自己。多么伟大的人格,多么高尚的情操,当我们取得辉煌时,他们仍然像萤火虫一样默默地发光。

不要把学习英雄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用心去学习。用服中心员工向我们展示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华为精神,只有它才会生生不息,把我们带向繁荣。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有几千名可爱的员工,用文化连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我们今天是利益共同体,明天是命运共同体,当我们形成内耗小、活力大的群体的时候,当我们跨过这个世纪形成团结如一人的数万人的群体的时候,我们抗击风雨的能力就增强了,可以到国际市场的大风暴中去搏击。我们是不会消亡的,因为我们拥有我们自己可以不断自我优化的文化。

——摘自《在春节慰问团及用服中心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华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宝安区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五十多名华为人开始了充满艰险的创业之路。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设在同一层楼。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开发人员,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公司领导也是这样。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在高温下作业,经常是汗流满面。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灯就睡。四周老化测试的机架,设备上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高频电流的振荡声,伴随着枕戈待旦的华为人进入梦乡。

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车货,不论是很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大家都立即起来,卸完再睡。大多数人以厂为家,领料、焊接、组装、调试、质检、包装、吃饭、上厕所,睡觉都在这一层楼上。除了到外协厂及公司总部外,不少人一连几天都没下过楼,有时候连外面天晴天阴,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没有包装工段,也没有搬运及包装临时工,设备测好后,临时叫上在场的几个人,不分工人、工段长还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大家一起包纸箱,装入木箱再钉上边角铁,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当时华为的员工都开玩笑自称为“乡民”,经理就叫“乡长”。市场部招的新员工,一般都要先到总测工段实习,即先当“乡民”,经过培训后,才派出去。美国有著名的西点军校,华为人则自豪地称这是进华为的“西乡军校”。

无独有偶,河南省冬夏枣茶总公司也是由无数创业者并肩奋战的奉献精神铸就而成的。总公司的前身是内黄县酿酒总厂,1990年,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酒厂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困境中,王富安临危受命,成为这个半死不活的企业的当家人。走马上任后,王富安感觉肩头重担在压,丝毫不敢松懈,为了尽早将酒厂扭亏为盈,他带领整个领导班子日夜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却从没有领过加班费和补助,这种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为全厂职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以至于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职工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术;出差在外的购销人员为了节省资金,在最简陋的旅馆中构思着最宏大的销售计划……就这样,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厂当年便扭亏为盈,成为年产1.8万吨的中国最大的枣肉饮料生产厂家。它的成功,饱含着以王富安为首的新一代领导班子艰苦奋斗、牺牲小家顾大家的崇高精神。

事实上,当我们翻开中国企业家创业史这浸透着汗水与心血的篇章时,我们就会发现,当今叱咤风云的巨头企业中,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崛起的。当年,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为了发展壮大联想,睡车棚、倒彩电、顶风雪、冒严寒,用一腔不灭的激情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铸就了联想成功的丰碑;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为了研制M-6401汉卡,艰苦钻研150天,凭借着20箱方便面和昏天黑地地工作终于将第二代汉卡研制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让企业转危为安。现在国内诸多著名企业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包括奉献精神在内的企业精神,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集体辞职,只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市场部集体大辞职的壮举,开创了华为公司内部岗位流动制度化,使职务重整成为可能。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求员工要认真负责,但认真负责不是财富,还必须管理有效。

华为公司容许个人主义的存在,但必须融于集体主义之中。HAY公司曾问我是如何发现企业的优秀员工的,我说我永远都不知道谁是优秀员工,就像我不知道在茫茫荒原上到底谁是领头狼一样。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所以要构筑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去努力奋斗,在新机会点出现时,自然会有一批领袖站出来去争夺市场先机。市场部有一个“狼狈”组织计划,就是强调了组织的进攻性(狼)与管理性(狈)。

——摘自《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1995年,随着自主开发的C&C08交换机占据国内市场,华为的年度销售额达到15亿,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创业时期的一批管理“干部”,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

任正非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所谓的“集体辞职”。1996年1月,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

此事当时被竞争对手评价为“炒作”,但事实上,在1996年通信市场爆发大战前夕,华为市场体系高达30%的人真的下岗了。公司发展需要变革,但变革难免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来自现有组织的惯性。任正非的这一举措让华为人明白,“在市场一线捕杀的人,不允许有思想上、技术上的沉淀。必须让最明白的人、最有能力的人来承担最大的责任”。

不过,任正非也深知“恩威并施”的重要。每年华为会从一线撤换下来很多人,这些人可调往海外市场或升迁、转岗、内部创业。其中内部创业就是鼓励员工出去创办企业,华为可免费提供一批产品供员工所创公司销售。据说,免费提供的产品价值=员工所持华为内部股×1.7。2000年年底,曾被认为是任正非接班人的李一南离开华为,创办了做数据通信产品的北京港湾公司。据透露,华为当时给了他不小的支持,其中之一就是将他持有的华为内部股兑换成相应的华为数据通信产品。北京港湾公司成立第一年销售额就以数亿元计,而现在,北京港湾公司已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来解决组织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华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立任职资格体系来解决的。目前,华为的任职资格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学习的对象。

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已经有了系统的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尚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需要统一规划和系统设计

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有必要进行统一规划、系统设计。而且,伴随着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也要随之建立,甚至有可能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内容的重新分配,而这些,往往是部门层面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是公司层面的工作,要统一规划。否则,就会造成思想的差异、方法的不同、力量的分散,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事倍功半。

经常有公司存在几套不同任职资格制度的情况。在公司层面建立了一套任职资格管理体系,各部门在执行公司层次的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同时,又建立了自己部门的一套任职资格管理体系,这样就造成了管理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例如,公司研发中心的任职资格等级划分为6个级别,6级是最低的级别,而工程分公司则只有4个级别,1级为最低级别。这样划分的后果会造成人员在相互流动时,级别对应出现困难,给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对于任职资格的评定组织存在着两套“班子”,公司及部门各自建立了自己的任职资格评定组织,其结果是重复评定、互相冲突。

2.任职资格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保持任职资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前提,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人才在任职资格确定以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内外部环境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格认证体系中心也要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更新任职资格的间隔时段,比如每两年或五年更新一次资格标准。

3.职位分类分层一定要有相应的指导原则

职位的分层首先要考虑战略对人才的要求,要进行战略规划,明确企业需要哪几方面的人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

职位划分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任职资格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职位划分包括两个方面:职位分类和职位分层。职位分类是指对工作性质相同、任职能力相似的不同职位进行识别和归类;职位分层是指根据企业战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不同职位类别工作难度、任职能力要求的复杂性来对不同职位类别进行层级划分。职位分类分层必须遵循六大原则:与工作紧密结合原则、适应公司发展要求原则、统一分类原则、区分度明显原则、垂直上升和横向流动双向发展原则以及突出重点领域原则。

任职资格体系如同所有其他的管理制度一样,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需要企业领导人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主动克服,渡过泡沫化危机

我们公司也存在泡沫化,如果当年我们不去跟随泡沫也许当时就会死掉,跟随了泡沫未来可能会死掉。我们消灭泡沫化的措施是什么?就是提高人均效益。

队伍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就会生锈,就像不能等到打仗时才去建设队伍一样,不打仗时也要建设队伍。不能因为现在合同少了,大家就坐在那里等合同,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加快发展。军队的方式是一日生活制度、一日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平时的训练养成打仗的时候服从命令的习惯和纪律。虽然我们不是军队,但也要有这种日常练兵的教育,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锻炼我们的队伍、磨炼我们的队伍。当市场下滑的时候,我们不加大对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帮助,一旦将来有新的机会的时候,我们的员工怎么能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新的市场?!

我认为“冬天”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我们没有走到恶性化的边缘。相反,这使我们冷静下来,好好调整我们的队伍,调整我们的结构,抓住这个提高人均效益的好机会。确保“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我们的组织结构和战略队形保持不乱。

所以,虽然受行业环境影响,整个市场销售下滑,但队伍的士气不能衰退,还要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越在困难时越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如果大家把今天的困难都看成是很大的困难,那红军在长征中怎么会想到未来会胜利?在卫国战争中,卓娅和舒拉被德军包围的情况下还能想到胜利?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让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柯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的高级干部就越要在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舞起队伍必胜的信心,引导队伍走向胜利。所有的领导一定要像丹柯一样,一定要像克劳塞维茨所形容的高级将领那样,在茫茫的黑暗中,鼓舞精神,激励斗志。大家鼓舞士气,高唱着歌向前,最后活下来的可能就是华为。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话对我个人的鼓舞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中,我个人受到的挫折比别人大得多,当时根本就看不清楚未来的前途,也看不清楚光明……不管是来自家庭的影响,还是个人的努力奋斗,还是来自社会。但是那个时候我是靠自己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自学完的,虽然我那时看不到任何光明。我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我一些油印的书看。我也是从那个时代熬出来的,如果我没有在那个时代看到光明,荒废了时间,我就不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站起来。所以,正因为我们对未来的胜利有一定的信心和把握,我们才会坚持不懈地拼搏。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轮艰难困苦的奋斗,锻炼培养一批好干部。面对这场艰难困苦的斗争,我们的高级干部一定要振奋起来,不要有太多的悲观情绪。

——摘自《任正非在研委会会议、市场三季度会议上的讲话》

在泡沫化严重的年代,任正非迎难而上,通过艰苦奋斗带领华为冲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1年12月,华为通过了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高温及链路老化测试整机性能稳定,电话打出接入畅通、音质良好。公司正式宣布出厂8台,产值100万元。首批BH-03(24/224)3台于1991年12月2日包装发货出厂。1991年12月31日晚,公司在蚝业村工业大楼三楼开了一个庆功会。全部员工聚集“乡下”,隆重庆祝第一个有华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厂。简单的自助餐,加上啤酒,开了一个简单而又热烈的庆功会。然而事后才知道,公司在1991年收到的订货预付款已经全部用完了,公司账上已没有什么资金了,如果没有发出这批货,公司就要破产了。1991年这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成为华为崛起之路上关键的一步。1992年,华为的产品大批出厂,进入市场,首次产值突破1亿2千万元,利润上千万,华为活下来了!这为华为在1993年研制生产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为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999年,华为进入山东省菏泽地区,举目四望,已是朗讯和西门子的天下,自己连电信局的门都进不去。前两个月,华为打着解决老产品(如华为电源)问题的旗号,设法和客户接触,绝口不提销售,有机会就讲华为的企业文化和过往的华为人与事。到第三个月,电信局高层终于答应到深圳参观华为,此时华为仍绝口不提销售。第四个月开始,华为分批将电信局从中层到基层所有相关人员50多人请到深圳参观。半年后,菏泽新一轮整网招标,华为胜出。

上世纪初,丰田应日本贸易市场化的要求,必须与美国等外国汽车短兵相接。面对此竞争逆境,所有的日本工厂被要求减价20%。当时松下通信工业供应丰田汽车的收音机,因此也接到降价的要求。于是,松下问其管理人员:“现在每台赚多少呢?”其管理人员回答说:“大概只赚3%。”“太少了,3%本身就是个问题,现在要降价20%,这岂不太糟糕了吗?”经过再三研究,仍然毫无有效对策。于是大家主张以办不到为由,再跟丰田讨价还价。然而,松下却从根本上做策略性的思考:为什么丰田要这么要求?如果不配合,会有怎样的不良后果?

既然以目前的情形降价20%根本不可能,那么只有另辟蹊径,做根本的改变。经再三研究,松下做出了以下决定:性能和外观绝不可改变,在这个原则下,全面变更设计,希望在降价20%之后依然有合理的利润。这样做,可能会有暂时的损失,然而这并非仅是为了丰田,而是为了维持与发展日本工业,大家都要尽力而为。松下公司不但依丰田要求而降价,又借着这次的升级压力,促进其产品的革命与根本性的改良,获得更大的合理利润。

世上之事能否成功,全在你做或不做。想做,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不想做,再简单的事也无法完成。松下公司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最终取得了成功。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山多利创办人鸟井信治郎“做做看”的经营理念很有创意。他的口头禅就是:“做做看,不做怎么会知道?”同时我们要以不怕失败的挑战精神,面对权威与各种逆境,终会创造出奇迹。

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否成功地运用冒险精神进行企业战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区分出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层次。有了冒险精神,才能不自我满足、沾沾自喜、故步自封;有了冒险精神,也就有了克服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的勇气,也就有了前进的力量。可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险精神。

关于理想: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历时八年的市场游击队,锻炼了多少英豪。没有他们含辛茹苦的艰难奋战,没有他们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没有他们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兴安岭的风雪里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远离家人在祖国各地,在欧洲、非洲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面对花花世界而埋头苦心钻研,出淤泥而不染,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没有他们“一线一线”的奋力推销,没有他们默默无闻的装机与维护,哪有今天的大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像参谋作业一样策划市场、像织布那样精密管理市场。去年他们为市场方法的大转移而集体辞职,又让出权力,开创了制度化的让贤。他们能这样做,十分难能可贵,他们的精神永远记载在我们的发展史上。他们八年读人的经验十分宝贵,他们经历了八年考验的高尚品格难能可贵,是可培养的最好基才。人的才华的外部培养相对而言是比较快的,人的德的内部修炼是十分艰难的。人是我们事业的宝贵财富、中坚力量,各级干部要多培养、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这个大发展的时候,多么缺乏一群像他们那样久经考验的干部。“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有些火烧得短一些,有些火要烧得长一些;有些是“文火”,有些是“旺火”。它是华为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价值观,也是华为挑选干部的价值标准。经过千锤百炼的干部是第二次创业的希望,我相信会有许多新老干部担负起华为的重任。我们期待着他们。

我们是会富裕起来的,生活、工作环境都会逐渐有较大改善。我们要从管理上要效益,从管理效益中改善待遇。我们不断推行严格、科学、有效的管理,要逐步减少加班,使员工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利于思想上艰苦奋斗。我们要为早期参加工作、消磨了健康的员工,有卓越贡献而损害了健康的员工,担子过重而健康不佳的高中级干部提供更好的疗养条件,使他们恢复健康。百年树人,不能因一时的干旱,毁坏了我们宝贵的中坚力量。我们已走出了困境,我们有条件帮助历史功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勋。

——摘自《不要忘记英雄》

随手一翻华为领导的内部讲话和宣传材料,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鼓舞、号令和诱惑,任正非卓越的口才和煽情能力被公认为这种企业传统的源泉。

在1997年华为市场部的迎新大会上,市场部老总挥动着双手,无比激动地演说:“市场营销是华为的先锋部队。在沙漠里,在高原上,在繁华的都市,在贫瘠的农村,等着我们的都是困难。我们的责任就是披荆斩棘,用生命、热血去铺筑华为的发展之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狭路相逢勇者胜,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市场营销是华为最具机会的部门,已经有2000人的队伍。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让我们去欧洲、进美洲、奋战在非洲!当我们的生命点燃成熊熊大火时,华为已经遍及全球。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今生无怨无悔!”一篇檄文,像战前动员一般令台下的年轻人热血沸腾,一批新员工就此毅然响应号召,去了当时最艰苦的边远市场。

理想与现实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龙永图认为寻找与环境的相容性是企业家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企业家若空有理想而没有对现实和环境的认识,那么企业很可能还没成形便已夭折。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企业家,往往会令企业的成长道路布满荆棘。

1987年,留学日本的何鲁敏,谢绝了日本方面的高薪挽留,带着9箱技术资料回到国内。何鲁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当时的“海归”非常稀少,他完全可以进入国家科技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但是他选择了创业,“因为我念这么多年的书,一个月只挣62块钱,还不如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这个创业理由相当稚气,也预示了这个知识分子的创业道路将会有意料之中的曲折。

那时候,中国人均GDP才290美元。何鲁敏却把创业的目光瞄准了空气加湿器。何鲁敏带着一腔热血,头也不回地跳进了这个非常冷门的领域。很快,对做生意过于理想化的何鲁敏遭到了来自市场的当头棒喝。创业之初,何鲁敏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中没有比技术更有用、更值钱的东西了。后来他发现不完全是这样的,技术先进,并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面临实际困难后,何鲁敏才意识到市场经济是复杂而冷酷无情的。

知识分子创业往往太理想化,何鲁敏的创业一路磕磕碰碰,遇到各种倒霉事,好在何鲁敏抗挫折力极强,一路坚持,终于大难不死,取得了成功。

每个企业家都需要经历一些弯路才能慢慢长大成熟。但是如果何鲁敏在创业之初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紧密一些,也许他所受的挫折不会那么多。柳传志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来人:“凡事需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理想主义者,这一点非常可贵,可惜理想主义者往往想法浪漫,觉得一切问题只要按理想率性而为就会得到完美的解决,但现实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教训得头破血流。何鲁敏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怀理想主义的热情,不抛弃,不放弃,在理想的世界中接受现实的洗礼,最终得到了凤凰涅槃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