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智慧
7951500000012

第12章 “法治篇”

“私宅不受侵犯”:“我能进来吗”

西谚中常有如此说法,如“Everyman’s house should be a perfectly safe refuge”(每一个人的房屋都应当成为绝对安全之地)、“Everyman’s house is his castle”(每个人的住宅就是自己的城堡)、“Home(s)of citizens are inviolable”(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之类。作为家,无论是茅草小屋还是砖瓦豪宅,“不受侵犯”这一说法都完全适用。“由一扇门和一块石头或木头所做的门槛,构成了这道神圣的界限。不管一个家多么开放,但门槛就是不速之客难以逾越的界限。”早在20世纪40年代,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一书中就曾指出:“英人有言,每个人在其家庭之内,都是一个国王,他的寓所就是他的王国。大体说来,法律只是他房门口的卫兵,法律站在他的门口保护他,禁止任何人侵犯他在家中的自由。”

1936年秋冬,伦敦某报刊有一幅大照片,拍摄的是爱德华八世访问康华尔矿区,站在一个贫妇家的门口,脱了帽子,鞠着躬,门里面则立着一个贫妇,照片下面刊载着“May I enter”(我能进来吗)。若以常情而论,英王御驾光临,应该是那个贫妇毕生之荣,使陋舍蓬荜生辉,但英王虽身居至尊,亦不能冒昧闯入民家,故须先问“我能进来吗”,这是法律赋予民宅的尊严。

“所言公,公言之”:汉文帝的名言

据《史记》记载,在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去世后,太后吕氏主政,

吕氏大搞“家天下”,家族的郎舅们纷纷得到重用,把持朝政大权,大有将汉朝刘姓改为吕姓的势头。大臣们在吕太后去世后,发动了政变,消灭了吕氏家族的势力,集体决策迎请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即位,并在长安以北的渭桥列队迎接。当时,自认为功劳最大的周勃想率先向新皇帝表达忠心,半途接驾并提出请求:“愿请间言。”意思是,请皇上给我一个机会,单独向您汇报工作。站在刘恒身旁的代王府中尉宋昌立即把他挡回去:“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意思是,如果你说的是公事(国家大事),请当着大家的面说;如果你说的是私事,那就免谈,因为当皇帝的没有私事。这句话后来成为名言,这个故事也成了经典。

孔子当“裁判”:“三八二十三”

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路过街市时,发现卖布商人与买布市民发生争吵。原来,1尺布3元钱,市民买了8尺布,商人要收24元,市民却说,8尺布应该是23元。颜回觉得市民不对,替商人打抱不平,也与市民争了起来。争论无果,两人后来都同意找孔子评理。市民说,要是我输了,就把头割下来给你。颜回说,要是我输了,就把帽冠送给你。他们来到孔子面前,把事情说了一遍后,孔子说,颜回你输了,快把你的帽冠给人家。颜回不敢违背师命,只好把帽冠给了那位市民。待市民走后,颜回问老师,为何要判自己的学生输?孔子笑道:“颜回你说,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如果你输,输的只是一顶帽冠;如果他输,输的可是一条命啊。”颜回恍然大悟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非,学生惭愧万分。”

“毒树之果”法则:证据的正义

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有一个较为著名且颇具特色的“毒树之果”法则,其源于1939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纳多恩诉合众国案的裁决。在该案中,被告人纳多恩被指控有欺骗国内税收署的行为,而公诉方的主要证据就是执法人员通过非法的电话窃听途径记录下的被告人与他人的谈话录音文件。初审法院判决纳多恩有罪,但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理由是该电话窃听录音不应被采用为证据。检察官换了个罪名重新起诉,但仍以该录音为主要证据,初审法院再次判决纳多恩有罪,但最高人民法院再次毫不手软地推翻了原判。最高法院在其裁决中指出:一旦执法人员初始行为的违法性被得到确认,被告人就应该有机会“证明针对其指控的实质部分是毒树之果”。根据这个规定,执法人员通过不合法的程序所取得的材料,均不得在审判中作为证据使用,尽管这些材料有可能或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犹如毒番石榴树,而获得的证据材料犹如树的果实,尽管那果实既好看又好吃,但是其毒素会伤害机体,即司法系统,因此司法系统绝不可“食用”。

美国著名的霍姆斯大法官指出:“禁止以不当方式取证的实质并非仅仅意味着非法而获的证据不应当被法院采用,而是完全不得被使用。”

“钓鱼执法”与“诱惑取证”:取证的两面性

“钓鱼执法”在英美国家被叫做执法圈套(entrapment),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国家当然不应该惩罚这种行为。比如,一名便衣警察对某人说:给你100美元,你去打某某。某人不同意,警察将金额增加到500美元,某人还是不同意,警察再次加价到1000美元,某人才勉强表示同意。这就是执法圈套——该人的打人意图是在警察高额赏金的引诱下萌发的。大陆法系国家对此都有严格限制,法律禁止执法者为了取证,诱惑当事人产生违法意图,因为这是国家公权侵犯了当事人的人格自律权。

但是,世界各国的执法机关都曾使用“诱惑取证”或类似手段,比如警察扮演瘾君子向毒贩购买毒品。“诱惑取证”的目的是取得那些有违法意图、违法行为者的违法证据,而不是引诱、教唆那些没有违法意图的人去违法,否则就违背了执法的正义初衷,沦为“钓鱼执法”,或执法圈套。然而,在执法实践中,如何区分“钓鱼执法”与“诱惑取证”,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犯人船:制度优先

1770年,库克船长带领船队来到了澳大利亚,随即英国政府宣布澳大利亚为它的领地,英国也开始了移民开发澳大利亚的事业,这种移民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当时,移民的来源为被判了刑的罪犯,运送罪犯的工作由私人船主承包。一开始,英国私人船主的移民船上拥挤不堪,营养和卫生条件极差,死亡率很高。据英国历史学家查理·巴特森的《犯人船》一书记载,平均死亡率为12%,其中一艘名为“海神号”的船,死亡率高达37%。这么高的死亡率不仅在经济上损失巨大,而且在道义上也引起社会强烈的谴责。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有这样两种做法可以考虑:

一是进行道德说教,让私人船主良心发现,改恶从善,不图私利,为罪犯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亦即寄希望于人性的改善。但是,在人们为了300%的利润而敢上断头台的年代里,企图以说教来改变人性,无异于缘木求鱼。私人船主敢于在海上迎风破浪,冒着死亡的危险把罪犯送往澳大利亚主要是为了暴利。他们尽量多载人,提供最差的饮食,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经济学角度看,这都是无可厚非的理性行为。而且,私人船主之间也存在竞争,大家都在拼命压低成本,谁要大发善心,恐怕也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运送罪犯死亡率的下降寄希望于船主的良心发现是徒劳的。

二是由政府进行干预,强迫私人船主人性化地做事,也就是政府对最低饮食和医疗标准立法,并派官员到船上监督执法。但是,官员到这样的船上执法本身就是一件苦差,随时面临海难风险,不给高薪无人肯干。而且,贪婪成性又有点海盗作风的船主对这些官员也会威逼利诱。于是,与船主同流合污,就成为执法官员的理性选择。因为很少有官员愿意冒着被中途杀害扔到海里还被诡称为暴病而亡的巨大风险来严格执法。政府的干预在这种特殊的执法环境下会彻底失效。

“小知识”

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曾任维也纳大学讲师、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国弗赖堡大学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国籍。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著作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物价与生产》、《资本纯理论》、《通向奴役的道路》、《法律、立法与自由》、《货币的非国家化:共存货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等。

看来问题似乎很难解决。可实际上,当时政府只是简单改变了制度选择:不按上船罪犯人数付费,而按实际送达罪犯人数付费。据《犯人船》一书记载,1793 年新制度实施后,立竿见影。第一批执行新制度的三艘移民船运送的422名犯人中,只有1人死于途中。以后这种制度被普遍实施,按实际送达澳大利亚的人数及其健康状况支付费用,甚至奖金。船上罪犯的死亡率也下降到了1%~1.5%。

私人船主的人性没变,政府也没有专门立法或监督,只是改变了一下付费制度,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按上船人数付费,船主就会拼命多装人,至于有多少人能活着到澳大利亚与船主无关,而且若不给罪犯吃饱,省下来的食物还可在澳大利亚卖掉再赚一笔。按实际送达人数付费,实到人数至关重要,这时船主就不会再想方设法多装人,而是要多给每个人一点生存空间,让他们吃饱喝好,还要随船配备医生,带上药品,为的是保证船上的人在长时间的海上生活后仍能很好地活下来。

哈耶克先生曾经说过,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制度并不是要改变人的本性,而是要顺从人的本性,引导人们做有利于社会的事。

老鼠掉进米缸:生命的高度

一只老鼠发现了一缸米,于是每天跳进去吃,吃饱后便跳出来回家,就这样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老鼠发现缸口太高,再也跳不出来了,在吃完缸中最后一粒米之后,老鼠被饿死在缸里!

对于这只老鼠而言,米缸就是一块试金石,贪婪的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老鼠能够跳出缸外的高度可以被称为“生命的高度”。实际上,这个高度老鼠自己可以把握,但贪婪害了它。它多留恋米缸一天,多贪吃一粒米,就一步步逼近死亡。

贪婪害了北极熊:诡异的“自杀”

在北极圈里,北极熊是没什么天敌的,但是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却可以轻易地逮到它。爱斯基摩人是怎么办到的呢?就是靠上帝给人的智慧吧!他们杀死一只海豹,把它的血倒进一个水桶里,用一把两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央,因为气温太低,海豹的血很快凝固,匕首就结在血中间,像一个超大型的棒冰。这些做完之后,把“棒冰”倒出来,丢在雪原上就可以了。

北极熊有一个特性:嗜血如命。这就足以害死它了。它的鼻子特灵,可以在好几公里之外就嗅到血腥味。当它闻到爱斯基摩人丢在雪地上的血“棒冰”气味,就会迅速赶到,并开始舔起美味的血棒冰。舔着舔着,它的舌头渐渐麻痹,但是无论如何,它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美食。

忽然,血的味道变得更好——那是更新鲜的血,温热的血,于是它越舔越起劲。原来,那正是它自己的鲜血,当它舔到棒冰的中央部分,匕首扎破了它的舌头,血冒了出来。这时,它的舌头早已麻木,没有了感觉,而鼻子却很敏感,知道新鲜的血来了。这样不断舔食的结果是:舌头伤得更深,血流得更多,通通吞到自己的喉咙里。

最后,北极熊因失血过多,休克晕厥过去,爱斯基摩人就走过去,几乎不必花力气,就可以轻松捕获它。

狒狒的贪心:为何不撒手

非洲土著抓狒狒有一绝招:故意让躲在远处的狒狒看见,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等人走远,狒狒就欢蹦乱跳地来了,它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太小,它的爪子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越是将食物抓得更紧,爪子就越是无法从洞中抽出。想想看,狒狒们真是够傻的,只要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们偏偏不。问题就出在贪婪上,在该撒手时狒狒撒不了手。

曾子烹彘:教子有方

《韩非子》中记载有一段关于曾子诚信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于是她对儿子说:“你先回家待着,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阻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给予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了。

“小知识”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注重德行,以孝著称。曾子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就是他的作品。

本能:“我实在忍不住了”

一只蝎子想要过河,可没人愿意渡它,主要是怕它乱咬人。这时,过来一只青蛙。蝎子央求青蛙带它过河。青蛙说:“要我带你,你到河中央咬我一口,我怎么办?”“不会的,我要是咬你,我不也被淹死了吗?”蝎子肯定地说。

青蛙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蝎子。

在河中央,青蛙吃力地划着水。就在这时,青蛙背部感到一阵疼痛,渐渐连划水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知道是蝎子在后面咬了他,自己中毒了。临死前,他望着蝎子,蝎子当时也被水淹得奄奄一息。青蛙怒斥蝎子:“你为什么要咬我?!”蝎子绝望地说:“我实在忍不住了。”

晏殊之信:实事求是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14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内容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任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微笑能值多少钱:判例的启示

2006年4月13日,美国的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个小男孩在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未架设好的电线而触电,电线碰到小男孩的半边脸,灼伤了一大块,致使神经受损,半边脸因此失去知觉。

在法庭上,控方律师让小男孩出庭作证。他根本没有问什么问题,只是让小男孩对着陪审团笑一下。

结果陪审团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就做出了一致的决定。

法官作出的最后判决是:电力公司要因自己工作的疏忽,赔给这名男孩100万美元。

如果一个人失去的微笑能值100万美元,那么在未失去之前又值多少呢?

塔西佗陷阱:怎么什么都不信了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的经典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此后常被引申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信任:别人靠得住吗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小儿子生性多疑,多方医治无效。有一天,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架子。孩子说:“如果你把梯子抽走了,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你要相信我。”孩子犹犹豫豫地爬了上去,父亲却把梯子抽走了。孩子哭着说:“爸爸,你为什么要骗我?”父亲说:“孩子,我要让你知道,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甚至包括你的爸爸。现在,你自己跳下来吧。”孩子站在高架子上,感到绝望,两眼一闭自己跳了下来,父亲展开双臂,稳稳地接住了孩子。孩子惊奇地睁开双眼,看到父亲正轻轻地抚着他的头发:“孩子,我要让你记住,任何时候,这世上连父亲都不信任,你还能信任谁呢。”

“小知识”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1839—1937),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出生于纽约州里奇福德镇。洛克菲勒是世界公认的“石油大王”。他教子有方,留给世人的《洛克菲勒教子法则》、《洛克菲勒信札:世界首席公民的教子真经》是洛克菲勒一生的思想精华,它既饱含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有父亲对孩子不断追求上进的殷切期望,体现了洛克菲勒的财商智慧和管理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