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26

第26章 校庆抒怀 (1)

路在脚下

蒋祖发

湖南科技学院七十周年校庆,与之情结相牵的每一个人,都无不为此而兴奋和自豪。历经苍桑和变迁的科院人,在与学校一同奋斗和成长的同时,也见证着她兴旺与发达的创业历程。往事仿佛像经典影视一样历历在目,色彩斑澜,情节迷人,一幕一幕地在眼前呈现。

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始来到当时的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昔日的校园,太过久远,在历经风霜雪雨的洗礼和时空的变迁后,对当时的印象似乎有些模糊,对过往的记忆大多也不甚深刻。但是总有些人、事、物、景在我的心灵深处打下深刻的烙印,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由此经常激起自己对一些往事的回忆。抚今追昔,更感慨学校的巨大变化,惹人欣喜,发人深思。

记得二十年前来学校时,从东风大桥到零陵师专,沿河是一条坑洼的小道,高低不平,崎岖蜿蜒。江南春早,春夏雨季漫长、雨水较多,泥泞的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给行车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往学校转弯处,需穿过长约百米的杨梓塘街,当时的杨梓塘街狭窄、屈曲,中间有些小砌(用小石头铺就而成)或是一些不甚平坦的青石板,这些路面由于年久失修,破损残缺,人行不便。就是正常人走在街上,也感觉两只脚有点不够对称,放步要多加小心。临近学校,窄狭的道路,低矮的校门,当时有人戏称为“歪门斜道”。由于当时校园面积较小,又缺乏整体规划,建筑零乱,道路随便,校内只有几条不宽的道儿,弯弯曲曲,高低起伏,有的路面甚至还没有硬化。尽管道路不多,但对像我这样方向感差的人来说,一开始也是很难找到“北”的。

看如今,沿河大道多漂亮,笔直的道路、平坦的路面,两旁青葱、翠绿的香樟在道路的上空环抱,雨天挡雨,晴天蔽日。特别是炎炎的夏日,从早到晚,行走在道路上,身上都披不了阳光,遮天树荫能给人带来丝丝清凉,使人倍感心情舒畅。杨梓塘街也早已拓宽,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面,两边商铺林立,算是零陵近郊少有的繁华之处。现在的校门气势宏伟、古香古色,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潇湘古城和谐一致。如今,东大门潇湘广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校庆前会顺利完工,到时将彻底改变“歪门斜道”的现状,杨梓塘街也将成为小巷。

进入校门,呈现在眼前的是碧水微波的爱莲湖和宽阔坦荡的校园文化广场,旁边醒目的指路牌,将把你带往学校每一去处。正对校门的中心大道爱莲路直通校园文化广场,南北还有与之平行的东西主干道丹桂路和濂溪路,与它们相交的柳子路从体育场到教师桂园新村贯穿学校南北,再往西便是宽敞、笔直的、连接学校南门和北区学生公寓、教师桂园新村的又一条南北大道舜德路,此外还有雅礼路、香樟路、松香路与各条主干道纵横连接。所有道路的命名,或与永州古代地方文化名人有关联,或与校园内标志性树木相呼应,路名雅致,既便于识别又富有内涵。整个校园内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规划合理,两旁绿树荫翳,环境宜人。

透过路的变化,更让人联想到学校近二十年来走过的路,虽遭遇过曲折、经历过困惑与纠结,但总是在不断摸索和积极寻中,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前行,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健康发展之路。可以说学校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要求,调整结构、找准目标、突出重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得到社会各界和省内外高校的一致好评。学校的整体面貌变化之快、成绩之巨,令所有的新老校友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特别是2002年“专升本”以来,学校跨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注重内涵建设,短短的几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全日制在校学生由原来的三千多人增加到了一万三千多人;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绩,现有专任教师七百余人,教授从无到有,现已达到七十多位,且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教师的学历学位也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的达五百多人,比例达70%以上;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建有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七个校级重点学科,全日制本科专业达三十多个,近两年来,学校重点加强了理工科专业建设,文、理、工等多学科谐调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体育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按照现代化标准进行建设,现已完全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师生生活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构建以应用性为特征,以能力为重心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质量工程建设有效开展,教育部特色专业、省重点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省示范实验室、省优秀实习基地等建设都取得突出成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文体艺术竞赛等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学生的大学英语水平考试过级率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等多年来位于同类院校前列。

路是人劈荆斩棘开辟出来的,是在艰难跋涉过程中冲撞出来的,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其实路就在自己的脚下。湖南科技学院的发展之路,正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脚踏实地、长期蛰伏,靠辛勤的汗水铺就而成的。祝愿我们的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在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得更好更快。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党总支副书记)

饱蘸激情赋壮曲——校歌歌词创作感想

龙国庆

刚接受校歌歌词创作任务之时,确有“受宠若惊”之感;真正到铺纸提笔之时,才知道自己接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短短一首歌词所包含的“玄机”,远远超出了想象。

教学之余,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体诗,本人都曾写过一些。歌词写作,却是一项全新的尝试。

“诗”、“词”并称,细较起来却有很大差异。清人田同之说:“诗贵庄而词不嫌佻,诗贵厚而词不嫌薄,诗贵含蓄而词不嫌流露。”诗歌须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方够情味,若全盘托出,则少了蕴藉之美。而歌词则诉诸于人的听觉,化听觉为视觉,在人的脑际呈现出画面。因此,它要求形象、通俗、明朗、清晰。

大学校歌歌词更具有特殊性。大学的建校历程、办学理念、校训校旨、学术特点往往要求在其中体现出来,而这些又多是抽象性的、概念性的,与歌词形象、通俗、清晰的特点相冲突。另外,由于大学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其校歌的总体风格应该是雄壮、庄严、高雅、大气,不能类似一般的群众歌曲,更不能写成通俗歌曲……

正当我迷惘痛苦、一句难成之际,学校主要领导的话语传来:概念是思维的产物,艺术作品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完全排斥概念的,关键是怎样来表现概念。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意象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全歌可以以“潇湘”这个意象为中心展开。

一字落定天地宽。自此,歌名从《湖南科技学院之歌》改为《潇湘之歌》,歌词创作峰回路转。

歌词是要押韵的。押什么韵,这是歌词创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遵循好唱、好记、好听的原则,我确定采用一韵到底,两段相同的押韵形式。“天韵”(即言、前、辙中的ian、üan韵)的韵字,深情饱满,圆润悠长。《眷恋》、《春天的故事》等著名歌曲均采用了“天韵”,校歌也选择了此韵。“天韵”的可用字数不多,选择的余地不大,创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再三斟酌、精心调整,本歌的押韵显得自然和谐,并无生搬硬套、因韵害意之弊。

押韵问题解决以后,迎面而来的是歌词的框架结构问题。

歌词应该有起伏、有层次、有发展。从曲式结构上讲,歌词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等。为了好唱、好记、好听,校歌采用了比较简单的两段式(即A+B)。每段的前四句为主歌(即A),主歌是歌曲的主体,其主要功能是叙述有关人、地及事情的过程;后四句为副歌(即B),其主要功能是抒情,具有发展性、概括性、重复性与对比性特点。歌曲的流行句、记忆点及高潮都设置在副歌。

诗歌讲究整齐美,词却不一样。

词必须适应音乐的规律,乐曲不可能每句的长度都一样,故而古代的词又称“长短句”,呈现的是一种错落美。现代歌词既讲究整齐美,又讲究错落美。歌词句式的安排,是一件需要大费周章的事。

校歌起始两句选用了节奏分明的六言句式,以体现学子的青春活力与时代气息。

三、四句便延伸为雍容、优雅的七言句式,以表现和谐热烈的校园氛围。

五、六句再变为两组四言短句,以铿锵有力的节奏突显出我校上下一心、一往无前的磅薄气势。

结尾两句则扩展为十言与十言以上的长句,既为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曲终奏雅预设了空间,又为在内容上收束全歌、升华主题提供了可能。

多变的句式,满足了歌词呈现错落美的需要,而为了满足歌词整齐美的需要,则重点运用了四言作为句式的核心。

四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专集——《诗经》的基本句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高雅,与一所人文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的总体风格是吻合的。

整首歌词到处可见四言句式的影子:

一、二句的六言可分解为2+4,三、四句的七言可分解为4+3。五、六句则为完整的4+4,这种4+4的形式在结尾两句中再次出现,以呼应全篇。同时,四言句式的韵律上表现为2/4节拍,整齐和谐、铿锵有力,故为阅兵分列式的“口号”所采用。用它作为校歌歌词的核心句式,能很好地体现我校师生与时俱进、步调一致、成竹在胸、志在必得的精神风貌。

为适应相同的曲谱,全歌分为结构相同的两段,它是按一个学子从入校到毕业的线索来叙写的。

第一段的立足点是入学与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