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28

第28章 校庆抒怀 (3)

当时,因为对大多数学生读者采取的是闭架服务方式,只有教师才会被特许进入书库借阅,图书馆馆员成了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搬运工,各借阅台里都有一、二个大圆盘,里面按专业班级密密插放着读者的借阅档案,读者借书要先去查目录柜里的藏书目录,写好索书条,再拿来交给馆员入库取书,馆员通过读者的借书证号查找出借书档案,确认在限借的额度内就能入内找书了。每个借阅台都要管理至少两层书库的藏书,馆员每天在书库窄而陡的内楼道往返上下数十次,下班时腿会发软了。从书库取来读者索书条上的书,还未必是读者满意的,因为目录卡上提供给读者的信息是有限的,常常有当即退还重借的情况。如果正是读者所需,填好书中所附借书单,写上借书日期和姓名,再将借书单用回形针别在读者档案卡上,才算完成一个读者的接待工作。还回来的书,也要先查档案,将借书条取出来插回封底的借书袋中,将书检查修补后,再入库上架才算完成,工作量可以想见。

阅览室也是如此。当时的阅览室还兼有自修的功能,晚自习的同学将阅览室当做学习的首选场所,既能自习,又能在专业学习之余翻阅报刊放松、调剂。所以,图书馆的阅览室要早于晚自习时间半小时开放的。每天都会有一群早早吃过饭候在门口的学生,夹道翘首等待馆员匆匆赶来,尾随在馆员身后,以便门一打开就能捷足先登,获得一个座位。因为相对读者来说,四个对学生开放的阅览室的座位还是不够。尤其是现刊阅览室,一个工作人员应付不了,还要安排一个临时的工作人员上“插班”,协助工作一个小时,监督着读者只能从架上取一本杂志,或一种报纸,调节着读者为争座位或争某种热门的杂志时的争执,下自习的铃声响过,总还有些读者需要馆员的数次催促才恋恋不舍地还回杂志离开;到了临近考试的前几天,为预防挤破大门的事件(——还真是发生过的!),馆长要在开馆前就守在门口,像交通警察一样疏导人流,确保读者的安全。所以,当时有一种说法是:看一所大学办得如何、学风如何,看一看图书馆阅览室的风貌就能知道了。

光阴荏苒,弹指间二十多年过去,期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管理和服务在不断地变化、升级。首先,是对馆藏进行了数字化,将其纳入电脑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使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检索所需图书,借阅管理也不再填写借书单,借阅档案归入电脑管理,只需扫描仪在书的条形码上一扫,借、还书手续就完成了,大大节省了读者的时间。

其次,2005年扩建启用的图书馆新楼,使藏阅一体的服务模式得以实现:读者可以直接入库面对馆藏书籍;在各专业书库,有足够的桌椅,供读者随心所欲地阅读;报刊阅览室及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全天连续14个小时以上的开放时间,电子阅览室能提供海量的虚拟馆藏、馆藏纸本和光盘等实体馆藏已达到八十多万册,网络图书馆的资源在校园网上可以随时检索查阅,图书馆的服务从图书馆内延伸到了馆舍之外,读者各取所需,无须再为抢占有限的资源而焦虑,周到体贴的服务令读者步履从容,心情愉悦;新馆的宽敞大厅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展示教学成果,成为吸引读者观众的又一热点;此外,图书馆里辟出专用自修室30多间,座位3000多个,其中有为考研学子专设的自修室,延长了开放时间,安装了空调;还在一楼大厅设有还书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还书服务。总之,传统的服务内容通过新的方式得以更好地体现。

今日的校园,旧貌换了新颜,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一以贯之。图书馆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有图书馆全体成员的辛勤汗水的付出:馆藏数字化的条码粘贴、开架借阅前的磁条植入、新馆启用时的馆藏大搬迁等超大工作量的关键工作,都是利用暑假后学生离校的空档,在酷热的天气里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地完成的。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扩大,每一次专业化分流的倒库、大量新书移送和入库的倒架、日常还书的入库工作等,其体力付出的劳动强度也不是以女性为主的馆员队伍能轻松完成的,而馆员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每次都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新的工作环境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服务育人的目标促使馆员不吝挥洒汗水,同时更要激发聪明才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身素质。馆员不但要是在学生读者面前和蔼可亲的阿姨,还要是睿智的知识冲浪的领航者。图书馆是知识的储备库,也是人才的储备库。在图书馆学习的人里,有的考上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通过了公务员的选拨,有的被迅速发展的系部看中“挖走”,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人事更替,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除了分配来自图书情报专业的统招本科、硕士研究生外,在职的图书馆人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共同构成一支高学历的、专业配置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图书馆服务团队,在服务育人的科研领域成绩斐然,科研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取得突破和提高,成为大学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书馆的变化令人感慨,图书馆的不变更令馆员自豪。在变与不变之间,图书馆与学院一起在成长、发展、涅磐新生。在提供传统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图书馆的育人途径有了更多创新措施:以技术比武促进馆员服务技能的提高,以读书节形式对读者进行人文教育,以“舜德学子”评比弘扬传统道德文明精神,还有学术报告厅的开设,开水炉、爱心伞的添置……种种更加以读者为本的改观,始终贯穿其中的是“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需求的图书馆工作目标。现在,新馆与前栋老楼重新粉刷成明亮的红色,浑然一体,仍然是校园内视线的焦点。每年上学期都有一批羽翼初成的雏鹰从这里展翅高飞,下学期又来一群叽叽喳喳的懵懂稚子来这里穿梭停留。图书馆仍然如磁石,吸引着如饥似渴求知的莘莘学子与白发的先生。每一天,这里仍然有喧闹的脚步、有沉静的背影,这里仍然是、也永远是校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文化柱(唐朝阔书)

湘科院,温暖我人生的家

尹剑华

2011年是党的90华诞和湖南科技学院70校庆之年,在这双喜临门之年,我感到全身灵气翻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好似顿悟了我的人生与湘科院一直有不解的缘分。我的父亲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读的师范,90年代我又在此进修学习,后来我结婚,爱人是这个大学的老师,在这里建立了我们的小家庭,尔后我又调到湖南科技学院工作。我的个人成长都与湘科院有关,似乎终生与湘科院有缘。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记得孩童时代经常听父亲唱这首歌,父亲解释说,这是他读师范时学的歌,因为对歌词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特别喜欢这首歌,每次都是用心去唱。父亲5岁时,爷爷被日本鬼子抓去作挑夫,后来失踪了,生死无讯,再没有回家,因此家道中落。幸亏1949年解放了,共产党让劳苦人翻身做主人,我父亲才有机会上学,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当上了人民教师。原来父亲唱出的是自己的心声,是真情实感。我从小听父亲讲在师范读书时的故事,因此非常憧憬永州这所最高学府。

1981年8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宁远县教育局录用为小学教师,因此我成了宁远县边远山区的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一到学校,校长热情地接待我,问我教什么课合适。我说:“我是新兵,最好把我和业务强的老教师共管一个年级,让我跟着边学边干。”校长说:“可以,二年级两个班,由你和周老师两个分管吧!我看我们这里最缺文体老师,据说你有文娱、体育特长再兼些唱歌和体育课好吧!”我说:“可以!”由于我出身教师家庭,从小受到了关爱儿童的熏陶。三岁起就学唱歌、跳舞,初中进的是文体特长班,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文娱汇演和运动会,现在要我教音乐和体育正好是我的特长。就是这个这个沉闷的山区小学给了我展示才华的平台,我要用歌声温暖校园,用舞姿启迪儿童的心灵。周老师是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不仅业务熟悉且师德、品行高尚,正是我崇敬和学习的好典型。与他同教一个年级的一年多时间我学到了不少的实践经验和宝贵知识。由于我工作能吃苦耐劳而又虚心向教师们学习,我教的班级成绩逐步上升。1982年“五四”青年节时被评为全学区“优秀共青团员”,出席了县的团代会,受到团县委的表彰。

1983年下期,我们一家调回老家零陵区工作——父亲到零陵区教委工作,母亲在永州一小教书,我调到朝阳中心小学教书。经过几年的教学工作锻炼,我吸取了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从一个教学新手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但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因此,更新知识结构、进修学习、提升学历成了我的追求。

1990年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零陵师专小教大专班,十分高兴地跨进永州市这所最高学府。在知识海洋中,我如饥似渴、发奋读书,认准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价值。我认为教师生活虽然清贫,但读一本好书让我受益无穷,吟一首好诗使我陶醉,唱一支好歌令我心舞飞扬。我深深地知道,只有热爱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教师,才会让学生愉快学习、欢乐生活。读书学习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让我收获人生的甜蜜与幸福,因为在此我认识了我人生的另一半,我的爱人,一名胖胖的大学生物教师。

1991年我们结婚,接着我调到永州第七小学工作,从事数学和音乐教学,并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这也是领导对我的照顾,七小离零陵师专只有一步之遥,师专子弟大部分在这里上学。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组织了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1996年5月我指导的独唱《种太阳》荣获区团委“五四”文艺汇演二等奖;我指导编排的大型舞蹈《绿的启示》和《器乐合奏》,在零陵区第九届“希望之星”文艺汇演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是大型舞蹈《绿的启示》,在1997年被选为代表永州市艺术教育节目向省领导做汇报演出,并受到一致好评。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我只做了应做的一点工作,但上级领导给我不少荣誉,1996年我被评为全区“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997年职称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