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和俞敏洪一起创业
7960400000006

第6章 吃得苦,才成功

“俞敏洪语录”当吃苦成为你每天的必修功课,成功便离你不远了。

“俞敏洪创造”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10月15日凌晨,台湾著名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在美国去世,享年92岁。王永庆是人们心中的创业英雄,他从一个苦孩子奋斗成为赫赫有名的塑胶大王,其中的艰辛是外人难以体会的。对王永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王永庆没有读过多少书,从小在米店当学徒,后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成为闻名世界的“塑料大王”。王永庆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呢?王永庆自己坦承,就是四个字:“吃苦耐劳”。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之初是最为艰难的时候,与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相比,创业者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只能靠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亲力亲为,所以在创业之前,要做好充分吃苦的心理准备。

俞敏洪创业之初,可以说也是吃尽了各种苦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俞敏洪刚开始自己办学的时候,是个典型的“三无人员”:一没有资金,二没有生源,三没有关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

没有资金,俞敏洪在北大西边的六郎庄租了一间民房,为了减少房租开支,他为房东家的儿子辅导功课,以此来冲抵房租。

但是和没有生源比起来,这些还不算是最难的。没有学生,这个培训学校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为了招揽生源,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俞敏洪开始在电线杆上粘贴小广告来招揽生源。新东方至今流传着一个笑话,说俞敏洪和电线杆子最亲,有一次市政部门要把新东方门前的一棵电线杆子拔去,俞敏洪心疼得不得了,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人家把这棵电线杆子保留了下来。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节目上,有一次调侃俞敏洪,让他在现场表演当年一手拎着糨糊桶,一手拿着刷子粘贴小广告的样子,虽然时隔多年,不过看起来老俞刷小广告的基本功一点都没有丢,仍是那么熟练。

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调侃,远远比不上当年粘贴小广告的辛酸,个中孤苦滋味也只有俞敏洪自己有亲身的体会。在滴水成冰的冬夜,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拎着浆糊桶,穿梭在中关村的大街小巷,张贴自己用毛笔写成的TOEFL广告。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对北京冬天夜晚的彻骨寒冷有深深的体会,那真的可以说是滴水成冰,往往广告还没有粘牢,糨糊就已经冻成冰了。俞敏洪就是在这样的冬夜,推着自行车,拎着浆糊桶,一条街一条巷地粘贴着小广告,同时也在粘贴着自己的希望。有时候实在是冻得受不了,就从怀中掏出暖得热呼呼的二锅头抿上两口,继续朝下一个电线杆子走去……

由于培训行业竞争很激烈,所以,贴小广告甚至也要进行“刺刀见红”的激烈斗争。说是“刺刀见红”一点也不夸张,中关村一块公用的广告牌,经常是一张小广告贴上去,就会被竞争对手的小广告所覆盖,往往会因此而动起手来。有一次,俞敏洪找的张贴小广告的人就被对手捅了一刀。这种残酷的竞争使整日埋头书堆一身书卷气的俞敏洪深感无奈,但是也只有硬着头皮硬扛下去。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俞敏洪怀揣几千块钱,请几位警察吃饭,那时的俞敏洪请人吃饭,可真是“秀才遇到兵”,根本不会说酒场上的客套话,再说他那一口难懂的江阴味普通话,警察也听不大懂。没有办法,只有劝人喝酒,直到自己喝得钻到了桌子下边。最后还是警察把他送到了医院,抢救了二三个小时才恢复知觉。

创业的满肚子心酸无奈,在这次醉酒中爆发了。俞敏洪抢救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着“我不干了”。在回家的路上,俞敏洪撕心裂肺地喊着:“把学校关了,我不干了……”

俞敏洪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那时,我感到特别痛苦,特别无助,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没有生源,没有老师,没有能力应付社会上的事情,同学都在国外,自己在做着一个没有希望的事业……”

但是再难,再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既然拉开了创业这张弓,就没有回头箭。嘴上说不干了,但培训班还是要开下去的,俞敏洪酒醒了,哭够了,喊够了,醒过来之后,仍旧拎着糨糊桶去贴自己的小广告,仍旧拿着课本去上课。

当时,处于幼年时期的新东方招收了几十个学生,结果俞敏洪发现竟然没有一个老师能够教GRE的词汇,没有办法,俞敏洪只好自己顶上去。为了教好学生,他夜以继日地备课,翻遍各种英语大辞典,每天备课达十个小时,但是上课时,仍然捉襟见肘,时常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俞敏洪没有办法,只是更加努力,拼命地背英语单词,在家里每一个角落都贴上了英语单词,最后竟然翻破了两本《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吃苦中苦,怎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俞敏洪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不怕吃苦,正是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使俞敏洪走到了今天,使新东方走到了今天。

“创业宝典”温州的民营企业家名闻天下,甚至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做生意”的说法。温州人之所以善于经商,是因为在温州人的血脉里,融入了一种吃苦耐劳、敢于打拼的“基因”和特质。温州人的打拼,就是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几千元上万元起家,走上艰辛、坚韧的创业之路。他们不仅能忍受生活条件的艰苦,而且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对他们“吃苦”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温商”的大名才名扬四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流传千百年的名言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吃苦耐劳也是成功秘诀。那些能吃苦耐劳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这是因为苦吃惯了,便不再把吃苦当苦,就能泰然处之,遇到挫折也能积极进取;怕吃苦,不但难以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反而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样的人当然也就很难成功了。

创业的路有千条万条,只要有了肯吃苦的精神,条条路都是通向成功的光明大道。

“创业实战”现在许多人天天都在寻觅商机,好像商机如大海捞针。其实创业目标无需远大,只要你肯动脑筋,肯吃苦,商机就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放下架子、善动脑子,能否吃苦耐劳。如果总是想找一个既轻松又能赚大钱的项目作。结果往往是好机会没有降临,宝贵的年华却虚度了。想要创业,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因为只有能够吃苦,创业才有成功的可能。

吃苦是必须的

的确,有时候可能会有既不用吃苦又能够成功的事情,比如买彩票中个500万。但是这种机会成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想要创业成功,吃苦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总以为自己有了高学历,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就等于具备了获取成功的一切因素,也就不用再吃苦了,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学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力。如果缺乏吃苦精神,后果可能依旧是一事无成。

吃苦不是不动脑筋

要想创业,吃苦是不可避免的,所谓“不吃苦万万不能,但只吃苦不是万能”。“吃苦”不等于蛮干,而要“苦干加巧干”。“吃苦”并不意味着不要遵循规律,更不意味着要把自己变成苦行僧,“吃苦”是要讲科学的,这样吃苦才有价值,才有可能成功。

要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理论知识只是构成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如果不愿吃苦,就积累不了足够多的实际经验,就不知道理论知识具体该怎么用,所以,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说,惟有以勤补拙,任劳任怨,迅速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有发展前途,就像幼鸟练飞一样,先别嫌窝巢太小,经过勤练,把翅膀功夫硬了,自然海阔天高,任我翱翔。做生意赚大钱也是一个道理。

成功之后不忘吃苦

温州人能吃苦,更能做到在很穷时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在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同样能吃苦;在没有文化时能吃苦,到了知识时代还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