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秘境追踪
7975600000036

第36章 宇宙之谜(2)

宇宙会热死吗

1854年,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提出了宇宙热死说,他指出,宇宙只能使所有的能量转化为热,并最终处于均匀的状态,进而使宇宙陷入永恒的静止状态。这种假说也称作热死假说或热力学假说。

热死假说引起了世人的恐慌,因为那死寂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就等于世界的未日来临,为了消除这个假说,许多科学家都对此进行了尝试,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曾为此展开争论,后者认为宇宙并非只向一个方向变化,也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恩格斯也不同意热死假的观点,他认为这同能量守恒原理相矛盾。

由于热死假说同宇宙无限论相矛盾,主张大爆炸学说的宇宙学家则从宇宙膨胀的观点加以解决。俄国科学家费里德曼曾经作过精密的计算,结果表明宇宙可能会周期性地收缩和膨胀,也可能会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后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加州威尔逊山上的1.5米望远镜和2.5米望远镜也发现宇宙是在膨胀着。根据这个观点,宇宙物质中分为粒子和辐射(如光线、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由于宇宙的热膨胀,粒子是热平衡的,辐射也是热平衡的,但二者之间不是热平衡的,达到热平衡尚须一定的时间,由于引力作用,所以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热平衡。

然而,一些科学家对于宇宙热膨胀提出了疑问,把某些特定的物理性质的解释都归结到宇宙初始时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们都希望宇宙不会有热死那一天,希望生命和文明世界延续下去,但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热死假说的办法。

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

黑洞的所谓“黑”,表明它不向外界发射和反射任何光线,因此人们无法看见它,它是“黑”的;所谓“洞”,是表明任何东西一进入它的边界便休想再出去,所以它活像一个真正的“无底洞”。黑洞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性?这是因为它有极其强大的引力场,以至于任何东西,包括光在内,都不能从中逃掉。不仅如此,黑洞强大的引力场还足以摧垮其内部的一切物体,所以黑洞内部不具备任何类型的物质结构,这就是著名的“黑洞无常定理”。黑洞具有奇特的、令人难以想像的古怪性质。它的密度大得惊人,如果把太阳变成一个黑洞,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70万千米“压缩”到3千米左右,即缩小到二十三万分之一;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半径就要从现在的6000多千米“压缩”到仅几毫米,相当于一颗小小的绿豆。经过天文学家研究,对黑洞的来源有3种看法:一是恒星在其晚年核燃料全部耗尽,星体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凹陷,如果收留凹陷物质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3倍,那么收缩凹陷的产物便是黑洞;二是星系或球状星团的中心部分恒星很密集,星体之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碰撞,由此产生超大质量的天体坍缩后,便可以形成质量超过太阳1亿倍的黑洞;三是根据大爆炸的宇宙模型推断,大爆炸的巨大力量会把一些物质挤压得极其紧密,于是形成了“原生黑洞”。

天文学家还列举了许多星体轨道畸变的事实,以确认黑洞的存在。但是,尽管天文学家都认定黑洞的存在,但没有一个人找到一个黑洞。因此,黑洞是否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吗

宇宙飞船“月球轨道2号”在宁静海(月球上的平原)上空49千米的高度拍摄到月面上有方尖石,这一发现引起人们纷纷议论。美国科学专栏作家桑德森提出:“这些方尖石底座的宽度为15米,高为12到22米,甚至有可能达到40米。”法国亚历山大·阿勃拉莫夫博士对这些方尖石和其分布作了详细的研究,他通过计算方尖石的角度,断定石头的布局是一个“埃及的三角形”。他认为,这些东西在月球表面的分布很像开罗附近吉萨金字塔的分布。在宁静海的方尖石照片上,人们还发现了极其正规的长方形图案。这不可能是方尖石本身就有的,而是人为地刻在上面的。

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后,地球人发现月球上并没有生物生存的迹象。不过,科学家分析研究了从月球带回的月岩标本后作出了一些猜测。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米哈伊尔·瓦西尼和亚历山大·晓巴科夫说:“月球可能是外星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在美国阿波罗计划进行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无畏”号登陆舱突然在月球上坠毁。设立在离登陆舱坠落处70多千米远的地震仪,记录到了这次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声音”越来越远,慢慢减弱,前后达30分钟,仿佛是一只巨钟发出的美妙的乐音。这种现象在空心的星球上才会出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那么“声音”只会延续1分钟。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回答休斯敦指挥中心的问题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的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它们在月球上,正注视着我们。”美国无线电爱好者播报到这里,无线电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美国宇航局没有作出解释。

“阿波罗15号”飞行期间,斯科特和欧文再次登上月球。在地球上的沃登十分吃惊地听到(录音机同时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声调的变化,传出了由20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哨声可能是月球人的语言,这种语言使宇航员同休斯敦指挥中心的一切通讯联系切断。月球真的是宇宙人的基地吗?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月球上有水吗

如果月球上有水,那一定会为太空开发、登月旅行、月球基地建设带来很大的方便。

人们从水中还可以分解出作为宇宙飞船燃料的氢和助燃的氧,同时对于在月球上寻找生命以及研究月球本身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渴望能在月球上找到水。

自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以来,“阿波罗”系列的宇宙飞船已6次登月,并从月面上带来大量岩石标本。然而对这些岩石的分析表明,月球岩石中根本不含水分,于是,“月球上没有水”成了定论。

但美国天文学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挑战性的回答:月球上很可能有水。他认为,在月球北极和南极的环形山中,有终年不见阳光的凹地,那里有可能蓄积着冰,而“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没有到过那里。

科学家们研究了月球的有关资料发现:在月球赤道附近,月面温度正午时是130℃,夜间降至-150℃,温差大得惊人。而在月球极地,温度经常在-20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是有可能存在冰的。还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月球与地球是以同样方式诞生的话,那么当初月球上也应该有水。

为了解开这个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准备在今后的几年内发射一颗月球极轨道卫星,这颗卫星将使用伽马射线分光计,来考察月球两极是否有冰及其他物质。日本的宇宙科学研究所,也希望尽量发射自己的月球极轨道卫星,实现月球探查计划。

月球上到底有水吗?也许只有月球极轨道卫星才能带来真正的答案。

月球是空心的吗

月球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我们无法用天平去称,也不能用阿基米德浮力定理将其放入海洋中去测量。惟一的办法就是用更为先进的仪器手段去测量(比如测量共振频率,共振时间持续长短,或用无线电波探测等方法)。

1969年,在“阿波罗”11号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3小时,“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离坠毁点72公里处预先放置的地震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如果月球是实心的,那么这种震波只能持续3~5分钟,欧、美报纸也曾经报道过“月球钟声”,说登月舱在首次和以后几次起飞时,宇航员们都听到钟声。那儿并无教堂,月球外壳(特别是月面)像是特种金属制品,整个月球犹如一口特大的铜钟!这一现象证明月球是空心的。

1969年11月20日4点15分,由“阿波罗”12号制造了一次人工月震,其结果充分说明月球是空心的。

美国宇航员以月面为基地设置了高灵敏度的地震仪,通过无线电波能将月震资料发送回地球。设在月面的地震仪十分精密,比在地球上使用的地震仪灵敏度高上百倍,它能测验出人们在月面造成震动的百万分之一的微弱震动,甚至能记录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行走的脚步声。人类首次对月球内部进行探测始于“阿波罗”12号,当宇航员乘登月舱返回指令舱时,用登月舱的上升段撞击了月球表面,随即发生了月震。正在进行观测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惊得目瞪口呆:月球“摇晃”震动55分钟以上,而且由月面地震仪记录到的月面“晃动”曲线是从微小的振动开始逐渐变大的。从振动开始到消失,时间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振动从开始到强度最大用了七八分钟,然后,振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用了大约一个小时,而且“余音袅袅”,经久不绝。

“阿波罗”13号人工月震获得长达3小时的振动。在“阿波罗”12号造成“奇迹”后,“阿波罗”13号随后飞离地球进入月球轨道,宇航员们用无线电遥控飞船的第三级火箭使它撞击月面。当时的撞击相当于爆炸了11吨TNT炸药的实际效果,撞击月面的地点距“阿波罗”12号宇航员设置的地震仪87英里。

月球再次震撼了。如是用地震学上的术语说就是:“月震实测持续3个小时。”月震深度达22英里至25英里,月震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才逐渐结束。这种“月钟”长鸣如果用“月球——宇宙飞船”假说来解释就很自然,这种月震就在预料之中。月球是一个表面覆盖着坚硬外壳的中空球体,如果撞击那个金属质的球壳当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振动。

“阿波罗”13号之后,进行月震实验的是“阿波罗”14号的S-4B上升段,仍采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使其撞击月面,月球像预料的那样再次震颤起来。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报告说,月球对撞击的反应就像一个铜鼓被敲击,振动持续了3个小时,深达月面下22英里至25英里。

这次月震实验的地点距“阿波罗”14号宇航员设置的地震仪108英里。当“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们乘登月舱返回“小鹰”号指令舱时,“月钟”仍在震响,上升段自重2.2吨,当时对月面撞击造成的效果相当于爆炸了0.7吨TNT炸药,振动足足持续了90分钟。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报告说:“设在月面两个地点的地震仪都同时记录到撞击月面一瞬间的震动。不管这次小小的月震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都标志着科学的探测时代已经开始了。”

“阿波罗”15号在14号之后接着又做了人工月震试验。使用的地震仪是“阿波罗”12号、14号和15号的宇航员设在哈德利·亚平宁地区的三台地震仪。“阿波罗”15号制造的月震,最远传到了距撞击地点700英里远的风暴洋。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制造地震,地震波只能传播一二公里,也绝不会出现持续一小时之久的振动。这次月震甚至还穿过风暴洋到达设在弗拉·摩洛高地的地震仪。试验表明,地球(地表下由地壳和岩浆组成的实心体)在地震时所发生的反应与月球在月震时的反应完全不同。地震研究所的主任莱萨姆认为,这种长时间振动现象在地球上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显然是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内部构造不同造成的。

几次人为的月震试验和根据月震记录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月球内部并不是冷却的坚硬熔岩。科学家们认为,尽管不能得出月球这种奇怪的“震颤”意味着月球内部是完全空心的结论,但可知月球内部至少存在着某些空洞。如果把月震测试仪放置距离再远一些,就可得出月球完全中空的结论。

根据上述事实,前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米哈依尔·瓦西里和亚历山大·谢尔巴科夫大胆地提出“月球是空心”的假说。并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指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以来,月球一直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内部存在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世界。”如果月球里面确实空心,且有外星人居住,那么月球来到地球旁应比地球晚25到30亿年。但这个结论还有待验证,因为从宇航员由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标本看,又证明岩石中有的是在70亿年前生成的,这比地球和太阳年龄(46亿年)还古老。因而这种假说似乎不被人们所接受。月球究竟是空心还是实心,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火星发出强大激光的谜团

激光是一种特殊的光,通常情况下只有人工才能产生。可是,美国航空和宇宙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天文学家们在火星的外围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激光,它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比科学家们设想的火星周围可能发出的正常辐射强10亿倍!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先熟悉几个名词。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分子存在着低能态和高能态。在常温下,低能态原子多于高能态原子,通过加热等特殊处理,低能态原子被激发到高能态,即“受激态”。通常情况下,各种高能态原子各自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这是普通光。如果一束单色光入射到受激原子上,当这些受激原子的能量与单色光相符时,入射光就被放大了,就会形成极强的光——激光。人工产生激光的方法是:将一束单色光射入一个两端装有反射镜的匣子中。匣子中装有某种受激物质(二氧比碳、氦等),受激物质使入射光产生振荡激来回反射,就会产生激光。

火星上的激光是散布在火星大气层外围的二氧化碳分子发出来的,因为那里的温度低到-157℃,当被太阳光照射时,二氧化碳分子受到激发,成为受激物质。如果再有单色入射光,产生激光的基本条件就具备了。这单色入射光就是红外线。受激的二氧化碳分子蕴藏的能量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有一部分会释放出来,产生红外线热辐射,即发射出红外线光子,这些光子再去冲击其他受激的二氧化碳分子,就能产生激光。虽然放射出红外线光子的二氧化碳分子会失去一部分能量,但由于太阳光不断使二氧化碳分子受激产生能量,激光形成的整个过程始终不会中止。因此,火星外围的大气层就是一个巨大的激光器,只要有太阳光的照射,就会发出强大的激光。

火星上的可疑历史

现代探测表明,火星表面所以呈红色,是由于火星大气能够发出红外线激光,使火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激光器。火星地表亦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火星人”的存在。但实际上,火星远不具备地球上的生存环境。这里的大气极其稀薄,只相当于地球3万米高空的大气;同时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而且异常干燥。火星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仅达到15℃。春季的大风暴异常猛烈,可在火星上空形成经久不散的、面积极大的“大黄云”。火星表面类似月球,球形山密布,大约有几万座。

经过地球人的探测努力,尽管未能发现“火星人”的现实踪影,但从“人面石”到金字塔等建筑物的发现,已经表明火星上确有文明遗迹的存在。而最先为揭示火星文明秘密提供证据的,正是美国于1976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维京1号”。

同年7月31日,“维京1号”拍下了著名的火星表面照片,这就是火星“人面石”照片。从照片上看,一处巨大的建筑犹如五官俱全的人脸仰视着天空。该照片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重视,为此还成立了由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来分析这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以鉴别是否属于自然侵蚀或自然光影所致。

专门研究小组成员采用计算机最新的处理技术对火星“人面石”照片进行分析。他们认定:“人面石”是修建在一个极大的长方形台座上,刻有轮廓分明的鼻子以及左右对称的眼睛,还有略张开的嘴巴。“人面石”全长(从头顶至下巴)为2.6公里,宽度为2.3公里。

美国宇航局共存有6张火星“人面石”的照片,这是当初“维京1号”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同一物体。此外,从这些照片上还发现有类似金字塔的火星古建筑,它们地处“人面石”西南方向约16公里处,其边长是埃及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其1000倍,它们对称排列在“人面石”的对面。除了塔形建筑,还有其它形状的一些建筑。

门森德·伊比特罗是美国宇航局电子工程技师,也是专门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介绍对火星“人面石”的检测情形时说:“眼睛部分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经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出内部面积很大。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眼睛下方还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

专门研究小组对于“人面石”照片上出现的塔形物体和排列在其附近的人工建筑物,也进行了放大处理和仔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星上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相同,都是面向正北方修建的。研究人员还在照片上发现,在类似古代都市遗迹的建筑物和金字塔群附近,有人工修建的城堡似的墙壁向前延伸。其墙壁的一面长达2公里,呈V字形耸立。从形式上看,就像地球上的古城堡似的,不知用途何在。

对于火星上出现人工建筑物的事实,由于有已向公众公开过的火星“人面石”照片为证,已是不容否认的了。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一些火星研究专家,将他们从旧资料堆中偶然发现的一组有趣的火星照片公布在报纸上;这些照片都是1976年由“维京1号”、“维京2号”探测器在飞临火星上空时成功地摄取下来的,只是因为当时照片太多而被积压下来。在这些拍摄于十多年前的火星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石头人像(眼、鼻、口甚至头发都清楚可辨认),一座座高耸的金字塔,一片片类似城市废墟的奇迹。

显然,在久远的火星历史上,曾有过智能生物的大规模的文明活动。那么,这些智能生物究竟源于火星本土,还是来自于火星之外的世界呢?对此,没有任何可供追究与探索的凭据。不过,应该肯定的一点是:火星的自然环境已发生过不可逆转的悲剧性演变。

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的调查分析,在距今5亿年前,火星上不仅有辽阔的海洋和大陆,而且空气同地球上一样湿润,空气成分也同现在的地球几乎相同,因此很可能存在与人相似的生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问题专家说:“火星上的水,比一般人一度所认为的要多得多,而且火星上仍发生类似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火星的水足够填满一个10~100米深的海洋。”

尽管对于有关火星残存生态环境的情报,美国与前苏联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态度,但既然美国科学家已说明火星上发现了大量水的存在,那么显而易见,作为水的载体,河流海洋以及其间鱼类等生物的存在,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近,美国宇航局也宣布说,在处理和分析火星照片时,发现有的照片上出现了三角形的“怪物”形象,火星上的这些“怪物”显然是会移动的。它们究竟是生物变异的产物,还是某种机械装置呢?难以判断。

不过,无论怎样说,如今火星上的智能生物或者说火星人早已是不存在的了。那么,这些在火星上留下了众多的石头建筑杰作的智能生物到底哪里去了呢?难道火星“人面石”的眼泪是在注明火星主人的命运悲剧么?

1989年,瑞士天文学家帕沙向报界披露了有关火星“人面石”的新的内幕消息:火星上的巨型人面建筑是报警的象征,它的内部装有一部电视发射机,其最低限度在50万年前已向地球不断地发出一项不祥的警告。据说,该电波显示了数以10万计的人死在街上的惨景,似乎表明火星蒙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使得火星人个个皮黄肌瘦并死于饥饿和干渴。

帕沙提到,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科学家已看过这段触目惊心的电视片,而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看到该片已逾两年,其中不足90秒的部分清晰而没有受到干扰。

这是耸人听闻么?

美国宇航局成立的火星“人面石”特别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古代火星人的灭亡确实是由于遭遇到了某种灭顶之灾,而这种灾难可能来自于大气臭氧层的被破坏。门森德·伊比特罗结合地球南极出现臭氧洞的实际说:

臭氧层一破损,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就会直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发生皮肤癌,也许很快就会死亡。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有害的紫外线会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结果,分量轻的氢气会逃往宇宙空间,长此以往,水就会消失,而留下的氧,会使土地酸化,使地表的颜色变红。火星上那人脸一般的人工建筑物的眼泪,也许就是向整个宇宙生物发出的警告。

格里主利·林耐砍也认为:“如果我们人类现在不立即停止施放废气,防止臭氧层遭到破坏,那么,我们不久就会走向与火星相同的命运。”

无须赘言,火星巨型人面建筑的眼睛及其古老的电波讯息,既是对昨日火星不幸灾变的纪念,也是对今朝地球可能命运的警示,并非只是杞人忧天。为了防止地球文明重蹈火星文明的覆辙,我们人类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所宣布的将建成以月球为基地的实现载人飞访火星的宇宙计划,其内幕是不言而喻的。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一位天文学家接到了一家报纸编辑的电报,内容是:“请用100字电告: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这位天文学家回电说:“无人知道。”并且重复了50遍。

这件事情发生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之前。后来,到了1965年7月,美国宇航局首次成功发射的“水手4号”太空探测器近距离地飞过了火星,并且向地球发回了22帧黑白图像。这些图像显示:这颗神秘的星球上布满了令人恐怖的深坑,并且显然和月球一样,是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以后数年中,“水手6号”和“水手7号”也飞过了火星,“水手9号”对火星做了环绕飞行。它们向地球送回了7329幅照片。1976年,“海盗1号”和“海盗2号”进入了长期轨道的飞行,在这期间,它们发回了6万多幅高质量的图像,并且将一些登陆车组件放在火星表面上。

到1998年初,尽管当时人人都热衷于写作,但对“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的回答,却依然仅仅可能一直是“无人知道”。不过,科学家们手头上已经掌握了更多的资料,并且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系列见解。

火星的外表虽然伤痕累累,现在却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火星地表之下,有可能生存着最低级的、类似细菌或病毒的微生物有机体。另一些科学家虽然感觉到火星上现在根本不存在生命,但并不排斥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某个极为遥远的古老时期,火星可能曾经出现过“生物繁盛”的时代。

这些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展。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从作为陨石到达了地球的火星碎片或岩石当中,是否找到了一些可能存在过的微生物化石,是否找到了生命过程的化学证据。这个证据,必须连同对生命过程进行的那些肯定性试验结果,一同被定了下来——“海盗号”登陆车就曾经进行过此类试验。

探索火星上的生命的故事中,存在着诸多令人困惑的因素,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发表的官方结论:1976年,“海盗号”对火星的探测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火星表面存在着生命。

但是,吉尔伯特·莱文却不能接受这个说法,他是参与“海盗号”计划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他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跟踪释放”实验,而这个实验则显示出了准确无误的积极读数。他当时就想如实公布这个结果,但是,美国宇航局的同事们却阻止了他。

1996年,莱文博士对此评论说:“他们提出了一些解释来说明我的实验结果,但那些解释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我相信,今天的火星上存在着生命。”

看来,莱文的同事们之所以阻止他公布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因为他的试验与另外一些试验得出的负面结果相对立,而那些试验是一些更年老的同事设计的。

“海盗号”上的质谱分光仪并没有探测到火星上的任何有机分子,这个事实受到格外的重视。不过,莱文后来证明:这个探测器上的质谱分光仪的工作电压严重不足——在一个标本里,它的最小灵敏度是1000万个生物细胞,而其他正常仪器的灵敏度却可以下降到50个生物细胞。

1996年8月,美国宇航局宣布,他们在编号ALH8400的火星陨石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的明显遗迹。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莱文才受到了鼓舞,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果。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莱文本人的观点,即这颗红色星球上一直存在着生命,尽管那里的环境极为严酷:“生命比我们所想像的要顽强。在原子反应堆内部的原子燃料棒里发现了微生物;在完全没有光线的深海里,也发现了微生物。”

英国欧佩恩大学行星科学教授柯林·皮灵格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我完全相信,火星上的环境曾一度有利于生命的产生。”他还指出,某些生命形式能够生存在最不利的环境中,“有些能够在零度以下相当低的温度中冬眠;有的试验证明,在150摄氏度高温里也有生命形式存在。你还能找到多少比生命更顽强的东西吗?”

火星上冷得可怕——各处的平均温度为-23℃,有些地区则一直下降到-13℃。火星上能提供生命生存的气体极为贫乏,例如氮气和氧气。此外,火星上的气压也很低,一个人若是站在“火星基准高度”上(所谓“火星基准高度”,是科学家一致确定的一个高度,其作用相当于地球上的海平面),他感受到的大气压力相当于地球上海拔30000米高度上的压力。在这些低气压和低温之下,火星上即使有水存在,也绝不可能是液态的水。

科学家们认为,没有液态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萌发生命。假如这是正确的,那么,火星过去和现在存在着生命的证据,就必然非常明显地意味着:火星上曾经充满过大量的液态水——我们将看到,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火星上的液态水后来消失了,这也无可置疑。但是,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任何生命都不能在火星上存活。恰恰相反,最近一些科学发现和实验已经表明:生命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繁衍,至少在地球上是如此。

1996年,一些英国科学家在太平洋海底4000多米的地方进入钻探,发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微生物地下世界……”,(这些)细菌表明:生命能在极端的环境里存在,那里的压力是海平面压力的400倍,而温度竟高达170℃。

研究海底3000多米处的活火山的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动物。它们属于所谓髭虎鱼属动物,聚居在布满各种细菌的领地上,而那些细菌则在从海床上隆起的、沸腾的、富含矿物质的地幔柱上,繁殖生长。这些动物通常只有几毫米长,样子很像蠕虫,而在这里,其尺寸畸形发展成为巨大的怪物,样子使人联想到神话中的蝶蛾,那是传说生活在火里的一种大虫子或者爬行动物。

髭虎鱼属动物赖以生存的那些细菌,其模样也几乎同样古怪。它们不需要阳光来提供能量,因为没有阳光能够穿透到这样的深海下面。但它们却能利用从海底冒出来的、接近沸腾的水的热量,它们不需要有机物碎块作为营养,而能够消化热海水中的矿物质。这样的动物被动物学家归入极端变形的“自养生物”类属,它们吃玄武岩,以氧气为能量,并且能从二氧化碳中提取碳元素。

科学家们的报告声称:

另外一些自养生物被发现于海底3000米处,那里惟一的热源是岩石的热量……在113摄氏度的高温中能够发现这些生物……在酸流中也能发现这些生物;在苯和环乙酮等物质的有害环境中,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的深海里,都能够发现这些生物。

可以想见,火星上有可能存活着这类生物,它们也许被封闭在了10米厚的永久冻土层当中。人们认为,火星地表下面存在着这种永久冻土层,它们也许已在火星悬浮的大气里存在了无比漫长的时期。

在地球上,休眠的微生物被琥珀包裹了数千万年而保存下来。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曾经成功地使这些微生物复活,并把它们放在了密封的实验室里。另外一些有繁殖能力的微生物有机体,已经从水晶盐当中被分离了出来,它们的年龄超过了两亿年。

在实验室中,“细菌菌子被加热到沸点,然后被冷冻到-270℃这个温度范围正是星际太空间的温度变化范围。等温度条件一好转,这些细菌菌子立即恢复了生命。”

同样,有些病毒即使在此类生物组织外面没有活力,也能够在细胞中被激活。在其休眠状态下,这些可怕的小生物(其身体比可见光的波长还短)可以说几乎是永远不死的。经过仔细检查,科学家发现它们都极为复杂,并具有由1.5×104个核苷组成的基因组。

随着美国宇航局对火星的继续探索,科学家们相信,火星和地球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是极为可能的。的确,早在人类开始太空飞行时代以前很久,可能已经发生过这种交叉感染的情况了。来自火星表面的陨石落到地球上,同样,有人认为因小行星的撞击而从地球飞溅出去的岩石有时也必定会到达火星。

可以想像,地球上的生命本身就有可能是由火星陨石携带过来的——反之也是如此,生命体也可能被从地球上带到火星。阿德莱德大学的保罗·戴维斯教授指出:

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火星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利于生存的地方……然而,地球上发现的一些细菌物种依然能够在火星上生存下来……如果生命在以往遥远的年代里曾在火星上牢牢地扎根和发展,那么,当其生存条件逐步恶化的时候,生命也就有可能逐步地适应其更为严酷的环境。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也许,直到人类的脚印踏上火星之前,它永远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火星上的尘暴

沙尘暴经常在我国大地肆虐,但火星上的尘暴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影响面特别广,可遍及火星每个角落,而且持续时间长,可达几个月之久。通常,尘暴发起于火星南半球的“诺阿奇斯”地区。当火星达到近日点时,“诺阿奇斯”地区接受的热量最多,这就会引起一次大尘暴。因此,按火星绕日周期算,约2个地球年发生一次大尘暴。1971年9月一1972年1月的大尘暴持续了近4个月,当时美国的“水手9号”飞船恰好于1971年11月飞达火星,大尘暴使这艘飞船根本就无法拍照。这次大尘暴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火星尘暴。

火星尘暴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的解释是,太阳的辐射加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火星运行到近日点,太阳的辐射非常强,引起火星大气的不稳定,使昼夜温差加大,而加热后的火星大气上升便扬起灰尘。当尘粒升到空中,加热作用更大,尘粒温度更高,这又造成热气的急速上升。热气上升后,别处的大气就来填补,形成更强劲的地面风,从而形成更强的尘暴。这样一来,尘暴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升级,甚至蔓延到整个火星,风速最高可达每秒180米。在地球上,12级台风的风速定为每秒35米,而18级的特大台风,其风速也不过每秒60米。由此可见火星尘暴的历害。

然而,火星尘暴的分布很特别,尘暴的发源地多半在火星南半球,特大尘暴发源地更局限在某几个地区,特别是“诺阿奇斯”地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上面的解释所说不通的。

科学家正积极准备实地控测火星,也许在火星建立基地之后,尘暴之谜也就会迎刃而解。

火星上的金字塔

火星上真的有金字塔吗?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1972年美国“水手9号”宇宙飞船在对火星的考察中,在火星的埃利济高原地区发现了一群外形奇怪的庞然大物。从远处看,这些物体极像底面为四边形的金字塔。

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飞船在火星的北半球基多尼地区,再次拍到了外形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物。离建筑物9千米处,飞船还拍摄到一张令人吃惊的照片。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一个人头像浮雕。浮雕长1500米,高550米左右,位于火星的子午线方向。它抬头默默地仰望着天空,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与此同时,从飞船拍摄到的照片中,人们还在离“海盗1号”探测器降落地点大约24千米,即火星的北纬22.7°、西经48°处发现了一艘2/3由金属制成的圆柱形飞船;在火星的奥林姆普火山顶上,人们还发现了专供飞行物着陆的平台……

人们发现的这些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人造建筑物吗?

其中一些科学家则肯定地认为,火星上有人造的建筑物,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他们还形象地描述道,火星上的金字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酷似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另一种类似埃及达舒尔的斜方形金字塔,第三种极像墨西哥的阶梯形金字塔。他们断言,在火星上最大的一个金字塔底边长达1500米,高达1000米,最小的也与埃及吉萨的胡夫金字塔相仿。此外,火星上所有的金字塔中心线都互相平行,面向北方,并且跟子午线构成16°角,而这种布局方式与地球上墨西哥地区的某些金字塔相似。因此他们认为,火星上金字塔的主人与墨西哥金字塔的主人一定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为了证明这种看法,这些人在一块光滑的塑料板上,按照火星金字塔的位置和倾斜角,复制了一些金字塔模型。结果,在塑料板上出现的金字塔的外形竟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不过有人对这些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以为,既然火星上有那么庞大的金字塔,在当时的条件下火星人是怎样把它们造起来的?持肯定态度的科学家们回答,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3,在这种情况下,建造金字塔就是很容易的事。

人头像为何会出现在火星上

科学家在一张卫星拍摄的图片中,发现火星的表面上有一个人头像。

这张图片是卡臣博士从一个不便透露的来源取得的。他把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火星图片与美国的喜剧明星比云·夏文的照片相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几乎一模一样。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比云·夏文的头像被刻蚀在火星表面的岩层,那是一个高低不平的山丘,方圆约160平方米,周围还有很多小型金字塔状的岩石。经过研究断定,卫星拍摄的这张图片确属可靠。卡臣博士把这个发现通知了他的同行和一些天体学家,大家纷纷前往卡臣在丹麦的工作室进行研究。

火星上出现人头像这一发现,令世界科学家们大为震惊。因为必须有地球上的人到火星上雕刻,才能把比云·夏文的面孔刻在岩层上。但是,人类根本不能在火星上活动,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大气稀薄,大气压力还不到地球大气压力的1%,而且氧气极少,大气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再说火星上的昼夜温差很大,夏季白天温度达30℃,夜间温度可降到-80℃。

那么,火星上的人头像到底是谁的杰作呢?难道是外星人的吗?这至今还是一个谜。

神奇的月海

17世纪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阴暗的区域,如同地球上的海洋一般。但它虽称“月海”,却连一滴水也没有。

月球表面共有22个大小不一的月海,向着地球的那部分月海约占月球正面面积的40%,而月球背面的3个月海仅占那半个球面积的2.5%。这么多奇妙的月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火山活动说”。他们认为月海熔岩是火山活动中从月球内部喷流出来的进而形成了月海。可是,天体物理学家经过观测和精密的计算,认为月球火山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熔岩喷发,何况科学家至今还没有找到把如此众多的熔岩从月球内部输运到月球表面上的通道。

有的人提出了“撞击熔化说”,认为月海是由陨石、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球面时造成的极高温度形成的。但此学说似乎不能成立,如果是内陨石轰击而成,那么月海在月面的分布应该几乎是均匀的,可现在的月海根本看不出任何撞击后的痕迹。

在上述假说解释不通的情况下,一些科学家采纳了“特殊火山活动”假说,即认为通过人工控制的某种放射性能源在月球表面上造成火山活动。科学家对月岩的分析中已经发现了某种“智能生物”活动的痕迹,因为在月岩中有真正的纯金属颗粒,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几乎所有的科学实验表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形成纯金属状态的。而且现在发现的纯铁颗粒是不锈铁,说明它在形成时曾经过脱硫、脱磷的工艺,这在铁的自然形成过程中是办不到的。

那么,月海究竟是谁的杰作呢?这个奥秘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解开。

金星上有海洋吗

金星和地球大小差不多,质量和密度也相接近,而且都有着浓密的大气,大气中都含有水蒸气。人们常把这两大行星称为“双胞胎”。地球上70%是海洋,那么金星上也有海洋吗?

美国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波拉克·詹姆斯认为,在很久以前金星上确实有过海洋,可现在,这个海洋已经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太阳光把水蒸气离解为氢和氧,氢气由于重量轻而大量脱离金星;二是在金星演化的早期,内部曾散发出大量的还原气体,这些气体与水相互作用,从而使水分消耗掉;三是从金星内部喷出的炽热岩浆中的铁以及其他化合物与水相互作用,从而使水分消失;四是金星海洋的水本来是来自星球内部的,后来这些海水又循环回到金星地表以下。

有的科学家对詹姆斯的这几种推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詹姆斯的几种推测地球上同样也会出现,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却没有消失呢?

美国爱阿华大学的弗兰克等人则认为,金星从来没有过海洋,金星探测器所探测到金星大气层里的少量水分并不是由海洋中蒸发出来的,而是由几十亿年来不断进入大气层的微小彗星的彗核所造成的,因为彗核的主要成分是水冰。

金星上究竟有过海洋吗?如果有,那么它又是如何消失的?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证据令人信服。

恒星颜色揭秘

读者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不都是一种颜色吗?其实,天上的星星不都是一个颜色。

细心的读者一眼就看出恒星的颜色不一样,有红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等,犹如五颜六色的明珠。恒星为什么有多种多样的诱人色彩呢?

你是否到炼钢厂去参观过:当钢水在钢炉里的时候,由于温度很高,它的颜色呈蓝白色钢水,出炉后随着温度的慢慢降低,它的颜色也变为白色,再变成黄色,再由黄变红,最后变成黑色。可见,物体的颜色受物体温度控制。天上的星星也是如此。它们的不同颜色代表星体表面温度的不同。天体的温度不同,它们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谱型我们已经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一般说来,蓝色恒星表面温度在25000℃以上,如参宿七、水委一、腹一(甲星)、十字架二(甲星)和轩辕十四等。白色恒星表面温度在11500~7700℃,如天狼星、织女星、牛郎星、北落师门和天津四等。黄色恒星表面温度在6000~5000℃,如五车二和南门二等。红色恒星表面温度在3600~2600℃,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照理讲,太阳应是一颗黄色的恒星,为什么我们白天看见的太阳发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实,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较近的缘故。如果有机会乘宇宙飞船到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你会发现,太阳将是一颗黄色的星星。而美丽的朝霞和晚霞绽放红光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光七种颜色中的红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

银河系中散布着无数颗行星吗

生物进化的过程如此漫长,把它和恒星演化的时间去对比没有什么不恰当。我们知道,天上有的恒星那样年轻,甚至爪哇猿人曾经是它们诞生的见证人。在这种恒星周围的行星上,目前高级生物还来不及形成。我们也知道,大质量恒星发光发热只有几百万年,这对于生物进化实在太短暂了。看来合适的对象只有从质量相当于或小于太阳的恒星中去找。银河系大约共有恒星千亿,其中绝大多数的质量都算“合格”,这是因为质量较大的恒星终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几的少数例外,银河系中恒星的发热年代都很长,足以使智慧生物渐渐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这些星有没有行星围绕着它们转,因为只有在围绕恒星公转的天体上才能具备液态水所需的温度。可惜天文学家对别的太阳周围的行星还一无所知。由于它们实在太遥远,即使离我们最近的一些恒星确有这种伴侣天体绕它们转,人们也还没有能做到用望远镜直接观测这些微乎其微的对象。可是话说回来,别的太阳周围也有行星绕着转,这是极为可能的。首先,人们要打破生活在一个独特太阳系中这样一种概念的束缚。科学发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种把人类放在宇宙中特优地位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已经了解,宇宙物质的角动量很可能使单星周围形成行星系。人类自己所处的行星系也支持这种观点。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们的卫星群在周围组成了具体而微的“行星系”,看来这也要归因于角动量。因此,单星周围都有行星系在运转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角动量等因素而产生了一对双星,那么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成对出现过,它们也应该在不长的宇宙演变岁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颗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间。因为认真观测表明半数以上的恒星是双星,所以银河系整个算下来还剩大约400亿恒星伴有行星。

问题又来了:这些行星与各自恒星的距离是否合适呢?一个行星至少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它与所属恒星的距离使得辐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态水所需的温度。在太阳系中,水星极靠近太阳,而离太阳比火星更远的所有外行星则受阳光照射太弱,不够温暖。别的恒星周围的行星我们始终还没有见到,怎样才能知道它们之中有多少已经具备了距离恒星恰到好处的条件呢?我们的办法只有和自己所处的行星系类比。地球无疑地处在太阳系生命带内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带边缘。“水手”号探测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凉程度和月球表面类似。尽管火星有大气并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软着陆的一系列“海盗”号探测器经过取土分析并没有发现生物细胞的任何迹象。前苏联的一批探测器测到的金星表面温度超过450摄氏度,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栖息的场所。在太阳系中我们似乎是独此一家。

只要仔细想想,一个行星必须同时满足多少条件才能栖息生物,我们就会明白,天体具备适于生物的气候是多么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学家迈克尔·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们对太阳的距离缩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会热不可耐而不能生存;这段距离只要加长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盖。我们所居住的行星伸缩余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认为,外部条件合适,使生物能进化到较高级阶段的行星,在银河系中最多只有100万个。

在某个行星上如果适宜的气候能维持足够长的年代,生命确实会形成吗?这个问题应该去问生物学家,而不是天文学家。不过天文学家也能帮一点忙,他了解除了少数例外,整个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分布大体上是相同的,银河系中离我们最遥远的恒星,甚至别的星系中的恒星,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太阳一样。没有由硫组成的恒星,也没有由汞组成的云团。压倒多数的情况下宇宙物质的最主要成分是氢,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学元素。即使是在一个遥远的但气候适宜的行星上,也可能找到构成一切有机分子所需的各种物质。射电天文学家在气体云发现了名目繁多的各种有机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氢和甲醚。当然,从这类简单有机化合物向那些构成生命基础的复杂分子演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让我们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场所,生物实际上都已出现,那么银河系中可能有着100万个居住生物的行星,这些生物也许各自都已演变了40亿年,只不过它们应处在各自不尽相同的进化阶段罢了。

银河气弧的磁场

在茫茫宇宙有许多现象,人们还无法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和科学知识去理解和想像。

美国天文学家莫里斯等人利用国家天文台的大无线阵,观察到银河系中心有一道由星际圆盘伸延而出的巨型气弧,它“颇为壮观,与银河系圆盘几乎垂直”。我们就称之为“银河气弧”吧。

这个特大尺寸的气弧的长度估计在150光年以上,它射出强烈的无线电波。观察表明,气弧是由长条丝状体组成,它们就像绳索一样,能随意扭转。这道气弧的存在,似乎暗示着一个磁场正从圆盘伸展出来。虽然该磁场也具有南北磁极,但并非对称分布。好多国家的天文台在介绍天体奥秘时都谈到银河气弧,并且有形象的录相播放。那么银河中心的这种“偶极磁场”对于星系的形成究竟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天文学界对“银河气弧”正进行着探讨和研究。

太阳个数的悬念

1551年4月,德国城市马格德堡被瑞典卡尔五世的军队所围困。围困的日子已延续一年有余,城中粮草全无,危在旦夕。一天下午,该城上空突然出现三个太阳。围城的士兵惊恐万状,认为这是天意的预兆,是上帝将要亲自来保卫这个城市。根据卡尔五世的命令,瑞典军队马上撤除了对这个城市的包围。这可是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桩趣事。其实,多个太阳中除一个为真太阳外,其余皆为假象,气象上称之为“假日”、“幻日”或“伪日”,是一种少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其成因比较复杂。

简言之,是天空有由冰晶组成的云层存在时,太阳光被这些冰晶反射、折射所形成的。由于假日的出现对云中冰晶形状、位置和排列等要求十分严格,故这种奇景很难见到。当然,多日并升也并非绝无仅有。

1986年12月9日15分,西安上空突然出现一大一小两个彩色光圈和五个太阳。据资料记载,1934年1月22日和23日,西安市上空曾连续两天七日当空。

1981年4月18日,海南岛东方县上空出现五个太阳。

1988年12月28日,内蒙古翁牛特旗五日同照大地。此外,峨眉山顶上出现过三个太阳,庐山也曾两日并升。有关多日并升奇景,我国史籍中亦多有记载,如《宋史·天文志》载:“日有二影,如三日状”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有“九日并出”之画面。

太阳有伴星吗

有的恒星看上去是一颗星,但用望远镜观察,它却是两颗互相吸引,互相绕转的星,就像两个在一起的“伙伴”一样。太阳这颗恒星有没有“伙伴”呢?假如太阳真有一个“伙伴”,即伴星,那么人类就可以解释过去出现的一些现象,然后再想方设法防止今后可能出现的大灾难。

197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家沃尔特送给他父亲阿尔瓦雷斯一块6500万年前的石头,它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同。阿尔瓦雷斯是个物理学家,他的扩散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这块古老的石头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铱。铱是天外的“来客”,地球上并不存在这种元素,因此他提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他经过计算推断,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和地球发生撞击,扬起的尘埃弥漫着整个天空。在此后的3~5年间,地球陷入了一片黑暗,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造成植物和动物群的大片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使恐龙走向了灭绝。阿尔瓦雷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不久,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戴维·芬普和约翰·塞普科斯基研究了古生物灭绝的年代,发现古生物灭绝是有周期性的,平均每2600万年发生1次。在过去的1亿年中,即9100万年前,6500万年前,3800万年前,1200万年前,都发生过大突变和大灭绝,每次突变有75%的生物绝灭。

在这个基础上,阿尔瓦雷斯的学生马勒提出了伴星假说,即太阳有一位“伙伴”。这位“伙伴”的轨道周期,恰好是2600万年。伴星质量很大,当它一接近太阳系外星的彗星群时,就扰乱了彗群的正常运行,产生彗星雨。有些彗星撞击了地球,造成地球上的灾难和生物大灭绝。马勒的学说提出后,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如果太阳有伴星,那么这颗伴星便是一颗密度很大的白矮星。它没有热,没有光,体积很小,质量却大得惊人,它悄无声息地在太空中绕太阳运行,因而人类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太阳有伴星只是一个假说,而太阳到底有没有“伙伴”?这还有待科学家们去寻找和探索。

彗星的活动与地球怪象有关吗

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里,有一种相貌奇特带尾巴的星星,人们称它们为“彗星”。其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1910年,当这颗彗星和地球相接近的时候,天文学家们推断,它将和地球相撞。这一年的5月19日,哈雷彗星果然来到地球的附近,使人们惊喜的是彗星并没有和地球相撞而是擦肩而过。

然而,数百年来,人们依然把彗星看作一颗大灾星。世人把地球上发生的大灾难都归罪于彗星。战争、瘟疫、洪水、地震都说成是彗星搞的鬼。

彗星相貌古怪,拖着一条摇摇摆摆、时短时长的尾巴,发出金黄和灰白色的光,好像一把扫帚扫过夜空,人们又称它为“扫帚星”。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星星。彗星和我们地球一样,也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旋转的。不同的是,地球的轨道很接近圆形,而彗星的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最近时肉眼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离我们很远,最远时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也找不到。彗星的轨迹除了椭圆外,还有抛物线和双曲线形。

彗星主要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彗发和彗云,但有的彗星没有彗云,甚至连彗发都没有。彗核是由冰和尘埃冻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固体物质构成的,形状像一个“脏雪球”。这个脏雪球的质量大约在1000万吨到10万吨之间。

彗发在彗核的外面,是由一些云雾状的稀薄物质构成,而彗云则是彗发外面的氢原子云。

彗星的外貌随着它与太阳距离的远近而千变万化。当它远离太阳的时候,只是一个隐约可见的星状小暗斑;当它接近太阳时候,由于太阳光的压力和太阳风,使它的气体受热蒸发从而形成长长的尾巴。

彗星的成分是一种含有剧毒的物质——氰化物。只要一丁点氰化物,就能使大批生物死亡。因此如果彗星真的与地球相撞,或者它那1.5亿千米长的大尾巴,一旦扫过地面,这种剧毒分子就能在一定区域内大量地扼杀地球上的生物。

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伊尔认为,彗星有可能还含有病毒类的微生物,几十亿年前,正是彗星把病毒或细菌传播到地球上,才使地球开始有了生命。有些人还认为,一些传染病,如1968年全球流行的香港型流感和中世纪的几次大瘟疫,很可能与彗星经过地球时带来的病毒有关。

据调查,当地球上发生大地震的时候,正好是彗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

1920年12月16日,我国海源发生了8.5级地震,这是一次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而天文学家们发现,Ⅲ号彗星正好在1920年12月17日距地球最近,约为1.88个天文单位。在海源地震以前,智利、千岛群岛等地发生了好几次7~8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在这前后的5月底到8月中旬,还先后发生了6次7级以上的地震。同年8月16日,在菲律宾发生了8.1级地震。据调查,1976年彗星从6月开始接近地球,在7、8、9三个月的时间内距地球都很近,只有0.125到0.3个天文单位。2000年来,每当地球上频频发生地震时,在地球附近游弋的彗星也明显增多。

当然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内部。外界的一些因素只是起诱发作用。彗星的体积虽大,但质量很小,是一个大而空的家伙。它真有本领扰动地壳发生震动吗?人们虽然对彗星会引起地震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来,但对它的怀疑,依然很大。

彗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疑团,但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有一种假说是荷兰天文学家奥乐特提出来的。他推测在离开太阳系很远很远的边缘区,有一个彗星冷藏库——彗星云。其中聚集着大量的彗核,估计彗星是从这里来的。

据计算估计,彗星云大约位于离太阳10万亿千米处。在那里,大约有一万亿颗彗星。在众多的彗星中,由于受某种力的影响,有少数彗星就能从太阳系边缘跑到太阳系里面,成为我们看得到的彗星。

有一种假说则认为,彗星本不是太阳系的成员,它们来自恒星际空间。在那里,有许多尘埃和气体混和的星云,由于引力不稳定,它们被分解为许多小气体尘埃团,凝结而成小晶粒,这些小晶粒聚合成彗核。太阳在银河系里运行时,把这些小晶粒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变成了彗星。

也有的科学家说,彗星来自太阳系内,是天王星和海王星未能吸住的小星子,在大行星的引力下,小星子跑到了太阳系的边缘,形成了一种彗星云。

关于彗星的身世,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个疑谜。总而言之,有关彗星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去探索。

神秘的陨石是星星爆炸遗留物吗

流星在坠落时,与大气发生摩擦烧成灰烬。其中有的没有完全烧毁,成为陨石坠落到地球上。

189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巴林佳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280米、深180米的坑穴,坑周围有一圈高出地面40多米的土层,人们叫它“恶魔之坑”。经过学者们考证得知,这个“陨石坑”是一个重达22000多吨的陨石以58000公里的时速撞击地球形成的。然而奇怪的是这个陨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坑和坑边几块陨石碎片便消失了。有人估计陨石就落在坑下几百米的地方,可是从来没有人挖出它来加以证明。

据说最大的陨石坑是加拿大加州的陨石坑。“加州坑”直径为3500米,深达400余米,它是1943年美国空军飞机在空中发现的。“加州坑”比美国的“恶魔之坑”大3倍。但是人们只是推测加州坑是陨石坑,还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火山喷发口。

一般说来,陨石坠落时呼啸而下,如果在夜间,会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昼。陨石坠落后会撞出一个大坑。但在1908年,地处西伯利亚内地通古斯河流的支流恰贝河上游,突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使方圆2000公里内的树木全都倒下,一部分还被烧成了木炭。据推测,大爆炸是因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而造成的。可是,“通古斯陨石”既不像其它陨石那样划下,坠落后又没有留下踪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陨石坠落时形成的陨石坑。因而“通古斯陨石”的真面目至今无人知晓。

近一个世纪来,由陨石引起的谜越来越多,一直没有人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神秘的类星体是什么

1960年,射电天文学家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观测到一个叫3C48和一个叫3C273的射电源。结果发现它们都是很暗的蓝色星。天文学上称它们为类星射电源,简称类星体。

1963年,科学家施米特又重新研究了3C273的光谱,发现它有红移现象,且红移值很大。当一颗恒星离我们而去时,从地球上看,恒星的光波频率就降低,波长就变长,这就是红移现象。红移值越大,则离去速度就越大,类星体与我们的距离也越远。

类星体距离我们很远,最早发现的类星体3C273红移值仅为0.158,而它距我们也有23亿光年。类星体远离地球时速度大得惊人。有一颗类星体OQ72,其红移值为3.53,离开地球的速度每秒钟高达27万公里。类星体的亮度极为惊人,如3C373亮度为12.8星等,如果把太阳放至类星体3C373的位置上,地球上的人们根本就观测不到。此外,类星体的体积很小,直径仅有普通星系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

更令人惊奇的是,类星体的速度居然超过了光的速度。1977年以来,大量的测试证明,类星体3C373的内部有两个辐射源,并且它们还在相互分离,分离的速度竟高达每秒288万公里,是光速的9.6倍。之后,人们又发现了几个“超光速”的类星体。迄今为止,人类普遍认为光速是不能超越的,然而上述发现又是那样的奇特,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陨石里的生命

1806年,瑞典化学家贝尔采留斯在法国陨落的“阿列”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机化合物,进而成为前所未有的碳球粒陨石的收藏创始人。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碳球粒陨石进行有机化学研究。然而在此期间,对陨石中有机化合物起源问题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一些科学家认为,陨石中的有机物是非生物起源,即通过有机途径产生于无机物中。

我们会发现,当今的天文学家能列举出许多极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生命的“半成品”。这些有机化合物都是在宇宙中被发现的,它们都是无机起源。还有的科学家认为,陨石中的有机物就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迄今尚未停止。

有利于“陨石中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的充分论据是这样一个事实:陨石沥青中硫、氮和氯的含量高于地球上的同类化合物。“碳球粒中的有机物是生物起源”的支持者们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一谈到在陨石中发现很像地球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时,便一下子用上地球石油是生物起源的理论。但实际上,关于“地球上的所有石油都是生物起源”的假说并未得到公认。此外,其中有些假说还把所有地球石油的起源同彗星碎块和碳球粒陨石等宇宙天体陨落到地球上联系到一起,不管怎样,石油碳氢化合物多半是起源于宇宙,石油中所含的元素和化合物在太阳系中被发现,而且其分布很广。对太阳系行星的光谱研究已证实,在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都发现有石油成分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宇宙探测器在金星大气中还发现碳氢化合物的大量凝聚物。在月球的环形山中也发现了如上所说的陨石中所含的那些化合物。

俄罗斯科学家罗金勃留姆赞同“石油是宇宙起源”的观点,但他认为,地球上的石油并非处在“童年时代”,在时间上更加久远。地球上的石油是彗星带来的。

实际上,关于“陨石中的有机物是生物起源”的假说的支持者们,早在20年前就得到对自己观点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某些陨石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奇怪元素,其中包括很像地球上发现的生物体——单细胞藻类。有趣的是,在许多排列有序的元素中含有的生物性物质——表现独特的碳族,其碳原子数不详。原来,在碳球粒中发现的某些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它们有善于翻转极化的光线表面,进而在生物起源的有机化合物身上首次发现它们的光学活性特点。而“陨石中有机物是非生物起源”的支持者们立刻站出来宣布,这些排列有序的分子是遭到陨石坠落后在地球上受到污染所致。

有关陨石中有机物的争论迄今仍在继续。尽管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推断,陨石中含有地外生命某种残存的形式,但这尚不是最终的结论。况且,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认为“排列有序的分子”是在实验室试验过程中某种污染进入陨石内部形成的。许多直接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排列有序的分子”就是被矿化的残留下来的地外微小生命物质。

在谈到“碳球粒可能是有地外生命生存”的观点有利的证据时,需补充一点,在地面上陨落的天体中,很少有如此独一无二的。迄今为止,这些陨落的天体尚未被正式认定为陨石,有时它们被称作“假陨石”。在这些陨石中,有的还被称作“铜陨石”。1820年,一块通红的石灰碎块从天而降,陨落到英国“艾舍尔”号船的甲板上。1931年,一块黄铜块陨落到美国的伊顿地区。1925年4月11日,一颗耀眼的火流星掠过天际,一块巨大的石灰石陨落在瑞典,在这块陨落的石灰石中发现了类似海洋生物的某种残存的贝壳类和类似三叶虫动物的残留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认为40——45亿年前,南极大陆上曾存在微生物。而从南极大陆的火星陨石中发现的显示火星生命体存在的物质看,地球外存在有生命体的迹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可鲁把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体这个宇宙研究史上的最新发现称之为“令人震惊的发现”。

新发现是从1984年被发现的12个陨石中的一个叫作“ANDe400”的南极陨石分析中产生的。它大约是1500万年前火星与木星间小彗星群碰撞的结果,大致在1300万年前落在南极大陆,年龄大致是40——45亿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对陨石进行薄片分析后,能见到一种叫“多循环芳香碳水化合物(PAH)”的有机物。从这种有机物看,可以证明火星的生成过程或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从陨石切片看,可以得出火星上曾有生物体存在的痕迹。

从PAH中还可发现,有的细菌酷似地球细菌,其分子结构为与磁铁和巴伐利亚硫化铁相似的单细胞物质,这也为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的推论提供了证据。当然,美国航空航天局仅用“有力的证据”、“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等字眼,尽量避免使用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肯定性语言。

可鲁局长解释说:“陨石中发现的火星上存在与地球细菌相似的单细胞生物痕迹,并不是说火星上过去就一定存在高等生物。”

这些陨石甚至成为加速同地外文明之间联系的“信使”,它们或许是最令世界震惊的其他智慧生物均可利用的联系手段。科学家确认,在某些陨石的碳球粒中发现的长有机链分子,很可能来自那些大量射向我们的某个遥远的文明。这些长有机链分子是否载有密码信息呢?

流星为何会发出声音

天宇中传来一声尖利刺耳的声音,然后一颗流星放射着金黄色的光芒,飞快地掠过长空消失了,时间只有5秒钟左右。这一现象令人惊奇。怎么会先听到声音,然后才看到流星呢?

尽管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然而世界各地许多研究者积累的这类资料却是越来越多。

1906年12月1日,托波尔斯克城的一位居民在流星飞过时,听到一阵刺耳的沙沙声。

1929年3月1日,塔尔州切列多沃村居民先听到一阵响声,随后整个房子都被照亮了,过了一会,又听到一声巨响。

最叫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人能听到流星的声音,而另一些人却什么也听不到。例如1934年2月1日一颗流星飞临德国时,25个目击者中只有10个人听到了啾啾声和嗡嗡声。1978年4月7日清晨,一颗巨大的流星飞过悉尼的上空,1/3的目击者在流星出现的同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余2/3的人则声称流星是无声的。

前苏联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德拉韦尔特给这种奇怪的流星起了非常恰当的名字:电声流星。

现在,科学家们都一致承认电声流星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秘密至今还没有揭开。一些专家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由流星飞行时所发出的电磁波引起的。这些电磁波以光速传播,一些人的耳朵能够通过至今还未知的方式把电磁振荡转换成声音,并且每个人听到的声音也不同,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什么也听不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假说,如静电假说(流星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振荡放电)、超短波假说以及等离子假说等等。

要想揭开流星发声这个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我们相信科学工作者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的。

奇异的物质和光束

1980年6月14日凌晨1时左右,在乌拉圭境内圣何塞省离蒙得维的亚90公里远的一个地方,63岁的铁匠胡安·费罗切正躺在床上听收音机,他的妻子睡在他的身边。突然,他觉得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从外面传来,他不禁侧过头向窗外望去,只见两个样子很怪的年轻人,他们是一男一女,穿着贴身的上衣连裤服,神态高傲地盯着费罗切刚刚扭亮的门灯。

那个少年看见费罗切,便毫无犹豫地向他走来,费罗切以为是小偷,赶紧跳下床去用力把门顶住,可是无济于事,那少年用手只轻轻一推,门就开了。惊慌失措的费罗切急忙捉住少年的手,哪知刚一碰触,一种被人放在火焰上烧烤般的剧烈疼痛逼使他缩回了手。当他的妻子赶出来时,只见丈夫痛苦地把手垂着,其它什么也没看见。她仔细察看丈夫的手,发现上面布满红色的小斑点。

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就将夜里发生的事报告了警方,警方将费罗切送到当地医院,后来,在回答记者采访时,为费罗切治疗的拉蒙·努涅斯大夫说:“我看到他的左手上有多处烧伤,这些伤在皮肤的表面,他们呈点状,散布在手心,显然,这是因为接触到高温物体而引起的,但伤势并不严重”。

后来,调查人员对费罗切进行调查时,发现他的手伤正处于结痂阶段。他们在费罗切的手心上数出了几个点状伤痕,它们毫无规律地散布在手心上。同时,调查人员也惊愕地发现,那天晚上,费罗切家里的电表显示消耗的电竟达千瓦,相当于他家一个多月的耗电量。

类似的事件在世界其它各地也多次出现。

1981年10月17日傍晚,在巴西的帕纳拉马小镇,里瓦马尔·费雷拉和他的朋友阿维尔·博罗像往常一样去森林打猎。他们来到猎物出没频繁的地方,各自爬到一棵矮树上埋伏了起来。突然,他们发现空中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在缓缓地移动,并且越来越大,他们清晰地辨认出那是一个像卡车轮子一样的飞行物,它向四周发出耀眼的强光,把他们周围落下夜幕的森林照得亮如白昼。惊恐万分的费雷拉看见一束白光正射在阿维尔的身上。在阿维尔的惨叫声中,费雷拉慌得从树上摔了下来,随即一跛一跛地逃回了家。

第二天清晨,费雷拉去看阿维尔。然而阿维尔并没有回家。他和阿维尔的家人径直奔向那片森林,好不容易找到了阿维尔,只见他脸色苍白,神色惊恐,身上的血液被什么东西全吸光了——他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0月19日,就在阿维尔遇难的第三天,当地又有两个人——阿维斯塔西奥·索萨和雷蒙多·索萨狩猎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怪事,像阿维尔一样,死者雷蒙多身上的血也被吸干。

这种骇人听闻的怪事竟接连不断地发生。

一天,迪奥尼西奥·赫内拉尔正在山顶上干活,隐隐感到有束白光射到自己身上,他抬头一看,浅蓝色的空中现出一个不明飞行物,他未听得一点声响,就像被雷电击中一样摔倒在地,从山顶滚到山脚下。他费了好大劲才勉强挣扎着站起来,回到家便精神失常,3天后死去。

198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在法国施特拉堡留学的索马里学生丹雷·戈霍回到祖国首都摩加迪沙度假。9月3日黄昏,他与中学同学施默赫、拉费格尔、巴德巴卜一起开两辆摩托车到郊外林地兜风。晚上9时许,他们在林子里随着录音机播放的迪斯科乐曲翩翩起舞。忽然,从东北方向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就如一个巨人用木棒在敲打铁皮。4个年轻人立即停止舞步,关上录音机,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只见天空中有几片白云,转瞬间便能看见两道橙红色的光。在两道光之间,斜卧着一个黑乎乎的物体。一会儿,白色的光球飞近了,竟是一个庞大的发光物。它的两束夺目的光不停地在移动扫射。

4个年轻人随即卧倒在地,屏息凝视,当光芒射到他们身上时,伴随着一阵剧烈的烧灼感,他们立即不省人事了。

他们醒来时,已是深夜11时20分。黑漆漆的夜,四周孤寂无人。那带电的庞然大物已不知去向。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返回摩加迪沙。在巴德巴卜家度过了漫长的一夜。这一夜无眠,四人胆颤心惊地谈论着这次噩梦般的奇遇。翌日,他们向附近的民卫队报告了昨夜的经历,值班队长阿里赫中尉立即将谈话录音向上级作了报告。下午4时,阿里赫中尉带着几名队员跟随丹雷·戈霍等人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4个年轻人一会儿蹲下,一会儿卧倒,重新表演了那天夜里的情景。到了傍晚时分,他们4人的脸部和胳膊开始发痒,并泛出红色,好像皮下出血,来到市立医院求诊,大夫说是由强光照射过久或大火炙烤的结果。

为了获得确切的证据,9月8日上午,阿里赫中尉又把4个年轻人带到现场。同去的还有一位叫穆吉姆的民航局工程师。他用盖草仪、水准仪、照相机等器材,精确地测量了飞行物的位置及放射现象,结果表明:地面那个直径为3米多的圆圈范围内有焙烤症状,土壤中的沙粒都已经玻璃化,深度达10厘米,同时,盖草仪的指数显示,焙烤圈内有明显的放射线反应,有光束扫射过的地面和树干上也有轻微的放射线反应。而从圈内取出6盒样土和杂草标本经过化验,证实土壤中的碳遭遇过严重破坏,有明显的玻璃化外形,土壤中有放射线现象。杂草受过焙烤,水分严重缺损。穆吉姆工程师当即判断出,他们所说的那怪物是UFO。

更耸人听闻的是1988年12月发生在土耳其曼尼沙市的不明飞行物事件。这天,一只闪烁着绿色光辉的圆盘形不明飞行物在曼泥沙城市上空盘旋近1小时。该市的许多居民都目睹了这一奇观,有人还拍摄下大量的照片。有趣的是,目击者中几名患有恶疾的病人,不论当时身处室内或室外,都奇迹般地突然痊愈,有个耳聋的男子一下子恢复了听觉,一位失明多年的妇女能看见东西了。另一位靠氧气袋维持生命的女孩也从死亡边缘活了过来。

当地一位名叫尼迪的医生为此大惑不解。为此,他遍访了那些幸运儿,发现治愈这些病的“大夫”竟是飞碟上闪亮的绿光。

伊尼莎中风瘫痪多年的丈夫一直卧床不起,他是尼迪医生的老顾客了,伊尼莎告诉医生:当飞碟发出的绿光透过窗户射到丈夫的身上时,病人僵硬的双腿突然缓缓地移动,手指也有了感觉,接着便跃跃欲试地下床,居然可以站立,并且开始走动了……瘫痪半年的病人卡马尔,在尼迪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收效甚微。然而就在飞碟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卡马尔竟能大踏步闯进尼迪的诊所,卡马尔神采飞扬地说,他被飞碟的绿光照了一下,便能走动自如了。这些不可思议的趣闻风一样传到首都,安卡拉公立医院的一批医生立即赶到曼尼沙市,挨户拜访了那些不治而愈的病人。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使他们恢复健康的是空中来客的绿光。

空中来客的事件在我国也多次发生过。据河南郑州的《大河报》1999年两次报道,武汉市洪山区曾经出现一道神秘的白光,强光过处,湖岸上的700颗大树齐刷剧地被拦腰斩断;另有一次,当地居民在早晨8时左右看到两个发光的物体在空中相互碰撞冲突的场面,碰撞时,两个物体散落下一些如人的皮屑一样的不明粉屑,落到人体上产生奇痒。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空中来客所产生的带电的强烈光束既能致人于死地,又能让困扰人类多年的恶疾化为乌有,加上不明物体散落的不明金属粉屑等等,那么,这些光束、粉屑究竟由何而来?科学家们正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以期早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神秘天体绕太阳运行之谜

不久前,英美科学家们意外地发现,很久以前发射的“先锋10号”宇宙探测器竟给他们带来一个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一个新的天体正围绕太阳运行。

“先锋10号”于1972年3月发射升空,它是第一个要穿过火星及木星间小行星带,飞向遥远太空的探测器。不过天文学家并没有推测出,它是否可以顺利闯过这一地段。

“先锋10号”也是最先到达气体行星——木星的探测器。接着,它又成功飞离太阳的行星系统。尽管它还没有进入星际领域,但这已是太空探测器的先锋。

“先锋10号”飞行25年之后,尽管它仍在发回信息,美国宇航局还是于1997年暂停了对它的监控。

早在1992年12月8日,那时“先锋10号”已飞离地球84亿公里,该天文小组就发现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发生了变化,他们一直在探测这一现象,希望找到什么新的东西。直到最近,将“先锋10号”发回的数据经过多方面的分析研究之后,他们才确定了自己的推论——太阳系又有了新的天体。

在几个星期之中,他们希望研究出此天体可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以及具体位置。他们初步推断,此天体是在撞上一个大行星后而被抛到太阳系边缘的。该天文小组的一位英国博士说:“我们对这一发现兴奋至极,它称得上是天文学上一个极好的标志性事件!”

据称,这一天体可能是在茫茫宇宙中,已知的数百个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之一,它们多数是由冰和岩石构成,而且离冥王星很远。这些天体在行星大家族中并不起眼,直径仅有几百公里,但天文学家相信,有几百万个这种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并形成一条庞大的“星带”。1992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这类天体。

观测者们还未亲眼见到这一天体,但他们坚信这一天体的存在,因为“先锋10号”的轨道因它发生了偏差!

假如这一发现成为事实,那它将成为因引力这惟一的原因而被发现的太阳系中的第二颗行星。第一次是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科学家在1787年发现了天王星,后来发现天王星的轨道非常特别,进而发现了对天王星具有引力的海王星。

这颗新星的发现者是英美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它是所谓的“Kuiper带”天体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先锋10号”的轨道数据则来自于美国宇航局“深度空间”网络,这一网络由一系列大型射电望远镜构成,目的是为了探测太空深远处的秘密。

银河系的秘密

在茫茫的宇宙中,那飘缈的银河引起多少人的遐想,谁都想看看它披着神秘面纱的真面目,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个谜。

17世纪时,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发现了银河。他发现,这是一个恒星密集的区域。后来,英国人赖特提出了银河系的构想,并具体描绘出了银河系的形状。他假定,银河系是个透镜,连同太阳系在内的众星位于其中。在中国境内,人们观测到的银河是从天蝎座起,经人马座特别明亮的部分,到达盾牌座而止。

18世纪时,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父子对赖特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发现,银河系中心处恒星特别多,离中心越远越少。他们的观测表明,银河系的确是一个恒星体系,并且其范围是有限的,太阳靠近银河系中心。测量结果表明,银河系非常庞大,可容纳3亿颗恒星,其直径为8000光年,厚1500光年。

20世纪初,荷兰天文学家卡普亭对银河系的观测和赫歇尔的观测结果基本相似。1906年,他测出银河系直径为23000光年,厚6000光年。但1920年他对银河系测出的新数据变化很大,银河系直径为55000光年,厚11000光年。

以赫歇尔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1915年,美国天文学家卡普利研究了许多球状星团的变星,发现太阳仅仅是银河系内的一颗普通恒星,而不在银河系的中心,它距中心约5万光年并朝向人马座,银河系的范围大约有30万光年。

20世纪80年代,银河系又有了新的数据,即质量相当于2000亿个太阳的质量,直径为8万光年,厚2000光年,太阳距银河系中心距离为2.5光年。

关于银河系的观测一直在进行着。有科学家指出银河系是镶嵌在硕大无比的异常低密度的星系冕——银冕之中。天文学家从理论上论证了它的存在。由于银河系吸引仙女座星系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向我们奔来,这就要求银河系质量至少不低于10000亿个太阳质量,进而说明,银河系至少应存在一个至少延伸到80000光年以外的星系冕。但这个假说目前仍有许多科学家不相信。

银河系究竟有多大,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它那无数的秘密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土星环之谜

1610年,伽利略在土星旁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亮物,1659年,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也发现了这个亮物,并认证它为土星的光环。此后,科学家们又相继在其他行星边也发现了光环。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光环之中,最奇妙的就要算土星环了。

土星从它被发现的那天起就成了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1675年,法国科学家卡西尼发现土星光环之间有一圈又细又暗的缝隙,被称为“卡西尼环缝”。开始,人们只发现了土星的3个同心光环,即A环、B环和C环,“卡西尼环缝”就在A环和B环之间,后来又发现了D环和E环。在B环和C环之间,人们又发现了“法兰西环缝”,在“卡西尼环缝”和A环之间,又发现了“恩克环缝”。1979年,“先驱者11号”宇宙探测器又发现了F环和G环。F环和A环之间的空隙被命名为“先驱者环缝”。这样,土星的光环就增加到了7个。

1980年11月12日,当“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从土星发回照片时,人们才发现,照片上的土星光环要比人们从地球上观察到的要复杂得多。人们看到的那些大光环原来是由数以百计的小光环组成,小光环里还有更小的光环。环的形状各不相同,有螺旋形的,有轮辐状的,环的大小相差也极为悬殊,但都由细小的冰粒或带冰壳的岩石颗粒组成,围绕着土星旋转。1983年美国天文学家明克预言,在离土星185-115万公里的地方又找到了土星的光环。

这些神奇的土星光环的不断发现,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这些光环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有土星光环如此复杂?解答上述问题尚需要对这些现象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

恒星的起源之谜

恒星是宇宙星系中的细胞,所以它的起源、演变及结局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

1955年,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阿姆巴楚米扬提出一种“超密说”。他认为,恒星是由一种神秘的“星前物质”爆炸而形成的。这种星前物质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质是不清楚的。由于超密理论的物理机制不清楚,因此多数科学家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另一种解释恒星起源的学说是“弥漫说”。这一派科学家认为恒星由低密度的星际物质构成。这种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星际物质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气体和细小的尘埃物质,它们在宇宙中各处构成了庞大的像云一样的集团,这些特质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它们的温度在零下一二百度。

人们一般把星云分为两种,一种是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云,另一种是较暗的星云。星云的形状有网状、面包圈状等,著名的猎户座星云则像一匹披散着鬃毛的黑色马头,所以也称“马头星云”。

恒星是由星云构成的,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是非常大的,如构成太阳这样的恒星就需要一个方圆900亿公里的星云团。

从星云成为恒星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收缩阶段,这需要几十万年;第二阶段是慢收缩阶段,这需要上千万年。星云快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1%,而平均密度却提高1亿亿倍,形成一个原始的“星胚”,这是一个云团,中心为密集核。进入慢收缩阶段后,星胚体温不断升高,到一定温度后就要闪烁身形,步入幼年阶段。此时它发光不稳定,仍被弥漫着的星云物质包围着,并向外界抛射物质。

近些年来,随着射电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星云的物质成分做了很多观测,为恒星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快收缩阶段的物理机制等问题,所以恒星起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宇宙岛

在宇宙产生之初,产生了不均匀的物质。在后来宇宙膨胀过程中,这些不均匀的物质由于引力的作用,逐渐收缩成一个个“岛屿”,这就是星系,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作“宇宙岛”或“岛宇宙”。

提起宇宙岛,可追溯到意大利布鲁诺关于宇宙中恒星世界的构想。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宇宙中有无限多的星系,这就是宇宙岛假说的渊源。天文学家通过观测,看到许多雾状的云团,便猜测可能是由很多恒星构成的,只是离得太远,人们无法一一分辨出。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首先发现许多星云可分解成恒星群,后来又发现一些星云无法分解,于是他提出了星系并非宇宙岛的观点。

到了19世纪,人们借助更大的望远镜进行更仔细的观测,特别是分光术的应用,使人们对星云的观测有了极大的进步。只是困于赫歇尔的影响,人们对宇宙岛与星云的关系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

进入20世纪,在美国引起了关于宇宙岛的争论。人文学家柯蒂斯认为宇宙岛是河外星系,否则它们就是银河系的成员。另一位大文学家沙普利提出与柯蒂斯不同的观点。在20年代,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论。后来,哈勃进行了更精确的测量,证明了河外星系的存在,这样,关于宇宙岛的争论才告结束。

现在人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达上万个,最远者距银河系达70亿光年。估计河外星系数目大得惊人,若画一个半径达20亿光年的圆球,其内含有约3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包含着数以千亿计的恒星。

关于宇宙中的宇宙岛从何处漂移过来的问题,目前仍有很多的争论。关于星系起源的理论更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引力不稳定性假说和宇宙湍流假说。前者认为,在30亿年间,星系团物质由于引力的不稳定而形成原星系,并进一步形成星系或恒星;后者认为,宇宙膨胀时形成旋涡,它可以阻止膨胀,并在旋涡处形成原星系。二者都认为星系形成了100亿年,但与其他一些关于星系起源的观点一样虽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却都不能完整科学地解释宇宙岛理论。

太阳系有第十颗行星吗

自从1930年发现太阳系第九颗冥王星以后,轨道偏移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天王星的计算轨道还是和实际观测到的不相符合。而海王星的计算轨道,也只是符合近期,时间越长产生误差越大。天文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第十颗行星的寻找,可是直到今天收效甚微。

“冥外行星”是否存在?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的。因为太阳的质量相当于九大行星质量总和的740倍,附近却只有九个行星,这种结构不太合理。太阳的引力作用范围是很大的,大约应该可达到4500个天文单位,而冥王星最远距离太阳只有49个天文单位。因此推断,太阳系的边缘,远在冥王星之外很远很远。在这片冥外空间,应该存在第十颗、甚至第十一颗行星。

有天文学家曾经宣称发现了第十颗行星,并指出行星的距离、轨道、质量、位置和亮度,但多家天文台据此寻找,却怎么也发现不了,因而也不可能确认它。1977年底,美国天文学家科瓦尔在天王星和土星之间发现一个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后经天文学家半年多的努力观测,认为它还不够大行星的资格,基本上认为它只是一颗小行星——这就是“喀戎”小行星。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不借助已知行星的偏移来寻找新的行星了!空间探测器的精密仪器已经伸进了遥远的行星际空间,本世纪70年代美国先后发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它们都担负着考察太阳系外围空间的重大任务,在一路上飞掠过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后,它们会飞出太阳系,到茫茫的宇宙中去探索!但就目前发回的照片及资料中,还没找到新行星存在的证据。

地面上的天文学家并不泄气,他们一边等待航天飞船带回更新更奇的成果,一边也坚持不懈地借助大型望远镜搜巡天空。

每当发生日食时,天文学家的观测项目总有一项寻找水星内侧行星的任务。人们利用日全食时月亮影子遮住太阳圆面的一瞬间,对太阳附近的区域进行搜索,验证水星以内还有大行星的设想,但长期以来,也是毫无结果。

从发现天王星到发现海王星相隔了65年,从海王星到冥王星的发现又隔了74年。冥王星自发现以来到现在还不到70年,空间技术的发展却是突飞猛进的,一艘艘无人太空船或载人宇宙飞船带着人们无限希望相继升空。探索宇宙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揭开太阳系行星之谜。

恒星是如何产生的

恒星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假说:一种是超密说,它是由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阿姆巴楚米扬在1955年提出的“超密说”。他认为,恒星是由一种神秘的“星前物质”爆炸而形成的。具体地讲,这种星前物质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但它的性质人们还不清楚。不过,多数科学家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与“超密说”不同的是“弥漫说”,其主旨是认为恒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际物质构成。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假说”。

星际物质是一些非常稀薄的气体和细小的尘埃物质,它们在宇宙中各处构成了庞大的像云一样的集团、这些物质密度很小,每立方千米只有10-8-10-4克,主要成分是氢(90%)和氦(10%),它们的温度为——200℃~——100℃。

从观测来看,星云分为两种:被附近恒星照亮的星云和暗星云。它们的形状有网状、面包圈状等,最有名的是猎户座的“暗湾”,其形状像一匹披散着鬃毛的黑马的马头,因此也叫“马头星云”,而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它更像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大灰狼”的头部和肩部。

星云是构成恒星的物质,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非常大,构成太阳这样的恒星需要一个方圆900亿千米的星云团。

从星云聚为恒星分为快收缩阶段和慢收缩阶段。前者历经几十万年,后者历经数千万年。星云快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亿亿倍,最后形成一个“星胚”。这是一个又浓又黑的云团,中心为一密集核。此后进入慢收缩,也叫原恒星阶段。这时星胚温度不断升高,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闪烁身形,以示其存在,并步入幼年阶段。但这时发光尚不隐定,仍被弥漫的星云物质所包围着,并向外界抛射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恒星的起源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超星系团之谜

自从存在宇宙岛的说法提出以后,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星系和星系团。

1953年,著名天文学家德伏古勒分析了亮星系的分布,提出了超星系团的概念,也称作二级星系团。他认为,本超星系团直径约2500万光年,由本星系群、室女星系团、后发星系团及一些小的星系和星系团构成。后来阿贝尔指出约有50个超星系团,每个超星系团约有10个星系团。这种超星系团可能还存在自转。

1985年夏天,法国的天文工作者拉帕伦特在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用一架60英寸望远镜对超星系团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一张天文图。她发现星系散布得不同寻常,排列在非常薄、非常有限的表面上,这表面包裹着不寻常的泡泡之类的空洞,其直径达2亿光年。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已知的宇宙的最大结构,这一片星系层长约5亿光年,高2亿光年,宽0.15亿光年。天文学家们为它起了一个名字——“长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的几位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既不由暗物质构成,也不由星系之间的空洞构成,而是由一个巨大的超星系团和一个大空洞构成。另一些天文学家不同意这种解释,但是也承认超星系团的存在。甚至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存在比超星系团更大的星系组合,即第三级星系团。这种阶梯式的成团结构是否真的存在呢?人们还在继续观测着。

世界上很多天文学家刚刚开始对宇宙中的“长城”进行研究。其中到底存在着什么奥秘,还需要人们深入地探索下去。

宇宙间的反物质

俗话说物极必反,可见事物都是存在对立面的。那么宇宙中的物质会不会有与之对应的反物质呢?什么这是反物质呢?

反物质是和物质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从它们的质量看,质子是电子的1840倍,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性。因此,本世界初有一些科学家就提出疑问,二者相差这么悬殊,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粒子,它们的电量相等而极性相反,比如,一个同质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是负电荷,另一个同电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正电荷。

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提出了带正电荷“电子”的可能性。这种粒子,除电荷同电子相反外,其他都一样。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经过实验,把狄拉克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把一束r射线变成了一对粒子,其中一个是电子,而另一个同电子质量相同的粒子,带的就是正电荷。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中,用人工方法获得了反质子,它的质量同质子相等,却带负电荷。1978年8月,欧洲一些物理学家又成功地分离并储存了300个反质子。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离地面35千米的高空,飞行了8个小时,捕获了28个反质子。从此,人们知道了每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

人们根据反粒子,自然联想到反原子的存在。一个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结合,便形成了原子。那么,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结合,不就形成了一个反原子了吗?类推下去,岂不会形成一个反物质世界吗?于是有人认为,宇宙是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

从理论上看,宇宙中应该存在一个反物质世界。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经研究发现,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相遇,他们就会“同归于尽”,从而转化成高能量的V光子辐射。可这种光子辐射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在我们地球上很难找到反物质,因为它一旦遇到无处不在的普通物质就会湮灭。

那么,宇宙中存在着反物质吗?存在着一个反物质世界吗?按照对称宇宙学的观点,它们是存在的。这一学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河外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原本不过是个庞大而又稀薄的气体云,由等离子体构成。等离子体既包含粒子,又包含反粒子。当气体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收缩时,粒子和反粒子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便产生了湮灭效应,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收缩的气体云开始膨胀。这就是说,等离子体云的膨胀,是由正、反粒子的湮灭引起的。

基于以上观点,反物质世界一定在宇宙中某个地方存在着。如果反物质世界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有不与物质会合才能存在。可物质和反物质怎样才能不会合呢?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会这么少呢?这些都是待解之谜。

行星会撞地球吗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别的星球是否会撞击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一事怀有深深的忧虑,直到现在,这种忧虑仍没有完全消除。

1968年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巴特拉教授预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鲁斯小行星稍许偏离轨道就会进入地球,它将会以每秒9公里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国加州大学的理杰逊博士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他们计算,如果伊卡鲁斯行星与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陆地上造成直径为1000公里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将高达600米,数千个城市和村镇被淹没;即使它掠过地面,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亚于一次大地震或龙卷风的灾害,甚至会引起火山爆发。这一预言震惊了全世界并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恐慌。

但前苏联科学家指出,此计算有误,相撞的可能性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鲁斯与地球“擦肩而过”。

1978年,一位天文学家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理小行星”于1995年将与地球相撞。但中国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万公里之遥,大可不必担心。后来证明果真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太阳系中,小行星有5200颗,多数在木星和火星间穿行,其中有200余颗可能会进入地球轨道。此外,还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这些天体称作近地类天体。计算表明,直径为1.5公里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的机会约30年一次,而直径为9米的小行星击中地球,破坏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而直径为1.5公里的小行星击中地球,破坏力相当于10万颗百万吨级炸弹的威力。

然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曾目睹过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那么,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小行星起源之谜

按宇宙的法则和规律,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且行星与行星之间也都有相应的距离。所以,当人们发现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距离过于大时,有人就断定这中间还应有一颗行星。

著名的科学家开普勒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不久,德国的提丢斯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距离太阳的天文单位,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还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许多科学家对这件事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研究,但没有什么结果。

19世纪初,意大利西西里岛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在观察金牛星座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颗从未见过的星星。经计算,它与人们所要寻找的行星相仿,便给它起了个名字——色列斯。

色列斯明显比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它的直径有700多公里,是地球直径的1/16.人们又继续搜索,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1804年,德国天文学家哈丁顿发现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1807年,奥伯斯又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后来人们又在这里陆续发现了许多小行星。

这么多小行星是从哪来的呢?1807年,奥伯斯就小行星的起源问题提出了一种假说,他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来有一颗大行星,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爆炸了,那些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的碎片。

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则提出了碰撞说。他认为,这些小行星就是由行星之间碰撞之后产生的碎片。

以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前苏联天文学家施米特为代表的一派则提出“成品说”。他们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小行星与大行星一样,都是从原始星云中诞生的,其他大行星得到了完全的发育,这些小行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为大行星,而以半成品的散状形态遗留至今。

关于小行星的起源还有其他许多种假说,哪一种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人们的进一步探索才能得到答案。

太阳的极羽

1997年3月9日发生在中国北方漠河的日全食,让每一位亲临现场的观众都大开眼界,就在那一瞬间,明亮的天空被一道黑幕合上,太阳被月影完全遮掩,此时,人们惊异地看到了“黑太阳”周围一团白色的光圈,而且,在太阳的上下两极地区,这层光圈内竟排列着一道道放散状羽毛样的东西。那么,太阳怎么会生出“羽毛”呢?

这要先从日冕说起。在日全食发生时,平时看不到的太阳大气层就暴露出来了,它就是日冕。日冕可从太阳色球边缘向外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处,甚至更远。人们曾形容它像神像上的光圈,它比太阳本身更白,外面的部分带有天穹的蓝色。

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日冕由很稀薄的完全电离的等离子体组成,其中主要是质子、高度电离的离子和高速运动的自由电子。日冕的形状是有变化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19世纪末以来,日冕的形态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11.2年)在两个极端的尖型里变化。在太阳活动极盛时期,日冕的形状是明亮的、有规则的,近于圆形,精细结构(比如极羽)并不显著。可是在太阳活动的极衰时期,就其整体来说,日冕没有那样明亮;但在日面赤道附近,日冕的光芒底层却在扩大,上面分成丝楼,呈刀剑状伸向几倍太阳直径那样远的地方。有人于1848年在高山上观测一次极衰期的日全食,看见这些光芒伸长到离日面1500万千米以外的地方。除了上述特征之外,极衰期的日冕往往在两极表现出一种像刷子上的一簇簇羽毛样的结构,人们叫它极羽。

极羽现已被科学家们归纳为日冕中比背景更亮的两种延伸结构之一,出现在日面的两极区域。它的性质人们还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聚集在太阳极区的日冕等离于气体,由起着侧壁作用的磁场维持其流体静力学平衡,并因此形成极羽。极羽的形状酷似磁石两极附近的铁屑组成的图案,这种沿着磁力线的分布说明太阳有极性磁场,并可据此画出太阳的偶极磁场来。

木星会是第二个太阳吗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体积最大的就是木星了,它是地球体积的上千倍,它还有一个直到最近才被发现的不同于其它行星的特点,它居然是一颗能发光的行星。在人们的认识中,太阳系中的行星不具备发光能力,是靠反射太阳的光线而发光的。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木星的研究,证实木星正在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而它释放的能量是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的能量有一半来自它的内部。

“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宇宙飞船探测的结果表明,木星是一个由液态氮构成的星球,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它释放能量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的。前苏联科学家苏奇科夫和萨利姆齐巴罗夫在1982年发表文章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高达28万℃,正在进行热核反应。木星除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外,还不断蓄积太阳放出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热,并保证了它现在的亮度。观察发现,由于木星向周围空间释放热能,已融化了离它最近的卫星——木卫一上的冰层。

就木星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分庭抗礼的第二颗恒星。据研究,30亿年以后,太阳就到了它的晚年,到那时,木星很可能取而代之。

当然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木星的个头最大,也开始释放能量,但它终究是一个行星,它的体积太小质量也不够大。恒星一般都是熊熊燃烧的气体球,木星却是由液体状态的氢组成的。尽管木星也能发光,但与恒星相比,就算不得什么了。所以有人说,木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星,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恒星,而是处在行星和恒星之间的特殊天体。

太阳自转之谜

15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由于自转引起了按一定周期变化的昼与夜的交替,并且太阳系内许多其他行星也都存在着自转现象。但对于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是否也有自转还不敢肯定。

161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记录,其中又发现黑子位置并非固定不变,也发现了太阳确实有自转。伽利略估计,“太阳自转周期大约为一个太阳月”,德国数学教授沙伊纳也曾有过类似的观测。

到19世纪中叶,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对太阳黑子和太阳自转周期进行了详细观察,由于太阳不是一个固体球,而是气体球,因而它的各个部分自转是不同的,这是卡林顿的发现。

太阳自转周期随纬度不同而变化,赤道地区自转周期为25天,纬度为40度的地区自转周期为27天,80度地区为35天,太阳自转的平均一周期为25.4天,在地球上测量太阳的自转周期平均为27.3天。

太阳自转除了因纬度变化而不同外,自转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在20世纪初时,人们测定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差不多是太阳自转平均速度的1/4000.1970年,有些科学家还提出,太阳的自转速度每天都在变化,它的变化速度是在一个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这似乎令人感到难以解释。

研究太阳自转还包括太阳大气层的自转问题。一般来说,在大气低层的自转情况也基本上随纬度而变化,在大气中上层的自转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此外,太阳自转还涉及到太阳黑子的分布问题。这些研究还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谁都知道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又绕自身极轴自转而造成的,但太阳对地球的其它影响你知道吗?

19世纪时,著名天文学家赫歇尔指出地球雨量多少与太阳黑子有关。异常的降水或天气冷暖都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有关。

近年,科学家玛莎·亚当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太阳是引发地震的原因。她指出,当太阳产生耀斑时,温度高达2000万度,爆发能量相当于百万吨级的氢弹。耀斑发射辐射能,电磁场携带高能粒子冲击地球,会使地壳的许多岩石产生受压放电和伸缩现象,使积聚着巨大能力的断层发生共振,导致地壳板块发生断裂、错动或滑移,引发地震。但玛莎的观点还没有足够的统计资料证明。

太阳活动除了影响地球生物节律变化外,有人指出,它还对人类的创造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苏联科学家伊德利斯曾指出,牛顿、库仑、法拉第等著名科学家一生有很多重要发现和发明,如果把他们的活动列表,就会发现一个周期,大小恰为11.1年,基本上和太阳活动周期等同。有些人还列出一些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如著名音乐家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贝里尼的《诺匀玛》和《梦游者》等作品都是在1829-1830年间完成的,而1830年正是太阳活动高峰期。

针对上述奇妙现象,一些科学家解释说,强烈的太阳活动对人的神经系统有影响,这是因为它影响地球的磁场而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地球的土壤和岩石内存在一些放射性元素氡,它对人的影响很大。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特别是耀斑的爆发常使大气中放射性的氡含量增加,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但这种猜测受到许多人的怀疑。

太阳对地球、对人类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至今还无法解答,有待科学的进一步研究,一旦研究成功,将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

月球的起源

月球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有科学家曾断言,月亮是地球早期与另一个天体发生猛烈的宇宙碰撞时产生的。也就是说,月亮是在一次“大撞击”之后,由从地球母体中分裂出来的部分物质形成的。

1984年,探索月球的科学家们就以碰撞学说举行了首次严肃的学术讨论会,大家的看法已逐步趋于一致。最近的计算机模拟使撞击镜头变得更加活灵活现。大约45亿年以前,一颗巨大的星体,或许与火星的大小差不多,在一次空前的宇宙大碰撞中猛击了地球。两个天体的球壳都很薄,撞击时破裂开来。撞击物艰难地破开地幔,全面进入地核,在那里留下了大部分躯体。来自两个天体地幔中含硅非常多的岩石挥发掉了,残片便形成一团环绕地球运转的云雾。气体冷却之后,云雾颗粒冷凝成一个薄薄的光环。在那里,通过反复碰撞,粒子开始聚合增大,经过数千万年之后,月亮就逐渐诞生了。

不过前苏联科学家瓦欣和谢尔巴科夫曾提出:月球是一个受智慧生物控制的天体,也就是巨形宇宙飞船说。假如这个假说成立,那么月球应该是中空的。月球的全部天文参数都应符合这种特性。事实证明,前苏联两名科学家的假说得到了许多事实的支持。美国多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船飞行证明,第四种假说可能成立。宇航员在月面上做的月震试验、火箭三级毁月试验都表明月球是中空的,产生如铜钟般的震动效果,另外月面环形山不管大小,山的深度都一样,说明月表下层可能有加固钢体。以前月球曾离地球不远,但现在却离地球越来越远,且轨道也越来越远。从这些现象中,都说明月球是受外星人操控而来到地球身边的一个外星人人造天体的可能性相当大。根据宇宙信息,有人更确切地提出,月球的确是外星人改造过的一个天体,是外星人的宇宙基地。在100万年前来到地球附近,近轨道运行在地球周围,利用它来控制地球的轨道稳定运行,以防止偏向金星的轨道。不然在太阳系中,地球可能变轨进入金星轨道,因此会给地球人类造成灾害。多年来,外星人(常居月球内部,故又称为月球人)一直操控着月球,不停地调整着地球轨道,他们使用的完全是超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后来,种种原因又使月球变为高轨道飞行,而且慢慢远离地球。这种假说或许有些神奇怪异,但根据近年来的地球气候变迁和宇航登月飞行的种种试验表明,上述假说又好像非常有道理。

要彻底搞清楚月球的诞生原因,还有待人们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不懈地探索来解决。

月球是人类第二个家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试想能不能到其他星球上生活呢?比如火星、月球。

对于生命,水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人体生命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坚持半个月,而如果是没有水的情况,连一星期也维持不了。因此人类要想走出地球,在外星球上开拓生存空间,水是第一位的条件。科学家说:液态水(H2O)是动植物生命存在的基础,凡有液态水存在的地方,就有生命存在的理由。哪个星球上有水,哪里就可以生存。所以首先我们就要问:在月球、金星上能否找到水?

1998年3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向世界郑重宣布:他们在月球表面陨石坑阴暗的深处发现了水。

他们是这样解释水的发现的:两个月前,由佛罗里区发射升空的“月球探测者号”机器人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了7个星期的扫描。探测器上的中子谱分析器发回的数据表明,月球陨石坑底部的土质很松,里面有大量的氢;而氢的存在表明干土里有冰碴。

这一消息很快蔓延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人们不禁会问:月球上为什么会有水?有多少水?会有生命吗?

1997年,中国学者雷文星在其《地球大揭秘》一书里曾作过试探性的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年龄相当,内能与动能都小于地球,故体温上升得慢一些,演化的速度也慢了一拍,目前它还处于水冰球阶段。在其约5公里厚的水冰层底部,有一层并不环流的水幔。水幔底部是硅酸盐类和硫包裹着的铁镍核。水冰壳表面是一层冰土和砾石,若向月球表面发射一颗导弹,便可揭示出它尘下冰壳的构成及壳下水幔的存在。

声称发现月球有水的美国科学家则进而认为:在过去几千亿年里,由于冰彗星和冰陨石袭击月球,故而把冰留在月球上。“月球探测者号”首席分析家艾伦·宾德博士说:“月球生成时是干的,水是后来加上去的。”

根据机器人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艾伦·宾德博士和他的同事、中子谱分析器专家威廉·费尔德博士初步推断:月球上水的总储量有可能在1100万吨至3.3亿吨之间。如果月球陨石坑底土壤含水层非常深的话,月球上水的总储量有可能达到13亿吨。负责勘探任务的哈伯德表示,经初步估计显示,在月球上,水源广泛分布在两极表面各处,数量足可填满一个面积达5平方公里、11米深的湖,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发现,两极每立方码泥土便含有4加仑水。”

美国能源部科学家费尔德则冷静地说:“水的存在是合乎逻辑的推论,皆因水是氢最稳固的形态,也是氢最有可能在月球上出现的形态。然而在确定之前,我们仍需先取得样本。”

宾德认为,从月球上的冰块提取水分过程绝不复杂,只需收集有冰的泥土,放在一实验室内加热,使冰熔化,再经蒸馏便可得到水。由于月球的沙质土更为松散,故提取水分理论上将更容易,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先制造一些可以在摄氏零下230度气温中使用的机器,才可以在月球两极进行采样。

科学家们指出,月球上发现水对人类走向太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离地球最近的月球有可能因此成为人类探测太阳系其它星球的跳板和中转站。他们认为,即使月球上水的储量只有3300万吨,也可保证24万人在月球表面生活100多年。如果从地球向月球运输3300万吨水,至少需要耗资60万亿美元。

对美国科学家这一发现,国际科学界也异常振奋。英国科学家认为,这个新发现很可以会促使各国重新调整今后20年的航天计划。以此为契机,国际航天界可能会掀起新一轮月球和空间探索热。

在《地球大揭秘》一书里,雷文星写道:“月球将成为军事家们争夺的最具实战价值的‘至高点’。谁最先占领了月球,谁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地球。”

随着美国科学家连续发布在木星卫星和月球上都找到水痕迹的消息,世界航天界再次把目光凝聚在地球外生命的探索上。于是,外星人,特别是月球上有无人类(当然不同于地球人)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1987年,张茂华在《星际有约——20世纪外星蓝皮书》里介绍:1987年,美国UFO(飞碟)学者科诺·凯恩奇在观察美国“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所拍摄的照片时,惊异地发现月球背面中央有一个发亮的圆形物体,他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对照片进行放大,竟然发现这个圆形物体正是一个UFO,其体形大得不可思议。后来,照片上又显示出其他许多飞碟,有已着陆的,有正在飞行的,还有其它矗立的物体。有的UFO直径约20公里,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座城镇。

张茂华介绍道,198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对月球拍照的照片显示:月球上放着美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失踪的一架B-Mg重型轰炸机。照片得到前苏联宇航专家斯坦罗夫·莫杰维耶夫的证实。他对报界表示,轰炸机表面虽然有一部分被太空坠落的陨石毁坏,但大部分仍非常完整。机翼和机身上的美国空军标志,经放大后还清晰可见,这架飞机表面布满了一层绿色物体,似乎刚从海里打捞上来一样。月球绿色物体有可能是青苔。

莫杰维耶夫说:“我们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我们也相信美国方面也和我们一样,也无法解释这件事。”

为此,美国与前苏联科学家们曾成立过一个特别小组,准备秘密调查此事。可是,调查尚未真正开始,那架轰炸机已经无踪迹了。甚至连停放的痕迹也消失了——这是1988年7月22日前苏联人造卫星再次扫描月球后发现的。科学家们大惑不解:这么庞大的巨型轰炸机是如何被运上月球的?是何种生命体干的?又为何把它藏匿起来了?

联想到月球上出现过的UFO,再联想到月球上出现的水,UFO学者推测月球上的巨型轰炸机是UFO的操纵者——活动在地球之外的超级智能生命所搬运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是存在着人工所造的生存条件的,这种条件以一个关键因素为基础——月球水。

由此可以想像在神秘的太空中还有智慧生物在活动,它们来无影去无踪,那么人类能不能发展到这种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