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57

第357章 明妃曲二首①(其一)——王安石

题解

宋代立国不久,异族不断入侵,边事不息。朝廷对此一向采取退让求和的苟安国策,以致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此诗写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三十九岁。一年曾向仁宗上了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不予理睬。于时于世,王安石自然有许多感慨。对于“和亲”这类历史事件,在主张富国强兵的政治家看来,自然是一种可悲的行径。诗中作者讥讽了悲剧制造者“王君”的可鄙和可怜!

原文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②。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③。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④。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⑤!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⑥。

注释

①明妃:即王嫱,字昭君,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选入宫廷,后来朝廷将她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②泪湿春风:泪流满脸。杜甫《咏怀古迹》中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即以春风为面的代称。③低徊:留恋。顾影: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无颜色:因伤心落泪,脸上失色。君王:指汉元帝刘奭。④归来:回过头来。⑤毡城:指匈奴所在地。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⑥咫尺:距离很近。咫:周尺八寸。阿娇:汉陈婴的孙女,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时,很爱她,曾说,如果娶了阿娇为妻,就要造一座金屋将她藏起来。后来阿娇做了皇后,却因年久失宠,退居长门宫。

赏读

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是一篇传世的佳作。诗以王昭君失意为题材,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全诗按情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明妃征入宫中之后,一直未曾召见,这一次是因为远嫁匈奴才得出宫,所以说“初出”。“初出”二字的后面有许多深锁后宫的悲酸岁月,作者一概搁置不叙。因为一首短诗不可能远远道来,而要剪取最关键的情节。第一句是第一层的背景,是这首诗事件的开始。明妃失意后宫,本来就很伤心。但没想到更要去国离乡,远嫁匈奴,不尽身世沉沦之感。她无心打扮,鬓发散乱,伤心泪落,徘徊顾影,自叹自怜。尽管这样,还是使“君王不自持”,那么在欢快的艳丽妆束时刻是怎样的光彩照人呢?诗人用反衬的方法写出明妃的美丽。

第二层“归来却怪”四句,写汉元帝问罪画师和作者对比的评论。前两句写汉元帝送走了明妃,回到宫中向画师毛延寿问罪,把他们杀了,因为他们图画不真,没有把明妃的美丽真实地画出来,而照元帝看来,明妃应该是后宫佳丽之冠,“入眼平生几曾有”?这是侧面写法,从元帝平生所见反衬明妃的美丽。后两句是作者的议论。诗人说人物的精神风度从来就是画不成的,怎么好怪罪毛延寿呢?毛延寿是冤枉被杀了。这里是人们常说的翻案文章。这以前有不少吟咏明妃的诗都认为毛延寿当杀,没有人为毛延寿开脱。王安石一反前人旧调,认为毛延寿是屈死的。“意态由来画不成”,讥讽了汉元帝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明妃的精神风采之美。元帝的“怪”反衬出明妃的美丽,而明妃的美丽又反衬了元帝的荒唐。诗的前八句从双向反衬中塑造形象,从而表现作者对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对元帝昏庸的讽刺。

第三层四句,写明妃的思汉情绪。明妃心中明白这一去匈奴再也不能回来了,可她有不尽的故国之思,于是她身在异国,身着汉衣,而且是“着尽”。作为宫女远嫁匈奴,所带衣装不会少,“着尽”,也就意味着她故国之思不是偶尔有的,不是初来乍到之时才有的,而是长久的、一贯的。她依旧关心着祖国,寄雁传书询问祖国的消息,也不是一回两回,而是年年如此。着衣、寄雁两事写出明妃思汉,一往情深,也反映出她在异族的寂寞和幽怨。

第四层四句,写家人对明妃的慰藉。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消息,安慰昭君说:你就安心地在匈奴生活吧,不必思念故国、思念汉宫了。失意是没有南北远近之分的。近在咫尺的长门宫不也是幽居着失意的陈阿娇吗?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不落前人窠臼,别是一种立意。虽然诗中写到昭君思汉,但全诗的重心是在抒写失意的怨恨。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明妃?咫尺之间不也还有陈皇后的悲剧?失意不在远近,同情美人的失意这还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识。更深层地看,应当说诗人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这才是这首诗的主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原文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①。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②。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③。

注释

①毡车:古代游牧民族所用的以毡为车厢的马车。②黄金杆拨:弹奏琵琶的工具。《旧唐书·音乐志》:“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礼乐志》:“高丽伎琵琶以蛇皮为糟,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面,而象牙为杆拨。”春风手:形容明妃的手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③青冢: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北冬天草白,独其墓草色青青。

赏读

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明妃出嫁胡人时,受到隆重的迎接。礼仪的隆重,反映恩义的深重。这就为下“汉恩自浅胡自深”埋下伏笔。迎接明妃的“皆胡姬”又为第三句“含情欲说独无处”打下伏笔。

胡人以迎接王姬的礼仪来迎明妃,那么明妃对此是如何反应的呢?这时明妃的心情,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因与胡人言语不通,只有把自己的痛苦用琵琶之声表达出来。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描写出听者被感动的情景,听者都达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弹者的内心痛苦就不用言表了。

这首诗前八句是明妃入胡和她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最后四句是诗人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三层:第一层是写明妃在汉宫时是禁闭于长门宫的宫女,又把她当作礼物送出“和番”,“汉恩”自然显得浅。初嫁胡人时,胡人对她用“百辆”相迎,隆重的礼节之“恩”自然较深。“汉恩自浅胡自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是讲人之常情。“胡自深”,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是事实又怎样呢?这就又进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是乐而是哀。她的“哀弦”尚“留至今”。当时的哀可想而之。为什么明妃之心与常情不同呢?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何况胡人也并非“知心”。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的心事,用来突出民族大义,在当时是针对施宣生、张元之流而发出的,对后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王安石注意人物刻画。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加强了诗歌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