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69

第369章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题解

哲宗亲政,苏轼被一贬再贬,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元符三年(1100)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写。渡琼州海峡,借景发意,写出艰辛苦楚的人生困境和宠辱不惊、泰然处世的坦荡心境。

原文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①。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②。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④。

注释

①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苦雨:久雨不停。终风:终日刮的风。②点缀:这里指遮蔽。这两句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敌诬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③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治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④南荒:极远的南方。恨:悔恨。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读

这首诗的前四句用比,却不露“比”的痕迹。

前两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参横斗转”是夜见渡海仰首望天所见到的景色。“欲三更”表明黑夜已过去了大半。同时也表明天空是晴明的。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有议论。就“晴”字作进一步描写:“云散月明”,“天容澄清”,每句分两节,先用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用三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诗人写景,意在抒情。“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强加于我苏轼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冤案一经昭雪,我这个被陷害的好人也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

五、六两句写海。这两句诗分别用典,“鲁叟”指孔子。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于海”,诗中引用此典。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意思是,在内地我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行道,却没去成;我虽然去了,并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当我离开那里渡海北归时候。又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自慰呢?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心中罢了!这句诗用典巧妙,抒发了复杂的情,“轩辕”指黄帝,黄帝“奏乐声”比喻涛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苏轼用黄帝奏乐之声形容大海波涛之声。和“乘桴”渡海的情境合拍。“粗识轩辕奏乐声”,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尾联收束全诗。“兹游”照应诗题——“六月二十日夜渡”。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它包容了苏轼被贬海南的全过程。在海南四年的流放生活,这番游历就是诗中的“兹游”。“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因为“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九死南荒”能没有恨意吗?只不过是对政敌含蓄、幽默的调侃,表达出诗人的豪放性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