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397

第397章 书愤——陆游

题解

陆游擅长写律诗,尤其是七律最多最佳,被誉为“南渡第一人”。这首《书愤》是其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这首诗追怀壮志意气,痛惜壮志未酬,写得沉郁顿挫,声情激越,备爱后人赞赏,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曰:“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志杜集中,直无愧色。”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④!

注释

①早岁:年轻的时候。此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闲居山阴时所作,诗人时已六十二岁。②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镇江对岸的长江边上。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为宋金交界处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一联隐括了诗人的两段经历。隆兴二年(1164),陆游曾在镇江当通判;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四川当幕僚时,曾到过大散关。③塞上长城: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被杀时,愤怒地对宋文帝时:“乃坏汝万里长城!”④出师一表: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临行前向蜀后主刘禅上表,后人将这个表章称为《出师表》。真名世:实在是举世闻名。伯仲:古时称兄弟间长者为伯,次者为仲,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词。伯仲间,犹如相提并论。

赏读

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下笔,含而不露,极富韵味。首句即以感愤开头,“早岁那知世事艰?”诗人历尽沧桑,久经挫折后,如今才认识到“世事艰”。在这里是正意反写,在感慨中委婉地传出了“愤”的所在及原因。“早岁那知”这一反诘,既表现诗人的认识过程,又构成强烈的激愤语气。“中原北望气如山”是说自己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将“愤”情加以物化,托情于物。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十四个字分叙了两次终身难忘的经历。“瓜洲”、“大散关”,都是战略要塞。这里诗人选择最能代表的两次经历的事、景、地名联结成句,而且两两相对,不用虚词,不用动词,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余地,境界阔大,情感悲壮,这一联描绘战争场面、细致入微,绘声绘声,正如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妙在三、四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

后四句描写晚年的境况,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悲愤,对诸葛亮及其《出师表》表示崇高的敬意。“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的是当前的现实,笔调由高昂转为深沉,衰叹自己壮志未酬,两鬓却已斑白,一“空”字,便使上文的豪情壮志化为了泡影,一个“先”字深含遗憾,表达了人生易老的慨叹。这联写得极其沉痛,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误国误民的投降政策的无限愤慨。

为了遣“恨”泄“愤”和补“空”,诗人把心思转向了久逝的历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当初诸葛亮壮志凌云,在《出师表》中发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今的当权者有谁像诸葛亮那样以国家为己任,不实现北伐中原、统一国土的理想誓不罢休呢?这一联借古讽今,感情激越,对全诗作了意味深长的结尾。

全诗沉雄悲壮,声情激越,题为“书愤”,却不着一“愤”字,通过感叹、回顾,描绘以及怀古层层传达,深为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