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7976200000470

第470章 自题小像——鲁迅

题解

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中记载:“1903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当时正是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之后,中国的上空黑云笼罩。一方面,清朝统治者苟且偷安,穷奢极欲,一方面,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人民大众麻木不仁、愚昧不醒。在外留学,寻求救国真理的鲁迅先生,忧心如焚,在受光复会领袖章太炎以及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毅然剪掉了带有封建主义压迫和种族歧视象征的辫子,表示坚决与清王朝彻底决裂,而且拍照题诗,并且赠给他的朋友们。

原文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读

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中解释这首诗说:“首句说留学外邦的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

从上面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这首诗的前两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中国的现状:政治黑暗,经济穷困,科学文化落后,而且还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尽管这样,鲁迅先生依然深深眷恋和热爱着祖国,就像被爱神丘比特的箭射中心灵一样,无法摆脱,“灵台无计逃神矢”一句运用了中西方的两个典故,新颖生动,贴切自然。

“寄意寒星荃不察”,运用了屈原《离骚》中“荃不揆余之衷情兮”的典故。屈原,历来都是爱国主义的化身,但他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而鲁迅则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的觉醒上,他渴望唤醒沉睡的广大群众,因为他知道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力量是可以摧毁一个旧的世界,创立一个新的纪元。诗人的一片心情无处诉说,只有遥寄寒星了,并且立下血誓:“我以我血荐轩辕”,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国家的解放,鲁迅先生发誓要奋力搏杀,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首诗是鲁迅先生毕生心曲的由衷表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称作是反帝反建的嘹亮号角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