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7980200000129

第129章 孔子尽礼

春秋时期,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经常和伙伴们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玩“祭祀礼仪”的游戏。孔子长大后,专门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仪的事项。后来他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代理着相国的职务。在任职期间,无论对国君,还是对臣民,孔子都以礼相待。同时,他每次进周公庙的时候,都会向知道的人询问进庙的种种礼仪规范,唯恐自己有失礼行为。

后来,齐国送给鲁国一些美女和马匹,鲁国的君臣们就逐渐开始沉迷于娱乐之中,孔子对此非常失望。一次,鲁国国君带臣子们去郊外进行祭祀活动,按照礼节,国君在祭祀后应该把祭肉送给大夫们,但这次国君并没有把祭肉送给孔子。孔子明白,国君对自己没有用该用的礼节,证明国君不想再任用自己。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虽然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和弟子们经常会风餐露宿,但是,孔子还是不忘教导弟子们要重视礼节。他们路过宋国时,孔子就趁着休息的时候和弟子们在树下练习礼节。

孔子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他的容貌祥和,神色舒畅,还略带些严肃;他的气质庄重威严,但又不让人感到害怕。他对人、对事非常恭敬严谨,而内心豁达宽广。他不会坐在摆放不端正的座位上,也不会去吃形状不整齐的食品。

可见,圣人对于任何一件小事,都不会苟且随意,而是恭谨礼敬。

美德感悟

“礼”是一个人谦虚恭敬的体现。俗话说:“诚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物的真诚恭敬是靠“礼”来体现的。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很尊重老师,他一定会在见到老师的时候向老师问好,因为这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礼”代表着一个人的诚意和修养。

如果说,能做到像孔夫子一样处处守礼懂礼,并且能从他人的礼貌中判断旦夕祸福,这需要“修炼”。但是,至少我们要学会基本的礼节,与人交往中学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当我们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比如新朋友的家、旅游的乡村、有信仰的宗祠等,都要问清主人的忌讳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要因无知而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