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忠孝礼廉故事
7980200000142

第142章 姜后脱簪

周朝的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被迫退位后,他的儿子姬静在召公、周公的辅佐下即位,他就是周宣王。周宣王消除弊政,励精图治,使已经衰落了的周朝又复兴起来,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

周朝的复兴不但因为周宣王有周公等良臣的辅佐,同时也得助于其王后姜氏的劝谏。周宣王虽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但也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非常喜欢睡懒觉,常常是睡得早起得晚。姜氏见宣王如此贪睡,怕他因此误了国事,想要劝谏他,但是想到他毕竟是君王,又是自己的夫君,不好直接说出他的缺点。于是,她便摘下发簪,穿上布衣,在关押女囚的永巷里等着宣王治她的罪。

宣王回到寝宫却不见王后,十分纳闷,问侍从:“王后去了哪里?”侍从回答说:“王后让我转达大王:‘因为我的不好使大王失礼,到朝堂里去迟了,请大王治我的罪。’王后现正在永巷内等着大王呢。”

宣王召回了姜氏,并对她说:“这是因为我自己懒惰,并不是你的过失啊,怎么能治你的罪呢。”说完,奖赏了贤德的姜氏。

从此以后,周宣王就勤于政事,每天都早起上朝,退朝却很迟。他兢兢业业地打理着国事,从而使周朝复兴起来。

美德感悟

贤德的姜氏非常尊敬自己的夫君,尽管宣王懒惰,但她却没有直接指出他的过失,而是将之归为自己的过错,并向宣王请罪。正因为如此,宣王才奖赏了她,并改正了自己懒惰的习惯。

在看到别人有缺点,或者有失礼之处时,我们也应该像姜氏这样婉转地提醒对方,如果不顾场合也不注意方式地指责对方的缺点,便是自己的失礼之处。因为这样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引起他人反感,也就起不到好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想一吐为快,觉得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就可以了,而不顾及自己的言语起到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知礼者需要知进退,在说一句话之前首先要想想,这样说能不能起到提醒他人的效果,能否让对方易于接受。虽然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方式不对,有时却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