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决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所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实质就是决策要有效,要能够达到目的,一切决策都应围绕领导工作的目标进行。邓小平的决策是紧紧围绕要实现的目的而进行的,他的决策体现出采用不同方法,努力达到目的的实现决策手段的价值取向。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在129师任职。他们都是四川人,自幼生长在农村,熟悉民间的俚语方言。为了深入浅出阐述一些重要道理,他们常常引用一些俚语方言向战士们进行生动易懂的解说,例如用“五个指头按五个跳蚤,一个抓不着”来说明为什么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用“蚊子叮菩萨”、“狗带砂锅乱碰”来说明打仗如不注意了解敌情就会盲目行动;用“船桅杆锯作拴马柱”来形容对干部的使用不当,等等。其中,刘伯承师长特别注意激励部队在实践中发挥创造性,常说“不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意思是在作战中,不管你采取什么战术,只要能打胜仗,消灭敌人,就是好的。邓小平也爱借用这句四川谚语,说明“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的道理。
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在领导方法论中,对衡量领导决策的是非得失——“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的决策价值取向有了反映新的时代特征的表述。这就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不仅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改革中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给予了新的精辟的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对于我们在领导活动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做什么”、“做得是否对”等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决策方法的创新,也完全符合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体、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的实力等基本主张。“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体现了以生产力为首要标准这种唯一科学的标准,又把人民生活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作为决策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也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还是决策准确与效率的统一。
邓小平是最实事求是的务实改革家。改革开放以来,对每一次重大政策出台,他总是根据最后结果和实效下结论,定是非。1992 年初,他回顾改革开放起步时情景:“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当时,各地区各部门对于改革不仅议论多,看法多,而且阻力大,思想不通。怎么办呢?邓小平的办法就是两个:一个是看实效断是非;二是允许看,让持异议的同志有个转弯子的过程。但是,邓小平对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不允许阻拦。对于农村承包制的出现,邓小平没有听信争论,而是看实践。
1987年,他就这项最初的改革发展过程向外国朋友介绍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还有一些省犹疑徘徊,有的观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观望了两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针是等待他们,让事实教育他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
对待农村改革之后出现的对乡镇企业和创办经济特区这两个方面新生事物的激烈争论,邓小平的办法亦是如此。
开始时,全国对乡镇企业新生事物有着激烈争论,但是邓小平全面地分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利弊,充分肯定了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5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和对乡村城镇化的促进这三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从实事求是看实效的角度出发,邓小平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239页)
将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经济改革中,完全也是邓小平重实效价值取向的产物,对待经济特区的评价更是这样。一开始,对创办和试验深圳特区的意见不一,争论很多,甚至还有人采取怀疑态度。对此,邓小平风尘仆仆地来到深圳视察,看到深圳经济特区一片兴旺气象,最后,他下了这样一个重实效的结论:“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邓小平把评判决策和新生事物的标准放在其实效上加以考察,不仅排除了许多人在决策时的无目标、拍脑门的倾向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混乱,而且从重实效的价值取向出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打开了思想上的禁区,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具有更深层次的推动作用。
领导者的主要职能就是决策。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决策思想,是邓小平领导理论的重要内容。重视决策的实效性,强调把握时代潮流,按照“三个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提供的巨大机遇,是邓小平决策思想的一大特点。在机遇面前如何做出决策,是一个重要问题。学习邓小平的决策方法可以提高领导者素质、提高领导者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