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7982400000026

第26章 真诚鼓励,真心理解

邓小平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9页)

无论是指导千军万马推翻蒋家王朝,还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使用人才上,邓小平从来都是热情鼓励,真心理解,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工作,不要有任何顾虑,在工作岗位奋力进取,充分发挥积极和创造性。

1946年4月的一天,刘邓首长把曾克请去了。

一进屋就看见了邓小平。邓小平一见曾克来了一边打着招呼,一边让警卫员快去请刘伯承司令员、张际春副政委。曾克这才注意到方桌上堆满了书和杂志,一本打开的书好像是外文书。

刘伯承、张际春来了。曾克连忙起身敬礼。“听说你是三纵来的,谈谈对部队的印象吧!”刘司令员说。

“我下去的时间短,只跟十九团去看打李守信,体会了下火药味。”曾克说。

“他们对你怎么样?”邓小平关切地问。

“从纵队到营连对我都很尊重、照顾,可能因为是女同志。”曾克说。

刘司令员高兴地说:“这就好。这是他们的一大进步。”原来,大杨湖消灭敌整三师的战斗后,纵队开总结会,工农出身的干部无理顶撞大学生政委,被严肃批评了一顿。

“稿子发出了吗?”刘司令员:“稿子写好了要让作战单位看看,事实一定要准确。”

曾克从书包里拿出了1月、2月的《北方杂志》给刘邓首长。

“北方杂志》办得不错。”邓小平说,“我们晋冀鲁豫区能办个综合性的文化刊物,不容易啊!”然后,鼓励她办好杂志,使它成为高水平的刊物,充分发挥战地之声的作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刘伯承也兴奋地说。

真诚的鼓励是莫大的动力。邓小平对战士们的鼓励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与部队指战员能够心灵相通,誓死与共。但是领导者的无声行动对指战员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1947 年,解放战争的第二年。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已难以奏效,但他仍想实现其攻占邯郸、邢台,打通平汉路的战略企图。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解放军进一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阻止蒋军东调,保障华东解放军歼敌。

在中央指挥下,刘邓首长最后决策:敌进我进,釜底抽薪,挥师徐州,发起巨、金、鱼战役。刘邓首长指挥一纵、二纵,胜利打完了巨、金、鱼战役,又发起了豫皖边战役。刘伯承指挥北集团,邓小平指挥南集团。六纵、七纵和豫皖苏军区的部队属南集团。

七纵受命集结后,作战参谋何自强兴冲冲跑向刚来的潘焱:“参谋长,邓小平来了,就在集合场的边上。”

潘焱心中高兴,赶快朝邓小平走去。

“首长好!”潘焱举手行礼。

邓小平同潘焱握了握手:“部队什么时候出发?就你一个人在这里指挥?”

“一切就绪,准备出发。”潘焱回答。

“这真太好了!”潘焱心想。记得1946年初,七纵打了个大胜仗,歼敌一万余人。当时邓小平说:“你们仗打得很漂亮。四天拿下五城,这是个范例。”这回邓小平又亲临指挥作战,对他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潘焱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打个更好的仗。

作为一位领导者,鼓励人心,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之上,对人才的心理和思想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那会就谈不上真心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去做工作也难有成效。

1953年9月,邓小平开始兼任财政部长。此前,同年6月至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财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进一步阐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高和统一全党的思想,解决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发展。会议听取了高岗、李富春关于经济建设计划的报告,李维汉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的报告。周恩来在会上作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近四年来的财经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财经工作基本上执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及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头三年,这种成绩是主要的,缺点和错误也是有的,但属个别性质。近半年多,在财政、商业、金融部门,工作也做得不少,成绩还是有的,但这些部门领导上的错误也很突出。这些错误许多是严重的,有些是违反七届二中全会所规定的原则的。对于这些错误,会议进行了揭发和批判。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邓小平任财政部长后,当时财政部大多数干部都比较谨慎小心。

但是,这一点很快被邓小平察觉到了。在一次部办公会议上,邓小平讲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今天同你们约法三章:我到财政部工作,决策方面主要靠你们反映情况。如果你们反映的情况对了,我决策错了,这个错误责任由我负;如果你们反映的情况错了,我根据你们反映的情况作了错误的决策,这个错误你们负责。这段话清楚地界定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和责任,因此,使得下面的同志的工作好做了,也大胆了。

以后尽管大家反映情况、汇报工作仍很谨慎,但是很负责,而且心情很舒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是对下属的工作更是热情鼓励、支持,而且充分理解,他的这种领导方法,一直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楷模。

1983 年 2 月,邓小平来到浙江考察,陪同考察的有当时的省委书记铁瑛等省委领导。

在会客厅,邓小平对几位省领导说:“这次,我在苏州住了几天,看到的情况很好,农村盖新房子很多,市场物资丰富。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

邓小平停了停,接着说:“你们考虑,到了800美元,社会会是个什么面貌呢?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呢?吃、穿没有问题,用也基本上没有问题;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不低”。

说到这里,邓小平微笑着问道:“你们浙江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收入在全国第几位?”有人回答说:“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农业获得了解放以来的最好收成,比上年增长15%,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了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

邓小平接过话茬儿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辽宁、黑龙江的重工业产值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江浙。这两年山东也上得快,鲁西北这两年生活也好了。生活好了,人也不往外跑啦。”

邓小平吸了口烟,接着说:“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你们呢?你们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邓小平问道。省委书记铁瑛蛮有信心地回答说:“如果顺利的话,翻两番不成问题。”

见几位省领导都挺有信心,邓小平笑着说:“你们浙江能否多翻一点呢?像宁夏、甘肃那里翻两番就难了。”

最后,邓小平总结性地说道:“你们工作做得不错,翻两番有希望。”

听到邓小平的夸奖,铁瑛忙说:“我们工作中还有一些缺点呢。”

邓小平理解地说:“工作中怎么会没有缺点呢?注意了就行嘛!”

几位省领导一听,都不禁相视一笑。是啊,有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对浙江的领导干部邓小平是既鼓励又理解,体现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用人风范,对其他地方的干部他也是如此,充分地理解,热情地鼓励支持,是邓小平用人特色。

1984 年 2 月初,邓小平来到了厦门。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等一路陪同视察。在游艇上,项南把早已想好的话说了出来:“小平同志,厦门特区现在实际只有2.5平方公里,实在太小了,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部建成,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邓小平注视着项南和省市其他负责同志,等待着他把话说得更明确。

“把特区扩大到全岛!”项南接着说,“使整个厦门岛都开放,这对引进外资和技术,对改造全岛的老企业,对加强海峡两岸的交往,都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一边察看地图,一边接过话茬儿说:“我看可以,这没有啥子问题嘛!”

当金门岛映入眼帘时,邓小平若有所思地问:“怎样才能使两地直来直往?”项南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搞自由港。现在台湾人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要从香港或日本绕道来,这太麻烦了。如果把离台湾、金门最近的厦门变成自由港,实行进出自由,这对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交往,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王震站在一旁一听,马上表示赞同:“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邓小平也表态说:“可以考虑。”

接着,邓小平又问了一些有关具体问题。

回到北京,邓小平邀请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商讨项南等人提出的建议。邓小平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厦门岛搞成特区。厦门岛全部搞成特区,就能吸收一批华侨资金,不仅华侨,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样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为它服务,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如果一下子建不成自由港,可以先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邓小平一番话,使中央领导很快形成了共识。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同意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5年7月29日,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总面积13l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项南等人的建议很快变成了现实。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更加开放、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领导工作中,每个人分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这些工作是整个全局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把工作做好,除了领导者本人主观努力外,还必须发挥其他人才的支持和努力工作。作为一个事业的领导者往往善于调动和发挥其他人的积极性和能力,因此,真心理解,真诚的鼓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学习邓小平的用人之道,可以使广大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中更加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