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7984100000023

第23章 体验魅力口才

要想办事得心应手,措置裕如,你必须要使自己成为无所不能的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高办事效率,讲究“语言”魅力形象势在必行。只有养成良好的办事习惯,才能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办事效果。

说话与动作的完美表达

人的动作是受神经支配的,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青年人在说话时可以根据对方的动作和利用自己的动作交流和传递各种信息。

头动

。头动,就是用头部的活动来传递信息,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有点头、摇头、偏头、回头、仰头、低头、垂头七种,所含意思各不相同。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点头,表示赞同、肯定、鼓励;摇头,表示反对、否定、怀疑;偏头,表示岔移、犹豫、不解;回头,表示欣赏、拒绝、回避;仰头,表示景仰、傲慢、坚强;低头,表示娇羞、顺从、沉思;垂头,表示无奈、沮丧。

头是人身体上最突出的部位,其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作用非常明显。如何动,对说话者来说,是情感的表达;对接受者来说,则可由此获得信息。唐代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小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没有奇特想像,没有华美词藻,一个“举头”,一个“低头”,就把诗人旅思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举头”,触发了遗思;“低头”,陷入了沉思。一“举”一“低”的两个头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人徐志摩1924年7月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临别回国时,日本侍女的一个低头动作,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感到这一低头,传递给他的是无比的温柔与娇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日本侍女的动人之处,他感受到的,不是明亮的眼睛、红润的嘴唇、雪白的肌肤、纤巧的手臂、婀娜的身姿、艳丽的和服,而单单感受到了夺人心魄的温柔的低头。我们今天读起这首诗时,打开形象思维的窗户,展开想像的翅膀,也会为那“一低头”而感触万端。

头动中,以点头和摇头最为多见。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很宽泛。尤其是点头,除了前面所提到的赞同、肯定、鼓励外,还可表示问候、致意、感谢、满意、理解、舒畅、表扬、拥护、放心、尊敬、佩服等等。

摇头虽然在含意上不像点头那样十分宽泛,但有时摇头所指是并不确定的。在双方交际中,一方被另一方问及某人、某事、某问题时,他要表示反对、否定、拒绝,可以摇头;而他要表示不知道、回答不了,或者表示此时此地不宜回答、不宜谈此事,也可以摇头。这就需要交流双方根据现场的情况及自己的经验去加以判断了。

手动

手动,就是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即所谓的手势。

手动是人的所有动作中运用最频繁而且表情达意作用最突出的动作。在人的所有形体语,甚至整个辅助手段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手动除了孔夫子在《礼记·乐记》中所指出的“言之不足”和“嗟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外,在不言和不嗟叹的情况下,也常常用到,其表情达意效果甚至超过言之和嗟叹之。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婆婆强逼与丈夫焦仲卿分离,悲苦的丈夫送哀伤的妻子上路,分别时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夫妻俩久久地举着手,怅惘若失,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宋代的柳永,长期寓居汴京,后要去各地漂泊,在与他心爱的歌妓告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手动的部位不同,动作的方向、形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有时,就是同一个部位、同一个方向、同一种形式,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这里按部位分述如下:

1.手指

人手掌上的五根指头,都可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篮球场上的裁判、以手指的比划表示其裁判的决定;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掰着手指向战士演说的照片,令人难以忘怀。在现实生活中,将十指交错,两手钳在一起,显露出沮丧和局促;分开一手的五指一反一正摆动,表示数字“10”或全部;伸出一手的拇指和小指靠近耳边,表示打电话;两手的手指尖贴在一起,掌心分开,状如尖塔,显示出自傲和自信。

手指用得最多的是拇指和食指,拇指与食指构成一个圆圈,伸出其余三指,可表示很好、顺利;竖起拇指,伸出食指,既可表示数字“8”,又是手枪的象形。

拇指食指在单独运用时,含义甚多。如:

拇指,上竖,表示优秀和称赞;下竖,表示停下和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而且显得粗骄;指向身后,示意在后面或留心后面;指向侧面,表明具体方向;将上竖的拇指对人频频弯曲,作点头状,表示致意、再见;伸出两手的拇指,靠近频频做相碰状,示意交锋、接触。食指在运用中的意义,比拇指还要丰富:上竖,用于发誓、诅咒以及引起注意;下竖,表示现在、此地;指向自己,表示“我”;指向对方,含有斥责、鄙夷之意;指向前方,提醒注意、观察;指向事物,则是明确告示。还有如将食指竖在嘴唇上,暗示别人不要说话、不要吵闹;弯曲食指朝自己方向摆动,是叫别人靠近自己;在别人给自己倒茶、斟酒时,以食指轻叩桌面,可表达对别人的感谢之意;在背后议论他人时的指指戳戳,用的也是食指。将两手的食指勾在一起,则表示团结、同心。

手指所具有的象形、暗示、指向、指示等作用,历来为人所重视。秦时,赵高指鹿为马,其指,是对事物的具体指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其指,是敌人的指点、指责。成语中,与手指的运用有关的,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如指不胜屈、指顾之际、指桑骂槐、指手画脚、指天誓日、指瑕造隙等等。

2.手掌。

手掌在交际中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友好的沟通方面。比如推开手掌,表示真切、诚恳、袒露。在运用中有三种情况:

(1)握手。握手运用的场合较多、含义较广:与人相见,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与之握手,表示欢迎、问候;别人做出了成绩,与之握手,表示祝贺、道喜;别人帮助了自己,与之握手,表示感谢、道谢;别人有忧愁、悲伤,与之握手,表示安慰、理解;与人分别与之握手,表示留念、祝福;确定共同目标后,彼此握手,表示信心、期盼;矛盾的双方握手,表示释嫌、化解。在握手的方式上,稍微碰碰就松手,或用力过轻,会显得冷淡、应付;而紧紧握住又长时间不放,又会让人感到难堪。因此,在握手的时间和轻重上应有分寸。握手一般只伸出右手与对方相握,表示特别亲热、特别诚挚时,可以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或者以右手相握,以左手搭其臂、肩。

(2)鼓掌。鼓掌表达的意思主要是欢迎、鼓励、感谢、肯定、同意、赞扬、拥护及振奋。在《毛泽东选集》中,我们看到在毛泽东的一些报告、演说中,多有以括号标明的“鼓掌”、“热烈鼓掌”、“长时间热烈鼓掌”等字眼,这是听讲者以掌声表达的赞扬、拥护的心意。

1999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朱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据代表统计,台下代表的鼓掌次数达24次之多,而且都是非常热烈的,长时间的。这充分表达了代表们对朱基报告的肯定与振奋。

(3)拍手。拍手与鼓掌不是同一个概念。拍手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两人相见时,彼此手掌拍一下,这在表示问候上,比握手要亲近密切些;两人分别时,彼此手掌拍一下,这在表示祝福上,也比握手亲近、密切些。双方要达成某种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彼此手掌拍一下,表示守信和态度坚决;甚至还表示绝交。如汉代卓文君不遵父命,硬要嫁给穷困落魄的司马相如,而与其父三击掌断绝父女之情的故事。在欣赏音乐时,用手合着节奏拍打,表达出自己的投入之情。人在对某人某事突然表示感叹时,也会使劲拍一下手。有时作为一种暗号,也用拍手来表示。

拍手除了这些手与手的接触之外,还可以是手与人体其他部位或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如朋友相见,拍拍对方肩膀或手臂,表示亲热;长者拍拍孩子的脸蛋、屁股,表示昵爱;自己叹气,会拍自己的大腿;恍然大悟,会拍拍自己的脑袋;人懊悔,会连连轻拍桌案;人发怒,则会狠狠重拍桌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就是闻一多对国民党倒行逆施愤慨已极的情感表达。

(4)手臂。手臂动作比手指和手掌都大得多,也更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列宁演说中留下的那幅左手插入坎肩,右手伸向前方的照片,显示出列宁的无限风采。

手臂的含义是很丰富的:高举手臂,表示赞成、同意;屈肘握拳上举,表明决心、态度;握拳挥动,意为鼓劲、用力;握拳前伸,表示抗议、谴责;伸手向前上方,表示希望、信念;伸手向正前,是请客人先举步,伸手向屋内及座位,是请客人到屋内就座;手往下挥,表示坚决;双手下伸,表示无奈、无法;挥动右手,表示招呼、再见;对人摇手,表示拒绝、否定;双手朝两边分开,表示完了、没了;双手背在后面,有一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之感;双臂抱在一起,显出一种自信与傲慢;一手撑着下巴,是在思索,或有疑惑;双手托起脑袋,则是不安、无奈的表现;十指交叉往后抱住后脑,显出轻松、闲适;双手叉腰,表示自豪和挑战。

手臂动作主要是情感的宣泄,表达者为了引起注意,加重语气,强调内容,突出思想往往有手臂动作的运用。而接受者也往往在这些手臂的动作中获得深刻印象,受到深切感染。

身动

身动是整个身体的动作。人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可以由整个身体的动作来展现。

1954年川剧名家席慕蓉在重庆北温泉休假时看到一对夫妻吵架,她对那位妻子的身体动作很有兴趣。她对同行的人说:“我发现那个女人很有表演才能。她有一个很好看的动作:她哭的时候,肩膀耸得很厉害;就在耸肩的同时,我看到她的颈项是伸直了的,头微微朝下,腮腭之间有颤动,表示出‘忍气吞声’的情状,这就既有‘外在’,又有‘内在’了。”席慕蓉说的这位女人,就是以身动来表情达意的。

现实生活中,身动主要有以下形式:

1.鞠躬

一般表示敬意是上身向前倾斜15度左右,特别恭敬,则弯曲90度。日常交际中,鞠躬只用于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年轻的下级对年长的上级;同辈、同事之间,只在表示极深的谢意之时才用。非日常交际,如演员上台演出,演讲者上台演讲,他们也对观众、听众鞠躬,这是对公众的尊重,意思是谢谢公众前来捧场。又如吊唁死者,追悼英烈,人们也对其遗像、遗体、陵墓、纪念碑鞠躬,这是表达缅怀之情。除这些外,鞠躬还有请求和致歉的意思。我们经常看到,抗战时期侵略中国的日本军人,再次来到解放后的中国时,面对当年的受害者深深鞠躬,请求宽恕、虔诚道歉的情景。

2.拥抱

这本是西方用以表达亲密、友爱情感的身体动作。现在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人民间接触的增多,中国人也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不仅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如此,就是国人之间,也在一些地方流行。拥抱和紧紧握手一样,传递的都是热烈的情绪,仅仅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朱基总理在九届二次人大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中俄、中美关系时谈到叶利钦总统同他的会见。“会谈结束时,叶利钦总统走过来和我紧紧拥抱。我想这无非说明我们是真诚的朋友。”

3.合十

合十就是两只手臂均弯曲于胸前,伸直手掌,十个指头紧紧合在一起,不动或前后摇动,闭目,身体略前倾,微微低头。这是佛教徒表达虔诚、友好的动作,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西藏以及其他佛教地区流行。甚至道教以及非信教徒中,也有此动作。按照入乡随俗的观点,即使平时不用此动作的人,到了运用此动作的地方和场合,也应运用这些动作。如《汪东兴日记》中,汪东兴回忆毛泽东1947年10月9日在陕北游白云观,“道长出来迎接我们这些施主,毛泽东双手合十,闭目低头与道长行过礼”。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的身动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还以一些独特的身动形式来表达友好、亲密的感情。如维吾尔族亲友相见,先握手,口说“撒拉木”(您好),然后右手扶胸,躬身后退半步。蒙古族接受长者的东西,要稍屈身子,或跪下一腿,伸出右手去接。青海、甘肃藏族互相见面,伸出双手,掌心向上,弯腰躬身。满族久别重逢,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则要稍稍弯曲身体,作下蹲状。塔吉克族久别相见,相互吻手,妇女相见,则相互接吻;告别时,男子右手扪胸、躬身,女子则双手扪胸、躬身。鄂温克族年轻人见长者要屈膝、侧身、拱手作揖。柯尔克孜族平时彼此见面均要以手抚胸、躬腰。锡伯族晚辈见长辈要“打千”——左腿前走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扶左膝盖。

以上这些形体语都是不可轻慢和小觑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会经常用到这些形体语言,所以,熟练掌握这些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对说话时能够更好地与人们沟通和交流将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说话与神色的表达

不同的神色可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人的个人隐秘,包括内心想法、动机、情感倾向等,都难以避免地要通过神色表现出来。神色语的传递具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青年人在说话时注意观察听众的神色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说话效果,同时还可以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神色,传递信息。

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个什么模样,都可以通过这扇窗户透露出来。青年人相互见面,自身的喜、怒、哀、愁、乐,用不着开口说话,只凭眼睛的神态就能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公众也不一定要听哪个人说话才能获取其传递的信息,只需看看眼睛的神态,就能领悟其内心的活动,知道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眼神所传达的感情,往往超过有声言辞的发送。所谓“会说话的眼睛”,就是由此而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十分善于运用眼神语。

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说:“当某一个人在谈话中加入几句俏皮话或机敏的答辩时,他的眼睛便在浓密的眉毛下快活地嘲弄地闪动起来。”

李卜克内西回忆恩格斯说:“他在观察人们和事物的时候,不是用玫瑰色眼镜或黑色眼镜,而是用明察秋毫的目力。他的目光从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总是要洞悉底蕴。这种明察秋毫的目力,这种‘慧眼’,这种自然之母只赋予少数人的洞察力,都是恩格斯所有的。这一点我在第一次会见他的时候就觉察到了。”

普·凯尔任采夫回忆列宁时说:“他演说时的姿态,他的淳朴,而首先是他的一双目光炯炯能看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眼睛——都使我觉得是非凡的。”

眼神的运用是通过目光注视来形成彼此间的沟通交流的。

听者的眼神黯淡无光,表明其内心有忧伤,说话时就不要神采飞扬;听者眼神突然明亮,表明其对自己或自己的表现产生兴趣,说话时就应趁机表达自己的思想;听者眼神游移躲闪,表明其慌乱心虚,说话时就应穷追猛击;听者眼神沉静坚毅,表明其成竹在胸,说话时就不可轻率表态。

目光注视并不是说在交流中要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英国学者莫里斯说过:“眼睛对眼睛的注视,只在强烈的爱或强烈的恨之时才发生;其他人在通常情况都不喜欢被人一直注视。”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一对恋人,彼此都会深情地注视对方的眼睛;两位情敌,彼此也会狠狠地注视对方的眼睛。美国学者迈克经过试验认为,双方交谈中,如果彼此注视的时间超过交谈时间的60%,那就说明彼此互感兴趣超过了交谈本身。因此,交流中,如果不是强烈的爱或强烈的恨,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应控制在60%以内。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人,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会使对方感到局促、难堪,甚至会产生被挑衅、侮辱的感觉。为了避免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以及一点不盯对方的眼睛,可以将注视的视域稍加拓展:既注视眼睛,又注视面部表情,还注视手势、姿态、动作等等。

脸色

脸色,就是脸上的表情。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想说什么,是可以通过脸色来表达的,《左传》中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别人要知道某人的内心活动。也可通过观其脸色来获得。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就提醒人们:在说话过程中应当留心别人通过脸色传递出来的信息。时下,老百姓形容一些党政机关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批评他们高高在上,不为或不热心为老百姓办事。当有的老百姓找上门去时,在他们的脸上表现出冷漠、厌烦、鄙夷、傲慢、拒绝等情绪,使人望而却步。可见脸色在交际中的影响。

脸色的构成,除了眼睛之外,还有眉毛、鼻子、嘴巴、肌肉、须发等。人的情感都可以通过这些构件表达出来。

比如眉毛:鲁迅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其横眉,既表示对敌人的轻蔑,又表示自己的无畏,传递情感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换成“扬眉”、“皱眉”、“竖眉”之类,就不恰当了。扬眉表示的是兴奋、愉悦;皱眉表示的是讨厌、为难;竖眉表示的是气愤、恼怒;展眉表示的是舒畅、宽慰;锁眉表示的是忧愁、哀伤;低眉表示的是羞涩、顺从;垂眉表示的是不愿、不快;挤眉表示的是挑逗、嬉戏等等。

中国的成语、俗谚中,有不少就是表现脸色而使人获得其传递的信息的。如满面春风、喜笑颜开,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兴奋;和颜悦色、笑容可掬,表达出对人的热情与友好;道貌岸然、冷若冰霜,表达出对人的高傲与冷淡;羞羞答答、面红耳赤,表达出内心的羞怯与激动;面如死灰、目瞪口呆,表达出内心的惊悸、恐惧;疾言厉色、凶神恶煞,表达出对人的威压与要挟;涕泪交流、向隅而泣,表达出内心的痛苦与悲伤;须发倒竖、鼻翼开合,表达出内心的震怒与愤然。

在脸色中,最能体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作用的,是笑与不笑。不笑,较为简单,传递的信息是很明确的。如痛苦、悲伤、忧愁、苦闷、愤怒、激动、恐惧、惊讶、厌烦、仇恨、斥责、声讨等情绪支配时,就不会笑,也不必笑。而笑,则较为复杂,传递的信息不很明确。一个人喜欢某人某事时,他会笑;可他不喜欢某人某事时,也会笑。一个人心里高兴时,他会笑;可他不高兴时,也会笑。甚至有时一个人在本不该笑时,他也要笑。

青年人,在交往中最能促成彼此沟通交流的笑,是微笑。微笑是不出声音,通过面部略带的笑容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脸色。这种脸色好似和煦的春风,使人感到温暖、亲切和愉快,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交际氛围。《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揭示了这种作用。

微笑脸色的语意十分丰富:高兴、愉悦、满足、乐意、友好、热情、亲密、欢迎、敬佩、赞同、鼓励、领悟,还有希望、企盼、请求,甚至还有自谦、内疚、致歉、否定、拒绝。有人说,微笑是交际的灵魂,这是一点都不假的。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画了一位几个世纪以来都令世人为之倾倒的女人,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形象。按照我们东方民族的审美观,蒙娜丽莎算不上漂亮,而且多少还显得有些臃肿。可她的惊人之处,正在她那永恒的微笑。使人看去,总觉得心里舒畅、愉悦、产生好感。中国的商界很早就有句“人无笑脸莫经商”和“不会笑脸迎人,没有生意上门”的说法。老百姓中也有“拳头不打笑脸人”的俗语。这些所指,就是微笑。在当今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微笑服务”,所看中的,就是微笑所蕴含的特殊魅力。

说话与心理素质的表达

对人说话是一种精神活动,表达效果的好坏,与说话者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心理素质良好,不仅能顺利表达,而且能获得预期效果。心理素质不佳,或许登不了表达的场所,或许在表达之中半途而废,或许在双向交流之中应对失策。

心理类型决定说话方式

青年人说话水平的高低与心理状态有关,不同的心理类型,在说话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1.冲动型

冲动是一种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

这种类型的人,情绪往往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好似打开的煤气灶,一遇火星就会燃烧起来。其表现是遇事不够冷静,易动肝火,急于表态,喜说好讲,脱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讲策略,不计后果。要么噎得听者受窘而无法与其形成沟通交流;要么将自己全都暴露给听者;要么惹恼甚至激怒听者,使听者奋而对其反击。

但是,这种人心底坦荡,没遮没拦;心里有啥想法,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没事一般,转趋平静。

梁山好汉中多有此类,如鲁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与燕青外出,投宿一庄院,听庄主太公说宋江抢了他女儿,李逵当即对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来听这老儿说的话,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劝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说:“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里,到这里怕不做出来。”然后不顾劝阻,一口气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指着宋江大骂:“我平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待后来事实弄清,原来是一强盗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认错。他的这种心理素质不但不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们更加认识了他的憨厚、坦荡,愈发可爱。

2.理性型

理性是一种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表现。

这种类型的人不是不讲情感,而是善于控制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静处理;不轻易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态;言辞常常深思熟虑之后才出口,较为周密、策略。这种言辞听者易于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产生很大抵触。

但是,这种人在需要当机立断的紧急关头,有时也会误事。有些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等你深思熟虑下来,为时晚矣。并且,过于理性,也会给人造成圆滑的印象,同样影响交流效果。

同项羽相比,其对手刘邦就属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刘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在本意上他与项羽是一样的,都想当皇帝。但他不像项羽那样破口而出,剑拔弩张地要夺取皇位,而只是悄声赞叹,即便旁人听到,也无关系。他屯兵垄上,明明就是欲攻关中,与项羽抗衡,可在不利于己的鸿门宴上,却俯首帖耳地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不仅博得项羽的信任,而且诱使项羽将告密者说出。后刘邦与项羽两军对阵,当项羽推出他的父亲要烹杀而逼他退兵之时,他竟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吾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在他灭了项羽后,群僚请其由汉王尊为皇帝,他还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经三让,不得已才勉为其难。

宋代的吕夷简,以理性著称于世。年幼的仁宗皇帝即位时,他以同平章事之职(宰相)辅政。一次仁宗久病不愈,百官皆忧心忡忡。这天仁宗病情稍见好转,叫太监火速传吕夷简进宫朝见。吕夷简闻命后,在家静坐许久才缓缓动身,一路上还不断同熟人寒暄,一点不着急。进宫后,早等急了的仁宗问他:“我病了好久,今天觉得好一点,急着想见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吕夷简答道:“陛下久病不愈,朝廷内外一片忧虑。今天内侍突然急急出宫,传我火速进宫,我若立即慌慌张张跑来,恐怕会引起臣民猜疑,以为宫中发生了什么不测之事哩。”说得仁宗愈加敬重他。其实,他心里比仁宗还急,巴不得一下飞进宫里,但他却从理智上刻意控制情感,以定臣民之心。

对说话者来说,理性型心理是优于冲动型心理的。只要在紧急关头能够显出果断的气魄,就会赢得听众的钦敬与喜爱。

3.居高型

这种心理指的是听者凭借某种条件,在说话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如自己是领导、专家、教授、名人,而听众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国、强硬集团的代表,而对方代表的是小国、弱小组织。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居高言辞。如果是有意,他会高标自置,旁若无人;如果是无意,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在听者听来,也会产生一种由上而下的压力。这在单向交流中,听者无从与之理会,只得任你去说。如系双向交谈,对方虽有应答之责,但会显得拘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唯我独尊、自负固执,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听。另一种是敷衍塞责、不痛不痒,你听也可,不听也可。

沈剑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纪要》中谈到:沈在担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兼翻译时,蒋一次宴请来访的外宾,请其中学时的英语老师董显光作陪。席间,外宾问蒋是否曾学过英文,蒋说:“学过,但老师不好,所以没学到多少。”外宾问:“谁是您的老师呢?”蒋扬手指着坐在旁边的董显光说:“这就是我的老师。”董显光窘极,在整个宴会中都显得神色不安,如坐针毡。本来,尊师是中国人的优良品德,蒋介石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因其居高心理支配,老师不老师,也就全不理会了。

这种心理状况,沈剑虹还有一对比佐证:

蒋介石与来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会谈时,“蒋公像是父执一样,侯赛因则是恭敬的子侄”。而“蒋公和美国大使会谈时,总是非常和蔼有礼的。他总是倾听对方的谈话,并且很有礼貌地回答问题”。侯赛因虽贵为国王,但因国小、贫弱,蒋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对。而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虽仅一大使,蒋介石就不能居高了。

对说话者说来,居高型的心理如果不加强自我修养,实施自我抑制,是于言语交际十分不利的。

4.平正型。

这是一种既没有无谓冲动,又不着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其言辞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是一就说一,是二则说二。

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很受人欢迎,即使在某种场合;某个时间会让人不快,暂时影响交际效果,但时间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会醒悟,自然会觉得还是这种人好。

为我国科学事业献身的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典型。他逝世后,《人民日报》和《中国科学报》记者做了这样的报道:作为上级,他会与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说:“新松作风民主,决不独断专行。有不同意见争论时,你甚至可以给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这时搞不清谁是领导;但雨过天晴,他从不记恨别人。如果你坚持你的正确意见,他倒很欣赏你的坚强。”

作为下级,他敢讲真话,敢作敢为。一个863项目要调整,但领导同志犹豫不决。蒋新松会上批评说:“在这个问题上,你朱主任应该负责。”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的朱丽兰教授,今日谈及此事仍十分感叹:“蒋新松是科技帅才,有时我和他也争论,我觉得他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诚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帮我下了决心,我非常感谢他。我觉得每次跟他相谈都很有启发,在争论的过程中,就得出结论了。”

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的江泽民,在这方面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他虽位尊权重,但与人交际时毫无居高临下的架势,说话非常平易近人。

1991年12月25日他视察贵州民族学院时,亲切询问一个苗族女学生是哪里人。女学生回答他后,他和蔼地告诉女学生:“我是扬州人。扬州你去过吗?”女学生回答没去过。他微笑道:“啊,有机会请到我家乡扬州看看,三月最好,李白不是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吗?”本来颇有些拘谨的女学生,一下轻松了。谈话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努力具备这种平正型的心理,使自己的言辞获得最好的交际效果。

心理素质决定说话水平

说话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大凡心理素质好的人,其说话水平一定高于常人。但在通常情况下,心理素质如果不是处于某种病态,大多是可以调节的。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高低与他个人的主观要求和主观愿望密切相关。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青年人在说话时应具有明确的说话目的,并充分认识说话的意义,使自己的表达行为服从于听众要求的心理。

这种心理反映着说话者的意念,贯穿于说话活动的始终;同时,也是产生说话欲望的动力。比如你是一名军人、一位领导、一个党员,或有良知的公民,当有严重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边发生,你会被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站出来喝止。至于这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恶果,是来不及考虑的。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要毛远新参与毛泽东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说:“远新同志给主席当了一年多的联络员,对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对!还说了许许多多不该说的话!”王洪文随即别有用心地挑拨道:“你们知道是谁了吗?”叶剑英啪地一拍胸脯,大声说:“是我!是我叶剑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着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还有比我资格更老的同志,他们都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泽东思想也同样很深很广。难道他们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档案材料,就不适合?”本来叶剑英并不想说话。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使他不得不开口了。

2.坚毅性

坚毅性是指说话的人能对自己的表达坚持到底,无论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响左右,坚毅顽强,勇往直前。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既要全力维护自己所表达的立场,又要奋起排除各种干扰自己立场的因素,任凭外力如何干扰,决不改变初衷,有善始,必有善终。

坚毅不是顽固。顽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脚却偏要坚持,对不同的意见,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坚毅则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确的,别人只是一时无法接受、认同。自己也无法一时加以充分证实,但以后的实践必将会证明自己的正确。

在上例中,叶剑英不同意毛远新留在中央工作,张春桥竟威胁说:“有些同志忘记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了啊!现在各部门都有叶剑英同志的不少说法,我劝你们需要注意了呢!”谁知叶剑英不为所动,呼地站起:“笑话!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毛远新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机关,还要列席政治局常委会,难道我们中央再没人了吗?我劝你们这些想办好事的同志,不要着急好不好?等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们再上,我们还没有死完嘛!”张春桥企图转移视线、扭转方向,但叶剑英心里明镜似的,始终不松口。最后,毛远新还是灰溜溜地回到辽宁。

说话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说话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身价的贵贱尊卑,它直接影响一个人跻身社会的层次,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语言是一个人开掘奋斗之路、捕捉人生良机和获取各种利益的特殊工具。说话水平高,很多利益呼之即来;说话水平低,很多利益闻声而去。因为在这个熙来攘往的世界上,利益的流动方向总是随着某些人的愿望和意思而见诸端倪的。而表达愿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语言,那些说话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把各种愿望和意思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把各种利益顺理成章地聚拢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上来。所以,说话水平对于人的重要影响是难以估价的。

说话水平与思想交流

一个人的思想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究竟怎么样,别人不能知晓;一个人要禁锢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别人才知道你,你才知道别人。交流的方式当然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则是口语。难怪民谚有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他指出,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美、正确。通过口语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另外,通过口语的工具作用,个人的喜、怒、哀、忧也可以得到排解、宣泄,既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又可增进友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各种思想主要是靠口语来表达的。通过这些表达,人们才知道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也是在他们的互相探讨、辩论中,我们才认识了各种学派的精髓。

齐国的淳于髡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邹忌当了相国,他很不服气,想来想去,便主动上门找邹忌交流思想:“我有个志向,愿在相国面前披露,不知可否?”“只管讲来,我洗耳恭听。”“儿离不开娘,妻离不开夫。”“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不敢离开君王一步。削棘木为车轴,再涂上一层猪油,特别滑溜而且坚固耐用。如果把它安在方眼里,那么就会运转不灵。”“承蒙您的教诲,我不敢不顺着人情去做事。”“弓干虽用胶胶住,有时也会脱节;众多的河流奔向海洋,最终要汇在一起。……是的,我不敢不亲附万民。狐狸皮袄虽破,不能用黄狗皮去补漏洞。”“您说得很对,在择用贤才的时候,不能让那些不怎么样的人混在其间。”“车的辐条和车葫芦头如果分寸不合,就不能成为一辆车;琴瑟的弦如果不分粗细缓急,就不能奏出悦耳的音律。”“我恭敬承命,今后一定要修明法令来监督那些贪官污吏,使他们不得危害百姓。”淳于髡再也无话可说,再三拜谢而退。出来后即对人说:“我暗示相国五条微言大义,他都逐条应答如流,确是高才,我望尘莫及啊!”这次思想交流,除可看出他们彼此的说话水平外,对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淳于髡来说,通过交流,他从不服到服,到恭敬;对邹忌来说,通过交流,他知道了群众的意见,虚心采纳以施政,使齐国富强。

历朝历代留给我们那些耳熟能详的劝谏、讽喻之辞,有些虽还谈不上平等的思想交流,但对听者说来,能引起其思想的波动,交流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魏徵死谏唐太宗”、“钱唐死谏朱元璋”等等。

列宁是一个善于接触群众,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人。前苏联历史学家、党的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记载了这么一段: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列宁走进了草房……然后他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和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伊里奇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一方面了解了农民的要求、希望,另一方面,把新经济政策传递给了农民,调动起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说话水平与信息渠道

个人说话,无论是哪种形式——演讲、报告、谈话、答问、论辩、谈判、推销、劝勉,都无不蕴含着信息。其发布者借助口语的媒介将它传送到接收者的耳朵里,接收者便可从中了解情况、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确定态度。并且,这种信息的传递,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都可能获取。比如你径直走在街头,兜售商品的小贩在那里高声吆喝,你无意去听它,可它仍要传人你的耳际,也许你就在这无意中认识了某种事物,获得了某种知识。有意的信息获取,借口语为媒介的,像听报告、听演讲、听讲座、听课等,它要求信息的接收者能主动地聆听,以获得自己所希望获得的信息。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脑子里装着诸如南京与延安究竟谁是谁非、国共两党的基本争论究竟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等“一些末获解答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甘宁边区。通过与周恩来、贺龙、彭德怀、朱德,特别是毛泽东的多次交谈,他获取了他所希望的信息,他的疑问全都得以解答,并写成文章向全世界报道。后来他将这些文章写成《红星照耀中国》。比如他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今天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已经同中共其他领导人做了多次谈话,但他希望得到毛泽东本人的明确回答。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他获取了这样的信息:“今天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苏维埃政策决定于这一斗争。日本军阀希望征服全中国,使中国人民成为他们殖民地的奴隶。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抗日本经济和军事征服的斗争——这就是在分析苏维埃政策时必须记住的主要任务。”于是他释然了。

朱基总理1998年4月3日,在出席伦敦召开的第二届亚欧会议期间,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会晤了90分钟。据法国《论坛》报道说:“唐宁街10号首相府的发言人说,托尼·布莱尔聚精会神地听朱先生向他详细说明了他的非常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首相听得都入神了。”日本《东京新闻》对此则报道说:应布莱尔首相的要求,朱基总理热诚地介绍了中国改革的情况,而且还不时掺杂着英语进行说明。会晤结束后,布莱尔感慨地说:“非常佩服朱总理的实践经验。”这说明,布莱尔在与朱基的会晤中,获取了他所希望获取的信息,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说话水平与自我保护

人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对自己身心、权益的伤害、指责等等。对此,你如果不甘受辱、受屈,总要伸张正义,总要讨个说法,以保护自己。而在很多情况下,你是无法以其他形式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的,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嘴。只要能够说话,就一定要说,抓住时间、寻找机会以口才辩诬、申述、宣传,进行自我保护。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发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也。天下已定,乃更疑问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散语卿,何更恨耶。”在封建王朝,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鹰犬烹。”君王猜疑、不信任功臣之事时有发生。唐太宗猜疑尉迟敬德,好在他还能直接去问,这就使尉迟有了自辩的可能。尉迟的自辩是很高明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你皇帝说我反,我就先承认我反,然后举证说,自己忠心耿耿追随皇上南征北战,好不容易在敌人刀锋箭镞下活了下来,现天下平定了反倒会谋反吗?并脱掉衣服,让皇上看累累伤痕,这才打消了皇上的猜疑。

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孩子以口才自保的生动故事:11岁的放牛孩子区寄被两个人贩子劫持,他趁其中一个外出联系买主,而另一个醉卧之时将其杀死逃出。外出的一个正好回来,见状,要杀他。他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有做一个的好?他待我不好,我才杀了他;你如好好待我,我就听你的。”这个人贩子一想,觉得有道理,卖了孩子可以独得赃款,便将孩子捆好带到集市。半夜,区寄靠着炉火烧断绳子,并将熟睡的人贩子杀死。然后大叫。惊动了整个集市后,区寄大声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要抓我做奴仆、两个人贩子绑架了我,我把他们都杀了,请把这事向官府报告。”官吏得知后,表扬了他,将他送回了家乡。区寄的口才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也有效地保护了自己。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党徒焚烧当时的德国国会大厦,却嫁祸于共产党人。在对共产党人大肆逮捕中,当时恰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被逮捕。在莱比锡的审判法庭上,季米特洛夫义正辞严地反驳敌人的陷害,寸步不让地为自己辩护,无情揭露敌人的阴谋,弄得敌人狼狈不堪,丑态百出。由于他成功的自我辩护,法庭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日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做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观点鲜明,内容翔实,使审判者无言以对。结果卡斯特罗反从被告变成了原告。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效仿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有时,高水平的说话在表面上虽未能最终保护自己,但它却使人们明白了忠奸、是非,这在客观上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古今中外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真理、正义而献身者,就是如此。岳飞遭秦桧陷害,万俟离审讯他:“国家有何亏负于你,你们父子却要伙同张宪共同造反?”岳飞怒发冲冠,朗声大叫:“对天盟誓,我绝对无负于国家。你们既是主持国法的人,切不应当陷害忠良。你们如果要把我诬枉致死,我到冥府也要与你们对质不休!”万俟离厉声喝道:“无心造反?你游天竺寺时在壁上留题‘寒门何载富贵’,这是什么意思?”岳飞长叹一声,也高声喊叫道:“吾现时才知道已落入国贼秦桧之手,使我为国忠心一切都休,一切都成了犯罪!”说罢闭上眼睛,任狱卒严刑拷打不再开口,直至被杀害。岳飞虽未能以口才自保,但却青史留名,万代永芳!

1928年3月,在广州黄花岗畔的刑场上,周文雍、陈铁军这两个年轻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了结婚典礼。妻子陈铁军紧紧依偎着丈夫周文雍,满怀激情,高声向群众说:“亲爱的同胞们!姐妹们!我们的血就要洒在这里了。为了革命,为了民众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牺牲,同胞们,我们一点也不觉得遗憾!……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他们虽然牺牲了,但却把那扑不灭的火种留给了后人。

说话水平与沟通了解

说话水平是一个人思维本领、认识高度、知识底蕴等的综合表现。在很多情况下,社会、组织对一个人的认识、了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了解,都是通过说话来实现的。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他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说话、同其谈话,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当今社会唯才是举,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下岗分流人员、外出打工者、工作调动者要求职,要为人所用,一般均要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形式就是听其谈话或同其谈话,以从中获得对求职、求用者的认识、了解。

子路、颜渊都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要了解他的学生,对他们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便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皮裘与朋友共同穿用,直到破烂,我没有丝毫怨恨。”颜渊则说:“我愿意不夸张自己的好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而子路、颜渊要认识老师,也是如此:“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一次,子路、曾皙、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孔子说:“平常你们总说‘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四位学生争先恐后地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特地留下来问老师:“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又问:“那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要讲点礼让,可子路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要笑笑他。孔子对四位学生的了解,就是从他们各自的谈话中得知的,因此他对每一位都做出了评价。如他针对公西华所说“自己本领有限,只能做一个小司仪者”而评价说:“公西华如果只能做个小司仪者,谁能够做大司仪者呢?”

奇才韩信不为楚王项羽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逃跑,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拜为大将,言听计从,终于成就了汉朝大业。

一代绘画宗师徐悲鸿,1916年21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他的谈吐给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加勉励,后给予诸多帮助。1920年他留学法国,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代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久慕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一句话便让达仰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同达仰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非常喜欢他所说的一切,竟忘记自己已届68岁高龄而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50余年来的往事。由于达仰的教导,徐悲鸿的学识、画技得到了很大提高。

徐悲鸿不仅以自己高超的说话水平而获得了别人对他的认识,而且也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认识别人。1931年,名满天下的大师徐悲鸿到南昌,闻讯找他、求教于他的人络绎不绝,当时,处于困境的画家傅抱石失业在家,得知后也赶去旅店拜见徐悲鸿。宾客满座的徐悲鸿同他简单交谈一二句后即约他晚上再去。当晚,徐悲鸿同他促膝交谈,像对待一位老朋友一样。在交谈中,傅抱石那横溢的才华使徐悲鸿惊叹不已。之后,徐悲鸿找到对自己慕名已久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竭力向他推荐傅抱石,希望他送傅抱石这样难得的人才去日本留学深造。傅抱石后来也成为画坛大师是与徐悲鸿的识才推荐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