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北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1980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编著和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正式提出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实践。事实已经证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科学发展观。在陕北地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也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陕北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陕北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对地方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陕北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陕北资源性企业的发展在根本上改变陕北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陕北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自古以来就干旱少雨,传统的农业产业非常脆弱,加上这里土地贫瘠,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局面。陕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又由于地貌条件特殊,沟壑遍布,交通极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所以,封闭、贫穷、落后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名的。
自20世纪末,陕北地区发现煤田、油田(尽管延长油矿已经在陕北开采石油多年,但大油田的发现较晚)、天然气田等能源资源并实现大规模开发以来,陕北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89年志丹县财政收入仅为158.3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20元,属全国固定的592个贫困县之一。石油资源的开发改变了这里的面貌,带动了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达到了6.34亿元,其中石油的直接贡献额占91%。由补贴财政过渡到“吃饭财政”,进而成为建设财政。财政状况的改善,使县里有经济能力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使曾十分贫穷落后的革命英雄刘志丹烈士的故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县里先后对县城和小城镇进行了改造建设,同时改造了县乡公路、中小学校舍和城乡医院,加大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陕北乃至全省有名的富裕县。由于石油开发和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日益扩大和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使群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志丹县的发展仅仅是陕北地区脱贫及经济随着资源开发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以2005年为例,榆林和延安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8.1%和15.9%,增幅显著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收入分别约为70亿和100亿,均位列全省较前位。随着陕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交通、旅游、服务、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陕北资源开发及资源性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陕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完全改变了过去是省上负担的局面,并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随着陕北地区资源及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及全省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各地区的互补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这些都在陕北两市及全省的“十一五”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二)陕北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陕北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能源为主的资源支持性方面。陕北地区的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虽然占地面积小,仅为8万多平方千米,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榆林全市含煤炭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4%,煤炭资源的预测储量为2714亿吨,探测储量为1460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精查232.55平方千米,详查191.04平方千米,普查194.98平方千米,找煤841.43平方千米。榆林煤田的储量相当于50个大同矿区,100个抚顺矿区,与俄罗斯的顿巴斯煤田和库兹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美国的波德河煤田和阿拉契亚煤田、波兰的西里西亚煤田并称世界七大煤田。天然气探明储量5858亿立方米、石油11亿吨、岩盐8857亿吨。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砂等储量也很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经过近20年的建设开发,已形成了年产超1亿吨煤、48亿立方米天然气、20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建成了大柳塔矿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特大型矿井和全国最大的靖边天然气净化厂等项目。同时,正在开工建设一批煤电一体化、甲醇、聚氯乙烯等重大项目。榆林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和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加上延安的石油,陕北地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及其他广大地区,支援着全国的经济建设;随着在建和规划的一批大型项目的建成投产,陕北地区是“中国的科威特”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对全国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将会更大。由此可以看出,陕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及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常深远。
二、陕北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思
(一)加强宏观管理,开创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局面
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尽管陕北地区的储量比较大,但要真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根本的措施是要从宏观管理入手,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避免乱占、乱采、随意浪费的现象。国家应该在兼顾全局和地方利益的原则上,首先要划清各利益主体的开采边界和利益边界,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如划清长庆油田和延长石油的实际控制边界,划清中央直属采煤企业和地方采煤企业的实际控制采煤边界。其次,要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减少低产低效资源性企业数量,组建若干企业集团,发挥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技术、资金、装备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势,既要实现资源的有序开采,更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一切形式的浪费。再次,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中央应通过补贴、加大和开征资源开采税、环境治理税等多种手段,增加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陕北地区作为资源开采地而在资源开采中真正受益。这也是关系到陕北资源能否实现有序开采和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随着陕北地区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就整体而言,陕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陕北地区资源开发速度相比极不相称。同时,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得一些地区作为资源产出地却很难得到应有的收益,甚至反而要由地方政府自收财政出资进行因开发而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极大地伤害到了他们的感情,因此,地方和中央直属企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靖边县为例,1989年以来,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发现了以靖边为中心的陕甘宁盆地中部大气田,探明储量已达32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田的发现,提高了靖边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靖边经济的发展。在气田的勘探开发和输气管线建设过程中,靖边人民在多方面作出了贡献,但2003年靖边县的实际财政收入仅有1.5亿元,同时县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解决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畜饮用水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县政府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使该县处于抱着金碗讨饭吃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北地区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最后,还要处理好地方与私人投资者的利益关系。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后煤矿资源整合的底线,“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整合后陕西的矿井规模不得低于年产30万吨,并强调,绝不是所有的煤矿都可以整合,特别要防止有的煤矿以整合为名拖延关闭或不关闭。这就意味着陕北地区有一大批的煤矿要关闭,另有一大批煤矿要进行整合,而一旦进行关闭或整合,就必然会涉及地方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重新调整和再分配的问题,而能否处理好地方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重新调整和再分配的问题,又将会直接影响到陕北地区煤矿资源整合的进程和难易程度。在此过程中对于关停的煤矿要做好经济补偿和教育说服工作,对于划入整合范围的煤矿,可通过联合办矿,按股分红的办法,既可从根本上解决煤矿规模小、大小矿之间争资源、抢市场的矛盾,又能使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总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与私人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对于实现陕北地区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有着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二)保持适度开采规模,实现资源的人性化利用
可持续发展是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发展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研究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好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实现了适度开发规模和资源的人性化利用,才能使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过其自身的恢复速度和外界物质能量的补充速度,做好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工作;只有实现了适度开发规模和资源的人性化利用,才能有效防止“寅吃卯粮”的现象,为子孙后代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着想,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就目前来看,陕北地区的资源开发是“遍地开花”,乱采现象很普遍,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加之对环境的保护工作跟不上,已经出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严重不协调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陕北资源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在资源开发中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因此,保持适度开发规模,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有利于改变资源性企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减少资源浪费现象,延长资源开发时间。所以,在陕北地区保持适度开发规模,实现资源的人性化利用,是地方经济社会乃至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当地开采、就地转化
目前,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的现状,尤以煤炭资源性企业和天然气资源性企业突出。据统计,陕北地区九成以上的煤炭未经过任何加工而直接外销,天然气资源方面也仅有一座生产甲醇的化工厂,其余均只经净化后外销。由此也就导致了陕北资源性企业以销售原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价值小、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在这种经济效益差的状况与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心理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对陕北地区资源掠夺式开发的局面,也就直接影响到了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陕西省、榆林市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发,通过优化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当地开采、就地转化的方式来实现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煤炭资源性企业方面,要做好煤电企业的改扩建工程,要积极启动煤化油、煤化气项目,实现煤――电转化、煤――油转化、煤――气转化,并稳步提高洗精煤的产量,增加煤的附加值。油气资源性企业方面,除增加天然气净化的产能外,要增加甲醇、二甲醚、液体燃料等轻烃精细化天然气化工项目;要利用陕北地区原油特性好的特点,合理调整延长石油三个煤油厂的分工和产能分配,加大对高标准轻油的炼制。随着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产业链的不断延长,陕北地区资源开发的效益会显著增加,同时也会带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陕北地区资源开发和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行清洁生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的循环经济。由于我国人口趋向高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淡水、粮食、能源缺口增加,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值,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也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产并发展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唯一选择。为此,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促进清洁生产在全社会范围内尽快推行,并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清洁生产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洁的能源,如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利用;清洁的生产过程,如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应用少废或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清洁的产品,如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做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等。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在陕北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必须实现清洁生产,这也是实现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清洁生产是以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为支撑的,并要求把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纳入到一个更大的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尽管产业链中每个企业都有实现清洁生产的职责,但清洁生产又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必须要求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同时行动,并能从清洁生产中受益。所以在陕北地区资源开发中推行清洁生产的初期应以中央及省市政府为主导,进行综合协调,通过加大投入,首先解决资源性企业清洁生产中所涉及的高效率生产工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新能源开发、废物利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要加大立法和清洁生产法规建设的力度,建立资源性企业生产运营全过程的强制性标准体系。通过上述措施,在为陕北资源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创造条件的同时,又施加以硬性规定,从而推动陕北资源性企业尽快实现清洁生产,实现陕北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立民、蒋泽泉、郭维森:《陕北煤炭资源回采率现状与对策研究》。载《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第3期。
[2]乌荣康、陶凤鸣主编:《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志清、张丛林:《煤炭企业规范化管理实务:漳村煤矿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张云、李国平:《非再生能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与补偿模式初探――以陕北为例》。载《开发研究》,2005年第4期。
[5]陈志夏:《从开放到循环:能源、材料与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健臣:《资源性企业管理方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丁任重主编:《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查全衡著:《开发本土石油资源的另类思考》,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0]潘玉君等编著:《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2005)》,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王有顺著:《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3]张建平、牛冲槐等编著:《21世纪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地震出版社2000年版。
[14]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载《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