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样的教育中,小威特的学业进步惊人,7岁半时已远近闻名。很多好奇的人们特地从远处过来看他,甚至考他,结果没有一个不是感到难以置信。
1808年5月,梅泽堡某学校的一个叫做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为了激励自己学校的学生,要求我允许他在学生面前考考小威特。我怕由此引起孩子的骄傲自满,颇为踌躇,但最终还是答应了。
不过我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由于小威特还是个孩子,关于考试一事先不要让他知道。同时还要提前跟学生们打招呼,千万不要说一些表扬和赞美的话。
兰特福克应允后,就正式来邀请我参观他们的学校,并希望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于是对孩子说,由于兰特福克先生特地前来邀请,我们去一下吧。
到了学校,兰特福克把我们带进教室,让我们坐到后面。那堂课正好是希腊语课,教科书是《波鲁塔克》,学生们都感到挠头。兰特福克就请小威特答给同学们看一看,小威特很轻松地就把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全解答了。不仅如此,对其他问题也是对答如流。
这时,兰特福克把拉丁语的《恺撒大帝》一书交给他,并提出问题。小威特又全部毫不迟疑地作了回答。
接着兰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他读,他也读得很流利。我还用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小威特也都一一作了回答。
兰特福克还想考考他法语,由于教室里没有合适的书,就用法语和他对话。小威特就像用本国语讲话一样,流畅地回答了各种问题。
后来又问了有关希腊的历史和地理,尽管提的问题很多,又是各个方面的,但小威特全部回答了。最后考了数学,圆满的答案使学生和老师都为之惊讶。这时小威特才7 岁零10个月。
几天后,《汉堡通讯》详细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报道从“几天前,在本地教育史上发生了一起惊人事件”开始,结语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少年决非少年老成,而是非常健康、活泼、温柔而天真,并且没有一点少年人所常有的傲气,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这个少年叫卡尔·威特,是洛赫村的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能够得到如此理想的发展,其教育青少年的方法一定是非常有趣味的。但遗憾的是威特博士没有细谈。”
各地的报纸又马上转载了这一报道,于是小威特的名字就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来拜访小威特的人更多了,他被各方面的学者和教育家们测试,都说耳闻不如眼见,没有不佩服的。他们中有当代一流的学者许茨、蒂夫特伦克、采扎尔、帕克、马尔曼……
德国人自古以来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尊重学者。德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小威特名扬天下之后,莱比锡大学的某个教授和该市的一个重要人物打算让小威特进莱比锡大学学习。
他们试图说服我让本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小威特进行一次考核,开始时,我怕乱出考题拒绝了。由于再三相劝,我最后同意了。劳斯特博士并不是我原来所想像的那种人,而是一个深明事理、和蔼可亲的学者。他没有让小威特察觉到是在考试,而是在交谈中完成了考核。这是1809年12月12日的事。
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小威特写了入学证明书。内容是:
“根据要求,我今天对一个9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考希腊语时从《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绮斯》中选了几段;考意大利语时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段。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小威特却答得很好。他不仅语言学知识丰富,而且理解力很强,具备各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个令人赞佩的少年,听说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结果。我认为这一教育方法值得学者们重视。总之,这个少年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为了学术的进步,让他上大学深造是非常必要的。”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他于次年1月18日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