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个人的天赋都是随基因的遗传而与生俱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成功只靠天赋是不行的。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而且后天的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有人说,我的两个孩子之所以能成功地连续跳级考入台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的孩子的天赋,或者只归功于我家风水好的关系。
大家过多地是看到了他们外在的东西,就是没有看到背后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根据我的教子体验,我认为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他们在日常学习上的规划,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凭借的是一股毅力,一股冲劲,而不是像他们所说的凭借天赋就能成功。
记得老大小时候,有一阵子我请家教老师来教钢琴,老大先学,老二在旁边看。那时他念幼稚园,他看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就建议他也去学。老师教他一两次后,他就会弹了。老师看了说,这孩子不错,他一个小时弹了十几曲,节拍都好,只是没有感情。
当然一个孩子对某一个事物兴趣比较浓厚,学习的冲动肯定比较强烈,如果没兴趣的话,根本就提不起什么劲儿。
不过,我根本就不迷信什么天赋,我认为后天的努力更重要。发明大王爱迪生不是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吗?由此可见,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刚上小学时,老大在乡下念书和其他的同学并没什么两样,看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转到市区小学念书后,从第一天开始,她就发现城里的孩子怎么个个读书都那么厉害。尤其是坐在她前面的那个同学,当班长,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每一次考试她总是第一名,老大总是得第三名。她回家总是和我说,妈妈,都市人好厉害啊!那时,她就和我说一定要努力迎面赶上。
其实在乡下读书时,她的成绩不坏,为什么到城里只能考第三名呢?原来完全是因为乡下教学很不严格,一笔一画写得不准确也可以过关,但在城里就不一样了,老师会揪出来扣分,所以老大就落到第三了。
老大把这个毛病努力地改掉后,第一名总是她们两个人在争,不是老大第一,就是班长第一。
老二小时不爱念书,我就常跟他讲读书应抱什么样的态度,看他散漫时就催他快点去读书,不时地去督促他。他不努力,怎么能提高成绩呢?我主要是让他不要把功课给荒废了,所以在他每次想休息、有惰性时,就会督促他去读书,虽然他慢慢就改了,但他不像他姐姐,目标没那么明确,也没那么自觉。
我发现孩子每换一个学习环境,第一次考试时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孩子刚从乡下转到市区上学时,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时,成绩都不是第一,但经过一番努力后,成绩很快就反败为胜,上升到第一名了。
老大和老二能在两年内,就把高中三年的课程读完,我认为他们的付出真的太大了。他们总是早上一大早起床,晚上八九点回家,放学直接去补习,吃点鲜奶、面包就算一餐,晚上又要读到三更半夜,太苦了。
孩子每一次大考过后,当天晚上回来,还是很努力地继续看书,不像有些人考完后,心情会暂时放松,马上出去玩了。我的孩子不会,他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念书。
不仅如此,孩子全年都没有休息,几乎365天,天天都在很努力地看书,好像永远是书不离身、手不释卷。
有一次,我拿着社会课问孩子,题目才开始问,他不只说出了答案,连题目也一字不漏地念出来。这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单纯的读书生活,使得他们读书的态度都很积极专注,而且是自动自发,不需别人的催逼。老大说因为心里有压力,鞭策自己一定要用功,不努力的话,心里就会有罪恶感。
老二也说,人没有不劳而获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们都说得很好。他们能成功,这是和他们的认真努力分不开的。
孩子的童年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读书再读书,但这并不是等于死读书。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虽然也免不了有低潮和高潮,但遇到低潮之时,他们很会克服自己心理的障碍,调节自己,发挥韧性。现在,我常常在想,老大和老二如果小学不迁出来,一直在乡下读下去的话,就没有今天这个样子。
以前在乡下,孩子都很少看书,回到家已经是傍晚了,再洗一下澡,看下电视,差不多就睡觉了,念书的时间有限,第二天又要赶早坐公交车去上学。这中间往往要花一个多小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去念书。这样下去还能有什么学习上的进步呢?
所以后天比先天还重要,当然不是全然如此,也有例外的情形,因为,有些人是后天努力都努力不来的。
一个孩子是不是很喜欢念书,很努力地念书,这并不是天生的,除了学校教育外,和家庭教育也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