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非常清楚,通常奴才只会为主人的享乐着想,而人才才会为主人的事业着想。如果主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人才总有一天会失望而去,留下的将全是奴才。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人才汇集在身边,而驱逐奴才。
春秋中期,楚国国君楚共王在位时,楚晋两军在鄢陵展开激战。由于两军实力相当,尽管连战几日,仍难以分出胜负。楚共王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在搏斗中受了重伤,再也无法指挥将士作战,准备把统帅楚军奋勇杀敌的重担交给大将军司马子反。
司马子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他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正因为这位仆人对他的关爱和体贴,使得他影响了战事。这天一大早,司马子反在经过一番厮杀之后,感到精神疲乏,口干舌燥。楚共王下令全军撤回营地,调养半日后再出战。司马子反驱马回到自己的营帐后,让仆人立即给他弄些水来喝。这位仆人看到主人汗流浃背,非常心疼。他觉得酒既可以解乏又可以解渴,而主人偏偏又嗜酒如命,于是立刻拿来酒坛和大碗,给主人倒上酒后便在一旁不停地给主人擦汗。司马子反端起大碗的酒一饮而尽,仆人又给他满上。就这样,司马子反一发不可收拾,连着喝了好几碗。接着,他便烂醉如泥地倒在了床上,不省人事。
调养过后,楚共王下令继续作战。然而,司马子反迟迟不来报到。楚共王心急如焚,他赶紧派人去找司马子反。派去的人回来后报告楚共王:大将军司马子反正在酣睡,据其仆人称,他胸口疼痛,无力作战。
楚共王此时已如坐针毡,他立即前往司马子反帐中。闻到帐中的刺鼻酒味后,楚共王勃然大怒,大声对沉睡中的司马子反喊道:“此次战争,关系到楚国命运,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寡人策马亲征。如今,寡人伤势严重,无法指挥作战,正要下令由你率军与晋军决一死战。你身为大将军,竟然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抛开国家利益,喝得酩酊大醉,还如何率军出战?”说完这些话后,楚共王拂袖而去。
司马子反的这位仆人此时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并恳求楚共王不要治司马子反的罪。楚共王听了这位仆人的一番话后,冷冷地说道:“司马子反身为大将军,严重耽误了国事,你一个小小的仆人凭什么替他顶罪?”
军中无帅,自然难以打仗。楚共王无可奈何,只得鸣金收兵。率军回朝后,楚共王按照军法判了司马子反斩刑。他的那位忠心耿耿的仆人在他死后,也从楚国消失了。
司马子反的仆人是一个绝对的奴才,为了让司马子反感到舒适,他会用尽一切办法,不管这些办法是否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奴才之所以能够有立足之地,就在于他的忠心和善于察言观色。不过,奴才的忠诚是愚忠,不论他的愚忠是装出来的还是发自真心的。正因为他的愚忠,他会事事迎合主人,时时让主人感到舒适。而要让主人时时感到舒适,他就不能不牺牲主人长远的利益,无论他是否能够看到主人的长远利益。然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会远离奴才,还会更加地宠信奴才。
古时候,虢国有位昏庸的国君。正因为他的昏庸,使得虢国走上了亡国之路。
这位国君不仅不能够明辨是非,而且非常爱慕虚荣。每当听到臣子们奉承的话时,他便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朝中的一些贤臣纷纷离去,而一些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纷纷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这些小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治理好国家,也不愿意想这些事情。为了讨好国君,他们整天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够让国君高兴起来。在昏庸国君和无能大臣的领导下,虢国国势一天天衰落下去,最终覆灭。
亡国之后,朝中这些误国臣子各自逃命,虢国国君成了孤家寡人,处境非常危险。幸运的是,他在一个车夫的帮助下逃到了虢国的边境。
由于不分昼夜地赶路,到了虢国边境时,他们二人已经是筋疲力尽、饥渴难耐,于是停车休息。车夫立即将携带的食物拿出来分给虢国国君享用,虢国国君看到车夫拿出的食物后很惊讶,因为车夫拿出来的食物非常丰盛,不仅有熟肉和干粮,而且还有香醇的美酒。一番暴食暴饮后,虢国国君问车夫从哪里弄来如此丰盛的食物。
车夫答道:“这些食物我早就准备好了。”
虢国国君问车夫为什么要这样做,车夫接着回答:“其实,这些食物是为大王您准备的,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
虢国国君听了车夫的话后,脸立即阴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你准备的食物再丰盛,也难以与宫中的山珍海味相媲美,难道你知道寡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车夫点了点头。
虢国国君显得更加不满,他又问道:“作为虢国的臣民,你明明知道寡人有逃亡的这一天,为何不及时告诉寡人?”
车夫诚心回答道:“大王听惯了奉承的话,自然会宠信说奉承话的人。如果我主动向大王您进谏,不仅会惹您生气,还会得罪您视为心腹的大臣。这样一来,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如果我死了,就没有人跟随您了,更不用说有人会帮助您逃往或为您准备食物了。”
虢国国君顿时暴跳如雷,对车夫破口大骂。
车夫本以为他会醒悟,但他的行为太令自己失望了。面对这位执迷不悟的昏君,车夫无奈地跪拜道:“请大王息怒,草民知错了。”
休息好后,二人继续赶路。途中,虢国国君问车夫:“我始终没有料到自己会走到逃亡这一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今天如此落魄?”
车夫无心劝诫他,随口附和说:“大王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您的仁慈和贤明。”
车夫的这一句话激起了虢国国君的兴趣,他惊喜地问道:“寡人既仁慈又贤明,却不能过安稳日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车夫说:“正因为大王您仁慈贤明,才导致其他国的国君对您的嫉妒,于是他们才想方设法来迫害你。”
虢国国君听了车夫合情合理的解释后,更加坚信自己是位仁慈贤明的明君。因为不仅朝中的臣子们如此评价他,就连普通的车夫也如此评价他。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安慰,心里美滋滋的,在遐想中带着微笑睡去。
车夫见虢国国君已熟睡,他停下马车,将其放在路旁,然后赶着马车离开了。
虢国之所以会破灭,就是因为朝中上下尽是一些假装愚忠的奴才。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利,把国家利益抛在一边,一味地迎合国君,把国君和国家一同推向毁灭的深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奴才的出现呢?这与主人的心理有关。
晏子死后,齐景公再也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于是,朝中大臣纷纷学会了奉承。
一次,齐景公与朝中众大臣在宴后进行了一场射箭比赛。结果,齐景公射出的箭全部脱靶。众大臣见后,竟纷纷喝彩,称赞齐景公射技精湛。齐景公听后,一言不发,愤愤离去。
景公正在感叹之际,正好遇见刚回朝的弦章。他将这天射箭的事情讲给弦章听,并告诉弦章:“自从晏子死后,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臣们只会随声附和,从来没有给我提过意见。每当有人附和我时,我就会非常生气,同时让我更加思念晏子。”
听了景公的真心话后,弦章细心开导他说:“大臣们只知奉承而不愿进谏,这正是他们失职的表现。既然他们身为大臣,就有能力发现大王的过失。既然他们能够发现大王的过失,就应该立即指正。因此,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话虽如此,但事出总有因。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听说过‘上行下效’。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臣子的喜好会随着国君的喜好而改变。国君喜欢什么,臣子们为了讨好国君,自然也会喜欢什么,尽管他们对国君的喜好毫无兴趣,但也只好勉为其难。同样,如果国君不愿意听取臣子的批评或指责,这些臣子自然不愿意得罪国君,随后便会养成奉承的坏习惯。如今,朝中的大臣已经习惯于奉承,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您这么多年来一直都不愿意接受臣子的批评或指责呢?”
齐景公听了弦章的一席话后,顿时醒悟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主人如果喜欢奴才,身边的奴才自然就多了起来。如果主人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身边的人才将会感到不平,从而不愿意为主人效力。
赵简子手下有两位官员,一位名叫尹绰,另一位名叫赦厥。两人为官的方式有很大差别。尹绰为人坦诚直率,是非分明,能够做到恪尽职守;赦厥为人非常世故,精通察言观色,善于讨好赵简子。
一天,尹绰和赦厥等人跟随赵简子外出打猎。他们正在四处搜寻猎物,突然一只野兔窜了出来。赵简子立即对众随从说:“显示本领的时候到了,你们谁能够逮住这只野兔,我必有重赏。”此话一出,随从们马鞭一挥,策马追赶野兔。在追赶过程中,他们没有避开老百姓的田地。后来,兔子被逮住了,但庄稼也被毁了一大片。赵简子说到做到,马上奖励了逮住野兔的随从。尹绰对赵简子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不该奖励该随从。赵简子心情不悦,反问尹绰为什么这么说。尹绰解释道:“这个随从之所以奋力追赶兔子,不是看重了你的赏赐,而是为了讨好您。为了讨好您,他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踏坏了庄稼。因此,您不应该奖励他。当然,踏坏庄稼的不止他一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您下了命令。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您造成的。”尹绰的一番话扫了赵简子的兴,他闷闷不乐地回府了。
与尹绰相比,赦厥不仅不会扫赵简子的兴,而且还善于为其“分忧”。一次,赵简子结识了一位贤士,并与其约定在自己府上相见。结果,赵简子忘了这件事情,在约定日期的前一天晚上喝了个大醉。这位贤士如期来到赵简子的府上赴约,赵简子此时睡得很香。赦厥不愿意打扰赵简子,便替他接见了贤士,并婉言谢绝了此人的求见。赵简子醒后,赦厥关切地问他睡得好不好,至于贤人求见的事情,他几句话就代过了。
一次,赵简子在手下人面前表示了自己对尹绰和赦厥的看法。他说:“尹绰这个人,就是爱挑我的缺点和毛病,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而且,他还会当众指责我,令我非常难堪。但赦厥却不同,他对我可好了。不仅常常为我着想,关怀备至,而且不会让我当众出丑。”
赵简子对尹绰和赦厥的评价很快传到了尹绰的耳中,他对赵简子的说法感到不满,于是气呼呼地跑到赵简子的府上与其理论。他说:“我认为您对我和赦厥的评价不公平。我是您的臣子,有责任辅助您的事业。当您的言行或谋略有不当之处时,我必须尽自己的责任指出您的不妥。赦厥的确没有当众指责过你,但他也从来没有在私下指责你。如果我像他一样部分是非,处处维护你,那么,您的缺点将会因我们的维护而越来越肆无忌惮地破坏您的事业。如此下去,您的缺点不就会越来越多,您的形象和尊严不就会一点点消失吗?”
奴才只会为主人的享乐着想,而人才却在为主人的事业着想。如果主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人才总有一天会失望而去,留下的将全是奴才。
要想把人才汇集在身边,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主人就必须慎重面对人才和奴才的取舍。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在位时,晏子在齐国任宰相一职。
晏子是一位非常有能耐的大臣,在他的辅佐下,齐景公在治理国家时总是显得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晏子的治国韬略非常人所比,所以有时候人们对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
高缭是晏子手下的一位官员,他在整整三年的为官期间,一向小心谨慎,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按理说,此人是一个称职的官员。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晏子竟免了高缭的职。晏子的做法立即引起了争议,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合情理。因为按照常理,高缭是位从未犯错的官员,如今已经做满三年,本可以被加封爵位的。高缭如此称职,如今却被免职,而他们自己多多少少犯了些错误,因此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过,他们知道晏子并不是一个不愿意接受意见的人。于是,他们向晏子问起了此事。
晏子见这么多人为高缭求情,向他们解释道:“我身为丞相,就应该时时处处为国为民。而要想做到这点,我必须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然而,一个人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可如今,高缭和我相处了三年,但他对我的缺点视而不见,从来没有给我提过意见。不仅如此,他在任职期间,总是赞美我如何高瞻远瞩,如何有智慧,尽管我有了过失,他还是一味地替我推脱责任。这样的人对我毫无帮助,我为什么还要用他呢?”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应该能够甄别出人才和奴才,果断地将奴才除掉,以免影响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