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浴血的帝国: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79994700000006

第6章 “武圣”关羽

第一节 关羽的本来面目

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县解州镇)人。逃亡到涿郡(今河北涿州)之后,为躲避官府追究,遂改字云长,因什么逃亡已无法考证,在乡间抱不平打死豪强一说没有依据,也不可信。

桃园结义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早期的刘备虽然已十分破落、狼狈,但仍然处在先祖中山靖王刘胜的光环之下。黄巾起义发生后,他怀着强烈的汉室情结,组织乡勇参加了镇压。他把部曲(三国时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视为看家本钱,极力笼络军官,所以与关羽、张飞结义。

关羽一生是追随刘备的一生。公元196年,刘备与吕布争夺徐州之战失败后投奔曹操。由于刘备有先投后叛的历史,所以曹操格外警惕,虽给以各种优待,却不肯外放。在官渡之战十分吃紧的时候,袁术率兵向袁绍靠拢。仓促间,未经慎重考虑的曹操派刘备、路招率兵拦截,刘备乘机夺取徐州并杀了刺史车胄。曹操利用袁绍见事迟、慢半拍的性格弱点,从前线抽兵扑向徐州,刘备很快以失败告终,妻子被俘虏,败兵被收编,关羽也被活捉了。

关羽被擒后投降了曹操,并受到特别的优待。至于被困土山时与张辽约三事之说,是罗贯中的杜撰。谈判得有实力基础,被擒之人,要么投降,要么受戮,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

官渡之战中,袁绍部将颜良率偏师攻打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操派张辽及关羽前往救援。到白马后,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飞马直奔过去,冲破袁军万人组成的纵深阵地,一刀结果了颜良性命,并提着人头冲了回来,袁绍众多将领竟茫然四顾,无可奈何。显然,这段记载是被目击者过分夸大了,古代战争并不是武打戏剧,战争的胜负不是由双方将领武艺的高低决定,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的结果。《三国志》作者陈寿没有战争的经历,所以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夸张。夸张毕竟有事实作为内核,匹马斩颜良一事,很可能是率少数精骑的突袭,袁军尚未回过神,关羽已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壮举。或者是关羽使诈骗过了袁军,所以能直接扑到颜良跟前,接着张辽发动进攻给以策应的结果。不管怎么说,关羽因此以勇著世。

这要追溯到歼灭吕布的徐州争夺战。攻城战之前,吕布派秦宜禄向袁术求救。秦宜禄看到危城难保,遂找到关羽,希望在城破之日保护妻子秦杜氏。能以年轻妻子相托付,想来两人的关系当十分不错。关羽送走秦宜禄之后对曹操说,希望城破后,把秦杜氏赐给自己做妻室。关羽好色央求娶妻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受友人之托而谋友人之妻,在古在今,都难逃脱道德法庭的审判。

在那时,攻城拔寨后,以敌方年轻女子赏赐部下,以至于放手由军队奸淫掳掠是家常便饭,关羽求娶秦杜氏并不过分。也是过于心切的缘故,关羽有些失态了,竟央求几次。过分央求引起了曹操的关注,城破后召来秦杜氏一看,果然是绝代美人,曹操遂留下秦杜氏做妾,将关羽晾到了一边。

关羽既有夺妻之恨,又临情敌之威;既不能释然以对,又不能形之以色。心情之复杂,处境之尴尬,都是旁观者难以理解的。

关羽这次被擒之后,曹操劝其归顺是真诚的,毕竟他是不可多得的战将。而关羽投降则是屈从,秦杜氏被夺之恨难以忘却,自尊心遭到粗暴践踏的怨气难以下咽;自己又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故而不能舍生取义。投降虽有辱名节,却可以留得青山。留下之后,他自然要把曹操同刘备比较。曹操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有不念旧恶的胸怀,更具有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的雄才,但关羽与他根深蒂固的积怨已无法消除;刘备虽缺乏一份“家业”,但是在乱世很难估量其将来,最重要的是,刘备对自己远比曹操真诚得多。两相比较,关羽当然心仪后者。关羽投降后,曹操十分爱惜其才能,却又发觉其无久留之意,遂派张辽前往试探。关羽回答说:“我知道曹公待我的深情厚意,但刘备待我恩重如山,我们曾立誓同生共死。吾最终不会留在这里,但要到立功报效了曹公之后。”

报效曹操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官渡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总算是偿还了不杀之恩,遂有了背他而去的理由。此时曹操似乎有些割合不得,想用“重加赏赐”结纳其心,但是昔日裂痕已难以愈合,关羽遂“尽封存其所赐”,并留言告别。曹操也是豁达之人,当左右欲追关羽时,他大度地说:“彼此都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虽是一个军事干才,却对政治一窍不通。刘备取得益州时,荆州的关羽处境已发生三个变化。其一,刘孙关系发生了变化。虽然联盟的形式依然存在,但是荆州成为他们之间无法解开的死结。其二,东三郡划给孙权之后,关羽占据的西三郡已失去昔日的战略意义,刘备将侧重点转移到益州,已不是扩展疆土,而是巩固益州根基。其三,关羽与刘备关系已发生变化,昔日刘备唯一可以依靠的干域地位,已被众多的文官武将所瓜分。微妙的君臣关系不仅将关羽下贬了几个等级,而且刘备还在其背后安排刘封、糜芳等给以制约。凡此变化,关羽都没有清醒的认识。授任襄阳太守董督荆州,名义上具有了极大的独立性,但正是这个独立性造成他兵败被杀、传首洛阳的悲惨结局。

关羽是位“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的那类人物,更加之容不得别人超过他,所以在太守任上,同部属、同僚的关系十分紧张。南郡太守糜芳身份特殊,他既是刘备的小舅子,又是排位在诸葛亮之前的糜竺的弟弟,但糜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还在20多年前的建安元年,糜芳就被曹操任命为彭城相,想来此人才能并不平庸。然而关羽董督荆州时,却瞧不起糜芳与将军傅士仁,从而种下了怨恨的种子。襄阳争夺战吃紧时候,糜芳、傅士仁只出军资,但不肯相救。此时关羽尚不自责,反而威胁说:“等我回去收拾他!”这无异为渊驱鱼、为林逐雀。畏惧不安中,二人率南郡将士投降了孙权,并把关羽侧翼暴露在吴军面前。刘封、孟达也均属于此类,当关羽求救时候,他们均以西三郡初附、人心难测、无力发兵给拒绝了。这样一来,三支遥相呼应、互为犄角的配合已经拆散。以关羽微弱之旅,即使是作战有方,也难以支持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从刘备夺取益州开始,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就迅速上升,昔日的联盟已名存实亡,吕蒙突袭东三郡是联盟破裂的标志。然而刘备没有为日后和解留有余地,所以秘密潜来公安,指挥关羽与吕蒙开战。但丧地已无可挽回,徒然让关羽同孙权撕破了脸面,这就为日后的联合拒曹伏下了败笔。然而关羽并不了解自己的艰难处境,所以不仅不设法弥合裂痕,反而主动地制造摩擦,使本已恶化的关系更加恶化。

东三郡争夺战之后,孙权在曹、刘之间采取了微妙的两面策略。一方面,他希望关羽与樊城的曹仁把战火烧旺,从而减轻曹操在东南一线加给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关羽在樊城获胜,强大的关羽会成为自己左侧的劲敌。他将处在曹操和关羽的夹攻之中。所以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孙权一方面派使者告诉关羽,他将派兵前来相助;一方面又命令军队慢行军。关羽弄不懂孙权的心机,反而发脾气说道:“貉子敢这样!攻破樊城后,我就把你灭了!”关羽的骄狂,终使孙权在两难之中作出了选择,主动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为之效命。

赤壁大战后,曹操一直把孙权视为宿敌,争夺的重点在江淮一线,对西南刘备采取守势,唯汉中是将来进军益州的战略要地,所以才有建安二十年西征张鲁平定汉中和建安二十四年自斜谷南下汉中与刘备再次争夺的战事。以时间推算,襄阳争夺战应是刘备安排的,曹操是农历五月从汉中撤兵,关羽在策应任务完成后,最多也应在农历七月从襄阳撤出,毕竟处在十分敏感的三岔地带,西三郡在经济、军事上都十分艰难。大概关羽觉得有必胜把握,把暂时的战略配合,即对汉中保卫战的积极防御,稀里糊涂地演变成为战略进攻。关羽又是一员战将,在襄阳争夺战中取得了水淹七军、生擒于禁的胜利。但军事上的胜利难以抵消政治上的失败,它直接促成了曹操与孙权联合,当江陵后路被陆逊抄袭时候,关羽及荆州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荆州丧失、关羽被杀后,其身躯被就地埋在当阳,其头颅不远千里被送到洛阳。孙权得地之后又卖乖,以此暗示刘备:曹操是杀关羽的主谋,他不过是奉命行事。曹操知道孙权嫁祸于人的把戏,他在洛阳厚葬了关羽的头,又以此暗示刘备:杀关羽与本人无关。

荆州之败终成为一段历史,关羽也成为蜀汉割据政权的历史人物,身后被追赠为壮缪侯。

第二节 关羽难过美人关

在民间传说和小说中,关羽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是一个不近女色的大英雄。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曾经赐予关羽十名美女,但关羽毫不动心,把这十名美女全部送去侍奉刘备的甘、糜二夫人。

然而,却有专家把一个迥然不同的关羽展现在人们眼前。认为关羽竟然也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竟然和曹操争过美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被吕布夺了徐州后,前去投靠曹操,后来曹操给了一部分兵力给刘备,自己亲率大军与刘备进攻徐州,当时吕布敌不住曹军的攻势,便派了宜禄去袁术那里讨援兵,但秦宜禄被袁术看中,强行让他娶了汉王朝的宗室女子,而他的妻子杜氏当时还留在下邳。

关羽听说秦宜禄的妻子还留在下邳城内,就请求曹操说,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作为对他的惩罚,大军破城以后,把杜氏赏赐给他。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曹操似乎并未太在意此事。到攻城之际,关羽又再三地请求曹操,谁料曹操见关羽迫不及待的样子,怀疑杜氏异常美貌。等到城池攻陷之后,曹操亲自召见了杜氏,果然是国色天香,就留为己用了。

后来,杜氏在曹操处产下一子,据说是秦宜禄的骨肉,遂姓秦名朗。照此推算,杜氏在城被围的时候已经是个孕妇了,关羽和曹操居然都为一个孕妇着迷,而且还能令一贯有爱才之名的曹操不惜反悔食言,并且还是对关羽这样一个万人敌的勇将毁诺食言,可见杜氏应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而关羽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居然还对一个孕妇念念不忘,以致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主帅曹操提起要将她居为己有,当然便是个极其标准的好色之徒了。

对于这种说法,有些历史爱好者并不赞同,他们认为《三国志》中记载的原文是:“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这里面很可能有错误,“娶”应为“取”,按照《三国志》注里记载,秦宜禄被吕布派出城求救,后来他投降了曹刘联军,并在战后死于张飞枪下。若是我们将“娶”看成是“取”,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秦宜禄根本没突围成功,或者突围成功,但救兵不到,见大势已去,于是又返回战场,投降了联军。由于其妻子仍然留在城内,于是他向关羽祈求城破之后保全妻子家人的性命,于是关羽又去向曹操进言“乞娶其妻”,实际上是“乞取其妻”。秦宜禄知道曹操好色,心中无底,怕事情有变,反复再三要求得到保证,于是便有了关羽的“屡启於公”。但这正好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于是“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关羽因有负于秦宜禄的信任而“心不自安”。从常理上讲,秦宜禄是在战后被张飞杀死的,而在围城阶段并没有死,也就是说,“其妻”仍是个有夫之妇,关羽屡次三番的央求曹操要得到一个有夫之妇,并不像是一个读过书的人作为,如果关羽本质如此,为何只有此一例?为何关羽曾将曹操赠给的十名美女送给别人当侍女?这非常让人难以理解。

也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应该用现在人的一些观点加在关羽身上评点,而应该将关羽的行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关羽的行为。即使关羽真的曾经向曹操要求娶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关羽常年在外征战,妻子又没生孩子,这在他所身处的“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的确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据此,关羽想纳天生丽质的败将之妻为妾,也是情理中的事。曹操出尔反尔,将杜氏据为己有,关羽对此极为不满,甚而一度动了杀机,对一个铁血男儿来说,恐怕也只是“一念之差”。就凭一件事情说关羽与曹操争锋吃醋,说关羽是个“好色之徒”,未免过于刻薄,太不近人情了。

第三节 民间故事中的关羽

关羽由人变成神用了八百年的时间,而且是集战神、财神、文神、农神于一身。他“升官”速度也超快,从汉寿亭侯到宋朝的“义勇武安王”,元朝时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到明朝则被称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他的武庙遍地都是,香火之盛远超孔子的文庙。

如今,那个义薄云天的关羽大帝早已深入人心,可是早期民间文艺中的关羽是什么样的呢?

在元代的三国戏《斩熊虎》中,关羽是一介莽夫,山西蒲州有恶霸熊虎,他勾结知州,强娶韩生之妻,韩生痛哭,关羽得知后,仗义出手,杀了熊虎,然后关羽让韩生诱出知州,一并杀死,结果官兵前来追赶,关羽不得不逃至观音庙中。接下来,关羽接受观音大士的点化,自己打破鼻子,以血涂面,再把头发拔下来当成胡须,化装潜逃。这哪有半点儿名将的威风,分明是喜剧片里的谐角,所以《斩熊虎》到清代就完全禁演了。

明朝传奇《古城记》里的关羽仍然没有长劲,而且爱玩阴谋诡计。

他收服周仓做了跟班,却又怕他行刺,所以骗周仓说,自己脑后有一双眼睛,专盯刺客。后来关羽与曹操的大将蔡阳作战,二人比赛砍树,蔡阳横着砍,没砍断,关羽斜着砍,很容易就砍断了,然后关羽又骗蔡阳回头,趁机将其杀死。

还有一个叫《关云长千里独行》的戏更离谱了,关羽跟蔡阳约期会战,规定,第一通鼓响,埋锅造饭,第二通鼓响,披甲上马,第三通鼓响,双方交锋。蔡阳依约准备,不想第一通鼓响时,关羽就杀了过来,蔡阳措手不及,身首异处。

这是一个小聪明多如牛毛,却没有大将之风的关羽。

元代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讲了一桩风流官司。剧中,关羽是爱读《春秋》的“寒儒”,认定貂蝉和董卓都是汉室乱贼,貂蝉更是红颜祸水。此时,春心萌动的貂蝉突然跑来,大赞关羽勇猛,贬低丈夫吕布。关羽于是勃然大怒,先是斥责貂蝉陷害吕布,接着又说她不守妇道,要用青龙偃月刀斩她,但斩的不是真人,是月下的影子,没想到貂蝉真死了。这里的关羽不像叱咤风云的真英雄,倒像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假道学。

在明朝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汇编中,还有一个周仓割肉救关羽的故事。

关公道:“周仓,三军都饿倒,我又肚中饥了。”周仓道:“我去寻个山兽充饥。”走了一遭,并无一物,自道:“主公饥。”于是就在自己左腿上割下一块肉,并火上炙热,走至寨中,给关公充饥。停了一个时辰道:“周仓,我又饥。”周仓又去寻,并无一物,周仓又在右腿上割下一块肉。周仓因为没有进食,就虚晕倒了。关公等了多时,只见小军报道:“周仓死了。”关公道:“他如何死的?”小军道:“他为主公无食,腿上割肉,虚晕死了。”关公叫苦:“怎地是好?”

这故事多少有点黑色幽默了。

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中,身在曹营的关羽偶然听说了刘备的消息,喝得大醉,见了二位嫂嫂却不说实情,二嫂说他忘旧,关羽大怒,踢翻了桌椅,撕破了帷帐,逼得二嫂向他下跪,陪笑认错,这才算完。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的关羽是个势利眼,刘备酒醉睡着,关羽看见蛇钻七窍,对张飞说:“兄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有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走凤雏庞掠四郡》里的关羽还是一个挟私报复的小人,据说黄忠不愿与张飞对阵,一心向关羽复仇,原来黄、关二人曾经一同去考举人,关羽向御史台告了黑状,结果黄忠被打二十大板,发配回籍,所以一定要与关羽交战,以图复仇。

总之,早期民间文艺中的关羽连枭雄都算不上,顶多是一个草莽匹夫。

第四节 “关公崇拜”探秘

在《三国演义》中,得到最充分赞扬的自然是诸葛亮,他近乎完人,不论在人格上还是智力上,都无与伦比。关羽比之诸葛亮,不论从人格上还是智力上都差远了。

关羽的人格价值在于他忠于刘氏正统王朝,但是他并没做到无条件地、绝对地忠,在刘备败亡之际,他投降了曹操,只是在听闻刘备并未死亡后,才不顾一切地弃绝曹操的厚待,投奔刘备。这样的忠,比之《三国演义》中有些战将被俘后宁死不屈逊色多了。《三国演义》大肆渲染的是他保护刘备妻子,谨守礼节,夜观《春秋》,其实这些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特色。禁绝性欲是中国古典英雄的共性,不亲女色是当时英雄的最起码的标准。

说到智力,关羽一点不像大将,他虽然勇力过人,在战术上能出奇制胜,诸如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三国演义》在字面上夸张地赞扬他“威震华夏”,但是深通战略的《三国演义》作者对他是有保留的。最明显的莫过于关羽在战略上犯两次错误,都是通过诸葛亮具有远大战略眼光的角度来评判他的。第一次是在华容道放走了刘备的死敌曹操。第二次,在诸葛亮看来,他不能担任关键性重任,让他镇守荆州(蜀中的门户),他又不顾大局,侮辱了孙权,破坏了与东吴的统一战线,结果败走麦城,死于非命不算,而且迫使孙权倒向曹操,共同对付刘备。蜀汉由此走向下坡路,注定败亡。

关羽既是蜀汉功臣,也是罪人。然而奇怪的是,在中国民间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而诸葛武侯庙除了在蜀中以外几乎不见踪影。

中国人崇拜关羽的什么品质呢?崇拜他的忠于汉王朝的正统观念吗?他的正统观念是打了折扣的,不纯的,他放走曹操,说明他并不是把忠于汉王朝放在第一位的。他放在第一位的是“义”,他欠下曹操的一份人情,为了这份人情,他就顾不得刘备的事业了,张辽说他“义重如山”,恰恰是不正统的。

可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推动对他的神化和盲目崇拜,一直把他加封到“盖天古佛”呢?

或许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是一个空洞的“忠”的偶像,而老百姓所崇拜的是另外一个关羽。这个关羽恰恰是不完全遵循“忠”并将其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而是把“义”作为超越一切的准则的。

《三国演义》中神化关羽,如写他死后显圣以至害死他的吕蒙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这种手法并非独用于关羽,用于诸葛亮者更多。七星坛借东风不算,“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更神化,但这并未使诸葛亮和老百姓更亲近,他已经远离凡尘了。倒是智慧不如他、屡犯严重错误的关羽,在老百姓看来更易于亲近。他在精神上有许多与凡人共通之处。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义气至上,不顾大局,不但不顾大局,而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华容道放走曹操,他明明知道回去要受军法制裁,他还是放了。这样的人物就有性格了。

关羽在任何紧要关头所遵循的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以理性为主,相反,他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主。有时,他就显得非常任性,如刘备收了马超,称赞马超勇武过人,远在荆州、身负重任的关羽居然因为感到不服气而要丢下防务去和马超比武。幸好诸葛亮对他说,马超只堪与张飞为伍,不用劳你大驾。这才把他稳住。

然而正是在这里,读者在这个“关圣人”身上看到了他的天真,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凡人的气质。关羽的肉体消亡了,他的性格却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第五节 关羽死亡谜案

蜀汉政权是刘备创建的,刘备依靠的是刘关张及赵云等人的核心集团,再加上依靠所谓的“仁义”策略收买人心,最终吸引了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大批天下奇才的加盟。

该国的建立是以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并夺取汉中为标志的。刘备一生与曹操交战无数次,仅有此次大胜曹操,并强有力地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及上庸等地,以强大的实力说明了刘备的力量强大到可以公开对抗曹操,并战胜曹操了,东吴孙权的实力自然在曹操之下,刘备的力量达到了全盛和顶点。

刘备此时有荆州五郡,东西两川,汉中及上庸,以及云贵等地,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有猛将魏延以及李严、李恢、马忠、付彤、黄权、王平等,可谓兵强马壮、人材济济。

但此后的刘备及诸葛亮却作出了令人十分不解的用兵战略,用镇守荆州五郡的关羽出兵攻击北方的曹操,却没有派任何一支蜀国军队从其他方向策应、协助和支援。

结果,已经镇守荆湘之地十余年且年龄已达58岁的关羽,出兵与曹操部队的于禁、曹仁、徐晃等部激战近三个月,虽打败了于禁,但被曹仁阻击于襄阳城下,兵疲乏术,无法破城,后与徐晃援军交战时,被徐晃击败。

最后,关羽的后方——荆州五郡也被东吴吕蒙袭夺,关羽之部在曹军和东吴大军的两面袭击打击下溃败,关羽及义子等忠勇将士全部战死。

从关羽出兵北伐到战败死亡,时间长达四个多月,关羽率部苦战到死,始终没有任何一支来自蜀国友军的支援,就是按刘备与诸葛亮的著名的“隆中对”里所制定的战略,也应该是蜀国主力大军从汉中向北或向东攻击曹操,而荆州北上的蜀军应是偏军出击。但刘备及诸葛亮却要关羽的荆湘部队为主攻,而且居然没有蜀国其他方面的攻击配合,也没有派智能之将来替关羽防守荆州五郡。

而刘备得到汉中及上庸等地后,完全有能力和实力派大将率军支援关羽,刘备当时的众多战将如张飞、赵云、马超等都可以派出来支援关羽。

关羽年迈,劳师远征,后方无能人智士防守,在曹魏和东吴的双重打袭下,关羽哪能自保得了,但关羽还是忠实地执行命令,直至战死。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未对关羽的奇怪的孤军北上一事作出解释,都只说是刘备及诸葛亮的安排,那刘备与诸葛亮的如此安排的意图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如此的战略变更和战役冒险呢?最奇怪的是,刘备登基当皇帝后,一定要伐吴,为关羽报仇。可此时关羽已死去三年多了,三年多的时间里都不出兵打东吴,当了皇帝就可以打了吗?

刘备伐吴时,刘备的高级战略参谋法正已死,黄忠也不行了,而且出战之前张飞也死了,也不让赵云、魏延、马超等将领参战,诸葛亮也留守,用了一大批无名无能之将,能打胜仗吗?

从派关羽孤军北上,到无任何支援败死,到三年之后才想起,到用次等军队攻吴……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究竟在做什么呢?

后世之人对此多有不解:是要关将军死吗?或者是关羽不听话要教训一下结果事整大了无法收场吗?……关羽奇怪的出兵到死都是蜀国最大的千古谜案。

第六节 关羽的“武圣”奇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羽并不算是一个出色的武将,但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封建王朝时代,他的忠义却为历朝历代的政权所推崇。

唐朝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王朝到达了极盛期,为了彰显华夏的文治武功,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子牙为武成王,命各地立文武二庙,以官方的名义进行定时的祭祀,就此确立了文圣与武圣的地位。文庙中有“孔门十哲”配享,也有十位古代名将配享武庙,而在这最初配享的十人中并没有关羽的名字,可见在当时关羽还并不被人推崇。到了唐德宗年间,武庙的配享人数增加到64人,关羽才勉强进入武庙,但他的座次排列甚至还不及他的结义三弟张飞。宋朝建立后,重修武庙,仿效孔子有七十二贤人的故事,选取了古今名将七十二人列于武庙,关羽虽在其中却仍是位列张飞之后,排在最后的等级里。可以说在唐宋年间,关羽在武庙中的地位最多也就相当于文庙中的冉求。

宋朝灭亡后,元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为了拉拢人心,仍倡导忠义思想,关羽继续受到礼遇,元文宗加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虽然这时的关羽还未能取代姜子牙,但官方和民间对他的推崇和信仰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元明之际正是三国故事和戏剧非常繁盛的时期,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成书,更是将这股三国热推到了极致,关羽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明神宗年间,皇帝朱翊钧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奠关圣帝君”,正式确立了关羽武圣的地位,武庙就此易主,关羽这个配角终于将姜子牙“挤”走,成为了新的武圣人!

虽然取得了武圣的地位,但关羽仍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对他构成威胁,那就是宋朝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当时的中国岳王庙也非常多,而岳飞身上的“精忠报国”精神一点也不逊于关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官方和民间对他也很信奉。但是岳飞注定是个时运不济的人,历史偏偏让他痛击过的女真人的后代满清夺取了汉人的天下。作为曾经痛打过自己祖先的人,清王朝是绝对不会推崇岳飞的,他们一边打压岳王崇拜,一边更加抬高关羽的地位,称赞他是“万世人极”,加封他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在皇都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从此整个中国遍布关帝庙,关羽成为了拥有庙宇最多的神!不仅如此,在有清一代关羽的老乡——山西商人盛极一时,他们不但把关帝崇拜传遍全国,还沿着商道把关羽推向了国外,使他具有了国际影响力。

常言道:“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但关羽却登上了无数战功赫赫的名将都不敢企及的高度,这就是中国这个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民族才有这样的胸怀选择一个满怀忠义的败军之将去诠释“武”的精神,成就他“武圣”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