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遗失的神灵:失落的铁血帝国
79995500000004

第4章 印加的秘密

第一节 印加灭亡之谜

1532年,正是印加帝国的全盛期,拥有600万人民,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还有像马丘比丘那样险要的城堡可坚守。曾几何时却使偌大的帝国就此消亡了,真正的原因一直是个谜。印加帝国的消亡让史学家们各抒己见,提出种种历史假说。

正统观点认为,印加文明是由于西班牙的入侵而被毁灭的。

美洲盛产的黄金和白银更让贪婪的欧洲殖民者趋之若鹜。随着欧洲人的到来,美洲大陆原本没有的天花大面积流行。1526年,天花夺去了印加帝国皇帝瓦伊纳·卡帕克的生命,随即又夺去了他的许多大臣和原定皇位继承人尼南·库尤奇的生命。就在此时,发生了另一皇位继承人华斯卡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阿塔瓦尔帕之间的内战。这使得印加军队四分五裂,在内战中损失了一成,这种混乱的局面正中殖民者的下怀。1531年,169名西班牙殖民者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率领下发动了对印加帝国的进攻。

皮萨罗希望从来自卡哈马卡的印加人口中得到情报,就让人拷打他们。印加人供认,他们听人说阿塔瓦尔帕正在卡哈马卡等待皮萨罗的到来。进入四面有围墙的卡哈马卡广场之前,西班牙人仔细商量对策。毕竟他们的人数连同皮萨罗在内只有169人,而且根本不可能得到支援。印加帝国的精锐部队却有8万人。当天夜里,西班牙殖民军不分职位高低,也不分步兵或骑兵,每人都拿起武器站岗;连皮萨罗本人也不停地跑来跑去为部下打气。皮萨罗的兄弟埃尔南多为了让士兵们宽心,欺骗他们说印加士兵只有4万——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他的士兵们不寒而栗了。

在卡哈马卡城外,一些西班牙官员见到了印加统治者阿塔瓦尔帕,而且阿塔瓦尔帕同意在城里接见弗朗西斯科。西班牙人很快就进入了这座废弃的小镇,并且很快就各就各位。当印加人到来的时候,弗朗西斯科邀请阿塔瓦尔帕共同进餐。令他们惊喜的是,阿塔瓦尔帕不仅接受了邀请,而且声称他的随从将不带武器。

皮萨罗在卡哈马卡广场的周围迅速布防。他把106名步兵一分为二,分别由他和他的兄弟胡安率领;62名骑兵也分为两部分,由他的另一个兄弟埃尔南多和德索托指挥。骑兵的使用使得西班牙人受益匪浅。因为此时的印加帝国虽然强大,但在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根本不知道驯化马。在他们看来,胸披铠甲、骑着战马的西班牙殖民军简直就是天神。皮萨罗又命令坎迪亚和3名步兵带着喇叭和1尊小炮到卡哈马卡广场边缘的一个小堡垒上埋伏。他们的计划是:当印加大军簇拥着阿塔瓦尔帕进入卡哈马卡广场时,皮萨罗给坎迪亚一个暗号。得到暗号后,坎迪亚和他的部下便吹喇叭,埋伏在两翼的西班牙骑兵一同杀出,合围印加大军。

当天中午,阿塔瓦尔帕集中他的部队向西班牙人驻扎的广场开进。走在最前面的是2000名清扫道路的印第安人,他们身穿五颜六色的棋盘花纹衣服,一边行进一边捡起路边的石头和小草。他们身后是三群身着不同颜色服装、载歌载舞的印第安人。再往后是大批的印加武士。他们抬着巨大的金属盘子和金银打就的皇冠和许多金银制品。在众人的簇拥下,坐在肩舆上的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出现了。肩舆的木支架用银皮包裹,四周插满五颜六色的鹦鹉羽毛,并用金银饰品装饰,由80名印加领主扛在肩上。阿塔瓦尔帕本人锦衣绣服,头戴皇冠,脖子上套着用绿宝石穿成的巨大项链,坐在肩舆中的装饰华丽的鞍型小凳子上。在肩舆两边的轿子和吊床上,坐着用大量金银饰品装饰起来的高级领主,后面又是抬着金银制品的印加武士。印第安人唱着嘹亮的歌声进入了卡哈马卡广场,挤满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埋伏在广场四周的西班牙人内心充满恐惧,许多人竟尿了裤子。

在广场中央,皮萨罗派出的托钵会修士文森特·德巴尔维德手捧《圣经》,要求阿塔瓦尔帕皈依基督教。阿塔瓦尔帕把德巴尔维德修士手中的《圣经》要了过去,把书翻开后发现里面并无神奇之处,就把书扔出几米远。阿塔瓦尔帕的举动使西班牙人找到了动手的理由。紧接着,皮萨罗向坎迪亚发出信号。一时间,喇叭与炮声齐鸣,全副武装的西班牙殖民军叫喊着从两翼杀出。西班牙人事先在战马身上系了许多能发出巨大声响的响器。皮萨罗的部队中只装备了十几支前膛枪,这些枪支既难填装、又难发射,但对印加人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印加武士的装备仅是石头、青铜或木棍棒、短斧、弹弓和护身软垫。印加人的棍棒虽然也能打伤西班牙殖民者的人或马,却不能将他们直接杀死。

在西班牙骑兵的冲击下,印加大军陷入混乱,彼此踩压,许多人窒息而死。皮萨罗本人一手拿剑、一手高擎匕首冲进了印第安人群中。他想亲自抓住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皮萨罗冲到阿塔瓦尔帕的肩舆旁边,挥剑斩杀了几个抬着肩舆的印加领主,但马上又有几个人跑过来扛起肩舆。眼见皮萨罗一时难以得手,七八名西班牙骑兵策马冲过来,撞翻了皇帝的肩舆。印加帝国的皇帝就这样被活捉。失去了皇帝的印加人设法推倒了广场的一段围墙逃了出去,几十名西班牙骑兵继续追杀,山谷中全是印加人的哀号声。据统计,卡哈马卡一战中被杀死的印加人大概有7000人,西班牙人却损失很小。皇帝身边的那些高级领主和大臣,在这场大屠杀中被悉数杀死。

西班牙人让印加人用黄金堆满一间长6米、宽5.1米、高2.4米的房间。阿塔瓦尔帕尽管身陷囹圄,他的臣民们仍听从他从狱中发出的命令。当从帝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黄金堆满了西班牙人的宝库后,西班牙殖民者却背信弃义地杀死了阿塔瓦尔帕。在阿塔瓦尔帕死前几个月里,曾经强大的印加帝国未对169名西班牙殖民者发起过有效的抵抗,这使得皮萨罗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分兵征服印加帝国其他地区,并从巴拿马调来援军。直到阿塔瓦尔帕死后,印加人反抗西班牙人的战争才真正打响,而此时的西班牙殖民军的实力已大大加强了。皮萨罗在向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进军途中,仰仗钢铁和骑兵优势,又先后在豪哈、比尔卡苏阿曼、比尔卡康加和库斯科四次战役中大败印加军队,参加这些战役的西班牙人分别只有80人、30人、110人和40人,而每次战役击溃的印加军队则往往数以万计。就这样,印加帝国不可思议的灭亡了。

但是,有些学者对西班牙灭亡印加帝国的这一观点却并不苟同。

另一种观点认为,让印加帝国迅速消亡的真正原因是瘟疫。西班牙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之后,把欧洲的致病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带到了这片土地上。因为印加人的体内对这种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微生物没有抗体存在。这种微生物进入毫无抵抗力的印加人体内便大量繁殖,瘟疫便在人群中迅速流行。

这是什么瘟疫呢?有人认为是天花,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是梅毒。欧洲殖民者初上新大陆时,获得印加王室的厚待,他们荒淫的性生活让印加人感染了梅毒,并迅速地在印加人之间流行,很快传遍了整个帝国,没过多少年便让大多数人丧命。这曾是一种得到广泛支持的假说,甚至一些史学家连玛雅人的突然消失也以瘟疫流行来进行解释了。

还有一种观点是,印加帝国亡于自然灾害。

这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殖民者登上美洲大陆后便显示出了更先进的武器和很强的战斗力,印加帝国的各派势力都想借助西班牙人在王室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赢得先机,施出了各种拉拢手段。可是西班牙人更狡诈,他们周旋于各派之间,利用矛盾挑起印加王室内讧,从中得利。印加帝国的派系斗争因此越演越烈,直至大动干戈。在印加人自相残杀耗尽力量时,西班牙人却乘机霸占了当地的水源。由于时值连年大旱,失去水源的印加残兵败将纷纷向远方撤退,另觅生机。西班牙人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把印加军队一点点地消灭了。从此,印加人被驱逐出了印加帝国的主要领地,部分人远走他乡,最后融入其他部落族群,也有部分印加人暂避于印加帝国的秘密要塞,如马丘比丘古城,他们在要塞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印加人从此消声匿迹,连他们的要塞也突然失落了。

其实,是自然灾害帮助了西班牙殖民者,接下来连续大旱让那些失去水源的印加人无法存活。以马丘比丘为例,虽然退守古城的印加人主要是妇女,但凭借天险扼守城镇是不成问题的,何况西班牙人几百年来始终没有找到马丘比丘古城。古城中有农田,有水利设施,可以养活几百人,可是连年大旱却使古城中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最终彻底失去了水源。马丘比丘古城中的印加人都渴死在了那里,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传出,于是古城便从此“失落”了。

贪得无厌的皮萨罗在杀死印加国王后,率兵前往印加都城库斯科,企图搜寻更多的宝藏,然而,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都空无一物,连称为“太阳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也不知去向,整个库斯科城成了一个死的世界。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及财富何以霎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仍令历史学家们难解。

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过西班牙人,于是他们用竹筏载满国王的木乃伊和国内所有的金银财宝,把这些昂贵的宝物沉到了250米深的喀喀湖中。然而此说存在破绽:印加帝国拥有七万精锐骑兵,难道不敢和180多名西班牙人作殊死战,却最终选择暗地里大迁移,逃向不为世人所知的崇山峻岭之中?

近现代以来,许多考古学家在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在马丘比丘,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洞穴,两边排着雕凿极工整的石块,可能为一座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圆形建筑物,外墙顺着岩石的天然形势建造,契合的巨石间插不进一张纸。墙是用纹理精细的纯白花岗岩方石砌成的,匠心独具,颇有艺术价值。这座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绝大多数,从其中贵重的器皿可以看出她们是重要的人物。是否就是当年“太阳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了这里,继续为印加帝国祈祷呢?由于印加人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

高度发达的印加文明的突然消失,让人们迷惑不已。我们相信,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朝一日这一问题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第二节 马丘比丘之谜

举世闻名的神秘古城马丘比丘与别的印加帝国留下的遗迹不同的是,自从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后,这座城堡被遗弃之后的几百年间,湮没于高山密林之中,一直没被别人发现,因此也没有遭遇西班牙人的破坏。

马丘比丘遗址占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东北西三面紧挨峭壁。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其全部建筑都用巨型花岗岩石块垒砌而成,四周环绕着城墙。城内街道依山铺设,所有建筑物都设置在不同的层面上,相互之间全部用层叠的石阶连接,错落有致。古城中心是一处露天的开阔地,当年的印加人在这里召集大型聚会,向公众发布通告。一座巨石砌成的城门——光荣门,矗立在1000千米长的道路尽头,这是整个山城唯一供人出入的城门,居高临下,形势险峻。

马丘比丘的建筑物中既有当地显贵们居住的房屋,也有普通人居住的民房。显贵们曾经居住的是用石头构筑的规模宏大、建造精致的建筑物,而当年的工匠和劳工则在古城中心以外的地方建有矮小的住房。这些粗陋的住房房顶都是用草铺絮的,通常只有一间房来供全家人居住。彼此沾亲带故的家庭都住在环绕在庭院周围的2~8间的小房子里。

古城中的农民在马丘比丘附近开凿山体修建成了颇为壮观的梯田。为了防止土壤流失,他们在周围还用石块修造了围墙。

考古学家在马丘比丘发掘出了100多处墓葬,出土了173具遗骨。在这些墓葬的陪葬品中,有铜镜、一把手柄呈飞鸟形的刀、饮酒用的碗、别针、铜制的镊子和装饰性的刀具等器物。

马丘比丘城内设有用来测定时间的日晷,这件形状奇特的石雕又被称为“太阳神的拴马桩”,它也是印加人崇拜日神的一件圣物。而马蹄铁形的日神塔是马丘比丘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建塔的石块个个精工细琢,砌合处几乎没有缝隙。

日神塔下有一座皇室的陵墓,在洞穴的墙壁上铺着精心制作的石板。在穴内坚硬无比的岩石上,有雕刻出的宝座和凹室。这里葬的是谁,目前无法说清。

马丘比丘城中建有设计巧妙的饮水渠道,全城可供1500多人居住。由于周围是难以翻越的大山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到处都为密不透风的密林所掩盖,所以迟迟未被发现,整个古城保存得相当完整。

马丘比丘古城怎么会建在高山之巅?印加人在选址上是如何考虑的呢?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印加人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这座古城的真实原因是,印加帝王选址的着眼点在于能够更加贴近太阳神。为了与太阳神靠得更近,他们选择了在高山之巅建造城镇。更有学者认为,马丘比丘古城在当年主要是印加王族们祭祀神灵,祈求保佑的场所。甚至认为,印加人把整座城镇都视作献给天神的贡品,所以马丘比丘古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祭坛。

马丘比丘古城是个用巨石垒筑的古城镇。无论是农业区的水利设施还是集市区的街道、店铺,无论是天神庙还是宫殿豪宅,所有的构筑物都由石块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像进行过精细加工,表面极其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不加任何嵌缝的粘合材料,却能拼接砌筑得天衣无缝。这些石块都是没有规则的多边体,砌嵌在墙面上后能看到的是一个棱角分明的多边形,有的棱边多达十几条,然而每条棱边都与毗邻的石块严密啮合,其缝隙紧密得连薄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如此精密的拼接是如何做到的呢?有的石块硕大无比,其重量在200吨以上,当年印加人是如何沿着崎岖险峻的山脊小道运送到山巅,并起重搬移而垒筑古城的呢?

有秘鲁科学家学者认为,墙面上之所以每条石块拼缝都是那么严密,是因为石块都是根据每条拼缝的实际尺寸专门切割制作出来的,并对其棱边进行了打磨加工,使得砌筑到墙上的每一块石头正好符合拼接要求。秘鲁科学家还认为,印加人并没有在悬崖硝壁上搬移运输巨石,而是在山巅就地取材。他们在选定的山巅就地采集岩石制作砌块,在山顶开出了一片9万多平方米的开阔平地,垒筑古城。然后把剩余的石块、碎砾等一切多余物全部扔下了山崖,在山巅只留下了一座奇迹般的古城。

马丘比丘的每块巨石都经过工匠的精心筹划、按需要切割,并细细打磨到棱边严密吻合,这个制作工艺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秘鲁学者认为,印加人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相当精湛,他们制作的合金工具已经十分先进。他们可以用合金工具在岩石上根据需要打出一排小洞孔,再向小洞中逐一打入木楔,然后再向木楔上浇水。木楔对小孔周边的扩张力,加上木楔受潮后的膨胀力,使得岩石沿着一排小孔的方向开裂。在山体上根据需要采集石块后,再用合金工具对石块的每条棱边进行精细打磨,直到它完全符合实际需要为止。倘若真是如此,马丘比丘古城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非常巨大的,也许是由几代印加人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第三节 古城库斯科之谜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在印加国王帕查库蒂统治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职能。

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块建造并与广场接壤的城镇。库斯科城最初的设计是依照美洲豹的形状而建,其头部是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萨克塞华曼神庙,中部是印加王宫,贵族的住宅在美洲豹的尾部。

库斯科城的印加建筑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它们的精美坚固,还因为当初的建造者那驾驭石头的非凡技能和独特匠心。

印加人善于建造巨石建筑。印加石匠和建筑工人把安第斯的巨石切割成块,使每块石头都能严密地衔接起来,建造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庙宇和公共建筑。不可思议的是,安第斯地区的地震频繁而又猛烈,但印加人建造的一些建筑物却仍巍然屹立在秘鲁高原之上。在库斯科城,完美的印加巨石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排列巧妙。

库斯科城中心是兵器广场,这里曾是印加帝国举行庆典的场所。广场正中耸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几条狭窄的石铺街道呈放射状通向四周,街道两旁仍矗立着许多用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很多石块房基还是印加帝国的遗物。现在幸存下来的一些宫殿、庙宇和房屋,大多是从90千米外的安第斯山上采集的巨石堆砌成的。在胜利大街的印加罗加宫墙上,有一块著名的十二角形巨石,镶嵌之精巧令人称绝。

库斯科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一座极其富丽堂皇的神庙,神庙里供奉的是创造印加民族的太阳神维拉科查,它是用大理石雕凿而成的,矗立在太阳神庙的内殿。这座神庙是印加人心目中的圣地。传说当年的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千克),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

为了拱卫都城,印加人在库斯科城周围建起了许多巨石堡垒,其中以萨克塞华曼古堡最为有名。它位于库斯科北面1.5千米的300米高处,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城堡。萨克塞华曼城堡占地约4平方千米,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这些围墙全用巨型石块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围墙全长540米,墙身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来犯的敌人。

整个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万块石料,全部都是重达数十、数百吨的巨石,其中最大的石块高达9米、宽5米,约重361吨。这些笨重的巨型石块被精细地雕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块上不仅凿有台阶和斜坡,还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以便与别的石块吻合。雕琢的手法极为轻巧流畅,缝隙之处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为了整体的坚固,有些巨大的石块竟然倒着安放。印加人还以这座古堡为起点,修筑了漫长的栈道,全长2.3万千米,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

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轰然倒塌,而萨克塞华曼城堡却安然无恙。

面对这些由巨大的石块组成的建筑,现代人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困惑:当初这些建造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并精确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见到这些巨大建筑的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间奇迹全部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创造的。可是考古研究发现,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加人也没有发明铁制工具和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大牲畜,所以,当时的大部分货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们靠什么来加工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呢?

萨克塞华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块重达300吨,当时的印加人把重达两三百吨的巨石运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是难以想象的。建造者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这座巨石古堡,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秘鲁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国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先人,从数千米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竖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两万余名印加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不料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了3000多人。这段记载说明,印加人似乎并不具备这种非凡的建筑技术。

有专家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认为,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了的高难度技术建成的。

当地的印加人对此也另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这座宏大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而他们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与南美古老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这位大神维拉科查,也就是库斯科太阳神庙未被毁灭之前供奉的主神。

那么,萨克塞华曼城堡的巨石建筑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库斯科太阳神庙中供奉的大神维拉科查又是什么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第四节 破解印加奇普密码

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鲁中部遇见了一个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员。当时这个印第安人正打算藏起来一些他带着的东西,所以他们搜了他的身,并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结的绳子。后来,西班牙人得知这些绳子叫做奇普。很多奇普只是为了计数,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认为有些绳子包含了历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诗歌。

在上面这件事里,印第安人说他身上的奇普记载了西班牙征服者在这个地区做的所有事情,包括好事和坏事。之后,西班牙人很快没收并烧毁了这些记录,并惩罚了这个印第安人。

但是学者们却一直拒绝承认奇普是一种书面文件,他们认为这些绳子是一种个人化的记忆辅助工具,没有任何统一的含义。它们顶多是一种纺织品算盘。这种一种观点在1923年得到了支持,当时科学史学家证实了收藏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100多个奇普被用来记载计算的结果。

因为这些原因,印加常常被说成铜器时代主要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书面语言的文明。不过,很多研究者现在认为虽然奇普最初可能的确被当成一种计算工具,但它们在西班牙人到达时已经进化成为一种记载事情的体系,这是一种三维立体的二进制的密码,和地球上其他任何文字体系都不相同。不过,没有人能够破译奇普。

至今人们所有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体系都是书写、绘制或者雕刻在平面上。而奇普则是由一些三维立体的绳结组成的。奇普由一条主绳和系在上面的“垂带”组成。主绳通常直径为0.5-0.7厘米,上面系着很多细一些的“垂带”绳,一般都超过100条,有时甚至多达1500条。这些垂带,有时还系着一些次一级的绳子,上面打着很多绳结。

根据西班牙殖民者的记载,印加的“绳结保管人”正式的说法是“奇普卡玛雅”,通过用眼睛查看,并用手指像盲人一样触摸来分辨所记载的含义,有时还会用摆石子进行辅助。

研究者发现,表示数字的奇普是水平的、使用的是十进制,在每一根绳子最底层的结代表个位。其他较高层次的绳结分别依次代表了十进制的十位、百位、千位等。

不过,上面这种方法并没有破解从西班牙人手中幸存下来的大约600个奇普,也没有详细说明何种物体被记载下来。根据研究,大约二成的奇普不是用来计数的。每一条绳子的制作都十分复杂。九成的信息可能在绳结系出来之前已经放到绳子里了。每个绳结都是一个七位的二进制编码,而这个体系还并不仅仅如此,因为奇普至少有24种颜色的绳子。每一个排列都是26×24,也就是1536种可能的“信息单元”中的一个。在研究者看来,奇普不仅是一种纪事文字,还像今天用在计算机语言中的编码系统,它们基本上根据二进制排列。

如果上面的结论是对的,那么奇普将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三维立体的“文字”文件,也是唯一一种将二进制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除此之外,它还可能属于少数几种“会意文字”。会意文字中的字就像数字或者舞蹈符号,表示意思,而不像英文一样表示读音,比如玛雅文字和中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认为奇普是一种记载事件的“文字”的观点。最终解决这些争辩的方法之一是找到一个将奇普翻译成其他语言的文字记录。

1996年,那不勒斯克拉拉·米奇纳利在她家的文件中找出了一个清楚的西班牙文的奇普翻译稿,这个奇普记载了一首安第斯高原各国的印第安人普遍讲的凯楚阿语的歌曲,而这种语言今天还在使用。不过由于同一份文件中有关于西班牙征服者的赞美之词,很多学者怀疑这个翻译的权威性。

另外,一些来自秘鲁亚马逊河流域的西班牙文文件被认为是一个奇普的翻译稿,他们中的32份在这个地区被找到。不过这些文件和奇普之间的联系还没有确定的对应,如果找到了对应,我们就可能第一次听到印加人用他们自己的声音说话。

破解奇谱密码对于了解在16世纪统治当时地球上最大的、至今还是谜一样的印加帝国,可能是一个获得内幕的巨大的潜在资源。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其他更令人信服的证据去证明“奇谱”的文字功能。要破解印加人在“奇谱”中保存的信息,需要付出类似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的努力。

第五节 失落的“黄金城”宝藏

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有一座著名的黄金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被称作“穆伊斯卡人的轻舟”的纯金圆雕。这件精致的黄金制品来自传说中的“黄金城”。有人说“黄金城”指的是穆伊斯卡人(或称奇布查人)的古老部落,也有人说“黄金城”就是位于亚马逊丛林之中的马诺城。

16世纪初,西班牙人推翻了强盛的印加帝国,掠夺了所有黄金宝石。西班牙统帅庇萨罗听说印加帝国的黄金全部是从马诺城运来的,还听说那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之后,便立即组织探险队开赴亚马逊密林深处,寻找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的“黄金城”。但是,由于亚马逊密林环境恶劣,许多探险者有去无回,“黄金城”只能成为庇萨罗一个遥远的梦想。

随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和德国人风闻“黄金城”的消息,蜂拥而至,深入亚马逊密林。据说,有位名叫凯萨达的西班牙人率领大约716名探险队员向“黄金城”进发,在付出550条性命的惨重代价后,终于发现了“黄金城”,找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翡翠宝石,然而这仅是“黄金城”难以估价的财宝中的极小部分。

庇萨罗得知后便率领大军,根据凯萨达提供的线索前往寻找“黄金城”,可是他只找到了一座空城,城中没有大批黄金,也没有传说中的瑰丽珠宝。庇萨罗没有得到任何财宝,一怒之下命令手下的士兵将“黄金城”里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毁坏,然后一把火将空城烧为废墟。“黄金城”消失了。

“黄金城”真的存在吗?它如果曾经存在又是如何消失的呢?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都投身到寻找这块神秘之地的探险活动中,一支支探险队或失望而归,或下落不明。没有人能再发现这座富丽堂皇的“黄金城”,它如同烟雾般在丛林中消失了。

但人们对它的推测没有停止,关于“黄金城”的宝藏是如何消失的,目前有两种传闻。

一种说法是当西班牙军队正准备侵入“黄金城”时,“黄金城”里的穆伊斯卡人将近百吨的黄金制品抛进了的喀喀湖。这也就是庇萨罗看到一座空城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凯萨达为了独吞“黄金城”所有的财宝,将城中大批的穆伊斯卡人全部屠杀,然后把城内掠夺的财宝埋藏在亚马逊密林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并留下了一张藏宝图。他准备瞒着庇萨罗,悄悄等待时机将这些财宝运走。可是凯萨达万万没有想到,在3个月后西班牙军队的一次侵略战争中,他和所有的部下都在这场战役中丧生。从此“黄金城”的宝藏再无人知道下落。

1911年,英国探险家沃克在亚马逊密林中找到了的的喀喀湖,并指出的的喀喀湖就是哥伦比亚的瓜达维达湖。1913年,沃克率领12名员工来到瓜达维达湖,利用潜水器械直接从较浅的湖底开始挖掘。他们挖掘出了几百件黄金制品,包括金杯、金碗、金罐和大小各异的金制法器。

沃克的举动和成果引起了哥伦比亚政府的关注,他们立即制止了沃克的行动,并出动大量的军队来保护瓜达维达湖,从此再也无人能够接近这批宝藏。

后来,哥伦比亚政府指定考古专家和潜水队对瓜达维达湖展开了深度挖掘,仅仅获得了300件黄金器物,与传说中“黄金城”宝藏的数量相去甚远。这使专家们不禁发出疑问:黄金城”的大部分宝藏究竟去哪里了?

有些历史专家分析,穆伊斯卡人得知西班牙军队要进攻“黄金城”后,无法将近百吨的黄金制品全部带走,只能每次带上一部分藏在瓜达维达湖底。然而西班牙军队到来的时间比穆伊斯卡人预想中提前了很多,所以绝大多数黄金被凯萨达抢走了。但这些财宝是埋藏在亚马逊密林深处,还是已经被凯萨达偷偷运走,便不得而知了。

也有一些专家怀疑,“黄金城”的宝藏并不像传闻中描述的那么多,所谓近百吨的黄金制品之说只是谣传。但仍然有不计其数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踏上了南美洲的土地,来到了曾经的印加帝国寻找“黄金城”宝藏消失之谜的真相。

第六节 印加木乃伊之谜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安第斯地区就有将死人做成木乃伊的做法,此风一直延续到1532年印加帝国被西班牙人灭亡前后。考古人员在秘鲁首都利马附近一座小镇的地下挖掘出了500多年前印加帝国时期的2200具木乃伊,并断定还有更多尚待挖掘,足见印加人对木乃伊的狂热。

在印加帝国,人们并没有把木乃伊当做死人看待,他们相信木乃伊仍会像活人一般思想,会继续发育长大,甚至还具有活人没有的本领,即与神灵沟通。因此,印加的木乃伊又被称作“活死人”。

印加人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呢?他们的木乃伊又是如何制作的,才能保持几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基本不会腐烂呢?

有人推测,印加人制作木乃伊也许只是在模仿自然,因为很多人住在海岸沙漠地带,干燥的气候使得尸体千百年不会腐烂。1896年,考古学家在秘鲁利马附近发现了一个木乃伊包裹,里面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放在包着羊驼毛寿衣的篮子里,500年来几乎毫发无损。她的家人把她放在干燥的土壤里,仔细地裹起来,却未曾涂以任何香料。

在印加帝国,一些团体还采用人工技巧来保存氏族长者和酋长的遗体,姿势和活着时一样。这些木乃伊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着形式上的角色。有幸拥有这些木乃伊的人的地位也就随之提高,他们就实际问题和道德问题请教木乃伊。安第斯木乃伊清楚地说明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医对头发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在163具不同地区的木乃伊头发中检验出了古柯的痕迹。他们发现嚼古柯叶在整个安第斯地区很普遍。

1570年,有人曾亲眼看见一组印加国王和王后们的木乃伊。他们死了那么多年以后,尸体还覆满了皮肉,并且没有任何防腐处理的痕迹。这些尸体可能曾被放到高山上一段时间,在寒冷、稀薄的空气中干燥。在印加时代,一些早期部落有意选择海岸沙漠地区或干燥的高原作为埋葬地点。其他部落则在自然作用之外,用火加以处理。有的氏族干脆取出尸体的内脏,有的还放入植物等东西,有的则利用树脂、油膏和香草进行处理。

大约5000年前,在智利北部海岸,有个孩子经过了安葬前的准备。内脏被取出来后,躯体、四肢都用树枝撑起来,裹上一层泥,然后再包上鸟皮,戴上真人头发做的假发套,眼睛镶嵌上贝壳,织品和羽毛做成头饰。在木乃伊头上加一个头或面具,看起来更像人,而且能使活着的人便于对死去的人讲话。

秘鲁南海岸发现了很多裹着四层棉布的木乃伊,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可能每层寿衣都象征这同一尸体的不同安葬仪式,反映了前印加人想像死者通向天堂的路有四个阶段。紧紧裹着尸体的布就像吸油绳一样,排去液体。

1976年,人们在秘鲁安孔城附近发现的一具女人的木乃伊包裹极为细致复杂,考古学家几乎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看到里层的骨骼。这个木乃伊包裹非常大,重68千克,葬于印加时代。这个女人下葬时身穿无袖外衣,放在一大块布上面,头枕着装有棉花的枕头,赤足盘腿,双手放在胸前,手上戴有三枚戒指,有两枚是金属的,一枚是珠子的。齿间还夹着一枚银片,或许是为了她的来世再获得财富。

她的身体上面放着一个柳条工具篮,里面装满了锥形棉线棒的纺织工具包,雕刻着猴子的木线板,14个纺锤,1个卷线杆,以及各种染料。尸体周围放着一些小布包,其中装着玉米、水果、豆子、八枚银戒指、一个960千米以外的厄瓜多尔海菊蛤。她的头下放着一捧古柯叶。所有这些都包在第一层裹尸布——带有绿色和栗色条纹的米色布里,紧紧地包裹起来再缝上。之后再塞满叶子,包上第二层。然后又放入许多工艺品、食物、另一个工具篮。工具篮里有一个布包、玉米穗、葫芦和几个卷线杆,中间的工具袋里装着69个左右色彩缤纷的纺锤。第三层包裹里还发现了染成黑色的碗和陶瓷小雕像,它们的风格近似于已经确立的印加工艺品风格。碗里装的是制作染料的几块矿石。包上第三层以后,人们将大包裹捆上撑杆,进行第四层包裹。缚在第三层包裹上的每根撑杆约长1米,大概是死去的女人生前用的背带式织机的支杆。据估计,生产包裹这个木乃伊用的9平方米布料,需要一个人883小时才能完成。

印加木乃伊包裹的埋葬风格体现了死者的地位。印加帝国地方贵族的坟墓有几间,埋在一起的还有他们的妻妾、仆人和奴隶。平民一般埋葬在该地区偏僻、简单的坟墓里,谨慎地包好,旁边放几件他们在世时的尊贵物品。

长期一来,人们都怀疑印加在地震或重大军事胜利以后把人作为牺牲献给神灵。然而早期编年史家的记录却正好与此相反。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了几百年,直到考古学家有一批木乃伊那里发现了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据。

考古学者发现,有许多少年被扼死,用装饰华丽的刀割开喉咙,或者被弃置在安第斯山上。他们的死保证了族人的幸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无限荣耀。500多年前,为了庆祝一位印加国王加冕,印加神职人员和祭拜者选择年轻貌美、出身高贵的200名女孩,带着她们走到神圣的山顶上。他们带着木柴、建造墓穴的石头和预备放进孩子墓中的工艺品。这些孩子先是被酒灌醉,然后放在寒冷的地方,有的被活活冻死之后就活埋了,有的还未等她们醒来,就已经成为永久的“活死人”。

第七节 冰封的印加女孩

1995年9月8日,安帕托附近的奈瓦多火山正在喷发,山顶涌出的火山灰高达1.6千米,纷纷扬扬地落在安帕托的山脊上。两年前,安帕托山顶山脊处沉积着厚厚的冰层,足有10米厚。而现在,这些冰层的厚度还不到1米。深色的火山灰极易吸收太阳的光热,于是冰层和积雪大量融化,导致山脊坍塌。

考古学家在安帕托山脊的冰层上发现了一簇扇形的红色小翎毛,夹在附近山坡的岩石中。那是印加祭祀典礼中常见的一种小雕像上的头饰。这是两个一流的印加小雕像,用金、银和珍稀的海菊蛤贝壳雕成,掩埋的方向面朝安帕托山顶,裹在外面的五彩服饰看起来像新的一样,羽毛也十分完整,显而易见,这两个小雕像才露出地面不久。

在接近峰顶之处,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个裹得紧紧的布包裹,是一具印加木乃伊。一些织物的碎片零落地散布在木乃伊周围。附近的冰面上有一个用海菊蛤贝壳雕成的女性小雕像、骆驼骨、陶器碎片和两个装有谷壳和玉米穗的布袋。考古学家凿开冰层后,将冻在岩石上的木乃伊取下来。那是一张印加女孩的脸。连同这具干尸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具6岁女孩干尸和一具7岁男孩干尸。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金银、贝壳装饰物、织物、存有食物的罐子和用一种不知名的鸟类羽毛制成的头饰。但这些都不如印加女孩干尸本身吸引考古学家。

这位女孩大约15岁,肩披灰色披肩,上面装饰有骨和金属,双手放在膝盖上,头向前下方垂,编好的头发轻轻搭在眼前。女孩手臂上的绒毛清晰可见,脸上的皮肤保存完好。

印加干尸不是通过防腐剂,而是靠极度冷冻来保存的。虽然这具印加女孩干尸由于闪电打击而遭到轻微损坏,但其内在器官完好无损:心脏里甚至还有血液,大脑也完全未遭损坏,而且血管一旦解冻,流淌的血液还呈深红色,宛若活人一般。这个女孩看上去就像才死了一周。

考古学家推断,这三人当年可能是因为长相俊俏而被选中祭天。印加人选择孩子作为祭祀品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最纯洁。把孩子作为祭祀品并非为了供神享用,或安抚神灵,而是希望他们能跟随神灵居住在天堂。

考古学家猜测,当年这三个孩子从尤耶亚得火山北部约800千米处步行出发,跟随另外一些孩子、官员、牧师前往尤耶亚得火山。他们饮用玉米发酵成的酒,咀嚼可可叶,以此来对抗疲惫和疼痛,经过数周最终达到寒冷且空气稀薄的山顶。当时,牧师在山顶点火,并燃烧其它祭祀品,直到这些孩子慢慢失去直觉。

第八节 与活人同住的木乃伊

在人们的印象中,埃及木乃伊总是被藏在金字塔深处,为了不让后人接近,还会加上神秘的咒语,因此埃及人对木乃伊往往是敬而远之的。然而南美秘鲁的印加人却截然不同,对他们而言,祖先的木乃伊不但不可怕,反而非常亲切,能赋予他们更多信心和安全感。

从印加王到家族长老,所有伟大人物的木乃伊都被精心保存,穿上衣服,布置成双手在胸前交叉的坐姿。一些木乃伊会被保存在干燥的岩洞里,接受人们定期探视和膜拜,而那些更重要的木乃伊则会被保存在自家房屋里。人们对待木乃伊一如生前,每天定时奉上食水,甚至为其驱赶苍蝇。人们仍然视木乃伊为首长,请他们为自己解惑,甚至裁决彼此间的争议。负责保存木乃伊、并能与木乃伊“对话”的尊长,也因此具有崇高的地位。

这些木乃伊并非一直安居在屋里,有时他们会被请上特制的木轿椅,由亲友抬着在街上游行。木轿椅的椅背上雕刻有神像,木乃伊生前地位越高,神像也就越多、越精美。有亲缘关系的木乃伊会被这样抬着去拜访活人,人们不仅尊敬和膜拜他们,而且会很认真地向这些死去的祖先请教各种问题。

每年6月24日,是秘鲁人最盛大的节日“太阳节”。在这一天,所有印加皇族的木乃伊会被送到库斯科城中心广场,按辈分长幼坐成一排,接受人们的膜拜。

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处死印加王并占领古城库斯科时惊异地发现,撤离的当地人丢弃了金银,却带走了城中所有的木乃伊。活着的印加人不屈不挠地继续抵抗,也一如既往地尊奉着祖先的木乃伊,从他们身上获得勇气和信念。出于对这种灵魂的恐惧,殖民者们不遗余力地搜寻并毁灭了每一具他们找到的木乃伊。但在山区和乡村,仍有相当多的木乃伊被掩护下来,继续和后辈们相依为命。不论消逝的还是留存的,这些木乃伊所代表的祖先精神仍旧深深铭刻在印加人的后代——克丘亚人脑海中,并被编成歌曲,代代传唱下去。

附录

附录一:印加帝国大事年表

公元前10~前6世纪,前印加文化:查文化发展期

公元前6~5世纪,前印加文化:库斯科谷地的查纳帕塔文化发展时期

前印加文化,帕拉斯卡文化发展时期

前印加文化,北部沿海莫奇卡文化(即早期奇穆文化)发展期

公元6~10世纪,前印加文化:蒂亚瓦纳科文化发展期

13世纪前,印加民族生活于库斯科谷地,为安第斯地区“克丘亚”语族中的一小支

13世纪初,部落联盟开始形成,印加民族在安第斯地区迅速崛起

15世纪初,印加民族发展为强大的部落联盟

1438年,第九位印加王帕查库提·印加·尤潘基继位;帕查库提成功的反击昌卡部落的入侵

1438~1471年,帕库蒂先后征服了卡哈马卡、纳斯卡、利马、奇穆等地

1471年,第十位印加国王帕克·印加·尤潘基继位

1471~1793年,图帕克·印加·尤潘基夺取了基多,国土向南到达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莱河

1493年,第十一位印加王瓦伊纳·卡帕克继位

1513年,南海(即太平洋)的发现者巴尔沃亚得知“秘鲁”

1524年11月,皮萨罗远征队一行100多人从巴拿马出发

1525年,第十二位印加王瓦斯卡继位

1526年,皮萨罗的远征队在印加帝国的边境大城通贝斯登陆

1528年初,皮萨罗返回西班牙,向西班牙国王求援

1532年4月,瓦斯卡与阿塔华尔帕在库斯科附近激战,阿塔华尔帕夺取了王位,成为了第十三位印加王

1532年9月,皮萨罗率领102名步兵、62名骑兵翻越安第斯山

1532年11于15日,皮萨罗一行进入印加帝国的北部重镇卡哈马卡

1532年11月16日,皮萨罗俘虏阿塔华尔帕,挟制印加帝国

1533年8月29日,阿塔华尔帕被处死

16世纪70年代,印加人的反抗持续了40年后,印加帝国完全解体。

附录二:印加帝国历任君主

曼科·卡帕克(传说中的开国君主,约在1200年间在位)

辛奇·罗卡

略克·尤潘基

迈塔·卡帕克

卡帕克·尤潘基(约在14世纪在位)

印卡·罗卡

亚瓦尔·瓦卡克(Yahuar Huacac)

维拉科查(Viracocha,约在15世纪在位)

帕查库特克(Pachacuti)

图帕克·印卡·尤潘基(Tupac Inca Yupanqui)

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

华斯卡尔(Huáscar)

阿塔瓦尔帕(Atahualpa,1533年被西班牙人杀害)

图帕克·瓦尔帕(Tupac Huallpa,西班牙人法兰西斯克·皮泽洛所立傀儡,不久逝世)

曼科·卡帕克二世(Manco Capac II,皮泽洛所立傀儡,后竭力抵抗,最终被西班牙人所杀)保柳·印卡(Paullu Inca,西班牙人所立傀儡)

塞里·图帕克(Sayri Tupac,继续与西班牙人抗争的君主)

蒂图·库西(Titu Cusi,继续与西班牙人抗争的君主)

图帕克·阿马鲁(Tupac Amaru,继续与西班牙人抗争的君主,最终失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