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面前,人是极其脆弱的,尤其是那些孩子。在地震中幸存下来,无疑是幸福的。可是,对于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家在何处?地震孤儿,带着悲惨遭遇的阴影,重走人生是不幸的;但是,“大家”之爱却是博大的。没有了自己的小家,还有社会这个大家;在地震中失去父母亲人,并不意味着就永远失去了父爱和母爱;汇聚点点滴滴的社会力量,就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帮助地震遗孤的滚滚洪流。给地震孤儿一个温暖的家,为他们重建一片和谐的家园……
“你们放心,政府会管你们的。政府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你们一定会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在电视画面里,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地震灾民安置点,温家宝总理握住地震孤儿的一只只小手,像抚慰自己的孩子一样,安抚着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孩子们在流泪,温总理在流泪,省城许许多多的市民也都泪流满面……
17日的《贵阳日报》发起了一场招募“贵阳妈妈”的爱心行动,倡议市民都来做“贵阳妈妈”,通过认养、资助等方式,成为“贵阳妈妈”,结对帮扶在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为他们送去温暖、送去母爱。仅一天之内,报名者就逾500余人,这些热心市民纷纷表示,愿意为灾区的孤儿献上一份母爱。这只不过是地震灾难发生后,各种社会力量关爱地震遗孤的众多爱心行动中的一个。
更多的行动在各地出现。中国人寿宣布设立“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倡议开展“关爱孤儿行动”,由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设立“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以协助相关部门安排灾区孤儿现阶段的基本生活、灾后的心理辅导和长期抚养教育工作;广东顺德青年企业家杨惠妍个人捐资1000万元,委托该基金会设立“汶川地震孤儿救助基金”……
相比较国家层面的救助而言,来自社会的救助,尤其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关怀,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捐赠善款、物资之外,应发动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其间,通过设立基金、结对帮扶等形式,将在机制上为企业单位、普通民众架设起一座长期帮助、关怀地震孤儿的桥梁,从而汇聚更多的力量,尽己所能、坚持不懈地伸出援手、献出爱心。
发动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通过老百姓的感情投入,逐渐抚平孤儿们心灵上的创伤,使他们拥有像千千万万花季儿童一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