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8023800000006

第6章 不越俎代庖,孩子更独立

有的家长总认为,什么事都替孩子干了,这就是爱孩子。实际上这不是科学的爱,如果家长要真正地爱孩子,就要为他的终身发展着想,如果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就等同于直接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神话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

观音菩萨一心要为凡间的人多做好事,可凡间的事实在太多了,她两只手忙不过来,就向如来大佛请求,如来大佛给了她一百只手。

观音菩萨用一百只手为凡间做好事,可凡间的事实在太繁杂了,一百只手还忙不过来,她又向如来大佛恳求。如来大佛给了她一千只手。

观音菩萨用一千只手为凡间做好事,可凡间确实太大了,一千只手还是忙不过来,只得再向如来大佛诉苦。

这一下,如来大佛皱眉了,问:“给了你这么多只手,怎么还嫌不够呢?”

观音菩萨回答说:“唉,不是我贪多,确实忙得透不过气啊!”

“好,我倒要亲眼看看,究竟为什么忙不过来。”如来大佛说着,跟随观音菩萨进了宝殿。

宝殿前,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嘻嘻地斜靠着,闲得没事干,正“一五一十”地数着炉中的香火。宝殿内,十八罗汉懒散地分立两旁,有的搔胸、挖耳朵孔,有的揉眼睛、打呵欠,一个个都是闲得发慌的模样。

如来大佛看了,十分感慨地对观音菩萨说:“真不该给你一千只手。倘若你不改变这一班人的模样,就是给你一万只手,也无济于事啊!”

生活中,有些家长就和千手观音一样,恨不得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难怪有人说:做中国的孩子苦,做中国的父母更苦。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用其一生关注孩子,为孩子殚精竭虑。而孩子呢?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孩子最好的照料,他的一个微笑、一个皱眉,哪怕是一个喷嚏都不会脱离大人们的关注。就像一位母亲说的那样,孩子的一点儿风吹草动,在父母眼里就是狂风大浪,甚至是地动山摇。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习惯将孩子作为生活的“中心”,就好像太阳系中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一样,任何时候,大人都不会让孩子单独一个人待着,不会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哪怕是孩子想自己待一会儿也不行。孩子一个人还没有待一小会儿,家长就会担心:这孩子不会有孤僻症吧?孩子学习上一遇到难题,马上家人就围上来了,纷纷给孩子排忧解难??

这样的父母能不累吗?其实,父母事事越俎代庖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这是一种坏习惯。有的家长总认为,我什么事都替你干了,这就是爱你,总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这不是科学的爱,我们要真正地爱孩子,就要为他的终身发展着想,如果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就等同于直接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

另外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事不用心也做不好,所以什么都得家长替他去办,实际上这种包办等于是扼杀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

孩子是在自己吃饭的过程中学会吃饭,在自己穿衣服的过程中学会穿衣服,现在你不让他自己穿衣服,你替他穿,你喂他吃饭,那么他很可能就学不会做这些事情。

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和朋友在客厅聊天,朋友的女儿燕燕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

刚聊了几句,燕燕在屋里喊:“妈妈,我的橡皮放哪里了?快给我找一下。”朋友匆匆忙忙跑到屋里,把女儿的橡皮找了出来。

朋友从屋里出来,接着和我聊天,还没有一小会儿,女儿又在屋里喊:“妈妈,我的作文本放哪了?帮我找一下。”

于是朋友又赶紧跑过去,帮女儿去找作文本。

在和朋友聊的一个小时时间里,朋友被女儿喊过去八次,全是因为女儿的学习用品不知道在书包的哪个角落里放着,用的时候找不到,只好让妈妈帮着找。

就这样,由于妈妈的越俎代庖,燕燕在学校都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常常丢三落四,自己的文具都不知道收拾,常常是写作业的时候找不到笔,看书的时候找不到书。就因为这样,她也经常被老师批评和被同学们取笑,还给她取了一个滑稽的外号——“马大哈”。

朋友的想法其实是很多父母的想法。怕孩子做不好,就多管闲事,什么事都要替孩子做,结果,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在任何事情上的依赖性。实际上,这种包办就等于剥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缺乏独立的精神。试想,一个找不到自己的笔的学生,就好像一个丢了枪的士兵一样,谈何作战、打仗呢?这样的士兵当然不是合格的士兵,那么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对孩子过于溺爱和保护是使孩子形成依赖性人格的温床。依赖性人格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受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影响自己的生活、前途。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显然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生活。

为了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事。并且,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父母不仅要放手,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去做事。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呢?简单地说,就是“五要”和“五不要”。

其中“五要”包括:

1.要培养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情,让他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收拾残局。让他经过失败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可以帮助他分析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帮助他增加自己的判断力。

2.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中学习的比从你正确的指导中学得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在于他,而且随着他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理解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权。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读书,真的考上了。

3.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但也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沟通(例如:“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房间又乱七八糟了”)。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4.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我的同学,现在一所大学任教的林教授在教育孩子上有他自己的方法。他的儿子从小就很调皮,对什么都有兴趣,到手的玩具都喜欢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为这件事情,林教授没少在儿子的玩具上花钱,但他从来不责怪孩子,有的时候还和儿子一起拆。儿子年纪再大点,他就指导儿子自己做航模,做小家具什么的。现在他的儿子是一名卓越的汽车动力技术专家。试想想看,如果当时林教授稍微打压一下儿子的好奇心,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5.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童欣是计算机软件专家,在微软公司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称,他在谈到小时在学校犯错后,说自己的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妈妈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

童欣在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五不要”分别是: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有一片发挥的天地。

2.不要惩罚失败。

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3.不要说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除了培养独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责任感和自信。

孩子终究会长大,有一天总要去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如果一直不让他独立自主地做些事情,他始终都不能得到锻炼,将来必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

5.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

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给孩子一个机会。培养他自信积极的心志。自信心是孩子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