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60

第60章 龙的观念及其演变

龙在华夏民族当中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对于“龙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莫衷一是。龙的实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对于龙的态度和龙的崇拜,同时也对于“龙的观念”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几乎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对于龙的崇拜观念,然而龙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龙的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不仅是有关龙文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决定着整个龙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元素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龙的观念也毫不例外。因此,应该将龙文化置于社会历史的变革浪潮之中,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察,以历史地、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据研究,龙文化早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此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龙文化的观念也在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图腾的阶段,这一阶段,人们视龙为图腾,把龙看做是自己的亲属和祖先;二是神的阶段,随着神灵观念的产生,人们又把龙奉为自己民族的神。当然,从图腾观念到神灵观念的过度并不是简单的更替,神灵观念当中依然保留着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图腾中的部分文化元素被保留了下来。也正是基于龙作为图腾与神灵观念的模糊性、不明确性,才产生了人们千百年来对于龙的实质的各种各样的猜测。

其一,龙为神异动物,为四灵之一。《礼记

礼运》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其二,龙为鳞虫之长、善于变化的动物。《说文》卷十一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论衡》卷二《无形篇》:“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为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论衡》卷六《龙虚篇》:“人为倮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俱为物长。谓龙升天,人复升天乎。龙与人同,独谓龙能升天者,谓龙神也。”“传言鳞虫三百,而龙为之长。龙为鳞虫之长,安得无体,何以言之。”

其三,龙为五方帝的神兽之一。《淮南子

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其拴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

其四,龙为掌管雨水的动物神。据《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这里的龙就是被当做具有降雨神性的神来祭祀的。《山海经》中提到的应经和烛龙,也都具有执风雨的神性。”

其实,人们对于龙文化的概念以及龙的观念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最初的图腾崇拜盛行的远古时代,龙只是某一部落的图腾,具有单纯的图腾意义。后来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时代,游猎时代的图腾崇拜就逐渐衰落,龙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成为主宰风云神电的神灵等,并且在地域范围上也有所扩大,成为许多民族部落所崇拜的对象。到了封建社会,龙又被用来为封建专制统治阶级服务,成为了政治和权力的象征。到现在,龙的概念更加泛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凡有中国人的地方,或凡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地方,都有龙的踪迹。在中国文化覆盖的区域内,龙已经由一种自然性的动物上升到了一种人文性的动物了。

延伸阅读

人们观念中的龙与图腾的异同

人们观念当中的龙具有着一些图腾的基本特征,如远古时代有以龙命名的社会组织;存在以龙作为祖先、以龙化身的信仰;存在以龙作为标志和象征的氏族,等等。除相同之处外,又与龙图腾有一些不同的地方:第一,龙有上天入水、变化无常的特性,而图腾一般无此神性;第二,传说龙主宰雨水,有行云播雨的神性,而图腾无此神职;第三,图腾—般是自然界的有生物或无生物,而龙却不是,它是人们创造的动物形象;第四,大多数中华民族都崇拜龙,而通常一种图腾只为一个或若干个氏族部落所崇奉。龙与图腾之间的相同和相异说明了龙可能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而来,但在社会历史的变化潮流当中不断进行填充和完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