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88

第88章 历史悠久的猴戏

猴子无论是在长相上还是习性上都与人类非常地接近,肖猴聪明伶俐,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因此人类就利用猴子的这一属性,训练猴子耍把戏。猴戏作为肖猴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让猴子穿衣戴帽,模仿人的一些动作表演,这就是传统的民间百戏中的猴戏。中国驯练猴子表演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驯猴。山东济宁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驯猴图,猴欢舞跳跃,非常温顺,这说明驯猴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南朝陈时百戏中有“掷倒称猴”节目。陈宗室兴王陈叔陵喜欢为沐猴百戏,即耍猴戏。唐代猴戏表演还是皇家百戏节目之一,唐人郑锡《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云:“非熊非熊,为猿为狄。”是见有猴戏在内。民间百戏亦有猴戏,称弄猢狲。唐代亦有驯猴表演而受宠获封的例子。宋人毕仲询《幕府燕闻录》载:“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踢以排袍,号孙供奉。弄猴人因献猴戏有功赐绊,孙供奉驯练的猴子颇能倍尽臣节。

后蜀猴戏的驯练水平,更是高超惊人,艺人杨于度驯猴表演格外生动。《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野人闲语》云:“蜀有杨于度者,善弄糊朴于阂阂中,乞丐于人。常饲养胡粉大小十余头,会人言语,或会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垂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胡狲即便起来,眼目张惶,徉作惧怕,人皆笑之……”此猴表演确实奇妙,侯侍中即侯弘实,官居高位,权势显赫,人皆惧之。

宋代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路歧人作场诸伎中有“斗叶瑚孙”,即猴表演斗纸牌;驯猴中有猴呈百戏,模仿百戏艺人翻跟头表演。明清猴戏风行。明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有“沐猴戏狗之技。”《词谑》有“弄猴黄莺儿”述当时街头猴戏概况:“终日穿长街,大皮鞭怎的握!学成本事人前卖。卖将过来,成功喝采,箱中鬼脸轮着戴。把锣摇,街坊烘动,儿女闹咳咳。”

猴戏题材是清代年画常见的画面。河北武强年画《猴耍杂技》,绘猴十七只,在敲锣打鼓声中演出上刀梯、走钢绳、作倒立、跑马解等杂技,其中走钢绳的猴子身着戏衣,装扮《西厢记》中莺莺、张生、红娘表演“长亭送别”一出,猴模人样,更加令人发笑。陕西风翔年画《各显其能》,绘二十只猴子,表演各种杂技,让人忍俊不禁。山东潍县年画《猴子骑羊》,画两个女艺人,一个敲锣,一个打鼓,在演出猴戏,猴子单足立在羊背上,手举双桃,作魁星点斗势,旁边还有两人在闲赏。

《燕京岁时记》载:“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民间曲艺杂技有“扛箱”节目,演出时,两人抬一木杠,上坐一丑官,丑官随时插科打浑,逗人发笑。由此产出了以猴代人的表演。河北武强年画《猴官》即是摹仿“扛箱”节目,绘四个戴夏帽,穿坎肩的猴子,两个抬一猴官在前,一个猴子拿旱烟袋,一个举伞盖,猴官则着官袍朝服。另有《扛箱官》内容与《猴官》差不多,四只猴子均着清服,两个抬着穿官服的猴官,一个在前鸣锣开道,肩扛“禁止赌博”旗帜,讽刺当官者只会模仿主子动作,以示禁赌不过是场猴戏而已,以猴戏喻社会弊病,讽刺意味极浓。

延伸阅读

凤阳猴戏

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家乡苏州玄妙观新年杂耍云:“凤阳人蓄猴,令其目为冠带,并豢犬,为猴之乘,能为《磨房》、《三战》诸出,俗呼把戏。”凤阳人驯练的猴子竟能模仿戏曲表演,其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凤阳人耍猴戏在当时最为著名,《清稗类钞》载凤阳人韩子尤善耍猴戏,养了大小猴子十几只,皆不用绳索勒,“每演剧,生旦净丑,鸣征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不一备,而无一逃者。”从敲锣打鼓到生旦净末丑都由猴子充当,井井有条,十分精彩,然一个猴家戏班。清人李调元《弄谱百咏

猴戏》云:“着

掉戏太婆

,前世曾居供奉官。一假面现然还自著,不知原是猴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