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75

第75章 王娇鸾百年长恨 弱女子为爱殉情负心郎自食其果

负心汉形象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实在是屡见不鲜。《诗经·卫风·氓》应该是较早对负心汉这个文学形象做出阐释的作品:单纯的采桑女子遇见了一个负心汉。但是,这个坚强的女子却表现得非常的洒脱与勇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当初你信誓旦旦的时候,哪里会料到你会像今天这样反复无情,既然如此,我也什么都不说了,就这样吧。她就这样决绝地离开了那个负心汉,走得实在漂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够像采桑女那样洒脱与决绝。《警世通言》的《王娇鸾百年长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王娇鸾则走向与采桑女不同的结局。

王娇鸾本为河南南阳卫千户之女,幼通史书,举笔能文。一日,王娇鸾偶遇苏州吴江县的书生周廷章,郎才女貌,彼此倾心。周廷章到王府求婚遭拒,二人遂背着父母,写下婚书誓约,私结了良缘。周廷章回家后,周父做主为他议婚,当他得知魏女绝美又很富有之后,就忘却前约。魏女过门后,周也就不再记起王娇鸾了。但王娇鸾与周廷章一别之后,相思成疾,遂写书信派人送去周家。不料这周廷章见信后翻脸无情,将定情之物和同婚文书一并退还。王娇鸾见此情景,悲愤交加,于是写了三十二首绝命诗和一篇《长恨歌》,细数她与周廷章相爱和被遗弃的经过,在她替父阅文书时封在了送吴江县的官文内,然后自缢而死。吴江县大尹在阅公文时见到了王娇鸾的诗文,报知察院樊公等,樊公等人同情其遭遇,痛恨周廷章停妻再娶,遂在察院堂上公审周廷章,将其乱棍打死。

当又一个陈世美被惩,而我们仅仅是停留在拍手称快上吗?掩卷沉思,我不禁要问,爱情故事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那些柔弱的女子呢?为什么中国文人总是愿意把女子摆放在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二人的爱情变化过程。男女相爱,本是人类的天性,只要有人的地方,爱的天性就无所不在,不可窒灭,也无法回避。王娇鸾与周廷章先是上演了一幕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周廷章捡走了王娇鸾的罗帕,并以此为借口,一次次地让侍婢明霞鸿雁传诗,而这小姐王娇鸾正好也是知情慕色的女子,况且满肚才情不肯埋没,虽知道这个书生轻薄,却仍是取了薛涛笺一次一次地回复了周廷章,天雷地火,你情我愿,二人就这样因诗定情。二人一番云雨甜蜜之后,虽然也各自许下了海誓山盟,但故事的最终还是上演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倘使王娇鸾能够多一分理智之心来判断这次天性的爆发,那我想,也便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

冯梦龙在构建这个负心汉故事的结局时显然是苍白无力的,那个时代女子的力量尚未大到能够独立惩治一个负心汉,王娇鸾最后只能通过替父检阅公文,以此顺利地把自己血泪史送出来。而恰巧,她遇见了吴江几个极具正义感的官员,她的满腹怨恨才不至于石沉大海。只是,并不是所有遭受不幸的女子都有这层权利、这份幸运。中国社会,女子的地位一直是附庸于男权的,未出嫁时要遵循父亲的意愿,出嫁以后要从夫,等到夫死后,还要听从儿子的,女人的一生一直都被当成附属品。可悲的是不仅仅是男子这么认为,似乎很多的女子也一直甘于这样的命运安排,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才会导致这一幕一幕的爱情悲剧。中国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悲剧故事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张生移情别恋,始乱终弃,痛斥莺莺为“尤物”;比如汉乐府《怨歌行》“秋扇见捐”的故事:“新裂齐纨素,鲜活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中国有一句古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对于女子犹如事业对于男子一般重要,倘若女子随随便便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一个品质有问题的男子,那实在是很痛心的事情。采桑女子爱错了人,付出了光阴的代价;杜十娘爱错了人,空负了一生;王娇鸾爱错了人,付出了卿卿性命。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古代有之,现代又何尝没有呢?而不管哪个时代的作家又都乐此不疲地编撰女子的悲剧。当女子们面临爱情的时候,除了有一颗火热的心之外,更需要擦亮双眼,用理智的眼光去判断。爱情需要激情,更需要冷静,正如《诗经·卫风·氓》所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爱情对于男子或许仅仅是调味品,周廷章的负心与元稹《莺莺传》中张生的无情冷酷如出一辙,他们的负心“并非出于某种外在压力,而是出于某种实际考虑而自愿抛弃的”,这真实反映出中唐和中晚明文人势利、实际的一面,以及他们对于婚姻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这是现实也是无奈。而女子更容易在爱情里得到满足,也容易在爱情里受伤。女子在陷入爱情之前,若能够多点理智判断,也许受到的伤害就不至于这么大。而如果不幸在爱情中受到伤害呢?同归未尽实在是很极端的做法,三千多年前的采桑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更洒脱一点,更勇敢一点,决绝地与过去告别!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重点讲述了王娇鸾与周廷章的爱恨情仇,后世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多把眼光集中在这二者身上。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另外一个女子——周廷章抛弃王娇鸾后改娶的魏家之女。这个女子也是无辜的受害者,最后周廷章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魏女本不应该为这场爱情悲剧“买单”,她和王娇鸾一样,都应该有更好的生活。读完这篇作品,我试图为他们三个人构筑另外的结局。倘使故事的最初,王娇鸾对周廷章的调戏只是一笑置之,或者,周廷章在与王娇鸾结为夫妻之好后,能够一心一意地对待她,给她幸福,那么,这三个人的悲剧就不会出现。但是悲剧就是悲剧,不可挽回,只希望这样的悲剧可以越来越少。女子们,应该重新振作起来。当女子遭遇爱情,希望遇见的都是幸福。

(黄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