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8

第98章 张孝基陈留认舅 褒扬忠孝节义描摹世态民情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汉末时期的故事,说许昌有一巨富,名唤过善,有子过迁,有女名淑女。文章前半部分说的是过迁为子不肖的种种,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是以女儿淑女和女婿张孝基为主线,从壮大家业到寻访过迁,再到亲人完聚。小说说教意味浓厚,有强烈的教化意义,而且很好地展现了时代的社会风貌,映射出人们的思想意识。

读完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说教意味,整篇都在宣扬儒家道德思想。

首先,教导子弟要悉心学业,勿耽于声色犬马。在文中,过迁因为流连于花街柳巷,酒馆赌坊,才会历经劫难,从一个富家子弟沦为街头病乞丐,受人脸色,日日风餐露宿,是个令人心惊的反面例子。过迁天资聪颖,却是个败家子,不仅不勤于学业,四处游荡,还偷盗家中钱财,与浮浪子弟在外赌钱风流。娶妻方氏后,一时安分在家,不想方氏归宁,过迁又出去撒野,沉迷于花街柳巷、酒馆赌坊。在外欠下许多债务,为避老父责罚,误伤家中义仆小四,过迁以为害了人命,不敢归家,从此流落在外。

其次,宣扬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可贵。小说通过对过迁的沦落以及他的脱胎换骨前后对比来赞颂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可贵。过迁沉迷烟花柳巷,挥金如土,而致流落街头,骨肉分离。然而作者没有将一个一时误入歧途的人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而是给他机会,让他在陈留遇到张孝基,从而改过自新,脱胎换骨。这便是“过而改之,是不过也”,非但不过,且是善莫大焉。历尽劫难后的过迁操守愈励,遂为乡闾善士,家业自然也是兴旺繁盛。这便再次说明了当初年少无知的不该,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勤俭持家的可贵与必要。

再次,宣扬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小说塑造了张孝基这个形象,这是个几乎没有缺点的人物。他生得“相貌魁梧,人物济楚,深通今古,广读诗书”,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有才华,甚至精于商道,将过家家业操持得蒸蒸日上。这是一个集商人与文人之优点于一身的人物。他对过迁有再造之恩,同时,视金钱如粪土,不受过家半点家财。众人赞其高义千古绝无,文中评价道:“能生之,不能富之;能富之,不能教之。死而生之,贫而富之,小人而君子之。呜呼孝基,真可为百世之师!”以上所言,乃是赞其疏财高义。文中又说他“恶魏乃僭窃之朝,耻食其禄”,这是他的忠君之义,真可谓是忠孝义兼备。因而,冯梦龙将张孝基作为一个理想的道德范本进行塑造,甚至在小说的结尾写张孝基夫妇双双辞世时,异香满室,羽化登仙,不仅如此,二子还俱为显官。

小说开始便点明所说的是汉末的故事,可是在文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明朝的社会风貌,感受到明朝的时代气息。

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往往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安稳,居安思危的意识,往往在危难刚刚过去时最强烈,而一旦承平日久,便民佚志淫。从过善、过迁两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便可见一斑。过善“虽然是个富翁,但一生省俭做家,从没有穿一件新鲜衣服,吃一味可口东西。也不晓得花朝月夕,同个朋友到胜景处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时八节,备个筵席,会一会亲族,请一请乡党。终日缩在家中,皱着两个眉头,吃这碗枯茶淡饭。一把匙钥,紧紧挂在身边,丝毫东西,都要亲手出放。房中桌上,更无别物,单单一个算盘,几本账簿。身子恰像生铁铸就,熟铜打成,长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他这一生的财富便是这样苦苦守来的。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过善不同于许多经典小说中的悭吝鬼,这是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或许待自己过于苛刻,却少了对金钱的病态依恋,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读者心生敬佩的。然而,后代子孙没有经历过苦痛,又如何懂得珍惜,只看那过迁的所作所为便可知。而过迁虽顽劣,却也不是无药可救之人,我们看着文中人物一步一步走错之时,似乎也能看到我们自身面对诱惑时的挣扎与摇摆。就是这样的两代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在明清时期,文人与商人之间的绝对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儒士的绝对地位开始动摇。一方面,商人在发家致富之后,千方百计要加入士子官宦的行列,如过善通过经商积攒下万贯家财,可是他还是要立志让自己的儿子读书,成为人上人;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文人开始摆脱对科举的完全依赖,部分走向商业经营的道路。如文中的张孝基亦是个饱读诗书之人,可是他却没有走上仕途,而是为过家把持家业,最后家族繁盛,子孙显贵。

本篇小说,故事简单明了,结构清晰单一,既没有扣人心弦的巧合,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但却很好地迎合了平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尤其是张孝基这个近乎完美的人物的设置,以及最后张氏夫妇受阴职,登仙位,都很好地满足了平民百姓的心理,让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之余似乎有了另外的念想:做一个好人,或许下辈子就可以摆脱一生劳碌的命运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明末时期,社会黑暗,文学也就成为了匡正世风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对这篇小说因过分强调教义而显示出的陈腐之气也就无需过分苛责。本篇小说的文学价值或许不如“三言”中其他名篇那样高,但也正是类似这样的短篇小说的出现,才让今人能够更加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透过文字,窥见当年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