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指出:“当新生儿感到不舒服时,就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感觉。2~3个月的婴儿,家长逗他时,能发出回答性的喉音,在安静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发出咿呀声。此时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感觉了。”
培养语言能力,要把握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下工夫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语言训练,家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有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陪孩子玩耍来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两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就会说话而不去理会,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既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绝对不可不闻不问、掉以轻心。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教孩子说普通话。有一位妈妈这样说:
田田也到了学说话的时候了。小家伙好像并不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虽然会叫“爸爸”“妈妈”了,却是十分的矜持。只有在着急和很关键的时候(比如兴奋、害怕)才会张开“贵口”。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挺担心他学习说话的问题。因为我是北方人,在家里,我和爸爸之间说的是普通话,但他的阿姨、大姨、小姨都说的是河北方言,结果就是:田田大部分时间接触到的还是河北方言。
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朋友和专家,他们都认为能够用单一的普通话标准发音教孩子说话,对促进孩子正确的语言交流是最好的。
讲究对孩子的说话方式
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注意讲究说话的方式,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
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呵斥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家长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锻炼孩子语言和思维的相关性
说话,只有在被“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嘴来说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与其本身的意思结合起来,否则家长只教孩子说话,而不帮孩子辨清意思,则很难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那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丰富孩子的词汇量,而且使孩子言之有物。如果孩子的生活内容充实,见多识广,那么他说话的内容也多,也就更能区分出物体了。因此,家长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安排好孩子每天的生活内容,使孩子生活得充实、快乐。
注意孩子可能产生的语言问题
孩子容易产生的语言障碍最常见的要属口吃了。家长要注意防止发生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在孩子两三岁时最容易发生。一旦发现,家长不要讥笑孩子,应暂时避免他与别的善辩的孩子在一起议论问题,因为他一心急,说话必然就结巴,从而加重口吃。
家长还要阻止孩子因出于贪玩而去模仿口吃说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慢慢讲,把话说清楚,或者换一句话,改变他的语言习惯,引导他动脑筋想好了再说。也可加强对孩子的口语训练,教孩子唱歌,采取多种方式锻炼他说话。
小贴士
孩子们喜欢童谣,同故事书一样,童谣的吸引力在于它们的简单性、戏剧性和不断重复出现的主题,重要的是,孩子很早就对童谣的韵律有反应。因此,多和孩子唱童谣,让他对韵律更敏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