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父母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并且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
有这么两位妈妈,他们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一位母亲气冲冲地和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我重新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另一位母亲却欣喜地夸奖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动手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根据年龄,分配劳动任务
根据孩子年龄分配家务劳动。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前,以免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在劳动中加强指导,多鼓励,少责备或不责备。长辈也可以与他们一块去做,互相帮助,协同配合。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帮手
孩子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很愿意学着大人的样子干一些家务之类的事情。所以,家长一定要顺应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动手做事的热情,布置一些小任务,比如吃饭前摆摆碗筷、和妈妈一起择菜、外出购物时帮妈妈提提小东西、将同类或同颜色的衣服叠好放在一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劳动,逐渐地过渡到让孩子独立操作。
游戏中学习劳动
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而劳动也是一种游戏。要他收拾玩具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拟人的语言来形容,孩子更容易接受。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做。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用了东西放回原处,能帮助宝宝节省很多不该浪费的时间。很多人经常因为找不到要用的东西翻箱倒柜,甚至大动肝火,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要是从小能养成良好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会一目了然,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建立宝宝的秩序感
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首先强调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良好的秩序能使人产生愉快、兴奋、舒服以及安全的感觉。秩序感一旦失去,麻烦就会来临。
假如一个人习惯了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就会本能地拒绝杂乱和肮脏,因为后者会破坏他已经建立的秩序感、清洁感。
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对于比较小的宝宝,思维还未成熟,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思维秩序。人们的行动是受思维支配的,思维有序,行动才会有秩序。用了东西放回原处,强调的是秩序。
让宝宝尝试固定摆放物品的位置,比如,放学回家,鞋脱在门廊的鞋架上、大衣挂在衣帽间、书包放在书桌上等。教宝宝学会将物品归类,比如将书籍、衣物等物品分类,分别置放,常用的东西要放在容易拿取的地点。
小贴士
当孩子做完一件家务事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以肯定和表扬。不要管孩子做得好坏,即使是一件小事,做家长的也应该向他表示肯定,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奖励孩子的时候多用精神奖励,不要用金钱作为交换让孩子劳动,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形成;尤其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那会导致孩子对劳动产生消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