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34

第34章 战胜人性的弱点·良母教子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孟母教子”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孟母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于国有用的人才,曾三迁其家,择邻而居,最后在官学附近居住下来,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教育孟子,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圣人。其实,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事典】

郑善果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为官勤谨公正,以清廉节俭著称,在当时被人们看作是官吏的楷模。这些都与他的寡母长期的谆谆教诲有关。

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今山东临清县东北)崔家的女儿,十三岁时,嫁给郑善果的父亲郑诚。七年后,郑诚在与尉迟迥的叛军交战时战死,当时,郑善果的母亲还很年轻,她的父亲不愿她守寡,就想让她改嫁,她抱着小善果说:“我不想再嫁,我丈夫虽然死了,还有这个孩子。抛弃孩子再嫁,就是没有慈爱之心,背叛死者再嫁,就是没有礼义之心。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我宁可剪掉头发,以表我的真心,也不愿听从你的话违背礼义、灭慈爱。”父亲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只好作罢。于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因为郑诚是为国而死,朝廷对他的家属也十分优待。郑善果刚刚成年,朝廷就任命他为鲁郡太守,负责一郡的事务。

郑善果的母亲十分贤淑,有节操,从小涉猎经史,对国家政事也非常关心,通晓治国方略。每当郑善果出堂处理事务时,她总是在后堂探听察看。郑善果如果处理得当,母亲就非常高兴,儿子回家后母子二人相对谈笑一番;如果郑善果处理不当,或无故对属下任性使气,母亲就会非常生气,在家里蒙着被子哭泣,连饭也不吃,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儿子。每到这时,郑善果就不敢离开,总是伏在母亲床前侍候,跪在那里不敢起来。母亲对他说:“我并不是对你生气,而是对你们郑家感到惭愧。你父亲是个忠诚勤勉的人,在职任官时公正廉洁,后来为国捐躯。我一直期待着你能继承父亲遗志,不辜负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但我一直忧虑不安的是,你幼年丧父,我又是一个妇道之人,对你的教育慈爱有余威严不足,致使你妄自尊大,任性使气,以骄纵为乐,处事失去公正。如果你老是这样,不思悔改,不但会遗失家风,我的名声是小事,怕的是会有损于朝廷法度。要是你因此丢官弃爵,自取罪责,我死之日,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

郑善果听了母亲这段发自肺腑的话,非常感动,他痛哭流涕,发誓一定要改过。郑善果的生活虽然已经比较富裕,但他的母亲常常自己纺线织布,日夜操劳,每天到午夜时分才睡。郑善果劝母亲说:“儿子的官职虽然不高,所得的俸禄孝敬母亲已经足够,母亲为什么还要这样操劳呢?你这样使我于心不忍,使我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心。”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叹着气说:“唉!我还以为你已长大成人,能懂得事理了,听你这么说,才知道你还是不懂事理。你从朝廷得到的俸禄,怎么能让家里人使用呢?这些俸禄,是朝廷用来报答你父亲为国捐躯的,并不是让你用来给别人使用的。你应该把它们散发给那些穷苦百姓,以此布施你父亲的恩惠,家里人怎么能贪图享用呢?我纺线织布,这是尽一个妇人的职责。上自王后,下至百官之妻,都应该劳动,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如果什么事都不干,只顾享受,就是骄纵安逸之人,长此以往,那就不堪设想了。我怎么能做这样的人呢?”

郑善果听了,非常受感动,赶紧向母亲道歉。在此以后,他所得的俸禄,都用来赈济穷苦百姓,自己做事也格外勤勉用心。郑善果的母亲平时生活极其节俭,并以此教导儿子。自从守寡以后,便不再擦用脂粉,穿的也都是粗布衣服。家里只有在祭祀或来客人时才喝酒吃肉,日常吃用的东西大多是自己做的,她还自己种植蔬菜和农作物,只吃自家庄园里收获的东西,亲戚朋友送的东西一概不收。郑善果在官府里任职时,也都是从自己家里带饭,省下来的饭费或者用来修理衙门屋宇,或者分给手下的差役们。郑善果因此获得好名声,被人称为清官。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很早就守寡,家境贫困,居住在东都洛阳,丈夫去世后,她带着留下的三个儿子,儿子年纪都很小,没有人能够帮她赚钱养家,只有靠她自己。为了教育儿子,郑氏没有再嫁。但因家境贫寒,无钱供几个儿子上学读书,郑氏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

郑氏性格坚定,十分要强。一天,李景让住宅后面的旧墙壁因为下雨而突然坍塌了,墙壁里不知是哪位先人藏了很多钱币,此时都显露了出来,多得几乎能装满一船,奴婢们看到后,惊喜异常,觉得真是天上掉下金元宝,急忙跑去告诉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得知此事,没有像她的奴仆一样感到高兴,她急忙赶来,烧香祷告,说:“我听说没有劳动而获利,是自身的灾祸,如果占有了,是不吉利的。老天必定是因为我死去的丈夫积下了功德,怜悯我家困而赐给我钱财,可这样并非我所想得到的,但愿几个孩子以后学问有成,光宗耀祖,这才是我和死去的丈夫的志向,这些分外之钱我不敢取。”郑氏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才,教育他们,就先培养他们的廉洁品格和远大志向。于是,她即令家人将钱掩埋于原处,并重新修好墙壁,对这些钱分文不取。

由于郑氏教育有方,三个儿子李景让、李景温、李景庄都中进士及第,郑氏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后来,在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十月间,唐宣宗任命右常侍李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李景让所以能够受到皇帝的赏识,受到时人的尊重,这与他母亲郑氏对他的管教是分不开的。观察使当时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官了,此时,李景让头发都已斑白,然而,在家里如果小有过错,仍不免遭母亲的捶打。

李景让在江西任上,部下有个人违背了他的旨意,李景让一怒之下,竟举杖失手将其打死,事出之后,引起军中愤怒,眼看就要发生动乱。郑氏听到此消息后,立即来到衙中,坐于厅堂听李景让理政,然后让李景让站在庭院中,愤怒地责备说:“天子付给你镇守一方的重任,国家的刑法,岂能按你个人的喜怒乱来,随意杀无罪的人,万一使得一方不得安宁,岂不是上负于朝廷,让垂老之年的我也要带着羞颜入坟地,有什么脸面见你的先人前辈!”说完命令左右家人剥下李景让的上衣,举鞭抽打李景让的背。将佐们看到郑氏的举动,反倒觉得有些过分,于是都为李景让求情,郑氏很久才放手,将李景让释放,军中于是安定下来。

【评议】

古人讲严父慈母,我们现在总是将其理解为父亲严厉,母亲慈祥。其实,严父慈母这一成语在古汉语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严厉而又慈祥的父亲和母亲。《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之惰。”好像教养都是父亲的责任,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总的说来妇女的地位一直很低,但这并不是说妇女就一点作用也没有,相反,在有的家庭,妇女的地位还很高,这又与孝道观念密切相关。对于教育子女来讲,由于在传统社会里妇女主内,与子女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更大。所以,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良母教子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