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曾经是一个极为繁盛的时代,然而,繁华过后,其制度的缺陷还是暴露出来了。尤其是宦官制度,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是在宦官专权中走完自己的历程的。看看这一阶段的宦官专权史,真会令我们有触目惊心之感。
在中国宦官史上,既能长期专权祸乱宫廷,又能得以寿终正寝的宦官,恐怕当数唐朝宦官仇士良了。
史书上说,仇士良“有术自将,恩礼不衰”,这仇士良的“术”,到底是什么呢?
在仇士良告老还乡之时,他的徒子徒孙小太监们,为了弄清仇士良的“术”,专门为他举行隆重的送行宴会,他们像求拜菩萨那样,虔诚地请求仇士良传授他们一点在宫廷里混饭吃的本领,仇士良不忍心小太监们将来受人欺负,就说出了一套挟制皇帝,专擅大权的“秘诀”来。
仇士良说:“为了你们的前途,我就把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你们,我这些经验,在皇帝的身上用了好多年,十分有效,以后你们照这些方法去做,也一定差不了。
你们侍奉皇帝,第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皇帝闲着,皇帝一闲着,就想读书,就想接待儒臣,就想讨论什么天下大事,治国方略。如果是这样,皇帝就会增加知识,提高智慧,就会变得明白起来,那么,皇上就会采纳朝臣的意见,不再追求吃喝玩乐,也就不再宠信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哪里还有机会掌握大权呢?因此,你们要想方设法搜罗钱财,供皇帝恣意挥霍使用,不仅要投其所好,还要引导他们享乐,不要给他留出一点空闲。这样,皇帝就不再留心学问,也无暇过问政事,反倒觉得我们十分忠心,也就只有靠我们去替他办事。这样,我们岂不就可以专权了吗?”
这番话,说得小太监们一个个如醍醐灌顶,仿佛得了真经一般,欢喜而去。
确实,在中国的专权太监之中,仇士良实在算是“成就”杰出的一个。在仇士良入宫当太监的四十多年间,唐朝宫廷内外的矛盾极其复杂,有朝廷与藩镇军阀割据的矛盾,有朝臣与太监的矛盾,有太监与皇帝的矛盾,尤其是朝臣与太监的反复斗争,几乎瞬息万变。在这四十多年中,别说升官,就是保命也很不容易,但仇士良却相反,他从一个小太监,直到死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中间历任监军、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左街功德使,骠骑大将军、楚国公,观军容使、兼左统,右神策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可谓稳步升迁。这还倒罢了,他还杀死了两个王、一个妃子和四个宰相,最后居然能得以善终,不能不说是宦官史上的奇迹。
【事典】
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竟多至三千多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余人,其中有些还达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杨思勖多次领兵出征,被封为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突破了唐初宦官不得超过三品的规定。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自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力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他的财产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近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唐玄宗晚年时,对军队和太子很不放心,一是派宦官们做监军,监督军队的行动和将帅表现,弄得将帅动辄得咎,军队的行动处处感到掣肘,造成了许多失误。二是派宦官监视诸皇子皇孙的行止,恐怕他们篡权夺位,甚至连一些皇孙的起居都有人监视。这样一来,内外大权就都落入了高力士的手中。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个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了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的生母去世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之状,真乃感天地而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有一次,高力士在长安城内的来庭坊修建了一座宝寿寺,寺庙极其雄伟壮观,华美壮丽,所费之资也极其巨大。高力士为了收回投资,也是为了多捞金银,便在宝寿寺大开宴席,宴请文武百官。在席上他当场宣布,宝寿寺大钟属于新铸,是吉祥之物,此前尚未敲过。谁愿敲一下,交礼钱十万。那些官员平时趋奉尚恐不及,这时有了巴结的机会,哪个肯不敲?哪个敢不敲?其中一人竟一连敲了二十多下!经这一宴,高力士建寺所费连本带利都赚了回来。说来惭愧,今人弄钱的办法真不及古人高明,今人“义卖”闹得沸沸扬扬,也弄不了几个钱,古人“义敲”,一次就能“敲”出一座寺庙来,可谓巧妙之至矣?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的瘾。一次,他看见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长得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以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高力士的这位“妻子”很快就香消玉殒了。“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道路,等举行丧礼这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道路之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不过,高力士对唐玄宗倒也确实忠顺,不像其他的太监,挟制皇帝或是背叛皇帝,直到安史之乱以后,高力士还是忠心耿耿地跟随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回到长安后,唐玄宗当了太上皇,与儿子唐肃宗之间不断发生权力争斗,以至有时到了火并的程度。一次,唐玄宗在宫中巡视,刚来到睿武门,唐肃宗的亲信太监李辅国事先布置好的五百名士兵拿着刀枪冲了出来,拦在唐玄宗的马前。唐玄宗大惊失色,高力士却挺身而出,厉声喊道:“这里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想如何!”他这一喊还真有威慑力,许多士兵不敢妄动。
高力士一看情况稳住了,就又厉声疾喝,命令李辅国离队出列。李辅国本来没想到会节外生枝,此时见士兵犹豫,他就见风使舵,决定不再杀死玄宗,免得士兵不听指挥,反弄得自己祸灭九族。于是,李辅国只好下马离队,来到唐玄宗面前。这时,高力士不失时机地大声喊道:“太上皇向诸位士兵问好!”士兵们一听,立刻放下心来,知道皇上不会问罪了,就都跪倒在路边,大声高呼:“太上皇万岁、万万岁!”李辅国一看,自己若不见机行事,马上有被当作乱臣诛杀的可能,立即刺死了身旁的一个小头目,割下他的头颅向唐玄宗请罪。高力士又命李辅国给太上皇牵马,李辅国只得换下靴子,在另一边为唐玄宗牵着马,和高力士一起把他送回宫中。
刚刚进屋,唐玄宗就拉着高力士的手说:“今日若无将军,恐怕要为乱兵的刀下之鬼了。”
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唐肃宗即把高力士放逐到了贵州。高力士在放逐地也仍念念不忘唐玄宗。后来,唐代宗即位,赦免高力士,高力士在回长安的途中,才听说唐玄宗已死,高力士向北痛哭,呕血而亡。
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虽然专权,也只是作威作福而已,尚未做什么挟持乃至杀戮皇帝后妃太子王孙的事。但自高力士以后,唐代后期的大多数皇帝几乎都在宦官的把持之下,有的宦官不仅随意废立皇帝,甚至随意杀害皇帝。虽然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像唐代后期这样集中、持久而且一线贯穿的,实在是不多见。
唐玄宗宠信高力士,既开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先河,也是唐代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在逃避“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和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宦官李辅国看准时机,就向太子李亨献计,认为趁此时机可以要求唐玄宗分给他的一部分兵马,以反击叛军、收复两京为名,另选落脚地。李辅国还串通好了太子的宠妃张良娣,跟他一同劝说李亨。这样,李亨在李辅国、张良娣以及建宁王李倓的劝诱之下,没有跟玄宗逃往四川,而是到了灵武。不久,李辅国又劝说李亨即位,说是玄宗离逃,远在四川,不足以聚拢人心、平定叛乱。李亨觉得确实是即位的良机,就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的即位确实使天下人心为之一振,因为人们已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又兼唐玄宗平叛无力,远在四川,所以,人们把安定天下的希望寄托在肃宗身上。唐肃宗自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极其宠信李辅国,把他封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赐名护国。从此,李辅国发迹。
李辅国自幼进宫当太监,开始时干最低贱的杂活,只在皇帝的马厩中打扫马粪。人长得很丑,但很有心计,还粗通文墨,只是一直没找到出头的机会。后来巴结上了高力士,给他当了一段奴仆,到了四十岁才捞了个马厩管账目的小官。李辅国极有耐心,他认真管理,不许养马的太监报假账,把马养得很肥壮,因此被推荐给太子李亨,让他服侍太子,就这样,李辅国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但李辅国十分明白,自己目前资历尚浅,威望不足服人,必须以谦卑的态度来和大臣们交往,否则,即使有皇帝的支持,在平叛时期也站不稳脚跟。于是,李辅国卑以辞色,还经常吃斋念佛,打坐诵经,弄得从皇上到朝臣都觉得他十分和善,而且与世无争,都很喜欢和信任他。不久,唐肃宗来到凤翔,又晋封他为太子詹事,改名为辅国。回到长安后不久,他又被晋封为公爵,开封仪同三司,食邑五百户。
李辅国见自己的位置越来越稳固,就开始弄权了。他勾结张皇后(张良娣),逐渐把持了朝政。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像皇帝一般地处理朝政,大臣的奏闻必须首先经他审阅,至于他是否奏闻皇上,那谁也管不了。他还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随心所欲地处置大臣,稍不如意,就对大臣严刑拷打,每次出外,有数百名护卫跟随,以防有人行刺。李辅国就这样权倾朝野,弄得文武百官畏之若虎,连皇亲国戚也不敢直呼其名,称他为“五郎”或者“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