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92

第92章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体制与人才 (2)

这时,忽必烈派郝经来催要贾似道许下的岁币,贾似道连忙派人把他关押起来,并封锁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第三种取宠窃权的方法是大造舆论,宣传自己。其实,只要寡廉鲜耻,这一招往往是很有效的。他在带兵增援鄂州之时,贪生怕死,根本不懂指挥作战,被吴潜派往鄂州下游的黄州时,又推推挡挡,不愿到蒙古兵出没的地方去。但一旦当权,他的劣迹立刻变成了功绩,他指使幕僚,收罗“名士”,为他撰写《福华编》,把他的“援鄂之功”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做法,在当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朝廷上下以致平民百姓都曾被他蒙骗一时。理宗甚至亲写诏书称赞他说:“贾似道隐然殄敌,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

趁此时机,贾似道又利用朝廷中反对董宋臣、丁大全的情绪,把专权的宦官和其他外戚权臣一一除掉。在理宗执政的后期,贾似道可以说是独揽大权,无人可比了。

贾似道当政期间,也采取了宦官、奸佞之徒蛊惑皇帝的传统方法,即为皇帝搜罗美女艺伎,引诱皇帝纵情享乐。宋理宗本就昏庸无才,不愿理政事,这回可得了贾似道这么一个擎天巨柱,外能御蒙古兵,内能治百事,又能劝己享乐,真是再好不过了。理宗晚年,南宋已脆弱不堪,史书上评论这一时期的形势是“犹如用坏胶烂纸糊起来的纸坛子,只要用力一戳,便会碎成万片。”理宗还算幸运,他享乐了几十年,撒手而去,终于未做亡国之君。

理宗之后是度宗,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二十五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也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然而,贾似道的权力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竟上书弹劾贾似道。他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又开始耍弄手腕,向度宗要权了。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急攻下沱,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既赴任,领兵出征了。而这时,贾似道却归隐林下,悠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隐居生活。前线的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的急攻,要都城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之中唯一的一位能抗击蒙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

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他为太师,并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即首相),还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既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铖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天地。天子的节铖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但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来看热闹。他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铖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庆幸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还是实报。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理宗为什么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国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他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完全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有一次,百官在朝堂议事,不知出于何由,贾似道忽然当着度宗的面怒斥百官说:“要不是我的提拔,你们这些人,哪里会有今天的位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公然蔑视度宗,把皇家的官府看成他私人的家宅了。

贾似道当政期间,朝政极其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卖官鬻爵更是司空见惯。贾似道门庭若市,凡想做官者,都必须巴结上贾似道。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势,贾似道每五天才坐船经过西湖去上朝一次,连宰相衙门也不去,干脆在自己家里办公,所有文件都要公人送往他家,由他审理签署。实际上,许多事贾似道并不管,只是授意一下,让他的慕僚属吏翁应龙、廖莹中等人办理。这样一来,这小朝廷的政治,比理宗时期就更加不好了。

贾似道的享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著名的,有一句名诗这样写贾似道:“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平章是宰相的别称)。”在蒙古人连年围困襄阳的时候,他却弄来一些尼姑、妓女,日夜淫乐,西湖上的风光,几乎被他贾似道一人占尽。他本人还写了一部斗蟋蟀的专著,叫做《蟋蟀经》,对于古玩书画,他也附庸风雅,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对待仆人侍妾,他也极为残暴,在一次游湖之时,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一位少年,赞了一声说:“好美的少年!”贾似道就妒火中烧,令砍下她的头,并把头盛在盘子里,让其他的侍妾传看,其残忍超过了晋灵公宰杀烹熊掌不熟的厨子。

对于蒙古人紧攻襄阳的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策略仍是瞒和骗。他不许任何人提起蒙军进攻的事,如果有人谈及此事,他就立刻找个借口将其贬斥。有一次,度宗忧虑地问他:“蒙军已围襄阳三年,不知该怎么办?”贾似道却强硬地回答说:“蒙军早已被击退,陛下不要听别人的胡言乱语。”并逼迫度宗说出进言之人,度宗无奈,只好说是听一名宫女说的,贾似道也不管是真是假,就将这宫女立即处死。众人看到这种情形,哪里还敢多嘴?贾似道也真算是得遇“知己”了。度宗不仅不疏远贾似道,反而把他依为唯一的靠山。

贾似道却又故作姿态,屡屡装出要告老还乡的样子。度宗每次听到贾似道要走,都极为恐慌,一天要派十几个使者去阻拦他,度宗还不放心,竟让使者拦路躺在贾似道的家门口,以防他弃国而走。这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度宗希望贾似道替他内外操持,他自己好空出时间,纵情享乐。度宗之所以被谥为“度”,大概是因他荒淫无度,以示鉴戒的意思吧。

度宗之淫,可列于封建皇帝之首。他不仅把先皇的宫女据为己有,还大选美女,充实后宫。他时刻离不开女人,常令几十个美女簇拥着自己,即使在热丧时期也不例外。一旦淫心荡起,不分场合地点,即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或是路边草地,也照淫不误。按当时的宫廷规定,凡头天晚上被皇帝“幸过”的宫女,第二天必到登记处“谢主龙恩”,以便计算怀孕日期,免得生了杂种。据说,一般每天来登记的有三五人之多,但多时竟达三十余人。如此看来,恐怕像陈后主、隋炀帝、金海陵王这样的淫君,也比他大有不如。

有淫君也有淫相,贾似道之淫亦不在度宗之下。度宗把父皇的宫女据为己有,在理学大盛的宋代已属大逆不道,但贾似道居然借度宗的宫女侍宴侍寝,也算是报应不爽了。度宗为害一宫,贾似道则为害四方,他不仅连尼姑也不放过,方圆几十里内稍有姿色的妇女几乎被他淫遍。度宗和贾似道君臣,在这方面也真算创造出奇迹了。

度宗无度,酒色伐性,在三十五岁的壮年忽然病死。恭帝即位,年仅四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不出几月,蒙古兵就打过长江,逼近临安。在这以前,度宗也想发兵增援襄阳,但因贾似道多方牵制,一直未能成功。襄阳城被围五年,城中士卒以人骨为炊,以纸币做衣服,守将吕文焕见救兵不至,只好出城投降。蒙军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带领之下,以风卷残云之势,攻下樊城,继续进逼。度宗在时,贾似道紧紧抓住度宗怕死的心理,装腔作势地要求出战,却被度宗死死拖住。贾似道既免了亲临前线之惊怕,又赚了好名声。如今,恭帝即位,元兵猛攻,群臣纷纷要求贾似道出征,他再也使不出计策来推托了。

贾似道胆小如鼠,又贪生怕死,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应付。他调动了十三万精兵,从水路出发,来到安徽一带,他根本不思抗击,只是一味巴结元人,请求议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骂他不守信义,还扣留了使者郝大经,便拒绝议和,率兵冲击。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属下一起乘小船逃走。南宋军队一片混乱,粮草辎重全被元军夺去,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贾似道的真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但贾似道回朝之后,继续耍弄手腕,牢牢靠定太皇太后谢氏,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请求迁都。但他在鲁港兵败以后,天下舆论哗然,再也掩盖不住,又兼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群臣纷纷上书,揭露贾似道的真实面目,要求诛之以谢天下。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谢皇后被迫将他免职,但这不能平息愤怒。大臣、太学生、平民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县尉郑虎臣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就到厕所里抓起他的衣襟,连续往地下猛摔,贾似道终于死于厕所之中,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

【评议】

贾似道无德、无功、无才却能专权两朝,实在是一件十分怪诞的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既然十分重视人才,甚至求贤若渴,为什么贾似道这样的人却能专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统治者爱才,是为了自己的一家之天下;统治者不爱才,往往是为了贪图享乐。当然,其中的情况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由君主一人的好恶来选拔人才,所选之人可能是人才,也可能是庸才,甚至可能是大奸之人。因此,在君主集权的体制下,重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所选之人,很可能是十恶不赦之奸徒,选拔者坠于其奸计之中,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能觉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比比皆是的。

这一人专权的“责任制”,真是可靠到了极点,也不可靠到了极点。其可靠在于一切由皇帝负责,其不可靠在于他一旦失误,就全盘皆输,而最后他也负不了这一责任。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恐怕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