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独生子女
8052200000011

第11章 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有人说,健康就像“1”,而事业、家庭、财富都是这个“1”后面的“0”,如果没有“1”,后面有再多的“0”,总价值也始终是零。但是,人们在追求更多的“0”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最前面的“1”。父母是不是也会因为注重孩子的学业,而忽略孩子的健康呢?作为父母,应该首先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平和的心态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学习好身体也要好——不逼孩子苦读,给他放松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是每个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像成年人有工作任务一样。但是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就是想努力“革命”,也力不从心啊!

现今社会,只要孩子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父母更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孩子有个小病小灾时,父母也会着急上火,但是着急的原因是耽误了学习。这样看来,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身体没有发出问题警报之前,还是认为孩子的学习状况比身体状况更加重要,所以,父母不会太在乎孩子的身体是“豆芽菜”还是“土豆”,只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孩子的身体出现了状况,父母才会意识到,身体好是学习好的基础。

小蓓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的女孩。初中一、二年级时,父母并未给她太大的学习压力,她每天早晨5:00起床,晚上10:30睡觉,学习没有觉得很累,成绩还不错,最好时,考过全年级第18名。

但是初三时,父母希望她能考取省重点高中,于是就要求她晚上学到11:00.到了下半学期时,父母希望她能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学习。一次,小蓓的测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就找她谈话,并且要求她每天都大声喊一次“我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以示对自己的激励。

从此,小蓓开始觉得自己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学习的。在这种学习节奏下,小蓓发现自己变笨了,做题的时候脑子没以前转得快了,还经常头晕、头痛,晚上也睡不着,每天都昏昏沉沉的。而且,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看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得不带她去医院。医生说小蓓是劳累过度,并开了很多治失眠的、补脑的、恢复体力的药。小蓓在家休息了3天之后,父母看她身体有所好转,就开始要求她看书学习。但是,小蓓总是感觉特别累,老是头疼,根本学不进去。小蓓的成绩逐渐退步,在退到全年级第180名的时候,小蓓终于崩溃了,她再也不想学习了。

回到家,她对父母大吼:“如果你们再逼我学习,我就自杀。”父母见状,也只能无奈叹息。彻底放松后的小蓓,根本不想考学,最后只勉强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近年来,很多孩因学习压力大而导致身体出现状况的例子很多,甚至有的孩子猝死在课堂上。这的确应该引起所有逼孩子苦读的父母反思,当孩子被逼到跳楼、精神分裂、失去生命的时候,那分数又算得上什么呢?

所以,父母不要等到孩子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明白孩子的健康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建议一: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如果父母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或者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的话,很难做到不逼着孩子苦读。而卷面上的那几个阿拉伯数字真的值得孩子去拼命吗?学习成绩是对孩子以前学习结果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让孩子查漏补缺,不断进步。然而,当很多父母面对这份总结的时候,情绪的起落令人震惊,这就是在把孩子推进苦读的漩涡。

而考试成绩真的能够衡量出一个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吗?未必。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指出,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都兼有八种智能,又突出某个智能。而我们的考试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等为主,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强的孩子当然就占优势。

另外,是不是考试成绩好,将来就一定是人才呢?美国曾评出“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在此次评选中,没有一项发明是出自中国人之手。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中国学子虽然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学校的应试教育已经逼得学生不得不苦读了,父母就尽量不要再给孩子压力了。

建议二:让厌学的孩子歇歇吧

德尼·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是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他上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常常是老师夸奖、同学赞叹的对象,父母也对他充满了很大的期望。但有一天,狄德罗忽然对父亲说:“我不想上学了。”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看了他一眼,平静地说:“那好,到工场去吧,以后就当个制刀匠。”

此后,狄德罗离开了校园,到父亲的工场里当了一名工人。可是,狄德罗接连几天为制作一把柳叶刀忙得团团转,还是毫无结果,父亲一声不吭。狄德罗糟蹋了材料,损坏了工具,但是父亲装做什么也没有看见。第五天快过去的时候,父亲心平气和地问道:“怎么,干不了吗?”狄德罗不说话。第二天清早,狄德罗收拾好自己的课本,急匆匆地上学去了。

当然,不是让父母像狄德罗的父亲一样,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就让他去打工。而是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不要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因为父母的固执很有可能把孩子推向身心崩溃的边缘。

当孩子不想学习的时候,持续的厌烦心会导致孩子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加上外界的逼迫,心里一着急一上火,生病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当孩子厌学的时候,父母不妨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一下。父母要支持孩子暂时放慢学习进度,同意他干自己想干的事,或带他出去玩玩,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尽快摆脱厌学情绪,并以健康的身心重新开始学习生活。

建议三:利用课外班让孩子休息

现今社会,参加课外班和兴趣班似乎已成为孩子必须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寒暑假时,父母更是想着利用课外班来帮自己“照看”孩子,其实,孩子是否参加课外班,参加什么课外班,完全是看孩子自身的喜好和需要。如果孩子对课外班的课程并不感兴趣,父母让孩子强行参加,父母费钱费力不说,还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

如果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报课外班,可以选择一些游泳、轮滑、绘画、音乐等与学校学习无关的,而且还能为学习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的课程。当然,在选择这种课外班的时候,一定要亲自考察课外班的环境,还要和负责的老师聊聊天,看看这些兴趣班是以培养兴趣为主,还是以提高技能为主。如果是培养兴趣的班,父母可以帮孩子报名,因为以培养兴趣为主的班教学过程比较轻松,孩子不会感到劳累和烦躁;而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课外班会让孩子很辛苦,那就达不到利用课外班使孩子放松的目的了。

另外,父母最好不要选择那些连续十几天、每天都有课程的课外班,这种连续的参与很难让孩子有轻松感。所以,父母最好在假期为孩子选择一周1~2次的兴趣班,让孩子真正把它当成学习之外的调剂。

早睡早起身体好——教孩子生活作息有规律,把握时间

睡眠是任何一种动物的本能活动。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全身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心跳、呼吸、排泄等活动减少。这时,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每个人都是通过睡眠休养生息、补充能量的,好的睡眠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精神充足、体力充沛、身体健康。而高质量的睡眠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保障,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而言,早睡早起的作息规律和高质量的睡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为什么早睡早起才能身体好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开始了劳作的一天,当太阳下山之后,人们应该进入休息状态,人的作息原本就应该以太阳的运转规律为标准,这是自然之道。所以,孩子的作息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上初二的张健终于等到了放暑假,这下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从暑假的第一天开始,张健就想好了要给瞌睡报个仇,一定要把上学时缺的觉补回来。头几天,张健只是晚起,但是由于白天睡的时间较多,晚上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困了。于是,以前熬夜学习的张健开始熬夜玩游戏,一般要玩到凌晨2:00点才睡觉。

父母劝说过多次,张健都说:“放暑假了,你们就让我放松放松吧!”由于张健早上不起床,一般早饭都省了,直接吃中午饭。一个月过去了,张健不但没有利用假期养胖一些,反而瘦了几斤,精神也不好,而且鼻炎也犯了。

父母看这样不行,劝说又不听,于是就在张健同意的情况下,给他报了一个为期一星期、以环保为主题的夏令营。这样,张健就不会肆意晚睡晚起了,同时,父亲还送给他一本关于中医养生的书籍,帮助他了解睡眠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特别容易在假期的时候打乱作息规律,这往往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如果睡眠时间长期不能保证,或者睡眠质量不好,都会影响大脑的休息,从而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这还不算什么,对于长身体的孩子而言,睡眠不足会大大影响身体的发育。

人体中有一种生长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肌肉新陈代谢,恢复体力,促使骨骼生长,而这种激素的分泌呈现“夜多昼少”的规律,深夜1:00到凌晨5:00之间释放的生长激素差不多是白天的3倍。所以,孩子要想发育好,长得高,睡眠必须充足。

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作息有规律呢?

建议一:让孩子明白睡眠与健康的关系

很多孩子之所以晚睡晚起,就是不知道睡眠不充足、作息不规律的坏处。父母要想办法让孩子了解关于养生的道理,正如,张健的父亲就送给儿子一本相关书籍,孩子会通过书本了解自己的身体,并明白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睡眠质量是决定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而说起睡眠质量,就一定要提到睡眠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天的21:00到次日凌晨5:00是有效睡眠时间,特别是23:00到次日凌晨3:00是最重要的睡眠时间,如果孩子在这个时间进入睡眠状态,就是拥有了高质量的睡眠。睡眠质量高,身体自然好。因为夜间的不同时段,人体不同的脏器会进入排毒和维护期。比如,子时(23:00~1:00)是胆经开始运行的时候,如果这个时段还没有睡着,就会大伤胆气,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而且,胆气支持的是中枢神经,胆气受伤的人容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时间一长,还容易得胆结石。而丑时(1:00~3:00)肝经最旺,丑时还不睡觉,肝脏的排毒功能就无法正常运行,时间一长,就容易得各类肝病。很多人肝不太好,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丑时不睡觉造成的。

可以说,子时和丑时是最重要的睡眠时间,这个时段不是只有肝和胆在排毒,而是肝胆会影响胃、脾、肺、肾的新陈代谢。那么,大部分人都不会躺倒就睡着,即使睡着了也不会是深度睡眠。所以,为了保证23:00就达到睡眠状态,在22:00左右就应该做睡觉准备了。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所以,当孩子了解了睡眠与健康的关系,就不会轻易熬夜了。

建议二:让孩子知道晚起的危害

从医学角度讲,人应该在寅时(3:00~5:00)肺经运行最旺盛的时候起床。当然,孩子在6:00左右起床就可以了。因为此时太阳开始升起,阳气开始舒张,孩子在这个时候起床,不但有助于养肺,而且还能够吸收太阳给人体供应的能量,使人一天精力充沛。

早晨5:00~7:00是人体大肠经运行最旺的时候,此时,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如果这个阶段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就无法完成排浊工作,从而使浊物停留在体内形成毒素。而早晨7:00~9:00人体胃经运行最旺,应该是吃早点的时候,如果7:00之后还不起床,胃酸会严重腐蚀胃黏膜,长期下来会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没有按时起床,就无法按时排浊,更无法按时吃早餐,一系列的“不按时”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所以,人只有按着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生活,身体才能保持正常运转。

建议三:父母要有早睡早起的习惯

很多孩子没有养成早睡早起习惯的原因,是受父母作息时间的影响。如果父母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开始准备睡觉,孩子受这种气氛的影响也会感到倦意,而父母如果深夜还开着灯,电视声音还很大,孩子也不会在意睡觉时间,晚睡晚起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王晗的父母很注重养生,很少在23:00之后睡觉,一般22:00就开始为睡觉做准备了。父母不但以身作则,还把养生意识不断地灌输给王晗。

所以,王晗放学回家,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写作业,她很少因作业写得太迟而改变作息时间。如果有一些阅读作业,她一般会在早晨完成。由于晚上早睡的原因,王晗一般在早晨5:00多就没有睡意了,所以会起来读读课文。

王晗因为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总是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很强,效率很高,成绩也非常突出。

如果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并且深知熬夜的坏处的话,那么即使遇到假期,或者独自生活时,都会把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不会因为离开父母而没有约束地放纵。

建议四:给孩子营造好的睡眠环境

一般21:00之后,全家人就要进入睡觉准备阶段了,要关闭所有的大灯,电视的声音要放小,不要再做剧烈运动,或看暴力刺激的电视或听摇滚音乐。21:00之后全家人尽量保持安静,才能迎接即将到来的睡眠。

另外,父母要保证孩子在睡觉之前没有什么精神压力,也就是说,不要让孩子带着问题入睡,这样,孩子会因思考问题而无法入睡。所以,在睡眠时间到来之前,父母要打开孩子的心结,让孩子轻轻松松地睡觉。

与此同时,孩子睡觉的房间要保持空气通畅,枕头高度和软硬度要适宜,被子也不可过厚或过薄。精神的放松和睡眠环境的舒适,会使孩子尽快进入梦乡。

合理饮食很重要——让孩子多从饮食中汲取营养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合理的饮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病是吃出来的,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更需要均衡的营养。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抵抗力,就一定要在为孩子准备的一日三餐上下一番功夫,让孩子能够在饮食中汲取充分而均衡的营养。

孟佳今年8岁,小小年纪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她的体重比以前增加了,而且还来了例假,女性特征也逐渐明显起来。妈妈觉得不对劲,就带孟佳去了医院。结果,医生诊断为“儿童性早熟”。这种病症一般是由于营养过剩、滥用保健品、吃含雌激素的食物导致的。

原来,孟佳是早产儿,妈妈为了弥补她的“先天不足”,就想方设法给她补充营养。所以,妈妈每顿饭都要给孟佳准备肉食,而且孟佳喜欢吃什么,妈妈就给她买什么,还经常带她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没想到,妈妈的“精心照料”却让孩子吃出了一身的毛病。

孟佳的妈妈认为肉有营养,于是就给孩子吃大量肉食。这种观念对吗?现代医学证明,很多现代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追其根源都是食肉过度引起的。而且,现今的肉类污染都很严重,吃太多对身体有害无益。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正确的饮食观念,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拿孩子的健康“做实验”。父母要给孩子合理安排饮食,多让孩子吃蔬菜、水果和粗粮。那么,父母该如何改善孩子的一日三餐呢?

建议一: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

食物的品种可谓是纷繁多样,父母要学会合理搭配饮食,这样孩子才能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食物的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副搭配:一般情况下,一顿饭中不可能只有主食或副食,但是,孩子有可能只吃菜,不吃饭,或者吃饭多,吃菜少。那么,父母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主食和副食统统都吃到。

粗细搭配:细粮是指加工后的成品粮,比如面粉与大米,细粮虽然口感好,但是加工的时候去掉了一些含有B族维生素、钙、铁、锌和膳食纤维的外皮。所以,孩子如果仅仅吃细粮的话,这些维生素就无法摄取。因此,父母要常常为孩子准备小米、紫米、黄豆、绿豆、山药、红薯等粗粮,使饮食的营养更加均衡。

干湿搭配:有的家庭不太喝汤、粥等,餐桌上的菜都是干巴巴的。一餐内如果有湿有干,则是非常利于消化的。

色彩搭配:蔬菜有“红、黄、绿、紫、白、黑”不同的颜色,色彩各异的蔬菜里含有不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父母在准备一餐饭的时候,蔬菜的色彩最好多样一些。色彩鲜艳,营养丰富。

另外,根状菜和叶状菜也要互相搭配,比如,土豆、红薯、山药都属于根状菜,而油菜、生菜、油麦菜等都是叶状菜。一餐饭中最好有根有叶,孩子吃起来也有滋有味。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了解哪些菜不宜互相搭配,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

建议二:提高对早餐的重视度

很多父母不太重视早餐,觉得早上随便吃点就可以了,中午回来再好好吃。其实,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俗话说:“早餐吃得要像皇帝一样,午餐吃得要像平民一样,晚餐吃得要像乞丐一样。”但是,由于早上起来到上班上学的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很多父母让孩子在外面随便买点早餐吃。有的孩子干脆不吃早饭,把钱省下来买零食,有的孩子总是忘记吃早餐,有的孩子随便买点吃……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最好能在家为孩子做早餐。

李梅上小学时,学校每天都供应早餐。上初中后,因为李梅的父母没有为她做早餐的习惯,所以她都是在外面买早餐吃,有时上学迟了,就干脆不吃了,有时不知吃什么,就买个干方便面啃一啃。李梅一直很瘦,一次体检中,医生建议她补充营养。她告诉父母后,父母并未在意。李梅比起其他同龄女孩来说发育较晚。

李梅成年后才知道,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才明白自己矮、女性特征不明显的原因。但此时,李梅已经错过了成长期,只能把这种教训告诉他人以供借鉴了。

父母一定不要等到错过孩子的成长发育期,才明白早餐对孩子的重要性。有的父母认为,牛奶和鸡蛋是理想的早餐,其实不然,早餐中一定要有谷类食物,谷物为人体摄入热量,而热量低会导致血糖下降,会使孩子感到疲倦,大脑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理想的早餐包括四部分:谷类 植物性蛋白(或鸡蛋) 奶类 蔬菜水果。只要孩子的早餐吃得合理、科学,他不但不会感到困乏,而且会能量充足、精力旺盛。

建议三:让孩子少吃肉,多吃菜

现今社会,因为人们对肉食的需求量增大,为了缩短供应周期,很多养殖场不会等到动物自然长成再屠宰,而是通过给动物打激素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将其“催”大,以便尽早出售。而这些动物体内的激素有很大一部分被食肉者吸收,于是,引发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病。

因此,父母为家庭提供的肉类应尽量选择有保障的。即使如此,家庭中一天的肉类饮食也不要过多。另外,妈妈要减少带孩子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次数。

与此同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质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功能。蔬菜和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能平衡血液中的酸碱值,也是孩子身体所需营养素的重要来源。

任何一个时代,都没听说过吃蔬菜吃出一身病的,但过度食肉一定会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患。等到量变积累成质变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强行改变饮食习惯来找回健康了。与其如此,父母不如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多吃蔬菜及水果的习惯。

建议四:少让孩子吃零食、喝碳酸饮料

大部分零食对身体都没有什么好处,口味越重的零食越受孩子欢迎,但是对身体的损害也越大。比如,薯片。各国专家都确定薯片中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丙烯酰胺。

另外,可乐也备受孩子欢迎。可乐里含有咖啡因,长期饮用会导致骨头里的钙流失,从而造成缺钙和抽筋。另外,可乐属于酸性饮品,对肠胃有很大损害,影响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

很多女孩都喜欢吃甜点、奶油蛋糕和西饼。而这些食物里大都含有氢化植物油、乳马林和人造奶油。这种奶油闻起来很香,但是比真正的奶油要毒上好几百倍,而且在自然情况下,人体是无法消化这种油脂的。一吃下去马上对肝脏产生伤害,而且还会破坏人体细胞膜,很多女孩脸上长痘就是吃这些西点的结果。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零食、碳酸饮料无法一一列出。父母一定不要让孩子养成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的习惯,不然,对孩子的身体肯定没有好处。

常去大自然中走一走——与孩子一起放松心情,开阔心胸

冰心老人曾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野花是大自然的物种,人类何尝不是?野花不需要过度地呵护,只要有一点阳光、土壤和雨露就能茁壮地成长,而孩子何尝不想亲近自然中的土壤和阳光?

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自然,也特别需要亲近自然,因为孩子在自然中不会受钢筋水泥的约束,亲近自然可以让他心情舒畅,他更可以在自然中探寻奥秘,享受人生。

杨晓上初中1年级,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利用周末带她去大自然中走走。一次,杨晓看到电视上有大草原的场景时,不禁说了一句:“如果能在草地上打个滚就好了!”父亲这才觉得孩子需要和自然接触。

于是,父亲就开始为下个假期做出行计划,虽然暂时去不了草原,但是他打算带着杨晓去郊区玩玩。当父亲把这个计划告诉杨晓的时候,杨晓高兴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无法用语言描述。出行的前一天晚上,杨晓激动得难以入睡,但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和父母出发了。

当父母看到杨晓身处大自然中的快乐时,更觉得以后要多带孩子出来玩玩,不能让城市里的钢筋水泥阻隔了孩子亲近自然。

大自然不但可以缓解孩子在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还为孩子提供了天然的活动场所,孩子在自然中玩耍、追逐、跑跳、打闹的时候,不但感受了嬉戏的快乐,还锻炼了身体。所以,大自然带给孩子的是身心的同时放松。

那么,就请父母从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吧!

建议一:和孩子一起欣赏自然

父母带孩子出游的时候,应尽量让活动变得有趣、有意义,而不是让孩子感到出来也是一样乏味。所以,父母在出行之前应该了解一些前往地点的历史文化,以便一边和孩子游玩,一边给孩子讲解,这样出游才会变得有趣。

嘉宁的爸爸是一位美术老师,年轻时经常独自背着行囊去徒步旅行,所以有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对自然的鉴赏能力。不仅如此,爸爸对中国的历史地理非常了解,而且酷爱中国文学。

因为爸爸特别喜欢和自然接触,所以嘉宁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很多。每次出游,爸爸都会引导嘉宁欣赏自然中的万物,让他感受自然中色彩的美妙,感受山河大地的壮阔。而且,爸爸还会给他讲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和有关山河大地的典故传说。所以,嘉宁把和爸爸出游当做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常常和自然接触的嘉宁不仅心胸开阔,而且身体强健,耐力和毅力都比同龄人强。他自己也认为自然让他成长了不少。

原本就喜欢自然的孩子如果还懂得欣赏自然,那么他一定会通过自然学到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而孩子的这种欣赏自然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父母培养的。所以,父母自己应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这样才有欣赏自然的能力,父母懂得欣赏,自然就会引导孩子了。

建议二:让孩子在自然中自由探寻

走进大自然,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此,父母不要搞得太严肃,也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除了让孩子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之外,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让孩子尽量放松地去探索自然。而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觉得很扫兴,放松心情的目的没达到,反而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周末,父母带着悦悦和她的几个同学一起到森林公园玩。妈妈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出门前就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悦悦要听话。出去的孩子就像放飞的小鸟,哪里都想看看,都想玩一下。期间,妈妈拒绝了悦悦的好几个游玩请求,理由都是孩子多,大人看不过来,为保证大家的安全,所以不要玩得太过火。

终于,大家选定了一片草坪休息,当悦悦提议去湖边玩耍的时候,妈妈说:“我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等一会儿我们跟你们一起去!”

悦悦撅着小嘴说:“什么都不放心,真没劲!”

因为悦悦当着同学的面反对了妈妈,妈妈也没好气地教训了悦悦几句,结果搞得大家都闷闷不乐,最后一起无趣地回家了。

父母带孩子出游时,虽然要给孩子讲一些安全常识,但是也没必要搞得紧张兮兮。在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前,给孩子强调一下安全的重要性,让孩子在尽量安全的范围内去探索自然,感受自然。父母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成为孩子的玩伴,而不是保镖。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父母的管束而觉得不自在。

建议三:把大自然当做天然的运动场

父母和孩子完全可以把大自然看做天然的运动场,更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骑自行车远足就是一项不错的运动,或者干脆徒步出游,这样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力,使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除此之外,山河大地更是为孩子提供了登山、游泳、溜冰、划船等场所,孩子可以尽情利用。即使在没有山和水的地方,也可以利用天然运动场来进行打球、玩飞碟、赛车等运动。

宋静家所在的小区是一座山开辟成的居住区,小区的房屋都是依山而建的,从山脚到山顶有很多供行人走路的台阶。每天晚饭后,全家人都会一起在小区内爬山,并且一边爬山,一边眺望远处,一同感叹这座城市的美丽。当大家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洗完澡后都有一种畅快感。每天晚饭后的爬山时光,成为全家人最向往的时刻。

在自然中运动,不但能呼吸新鲜空气,而且还有助于放松心情,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美景,何乐而不为呢?

建议四:让孩子亲眼看到图片中的山水

父母除了周末带孩子去周围的郊区、农村感受自然之外,还应该利用长的假期带孩子去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关于前往的地点,父母可以选择孩子熟悉的、了解的、听说过的地方。比如,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关于泰山的文章,文中描写了作者登泰山的感受和欣赏泰山的心情。孩子学完这节课之后,都会对泰山有一种向往,父母完全可以利用一个比较长的假期带孩子去真正感受泰山,感受自然。

小俊无意中从网页上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油菜花,原来,图片是一位7月份去青海湖游玩的网友提供的,并描写了他游玩的经历。小俊一直对藏传佛教里的唐卡比较感兴趣,一直想有机会去唐卡的聚集地青海看一看。当小俊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商量后决定一起前往。

当全家人近距离地领略青海的广博时,都被大自然的博大所震撼;当小俊近距离地看到唐卡的制作过程时,对中国的民间艺术生起了敬佩之心。

此次出行,让一直在南方长大的小俊终于感受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体会到了祖国山河大地的与众不同。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子只有出去走走,才能开阔眼界,放松心情。所以,父母不妨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亲眼看看图片中的美景,让孩子亲身体会大自然的伟大与美妙。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找回童心,在游戏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因为玩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认知方式和娱乐方式,玩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其意义犹如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创造的种子和幸福的种子。”每个孩子都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做游戏。游戏不但给孩子带来愉悦,在很大程度上,还促进了孩子的成长。

对于独生子女而言,他更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游戏伙伴,因为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能和父母一起感受亲情,感受幸福。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父亲认为,游戏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常常和安徒生一起做游戏。

有一次,父亲和安徒生用一块木头做了几个木偶。木偶做好后,他让安徒生从母亲那里找来些碎布,给做好的木偶穿上了衣服。等木偶们一个一个地都有模有样了,父亲说:“咱们现在有演员、有舞台、有幕布,可以演戏喽!”

父亲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名为《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准备和安徒生演戏。为了让儿子进入角色,父亲让安徒生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安徒生把戏中的对白背得滚瓜烂热。父子俩演得很投入,惹得家人、街坊邻居都捧腹大笑。

从那以后,安徒生就迷上了木偶游戏。经常拉着父亲一起“演戏”,为了演好戏,他还坚持多看书,记对白,在游戏中受益匪浅。

木偶游戏无形中培养了安徒生的读书兴趣,锻炼了他的记忆能力。不仅如此,在与父亲共同的游戏中,安徒生的认识能力、知觉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发展。

孩子游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模仿性游戏,如过家家、学医生看病、学老师讲课、学导购卖货等,这些游戏可以增强孩子对社会情景的熟悉程度,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智力游戏,如玩纸牌、拼图、五子棋、象棋等,这些游戏有利于孩子智力、记忆力的发展;第三,体育游戏,如赛跑、羽毛球、兵乓球等,这些游戏有助于孩子协调全身动作,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此,游戏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趣味,更为孩子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提升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而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在家庭中就无法一个人做游戏,如果父母能参与进来的话,孩子很容易借助游戏获得知识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陪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与孩子做更好的互动呢?

建议一:把握和孩子做游戏的“度”

在与孩子的游戏中,父母要成为富有童心,而且尊重孩子的游戏伙伴。父母要知道,做游戏不是上课,不要高高在上地对孩子指手画脚。当然,也不要委曲求全地让孩子耀武扬威。父母和孩子彼此都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玩游戏,特别要注意游戏中的语言。

一天,涛涛和妈妈一起玩五子棋。前几盘,妈妈占了上风,看到涛涛输的样子,就一边开玩笑,一边说:“真笨,一盘都赢不了,智商有点问题。”

涛涛记住了妈妈的话,一会儿就反败为胜,连胜三盘之后,涛涛也笑话起妈妈:“现在是谁笨啊!三次都翻不了身,不是智商有问题,就是情商有问题。”

妈妈听涛涛这样说自己,有点生气地说:“怎么能这样说妈妈?”涛涛理直气壮地说:“我输的时候,你不也是这样说我吗?”一气之下,妈妈退出了游戏。

后来,爸爸当了和事佬,妈妈和涛涛才和好如初。

父母在与孩子的游戏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把游戏当成上课,借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反感;另一种是父母和孩子都过于放松,冲破了互相尊重的界限,使孩子没大没小,父母最后受不了而生气。所以,在与孩子的游戏中,父母保持童心很重要,但不能因为输赢而说一些挖苦、讽刺孩子的话,否则,孩子也会用同样的语言对付自己。

建议二:通过游戏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游戏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平台,父母要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孩子发挥,并提升能力。父母为孩子安排的游戏首先要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能从成年人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的接受程度。如果游戏难度过大,孩子玩着玩着就会失去信心,不愿继续玩下去;如果游戏过于简单,孩子也会失去玩耍的兴趣。

爸爸为了锻炼小博的耐力,特别设计了一个名叫“不许动”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参与者要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每次,全家人都要参加,而且妈妈有几次会故意输给小博,增强小博的自信心。

玩过几次之后,小博就觉得没意思了。爸爸知道是参与的人太少,没有互相对比的乐趣。所以,爸爸就把这个游戏安排在周末回小博奶奶家时玩,有了爷爷奶奶的参与,小博每次都会玩得不亦乐乎。时间一长,小博的确比以前能坐得住,耐力和定力也增长了不少。

很多游戏都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语言、记忆、智能等各方面的能力。只要父母用心找到适合孩子的游戏,并且想办法让孩子保持兴趣,时间长了,孩子一定能在游戏中获益。

建议三:和孩子玩情景角色游戏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需要,与孩子玩情景角色游戏。年幼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满足对成年人生活的向往,锻炼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年长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进一步地成长。

已经读6年级的左昊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而且在语文学习中特别不喜欢记忆文学常识类的题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利用周末的晚上,让左昊作为老师给当做学生的父母讲解有关文学常识类的题目,还要出考题让父母作答。

左昊一开始觉得挺有意思,真正参与进去之后才发现当老师不容易,但是面对“学生”渴望的眼神,不得不硬着头皮“教课”。一段时间下来,左昊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而且还特别能体会老师的辛劳。通过这个游戏,左昊的确成长了不少,父母也深感欣慰。

在情节角色游戏中,孩子会模仿成年人的动作和语言,也会明白角色间的相互关系,逐渐理解成年人活动的含义。这样,孩子不但能对父母长辈心存恭敬,还切实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与人相处能力。

建议四:父亲多与孩子玩摸爬滚打的游戏

一般家庭中,母亲虽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多,但很容易在照顾孩子和家庭之后,没有精力再与孩子做游戏。尽管如此,母亲和孩子之间不缺乏亲切感。而父亲如果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话,在孩子心中就会只有威信,而少有亲切。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玩游戏是需要伙伴的,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亲是最有魅力的游戏伙伴。”因此,父亲可以抽空跟孩子做游戏,比如:摸爬滚打、你追我赶等肢体性的游戏,这会唤起孩子的兴奋,使孩子在游戏中情绪高涨,加深和父亲的感情。而且,如果父亲能和孩子一起玩体育竞技类的游戏,孩子会把父亲的毅力、耐力、爆发力都吸收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