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独生子女
8052200000002

第2章 孩子,你怎么了?

上篇 独生子女的现状

今天这个时代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什么会如此重视?这还得从独生子女的现状开始说起。面对独生子女,很多人都很困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你怎么了?”是啊,独生子女怎么了?他们有“强悍”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优势”的一面。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独生子女现状。

当您兴高采烈地“晋升”为父母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教育子女的明确规划?是否掌握了把孩子培养成才的法宝?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唯一的宝贝以后很有可能不受您的管教,还会把您气个半死。不但如此,他一身的坏习惯还会让他处处碰壁,而您也爱莫能助。这样的结果,今天的很多父母正在遭遇!

我的孩子,我管不了——独生子女成了问题人群?

今天,独生子女似乎成了叛逆、不听话、任性的代名词,似乎不受父母的管束才是名副其实的独生子女。其实,孩子受不受父母管束,与他是不是独生子女没有最直接的关系。有些家庭,儿女成群,但个个不听话;有的家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孩子却非常懂事。

当然,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年代,儿女成群的家庭几乎看不到了,所以,独生子女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所展现出来的任何问题,都莫名其妙地与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联系在了一起。

王林今年上初中2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妈妈为他请了3位家教老师,分别补习数学、英语和语文。妈妈一心想着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上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所以,王林的课余时间基本不受自己支配。在上初二之前,王林还比较听妈妈的话,虽然想多玩一会儿,但是,如果妈妈不允许,也就算了。后来,王林迷恋上了去网吧上网,经常放学后会晚回来1小时,妈妈逼问多了,他就直接说:“我去网吧了!”

妈妈为了不让他常常出入网吧,就给家里的电脑安装了网线,想着孩子在家上网,总比在网吧强。但是,这不但没有约束住王林,王林还变本加厉地夜不归宿。而且,妈妈越是管他,他就越是不回家,后来,还偷偷地拿父母的钱出去玩……面对王林的状况,妈妈无奈地感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管住这个孩子了。

王林只是同类独生子女的代表,他们表现为学习成绩差,经常出入网吧,与父母关系紧张,根本不受父母管束。而有的孩子表面上安心学习,不和父母对着干,但自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随心所欲,突然有一天干出的事情简直会让父母无法接受,比如:早恋导致的怀孕、堕胎、私奔……是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成了问题人群?还是社会大环境引发孩子们一个个地成为了问题少年?还是父母的教养模式把孩子引入了成长误区?

也许,父母只有弄清楚出现问题的原因,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管不住孩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时候乖巧可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呢?

原因一:父母太“孝顺”孩子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没有独生子女的概念,很少有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人丁兴旺”是老人们常说的话。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于是,第一批独生子女诞生了。父母怀抱着这一生唯一的一个孩子当然是爱不释手,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寄托、唯一的希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独生子女不知道有多贵重,他的价值完全因为“少”而体现出来。从此,父母不由自主地就给了孩子如同皇帝一样的特权,深怕他有个三长两短,因为,他就是父母的“命根子”啊!

晓冰的母亲一位医生,特别注重对孩子身体的保养,但是越保养,晓冰的身体越虚弱;越虚弱,父母就越怜爱他。晓冰上小学后,只要稍微有点感冒,母亲就向老师请假。平时,父母就为晓冰端水端饭的,生病时更是伺候得妥妥当当。而且,家里的好吃的、好喝的都给晓冰留着,晓冰要是没吃够,谁都别想先吃。

随着晓冰的长大,父母并没有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因为父母认为:孩子身体不好,只要孩子平安健康,我们别无所求。即使晓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虚弱,父母还是像孝顺老人一样,孝顺着他。他学习时,爸爸给他倒好洗脚水,妈妈为他煮夜宵……即便如此,晓冰却对父母越来越无礼,总是使唤父母,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呵斥起来。显然,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交换了。

您从这个例子中是不是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独生子女因为太金贵而拥有了一个空前的特权——“被孝顺”。父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原本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个爱如果过度了,或者没有原则了,就变成了溺爱,就变成了无条件的服从。

如果孩子习惯接受父母给予的溺爱,一旦父母开始管教孩子,孩子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于是,他就会用“不听话、不服从”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应。如果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适应,孩子就会开始和父母对着干。这就是父母管不住孩子的根本原因。

原因二:父母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当父母们感叹“我的孩子,我管不了”的时候,这其中的“管”一定包含了对孩子的经济约束。第一批独生子女刚刚出生,就遇到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春天。于是,独生子女们一天天长大,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商店的数量不但增多了,规模也扩大了,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别说孩子,连成年人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

上初中2年级的刘磊从小花钱就大手大脚,有什么物质要求,母亲都尽量满足他。可是,随着他年龄的增大,“胃口”似乎也大了起来,想购买的衣服、鞋袜都是名牌。父母也逐渐觉得这个孩子实在是太能花钱了,于是决定约束一下他。

当父母提出缩减刘磊的零花钱时,刘磊表现出异常的愤怒,然后给父母列举很多地方是如何需要钱,还告诉父母说:“你们都是社会上混的人,不知道钱的重要啊?”父母被刘磊噎得哑口无言。几次这样的碰撞下来,父母只有无奈地表示:随他去吧!

父母原本是不想再让这唯一的命根子过自己小时候过的苦日子,所以,无论收入多少,只要孩子想买什么,总是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但是,父母越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越不知足,孩子的欲望一再增加,父母的底线一再降低。终于有一天,父母觉得不能再这样了,便出手约束孩子,但是,已经花钱成性的孩子怎么会乖乖听话?而父母为了少和孩子生气,索性不再管了,也就成了所谓的“管不了”。

原因三: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出淤泥而不染

现在的时代,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网络本来带给人们便利,但是,孩子在没有判断力的情况下,容易被网络上的很多东西所诱惑而走进成长的误区;又比如,娱乐业异常繁荣,但是,那个充满霓虹灯的场所暗含着很多肮脏与罪恶;再如,异性之间的交往再也不用受封建思想的禁锢,但是,这种过度的开放已经大大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任何是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是“阳光”与“阴暗”并存的,而孩子对于他所没有接触过的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想了解、想尝试。

然而,面对阴暗的东西时,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许……否则……”父母一再“堵”,一再想办法不让孩子了解,但是,孩子越发好奇,想方设法地去“探索”,结果就形成了父母拼命管、孩子拼命不服管的现象。最后,父母又一声长叹:“唉!我的孩子,我管不了啊!”

其实,父母要做的应该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接触网络,但告诉孩子哪些是有损身心健康的,让孩子自己远离;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一些娱乐场所发生的打斗、被骗吸毒、被灌迷药等事件,让孩子自己有所警惕;父母更要让孩子知道如何与异性同学保持有礼有度的交往,不至于小小年龄就被情感伤得体无完肤。

如果父母让孩子了解“淤泥”,并鼓励孩子做一朵莲花,那么,孩子还会那么难管吗?

父母的“头变大了”,孩子也“很无辜”——头疼的父母和郁闷的孩子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都有这样的感受:管教孩子时,孩子不但不服管,还能说出一大推理由来表示自己的无辜。孩子说得父母无言以对,但是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又心知肚明,继续管教吧,怕被孩子的“无辜”限制住了,不管吧,觉得不是当父母应该做的,怎么琢磨,怎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怎么教育孩子就这么让人头疼呢?

是不是现今的孩子书读多了,特别会讲理,总有一箩筐的理由等着前来管教自己的父母?是不是现在的孩子思想过于独立,总把父母的管当成多余的?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没良心,总把父母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2010年8月4日上午,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家庭发生了16岁男孩跳楼死亡的惨剧,说起原因,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这天早上,男孩的父母和往常一样一大清早就起床了,他们烧好了早饭叫孩子起床,可是由于是暑假期间,男孩想赖赖床。一开始,父母叫了他几声,他没有起来,父母也没在意。可是,等到吃过早饭了,男孩还是没有起床的意思,父亲便走进卧室,并拉了他几下,但他在床上一动也不动。

父亲一边劝说,一边拉他,但是,他还是不起床。最后,终于失去耐心的父亲,打了他几下。没想到,他飞速起身,冲到窗口,大叫一声,从14楼跳了下去。父母当时就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当他们回过神来拨打120急救电话时,为时已晚。

据了解,男孩和父母平时的关系并没有特别紧张,而且,父母也很重视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不会用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就这么一个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家庭,突然就因为起床事件使孩子有了轻生的举动。孩子当时肯定想:“我放假睡懒觉,有什么不对?”父亲可能也会想:“睡懒觉不是什么好习惯,赶快起来!”结果,备感无辜的孩子就突然这么跳下去了,留下的是父母无尽的泪水。

当然,这个男孩的事件实在是太特殊了,但是它反映出孩子会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无辜。当父母埋怨孩子没有做家务的意识时,孩子会无辜地说:“你不知道我作业都写不完吗?哪有时间做家务?”当父母责怪孩子花钱太多时,孩子会无辜地说:“你不知道物价在涨吗?什么都贵起来了,我的零花钱也该涨了吧!”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不满时,孩子却无辜地说:“我学习不好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当父母质问孩子是不是早恋时,孩子无辜地告诉父母:“现在哪个学生不谈恋爱?你别老土了!”面对理直气壮的孩子,父母是不是真的老土了?

面对父母的管教,孩子无比郁闷;面对孩子的无辜,父母无比头疼。这到底是怎么了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建议一:少用不好的语气对孩子讲话

其实,现今社会的父母真的是很难做,为了不让孩子觉得无辜,一定要父母改变,哪个时代的父母长辈还不能对孩子说句重话了?是啊,说起家庭教育不是某一个孩子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位父母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没有了家庭教育,也不再会做家庭教育,导致父母不知如何做父母,孩子不知如何做孩子。那么,为了各居其位,各尽其职,还是要从父母先做起,因为孩子是父母塑造出来的。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次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撞,都是起源于父母看不惯孩子的某个行为,紧接着,父母没有用平常的口气告诉孩子该如何做,而是用埋怨、责备、挑剔等带有负面情绪的言辞对孩子讲话。此时,孩子接收到的不仅仅是父母语言的内容,更是父母不满的情绪,也就是这种情绪,使孩子不愿意接受了,所以,就用自己想用的态度回击了父母。于是,开始了一个郁闷、一个头疼的循环。

所以,父母要尽量用正面的语言对孩子讲话,少说“不许”、“不要”、“不能”这种带有否定性的语言,而是直接告诉孩子他应该做的。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撞就会少一些。

建议二,不把孩子的不是都装进“头”里

为什么一想起孩子,父母就觉得头疼?因为一想起孩子,就想到的是孩子的缺点和不是,自然会有不满的情绪。为什么一想起父母,孩子就觉得郁闷?因为父母每天都挑自己的不是,烦都能烦死,还能不郁闷?所以,父母应该用客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妈妈总是看小刚不顺眼,不但学习不好,还懒惰,没有眼色……只要小刚进入妈妈的视线,妈妈就觉得头疼,母子俩动不动就能顶撞起来。妈妈觉得日子难过,小刚也觉得做人没意思。

一次,妈妈被一位懂教育的朋友开导之后,准备了一个“儿子优点记录本”。从此,她每天都仔细观察孩子的进步之处,并记录下来,如果实在发现不了孩子今天的进步,就会把孩子的某个优点记录下来。两个星期之后,妈妈不头疼了,觉得孩子也挺可爱的。不知不觉地,母子俩的紧张关系缓解了很多。

这个例子说明,父母如果总是把孩子的不是放在“头”里,头肯定会疼,因为他人的不是就像垃圾一样,在脑袋里储存时间长了,脑袋怎么会不生病?所以,父母应该学学小刚的母亲,把孩子的优点放进脑子,这样,“头疼病”一定会不治而愈。

建议三:不要突然要求孩子改变

孩子的任何习惯都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长期反复“练习”的结果。但是,任何行为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发生量变的时候,父母往往并没有察觉,而到了质变,父母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要求孩子改变。此时,父母认为,我要是再不帮你改正,就是不负责任;孩子则认为,我一直都这样,你们怎么突然开始要求我?于是,孩子的无辜让父母不知所措。

比如,孩子平时没有洗碗的习惯,当妈妈觉得孩子应该为家庭分担一些时,就说:“吃完饭,把碗洗了,该懂点事了。”孩子一听,要做自己没做惯的事,第一反应是起反抗情绪;如果妈妈说:“今天妈妈有点累,你能不能和我一起洗碗?”母亲先以小技巧引导孩子开始接触这件事,慢慢地培养锻炼,孩子就不会那么抵触。所以,父母不要突然要求孩子改变,这样孩子很难不面露难色,一脸无辜。

建议四:不要逼自己成为“大头爸爸”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的性格比较强势,如果向孩子发出指令后,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服从,父母就一定要让孩子立刻服从。比如,父母让孩子叠被子,如果孩子执意不叠,父母就会说:“不叠,今天就别想按时出门。”有的孩子为了上学不迟到,就顺从了;有的孩子即使不上学,也不叠被子。父母和孩子僵持不下,最后父母使出权威对孩子大声呵斥或大打出手,孩子委屈地嚎啕大哭,或者“奋勇反抗”,父母气得头大了好几倍,最后,孩子不但没叠被子,上学还迟到了。

一般都是父母一定要让不听话的孩子服从才导致这种结果的。孩子觉得父母小题大做,父母觉得自己失去权威。其实,当孩子执意不服从的时候,父母不用逼孩子,又逼自己,逼得谁都下不来台,就暂时不去管他,冷静后再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不然,被逼无奈的孩子要是用极端方式表达不满,那可是两败俱伤啊!

孩子有问题,是后天造就的——独生子女的毛病不是天生的

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霸道、傲慢等问题,是不是在尚未出生时就具备了呢?当婴儿刚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时,医生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很自私,那个孩子很任性,那个孩子很傲慢……都被医生一一看准了吗?还是父母怀抱自己的孩子,就知道这唯一的独苗苗以后一定会给家庭带来很多烦心事?当然不是。刚出生的孩子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孩子天生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但是霸道、自私等问题一定不是天生就有的。

小桐从小就胆大聪明,开朗活泼,妈妈特别疼爱他,从来没有让他干过一点儿活儿,就连他的袜子内裤都是妈妈一手洗干净的。小桐的床铺从来都是妈妈给他整理,吃饭的时候,也是妈妈做好了,一一摆放在桌子上,再唤他吃饭,吃完饭,他也是一擦嘴就走了,从来没有帮忙收拾碗筷的意识,更别说帮着洗碗了。妈妈在这方面从来没有要求过他,大包大揽地为儿子服务着。

就这样,小桐从少年长成了青年。这个青年可以说走到哪里都没有关照力,只顾着自己吃好喝好,而且说话的方式不是要求,就是埋怨,这种性格特点让他失去了很多朋友。又因为他是在大包大揽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做什么事都放不开手脚,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所以事业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小桐为什么走到哪里都没有关照力?因为妈妈没有让他通过锻炼学会察言观色,学会留意别人的需要。或者说,小桐在家庭中不需要察言观色,因为他想要的,妈妈都会心甘情愿地给他准备好,还需要察言观色吗?

而他为什么说话会用要求的语气?因为他一直以为妈妈为他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如果妈妈稍做得不好,就要用要求的语气提醒妈妈的“失职”,久而久之,他就会把这种态度应用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因为他以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像妈妈一样对待他。

所以,他的自私、冷漠、霸道等不良性格,其实都是妈妈一手造就的。因此,父母不要哀怨自己怎么生出一个这样的孩子,更不要成天数落孩子的不是,因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后天造就的。面对自己一手塑造出的“成品”,父母到底该怎么办呢?

建议一:不因孩子的问题而对他失去信心

当孩子很多不尽人意的特性表现出来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无可救药了。如果父母对孩子不报希望的话,孩子就只能这样“定型”了,即便是发展,也只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上初三的王晓晓就是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星期一的早晨,她准备穿校服上学,可是发现校服还在洗衣机里,妈妈根本就忘记给她洗了。于是,她大发雷霆,埋怨妈妈为什么不给她洗干净,妈妈一时也觉得歉疚,就说:“要不,你今天再穿一天,晚上回来给你洗。”但是,晓晓不依不饶。

爸爸看到这个场景,问了晓晓一句:“妈妈是你的保姆吗?你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不操心?”晓晓无言以对,但是依然很气愤地埋怨着妈妈。

逐渐地,晓晓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对妈妈表示不满,妈妈也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越来越让人失望。慢慢地,母女俩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每次妈妈对晓晓的爸爸表达内心的悲伤时,他都会说:“唉!咱就生出个这么不听话的闺女,能怎么办?别报什么希望了。”

父母对孩子不抱希望的表现有:常常数落孩子某一个方面的不是,常常对孩子说一些失去信心的话语,类似“我看你这辈子都改不了了”、“你再也不对你抱任何希望了”等。这些语言其实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容易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而且,有的父母失望至极的时候,逢人就说孩子的不是,以表达自己的不幸。其实,这只能让他人更轻视自己和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无论孩子的问题有多大,父母都要有积极向上的信念,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正。

建议二:找出孩子出问题的原因

既然孩子的问题是后天造就的,那肯定有一个造就的过程,也就是孩子出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小桐和王晓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有个共同点,就是太过于溺爱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实施了“大包大揽”的“政策”,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更别说感激父母了。

那么,独生子女为什么自私?因为,整个家庭以孩子的需要为标准,孩子要什么,父母给什么,孩子自然会认为世界唯我独尊。独生子女为什么任性?因为,当他第一次肆意闹脾气想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父母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努力满足,孩子自然会认为“任性是法宝”。独生子女为什么傲慢?因为,父母从小就夸他聪明,夸他比其他孩子强,夸得孩子误以为:世上只有我最能干!独生子女为什么没有礼貌?因为当他路遇长辈的时候,父母没有提醒他该礼貌地称呼对方……

当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父母应该对孩子生起同情之心,因为孩子也不想如此自私、任性、傲慢和无礼,这样他们也很痛苦。所以,既然问题是后天造就的,那就在后天把问题解决掉。

建议三:找到可行的办法对孩子进行“再塑造”

“再塑造”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先苦后甜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毛病、坏习惯是和他的年龄同岁的,比如,孩子10岁,那么他身上的问题就存在了10年。既然毛病养成了这么长时间,一天两天就能完成“再塑造”吗?当然不能,用一年两年的时间可能才会看出成效。想想看,父母用一两年的时间帮孩子改掉10年养成的坏毛病,岂不是很划算?

所以说,“再塑造”是一个着急不了的事情,如果父母迫切地希望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改变,那结果一定是令人失望的。所以,在父母准备帮助孩子之前,先潜心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何让自己轻轻松松地完成对孩子的“再塑造”?

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一颗平常心,只有父母把孩子当成刚出生,但身患疾病的婴儿来看待,才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再塑造”。

建议四:用耐心帮孩子改变

如果父母决定帮助孩子,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的耐心够不够。这里的耐心,还有忍耐的意思。忍耐什么?忍耐吃下自己亲手种的“苦瓜”,就是父母在帮助孩子的初期,一定会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在不断地侵袭自己,在考验自己的耐心。没办法,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除了无奈地品尝果实之外,还要以正确地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可能也会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他一定会改,但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忘记了。父母不要埋怨孩子记性太差,是因为他被坏习惯掌控的时间太久。父母只有不断地提醒他,他可能才会提起一点改进的意识。只有父母不放弃,孩子才有改观的希望。所以,父母帮助孩子的过程是一个考验父母同情心、宽容心和耐心的过程,不仅如此,父母还需要智慧地引导孩子。当然,如果父母早就具备这些,孩子身上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因此,说到底,对孩子的“再塑造”其实也是父母自身“再塑造”的过程。如果父母准备好了,那就和孩子一起努力吧!

爸爸妈妈是罪魁祸首?——棘手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人说:“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块璞玉,要雕琢成什么样的玉器,完全看雕刻师的能耐。”而这个雕刻师是谁?是父母。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儿子一出生就是一块石头,怎么雕也雕不成玉器。”也有父母说:“我女儿就是块木头,我再有能耐,木头也变不成玉佩。”

孩子是玉器也好,是木材也罢,一个优秀的雕刻师一定会根据材质的不同,把它们一一变成精美的装饰品,而一个不合格的雕工可能都判断不出材质的特点,任意雕刻的结果只能是让原材料变成废料。

然而,孩子并不是什么玉器、石头或木材,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父母“雕琢”他的过程中,他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如果父母在尊重孩子特性的情况下进行“雕琢”,孩子的反应会让父母有成就感;而父母若是肆意“雕琢”,孩子的反应也不会让父母好受,这样时间一长,双方就会起矛盾,如果矛盾没有及时解决,发展下去就是棘手的家庭问题。

一个弹钢琴的女孩,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达到九级的水平。父母引以为自豪地逢人就夸自己的女儿,只要有客人来访,父母一定会让女儿弹奏一曲。父母一直以为孩子是喜欢弹钢琴的。但父母又知道孩子是有惰性的,所以,总是给孩子安排大量的练习时间,希望她能够像郎朗一样有出息。

终于有一天,这个大众认为会很有出息的女孩,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砍下了自己的手指,送给父母说:“我再也不弹钢琴了!”面对孩子的手指,父母如同遭受晴天霹雳一样,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这个女孩应该是上等的“玉器”吧,可是,她为了获得一些轻松,毁了自己的手,也毁了父母的梦。而造成棘手问题的罪魁祸首是谁?是父母。如果父母没有那么逼迫孩子,如果父母望女成凤的心不那么急切,如果父母没有把孩子的成绩到处宣扬……这种惨剧会发生吗?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都希望父母能适当地给自己一些成长空间,不要对自己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愿意倾听自己的心里话,能原谅自己的过错,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无论孩子是玉器还是石器,他都会有这样的期望。如果父母无法给予,也只能让棘手的问题出现了。

面对当今的社会环境,父母如何做才能不当这个罪魁祸首呢?

建议一:不逼迫孩子过度学习

当今社会的孩子可以说比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要辛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补习班和课外班成了父母追捧的对象,似乎孩子仅仅学好课堂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提前学习很多才不会被时代抛弃。如果孩子确实在文化课上不太出色,那么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让孩子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孩子一天到晚就是学习,学得像个机器,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能力,失去了生活的热情。

多少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患上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有的孩子还走上了轻生的道路……如果父母没有那么逼迫孩子,如果父母没有用学习成绩衡量孩子的优劣,如果父母懂得过早、过度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是对孩子的摧残,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做人第一,学习第二,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孩子还能拼了命似的一头钻进题海里不出来?孩子还能因为压力过大砍掉自己的手指?

所以,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一些,不要随波逐流,这样,棘手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中。

建议二: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正确引导

当今的独生子女在中学生阶段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这不再新鲜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孩子偷吃禁果,导致怀孕和堕胎,这肯定是让所有父母都棘手的问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孩子的身心很健康,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因身心变化而引起的情感需要。但是,理解并不是鼓励,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理智的疏导,尽量不要让孩子遭遇早恋。

一个读初三的男生对父亲说:“我看上了一个女生,人漂亮、聪明、好学,我想和她结婚。”

父亲问:“好啊,你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父亲又说:“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如果你将来想在咱们县里发展,你就继续跟她交往;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就应该将来到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到北京甚至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发展,你就应该到那些地方去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后说:“好,那我就等以后再说吧!”

这位父亲并没有用粗暴的态度教训孩子,因为父母也有过情窦初开的时候,当然能理解孩子的心情。父亲智慧的引导,让孩子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父母过度地关注和强调孩子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反而会把两个懵懂的孩子推进恋爱的酸甜苦辣中,之后要发生什么,真的不由父母说了算了。

所以,面对这个既普遍、又棘手的问题,父母一定要有智慧,要让孩子学会自重自爱,让孩子懂得距离产生美,并要懂得淡化孩子的“恋情”。只有父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孩子才不会搞出棘手的事情让大家头疼。

建议三:不用物质给予替代必要沟通

在独生子女中,有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长大之后,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还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仔细观察这种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和他沟通的机会更少之又少。时间一长,孩子不懂得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而是自己琢磨、郁闷,最后钻进牛角尖。

潘亮是一个20岁刚出头的小伙子。他10岁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顾他。他记得,父母每次回来都会买很多东西送给他,但是他和父母没什么感情,也谈不上交流。

10岁之后,潘亮虽然和父母一起生活了,但是也没有感到特别幸福。因为,父母虽然给了他很多物质上的满足,但是没有时间陪他。他20岁那年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很谈得来,他感觉精神世界不再空虚了。但是,待到谈婚论嫁时,女方家说什么也不同意,几经纠葛之后,潘亮拿起匕首,刺向了女孩的父亲……

原本内向老实的潘亮怎么会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因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又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他的性格不够积极阳光。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用物质给予替代必要的沟通,否则棘手的问题迟早会找上门来。

建议四:重视教育方法的选择

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对孩子一片好心,就是方法有点问题。”其实,方法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父母的教育方法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对,孩子不但不会接受父母的教导,还有可能对父母心生怨恨,导致很多令人难过的事件发生。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是好方法?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孩子而异。但是,总体说来,只要父母顺着“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教导”的方向找办法,这个方法一定不会太离谱,因为孩子都乐意接受了,说明父母肯定用了最好的方法。当然,在本书的后面,还会讲述更多的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法,供父母参考。

还好,“羊”还没有“丢”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给很多父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也让为人父母者一度陷入了教育子女的困惑中,然而,父母一旦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时,家庭教育就会开始出现转机。因为,父母开始懂得反思,开始懂得孩子的言行是自己言语行为的映射,开始明白自己是造成棘手问题的罪魁祸首。只要父母开始把问题的症结归到自己这里,那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14岁的李萌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自从上初中开始,李萌不知为什么总是和父母顶嘴,父母说一句话,她总有十句话顶回去。起初父母被顶得哑口无言,后来实在气不过,就用威严震慑李萌。

一次,母亲因为一件小事责备了李萌几句,李萌习惯性地顶撞了母亲。母亲说:“不像话,你再顶一句试试看?”李萌却说:“为什么不让顶嘴?”

“啪”的一声,母亲打了李萌一耳光,可是李萌捂着脸嚷道:“你为什么打我?为什么打我啊?”没想到,父亲看李萌这么嚣张,就拿起拖鞋向李萌的嘴巴打去,并嚷道:“让你再顶嘴!”

……

李萌并没有因此而收敛,顶嘴的毛病越演越烈,父母对这个问题也是深恶痛绝。一天,母亲走进书店,想通过书籍找到答案。幸运的是,一本家庭教育书中的确写了关于孩子顶嘴的问题,书中写道:“孩子顶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父母特别爱说埋怨、责备的话,引发孩子的不满情绪,所以顶嘴;第二,父母之间的对话常常以争辩形式出现,孩子不知不觉地在语言上学会了‘不服从’。”看到这儿,母亲仔细思量了一下,发现自己的家庭的确存在这个问题。

于是,母亲回去和李萌的父亲商量,两人决定从自身改起,并减少对李萌说责备的话。当李萌的父母艰辛地走上“改过”之路后,李萌也悄悄地开始改变。一个月之后,家庭气氛不再因李萌顶嘴而显得紧张了。

当然,任何一个人改错的过程都不会是轻轻松松或顺顺利利的,是在“犯错—意识到犯错—改错—再犯错”中循环的。不过,只要有改正的意识和行动,犯错的次数肯定会越来越少,犯错的程度肯定会越来越轻。所以,只要父母愿意用行动去改变自己,就是在修补破损的“羊圈”,一切都不会太晚。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具体该如何去做呢?

建议一:多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把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和自身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就等于找到了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正确途径。但遗憾的是,人的眼睛都是用来看别人的缺点的,很难回头看自身的不足,这也是父母越教育孩子越无助的原因。

所以,靠父母自己的力量和自身习惯性的思维是很难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因此,父母就要学会通过书籍来帮助自己、帮助孩子。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不仅仅为父母提供大量经过考证的、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依据,还会提醒父母反观自省。正如,李萌的母亲就是看到类似书籍中的几句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才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从自身做起,从而影响孩子的。

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逛逛书店,浏览一些类似的书籍,并选择几本不错的书,让它成为自己教育子女的指南针。当父母每看一点其中的内容,就等于被懂教育的专家劝了一遍,而且,“专家”还会给你支上几招,让你游刃有余地应对孩子的问题。所以,只要父母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教育孩子就不会那么难了。

建议二: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孩子问题重重、父母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是父母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孩子完全是受父母的影响而成长的,为人谦和的父母,不可能影响出霸道的孩子;懂得孝顺老人的父母,也不会培养出狼心狗肺的儿女;有耐心、有爱心、高素质的父母一定懂得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勤奋上进的父母不会教出倦怠懒惰的孩子;通情达理的父母教出的孩子一定善解人意……

父母要首先从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说话算话、表里如一的人。因为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教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却在不断地“犯戒”。如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让孩子不堪入耳、入目,孩子怎么还会愿意听父母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

所以,父母只有把重点放在提升个人修养上,才是真正做好“加固羊圈”的工作。

建议三: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要通力合作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共同造就出来的,可以说,孩子身上集合了父母所有的优缺点,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而独生子女难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者的意见不统一。

刘女士是一个思维缜密、做事有条理的女性,在生活中也教育儿子要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但是,丈夫却没有这个习惯,用过的东西总是到处乱丢,下次使用的时候就会费力地到处寻找。刘女士为了顾全丈夫的面子,从来不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这个缺点,但是私下里,刘女士会和丈夫交涉,但是丈夫总是口头答应,却不见行动。

一次,儿子又把看过的书籍随便扔在沙发上。刘女士看到之后,对儿子说:“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看过的书一定要放回书架,以便下次翻阅。”可是,儿子出人意料地说:“爸爸也没有把东西放好,你为什么不说他,总说我?”刘女士气得哑口无言。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话,另一方无论怎么努力,孩子改进的效果都不会太明显。所以,父母一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特别要明白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只有父母通力合作,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

建议四:提高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孩子的很多能力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当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孩子的具体能力单纯靠父母影响也是很难快速提升的,只有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孩子才能成为有能力的人。

比如,一个勤劳、行动力强的母亲所培养出的孩子也具备了快速行动的潜质,但是,这种潜质只能表现在孩子经常练习的方面,比如,吃饭、洗脸、收拾书包等,而无法表现在孩子不熟悉的方面,比如,做饭、洗碗、洗衣服。这样的话,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得不到训练,以后独自生活或成家后,就会因从小不具备这个能力而犯难。

又比如,父母自身爱学习、爱看书,孩子受其影响也总是沉浸在图书所带来的乐趣中。但是,如果父母能把自己总结的一些阅读方法适当地教给孩子,并常常和孩子分享读书体会,或者定期组织一些家庭朗读比赛的话,孩子的阅读能力、体会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所以,父母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一定要提升培养孩子的这种责任意识,要让孩子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多思考,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吸收到父母身上的养分,让自己更快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