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独生子女
8052200000005

第5章 独生子女「优势」的一面

不可否认,独生子女的确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独生子女就真的一无是处了。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面的,自信、活泼、想象力丰富等这些优点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将这些优点继续更好地保持下去。

我可以做到,我是最好的——自信心足是独生子女的“阳光面”

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如果能够产生足够的自信心,那么就不会被挫折打倒,他会认真查找自己的错误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从而战胜挫折;他也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在他的内心会始终有一个想法:“我有能力战胜它!”他就能拼尽全力,直到重新取得成功。

独生子女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这是因为他们自小就受到全家的呵护,家人的全力支持与鼓励让他们能时刻保持前进的动力。

2004年,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曾经会同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调查显示,6.8%的独生子女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意向,而到了高考的时候,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35.5%。独生子女对于未来职业的期望满意度中“很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也高达64.6%,这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乐观,并且还表现出他们对自身能力的充分信任。

这些结果充分证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独立程度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同时,这项结果还显示出,独生子女一般都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且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他们也都体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

这是一项令人可喜的调查,我们能从中看到独生子女那强烈的自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用“我是最好的”来鼓励自己。这种自信的力量,的确是帮助他在未来获得成功的最大动力。

不过,一件事情需要分成两面去看,并不是所有的独生子女都有这样阳光的一面,也有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

有记者曾经对100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项心理素质相关内容的调查。在调查中,记者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比如,“你在考试中经常担心出错吗”、“当你的正确决定得不到他人支持时,你能坚持吗?”……

孩子们的回答依次为:选择“经常担心”的高达44.1%,选择“很少担心”的占38.3%,选择“从不担心”的占17.6%,选择“很不能坚持”的为4.2%,选择“不能坚持”的多达55.2%,选择“能坚持”和“很能坚持”的为19.7%和21.0%。

这个结果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有50%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处事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因此,有些人说,现在独生子女的自信心已经弱化了,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变弱,由此导致了自卑、焦虑、孤僻、厌倦等不良的心理现象。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重视起独生子女所拥有的自信心这缕“阳光”,对于自信的孩子,我们要帮助他们保持自信;而对于不自信的孩子,我们则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但对于自信得过了头的孩子,我们也要帮助他回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上来。这就需要我们理智分析孩子的特点,针对他的问题来对症下药。

建议一: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这一条建议,是针对那些已经拥有自信的独生子女的。已经拥有自信的孩子,他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去做适合于自己的事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他应得的荣誉。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忘了给予他适当的鼓励。这种鼓励,一方面是夸奖他的能力与成绩,夸奖他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夸奖他敢于应对难题、敢于跨越障碍,这样的鼓励,将能让他继续保持自信,不会停下继续前进的脚步;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给予他提醒,毕竟他不可能万事都做到完美无缺,他一定会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一定会有侥幸过关的地方,父母的提醒就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自己还有可以进步的余地。

建议二: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一条建议是针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这样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畏手畏脚,生怕一步走错,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总是将一件事看成是比登天还难。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看到自己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所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他明白自己也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并不是什么都做不好。父母切记,不要批评他的胆小,要不断地给他打气,点燃他的勇气。只有他自己的成功,才是激励他继续奋斗的动力。

除了让孩子在学习上或者一些小竞赛中获得成功之外,父母还可以为他创造一些条件,比如鼓励他去社区内帮助做一些小事情,让他体会自己的能力所带来的良好效应。这种成功激励法,将能使缺乏自信的孩子重拾自信。

建议三:教孩子学会谦逊做人

谦逊,谦虚恭谨。做人,应当谦虚,不能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模样。谁说你就无人能敌了?谁说别人就根本不如你了?难道没听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样的话吗?

之所以要说到谦逊,是因为有些孩子的自信心过于充足,从而导致他开始变得目空一切。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让他明白,只有谦逊的人,才能看得到自己的不足,才会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给自己留出进步的空间。

一位妈妈烧得一手好菜,在朋友面前经常受夸奖,妈妈每次都说:“大家过奖了,我还需要继续学习,我做得还不算好。”但她10岁的儿子有一次听到这句话之后就不干了,他嚷道:“我妈妈会烧许多菜,她是天下第一的厨师。”

妈妈则提醒他:“我还有很多菜不会做哦,上次你去饭店喜欢上的那道菜,妈妈到现在都没学会呢!你要记住,得到别人的夸奖虽然是好事,但可不能因此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我们要继续学习啊!”

父母谦逊的态度,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孩子今后再得到老师或他人的夸奖之后,也就能学着父母的样子去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了。

一个11岁的男孩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给他讲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故事。到他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来了《弟子规》、《中华美德故事》等书籍,其中介绍了许多名人具有的谦逊美德。孩子也知道了“虚心使人进步”、“满招损,谦受益”等名言,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谦逊的品质。

好品德也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这对父母就抓住了这个时机,他们让好书来当孩子的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好品德自然而然就被培养出来了。

其实,教孩子学会谦逊做人还有很多方法,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孩子的特点,根据他自身的情况来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建议四:别让孩子陷入“竞争”的漩涡

这一条建议,是对所有独生子女的父母说的。

现在,许多父母习惯于说:“竞争太激烈了,你不好好学怎么行?”父母的这种认知就直接给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有竞争,必然会有最好的,所以我必须争做那个最好的。我才是那个最好的。

这样一来,信心对于孩子来说就变成了竞争的筹码,他有可能会因此而形成争强好胜的心理,他对成绩的求取心就会格外强烈,而对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就会忽略。而且,如果他成功了,成为了那个“最好的”,他的自满与自负也就随之而来,这将不利于他今后的继续发展。而如果他失败了,则可能沮丧,也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去破坏别人的成功,他的心理也会在这种“竞争”中被扭曲。

所以,父母自己先要放松心情,不要太过于追求最好。之后再教育孩子,告诉他只有平和的心态,才有可能遇到更多的机会,才会看到更多的希望。

我是你们的开心果——活泼好动是独生子女的“可爱面”

活泼好动的孩子大多都很讨人喜欢,他们用童真给人们带去快乐,他们用欢笑让大家体会到愉悦。一位爸爸经常一脸幸福地向人讲述他儿子的小故事:

我儿子从小就对生物很感兴趣。记得他刚上小学2年级的时候,放学后很少能正点到家。有一次,居然整整拖后了一个小时,我骑车去找他,正好看见他满脸都是土地向我跑过来,兴高采烈地说:“爸爸,我抓住了5只蝴蝶!”我一看他小泥猴的样子,也就生不起气来了。

还有一次放学后,他也是没按时回家,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树下仔细观察,我问他,他煞有介事地告诉我:“爸爸,蚂蚁在搬家,说明今天要下雨。”他的表情当时逗得我哈哈大笑。不过,后来我还是告诉他,要按时回家,要想玩我们找合适时间去,儿子冲我不好意思地笑,那样子又让我有些想笑。

和儿子在一起,我总是很开心,他一会儿四处跑,一会儿又安静下来,告诉你鸟儿什么时候飞回来,告诉你毛毛虫什么时候需要睡眠。尽管很多人说:“你不能这样对孩子,这也太放任他了。”但我不这么认为,他四处跑,通过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用心所看到所学到的东西,绝对是书上学不来的,也是我教不来的。

儿子的活泼有时候甚至会感染到我,所以他就是我的开心果。

从这位父亲的语气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他的幸福感。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会牵动父母的心。而其实,独生子女的活泼好动,对他自己的人生成长也大有好处。美国科学家做的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对美国的1.2万名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最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与那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视机前的孩子相比,活泼好动的孩子通常会更加自信、成绩也会更好,他们会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不容易沾染吸毒、抽烟、喝酒,以及过早发生性行为等不良习惯。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位博士说:“只要是活动的孩子,就比泡在电视机前的孩子表现得更好一些。”他还认为,某些电视节目内容包含不良信息,这往往与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很大的关联。而且,经常看电视的孩子还会错过社交、掌握某些技能、学会团结合作等机会。

这就是活泼的好处,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似乎这个好处的意义会更大一些。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保持他活泼的一面。

不过,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独生子女的这个“可爱面”也不例外。尽管活泼好动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对他进行引导,让他的活泼好动能够真正地“可爱”起来,并要既保持可爱,还能对他有所帮助。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可爱起来呢?

建议一:教孩子首先要懂“礼”

当独生子女的活泼好动表现出来的时候,他可能会只顾着自己开心,只要自己高兴,其他人如何都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

父母要教他首先应该懂“礼”,他活泼好动的行为必须有礼的约束。比如,不可以因为自己的玩乐而打扰了他人的工作,更不能去影响他人的休息;自己的行为不能跨越道德的底线,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去触犯法律;表现活泼可以,但不能侮辱他人或者诋毁他人,更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等等。

父母要提醒孩子一点:所谓“有礼天下和”,当你的行为被约束在礼法之内的时候,你的表现才有可能给他人带来愉悦,否则这些行为就很有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

建议二:将孩子活泼的思维引导到学习上去

灵活的思维对于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用死板而又教条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的。面对独生子女这样活泼的个性,父母不妨因势利导,将他活泼的思维引导到学习上去,帮助他不断充实自己,让他的知识得到补充,能力同步提高。

7岁的洋洋活泼好动,经常四处疯跑玩耍。而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都上不去,妈妈十分着急。

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她看洋洋最喜欢看动画片、玩游戏。于是,她买来了一些教学类的动画片,而且这些动画片包罗万象:有学习类的,比如英语动画片;有动手类的,比如生活中的小发明;还有道德类的,比如中华德育故事。每天,妈妈都和洋洋一起看这些动画片,并且引导他按照上面说的去学、去做。

同时,妈妈还经常拽着洋洋的爸爸和洋洋一起做游戏。比如,妈妈会将洋洋课本上的生字或单词做成阄,然后玩“抓阄”的游戏,抓到拼音或者单词的时候,他就要去抓拿着对应生字或中文意思的爸爸或妈妈。

通过这些方法,洋洋的学习变得快乐了起来。而在动画片和父母平常的教育之下,他的行为也得到了收敛。

会玩也会学的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洋洋妈妈的做法,值得推荐。将孩子活泼的思维引导到学习上去,对他自己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头脑灵活的人,想得多,做得到,拥有这样能力的人才能顺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建议三:把最基本的是非观教给孩子

之所以要将最基本的是非观教给孩子,是因为他的活泼好动有可能会引导他走向歧途。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孩子的判断能力又有待完善,所以,在他的眼中,一样事物只要是好玩的、刺激的,他都有可能会被吸引。比如,有的孩子就是看到某些人吃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而感到好奇,并不知道那就是毒品,于是便也去尝试,由此结识一些比他更为“活泼好动”的人。这使得他陷入毒品的深渊,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看看现在的新闻,有太多类似的报道。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有所警惕,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他学会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毕竟,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当他独自一人面对一些诱惑的时候,要能知道该如何去预防与回避。教给孩子基本的是非观,就是在给他的活泼建立一个安全的屏障。

建议四:让孩子在活泼中学会独立

独生子女还有一个特点:尽管活泼,尽管好动,但是却有可能对父母无比依赖。他一边标榜着要过自己的生活,但只要遇到了事情,还是会躲到父母的背后,躲在父母张开的羽翼之下,并推着父母去帮助他处理一切问题。而如果父母帮助他解决了问题,他又会再次成为自称“独立”的人。

因此,父母要让他学会独立,让他的思维也变得灵活起来,让他的好动在各种能力中得到体现。通过日常的教育与锻炼,提高他的动手能力等各项能力,将他灵活的思维与各项能力相结合,让他学会自己面对事情,并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当然了,这种指导一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来开展,不能放任自流。否则,本来就活泼的孩子一旦思维发散开来,有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出格的事情来。

一个圆圈可以有很多种意义——想象力丰富是独生子女的“大思维”

想象力,就是人们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对于很多成人来说,想象力似乎已经缺失了;而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想象力却依然丰富。

有一位小学老师就曾经在自己的班级中搞过一个“头脑风暴”的活动。当时,这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并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大家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龙卷风、海上漩涡、蛇、发卡……

后来,老师又在黑板上点了一点,还是问:“这是什么?”这次的回答比上次还要丰富:一粒米、黑蚂蚁、灰尘、沙子、一个行星、一只走失的骆驼、一架飞远的飞船、一个微生物、一滴水、一个厨师掉的奶油、雪花、从远处看的太阳、跑得很远的车、超小号的皮球、天空掉下来的雨点……

你能想象得到吗?仅仅一个圆圈、一个点而已,孩子就能给出这样多的答案,没有重样,个个都有新意而又合理。如果是我们的话,我们恐怕只会说“这是个圆圈”、“这是个点”而已,一点创意也没有,更没有丝毫的美感,甚至连一点想象的空间都没有。

看到那样一大堆的答案,我们又怎么能说孩子的思想单纯呢?我们又怎么能说我们自己比他们更有思想呢?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我们来说就已经是“大思维”了。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

在这些做出巨大成就的人的心中,想象力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能带给他们灵感,能带给他们前进的动力,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

不过,想象力是抽象的事物,我们不能像剪裁纸张一样,随意将它裁剪成多大多小。因此,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的孩子的想象是合理的,他的想象从实际知识出发,从现实出发,也许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想象就能够变成现实,而这种想象也能激发他不断努力。

但有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他的想象过于出格,丧失了事实的依据,变成了空想与瞎想,这似乎并不能激励他为此而努力,反而会使他不断深入到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去,还有可能脱离现实的世界。这样的想象就不可取,这时就需要父母的积极指导与教育了。

建议一:帮助孩子丰富想象力

不管怎么说,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他的思维会更加灵活一些,他考虑事情时也会更加周到一些,父母还是先要帮助孩子丰富他的想象力。

比如,可以教孩子先学会模仿,因为一个人想象力的培养,模仿是第一步。父母要提醒孩子,当看到一件事物的时候,多思考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不同特点,这样可以帮助他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再让他对其他事物进行联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或者,父母也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比如和孩子一起进行讲故事、猜谜语之类的活动。在讲故事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或者干脆就让孩子自己编故事。再比如,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多动手画画,多听听音乐,让他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美景,让他听着乐曲讲述内心的感受。通过这些活动,都能使孩子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

建议二:让孩子扩展知识面

想象的源泉是什么?丰富的知识。所以,父母要想培养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帮助他扩展知识面,开阔他的眼界,扩展他想象的空间。

扩展知识面的方法有许多,阅读也许是我们首先想到的。父母可以给孩子多买、多借阅一些各个方面的书籍,帮助他打开眼界。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自然人文,他只要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他的想象力就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父母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出门,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游览植物园、动物园,既让他感受到趣味,又能使他增长知识。同时,父母还可以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或者走进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完全不同的区域,去领略完全不一样的风光,去吸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建议三:提醒孩子不要过分异想天开

西班牙画家戈雅说:“缺乏智慧的幻想会产生怪物,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即便是想象也要有所根据,也要和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相结合,否则就是异想天开。

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件事:

2004年,一本名叫《Q版语文》的另类书刊进入了湖南省长沙市的各个书店。这是一本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逻辑的语文读本,它一经推出,立刻就受到了中小学生以及白领青年的青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司马光砸缸救出了机器猫,《背影》中的父亲唱起了《双截棍》……

但一段时间之后,这本书还是因为它太过于另类而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当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它不得不暂停发行。

也许有人会说了,想象不就是让人想的吗?怎么想不可以呢?有框框约束着的那还叫想象吗?错!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想象绝对不是随便瞎想,就像这本书中这种莫名其妙的想象,不但糟蹋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会对孩子产生一些误导。

所以,想象也要讲究合理,要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内对一项事物做出合理的设想。如果一味地瞎想,不但起不到锻炼思维的效果,还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吸收。

建议四:帮助孩子正确运用想象力

有的人可能并不相信想象力能够带来奇迹,他们会认为想象不过就是头脑中的想法,本来就是在想,又不会真正发生,这和做白日梦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有区别,白日梦只不过是人们不愿意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汗水,只是单纯的一种假想的状态。而且,白日梦大多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就好比空中楼阁,因此它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但想象就不同了,如果能合理运用想象能力,那么就能将现实与想象相互串联起来,人们就能看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就能知道自己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知识,想象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联邦德国“电脑大王”海因茨·尼克斯多福,就是一位正确运用自己超强想象力而取得成功的人。

海因茨原本在一家电脑公司里当实习员,但他的研究一直未被采纳。他后来得到了一家发电厂的赏识,他可以自己进行研究。不久,他获得了成功,创造出了一种简便、成本低廉的820型小型电脑。由于当时的电脑都是庞然大物,而且非常昂贵,所以他的小型电脑一问世,立刻引起了轰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搞这种微型电脑,他说:“看到了电脑的普及化趋势,也因此看到了市场上的空隙,意识到微型电脑进入家庭的巨大潜力。”正是他的这种想象力和预见性才使他获得了成功,并成为了巨富。

海因茨的故事就是个最好的范例。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地去运用想象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刻想着一个真正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并最终将想象变为现实。

爸爸妈妈把爱都给了我——独生子女可以享受“爱的专属”

爱的专属,这真的是只有独生子女才能享受的特权。独生子女的家庭,大多都是“4+2+1”型的,全家人的爱几乎都汇集到他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而很多调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曾经有人对湖北省某地的1293名小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独生子女的父亲经常陪孩子玩的有74.4%、母亲有83.4%。这组调查数据也表明,独生子女的父母经常陪孩子玩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其中父亲的比例高近15%,母亲的比例高20%以上。

而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爱还表现在监督学习上面。这项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小学生父母中有49.3%让孩子上课外学习班,57.6%给孩子布置课外作业、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或相关文化知识、给孩子请家教。另外,为了孩子的学习,54.8%的父母陪着孩子写作业、52.3%亲自辅导孩子学习、47.1%检查孩子作业然后帮助他改错题、40.7%为孩子整理学习用具……

看一看,这些父母将自己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要么陪他玩,要么陪他学。父母的爱完全包围了孩子。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把全部的爱都给予独生子女,这无可厚非。父母对孩子表现爱本也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这份爱自然也应该表现在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对他学习的关心上。但是,孩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份爱的呢?

面对这份专属的爱,许多独生子女却因此而失去了对爱的把握。他们要么仗着这份爱就在家中没大没小、肆意妄为,甚至作威作福;要么对于父母的爱熟视无睹,更有甚者对其肆意践踏;要么变得自私自利,不允许他人与自己共享自己父母的爱,更不会向他人奉献自己的爱……

爱的专属,在有些独生子女的心中,竟然变成了一个“毒瘤”,这使得他陷入了爱心缺失的状态,他整个人的成长也因此而变得扭曲。由此可见,教导独生子女正确看待父母给予的爱,也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

对于如此重要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建议一:不要将爱变成溺爱

溺爱这一现象,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正因为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一个人的身上,有时候作为爱的接收方的孩子,最开始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而慢慢的,孩子对爱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他真的就有可能溺进家人的爱潮之中,反而变成了“供不应求”。

小冉的家是一个典型的“4+2+1”家庭,她是家里的宝贝,也是绝对的核心。家里所有的人都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小冉的妈妈这样说:“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我和她爸爸把她当宝贝,4个老人更是把她当心肝。从小到大,只要是她提出来的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有一次,她过生日,我们花1000多元给她买了个芭比娃娃,就因为她说同桌有一个。”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叫“惯子如杀子”。意思就是说,对孩子过分的爱,会使孩子的人生走向失败,就好比是杀他。而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他一出生就受尽了所有人的特殊关照。一家人时刻宠爱他、呵护他,对于他的一举一动总是格外关心,无论吃的、穿的、用的,所有的东西都要最好的。他在家中的待遇是最高级别的,任何事遇到他的事情都要让道……细数过去,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真的是遍及了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但这样一来,却有可能给独生子女留下许多后遗症:缺乏自立能力,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礼貌,缺乏道德教养……

可以说,没有父母想要将孩子培养成这个样子。所以,父母要理智地付出自己的爱,不要让孩子在溺爱中迷失方向。父母的心要适当地“狠”一些,让孩子学习他该学习的东西,体验他该体验的经历,这样他才能健康成长。

建议二:让孩子学会感激父母的爱

父母表达对孩子的爱,再自然不过,恐怕所有的父母都不会认为这样做需要什么理由。尽管如此,却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一礼节。父母含辛茹苦,用自己的心血养育孩子,先抛开要不要回报、该如何回报不说,孩子最起码也要知道感激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对父母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要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

朱德在《我的母亲》中这样感激他的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文字很简单,事情很简单,母亲不过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但却让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心存如此的感激之心,甚至将母亲的爱比喻成“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这就是孩子必须明白的,父母可以用这些名人故事或者现实事例来教育孩子,或者母亲对孩子说让他要感激父亲、父亲教育孩子要感激母亲。总之,孩子一定要对父母心存感恩,这也是孝心的基础。

建议三:让孩子不要“恃宠而骄”

恃宠而骄,原本是指一个人仗着自己受到主人的宠信而不可一世。而现在的许多孩子,仗着自己受到父母的宠爱,受到家人的关心,所以对其他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对其他任何事都不屑一顾。

说得实际一些,每个孩子都是自家的宝,在你看不起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可能看不起你。所以,与其这样谁也看不起谁,谁也不服谁,倒不如谦逊一些,虚心一些。孩子应该感激对自己奉献爱的父母,同时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于世、自我奋斗的人。父母要告诉孩子,恃宠而骄是最笨的做法,你的骄在外人眼中一文不值,要想被人刮目相看,倒不如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建议四:教育孩子大度一些看待爱

“爸爸妈妈的爱都给了我”,没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爱一定会倾注到他的身上。但是,父母也有父母,父母也有其他亲人,父母也有朋友,所以父母所有的爱并不可能完完全全都给孩子,还要分给其他的人。

但有的孩子对此却很不理解,比如他看不惯妈妈给爸爸买领带,他不愿意爸爸给奶奶买水果,他更不喜欢看见妈妈爸爸给朋友准备小礼物……这样的孩子,恐怕就是被父母的爱宠坏的孩子,他已经开始变得自私,不能与人分享父母的爱。

父母要教育孩子大度一些,让他明白父母的爱不能只给他一个人。而且,要告诉孩子要有爱心,否则只接受没有付出,到头来爱也会离他远去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表现爱心的书籍、新闻,或者多给他讲一些相关的故事,以此来培养他的宽容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