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困惑
不就是期末考试没考好,还回家晚了吗?有必要拿着鞋底追我半条街吗?我还是不是你们亲生儿子,怎么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我生下来就是你们的出气筒吗?难道你们从来没有爱过我,只是把我当成光耀门楣的工具吗?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教子名言:“父母不用温柔、理智的良言善语,而是打耳光和用皮带抽打孩子,这就如同在雕塑作品时不用精巧的雕刀,却动用生锈的斧头。”没错,打骂教育永远教不出好孩子,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男孩,打骂只会更加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让他们变得更叛逆。
虽然说“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但现在大多数父母也清楚打骂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问题是当那些调皮的男孩惹祸时,他们又想不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电视上曾经报道了很多像下面这样的惨剧:
爸爸因12岁的儿子贪玩不写作业,就动用了武力。没想到由于这位父亲情绪过于激动,下手很重,打的时间又长,儿子竟然被活活打死了。还有一则真实案例,上初中的儿子要求和爸爸一起玩,爸爸因公务繁忙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于是就对于死缠烂打的孩子生气地踹了一脚,结果儿子头部碰到桌角,惨死在爸爸脚下。
其实,像以上这样惨剧的报道屡见不鲜。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和谩骂,那么会给男孩造成诸多心理问题。例如经常挨打的男孩会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多疑、有挫折感,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变得幼稚、软弱、缺少男子气概等。
打骂不仅会破坏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感情,还会严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长期下去,会使他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与父母对抗、对骂、对打,而且这种打骂教育并不能起到真正威慑男孩的作用,相反会让他变得习以为常,不再畏惧。
因此,父母应该抛弃打骂这种无能教育方式,多给青春期男孩一些宽容、理解和信任,尽力做一个不打不骂孩子的好父母。
方法一:对青春期男孩多采用“事不过三”原则
一位妈妈讲起了这样一件关于她和13岁的儿子的事情: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儿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是儿子在学校偷了同学的钱,被同学揭发,所以班主任马上打电话告诉我这件事情。我知道后很是气愤,回家便对儿子一顿暴打,儿子一边哭一边求饶说:“妈,你别打了,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可是没过多久,儿子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又犯老毛病了,让我好好教育。于是,我比上次更激烈地揍了他,并把穿着单衣的儿子关在门外,冻了一个多小时。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儿子都很乖,不再偷东西。不过,儿子也开始变得很害怕我,说话也不敢大声,每天郁郁寡欢,我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青春期的男孩难免会犯错误,所以在教育他们时,父母采用惩罚的教育形式也必不可少,但打骂绝不是惩罚的最好方式。因此,当半大小子犯错时,父母可以采取“事不过三”的原则,即初次犯错时,你可以以温和的态度告知儿子他哪里做错了,为什么错了,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正;当他第二次犯错时,你可以选择严厉的批评,当然除了警告之外,还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而如果同一错误第三次犯的话,就要给予相应惩罚了,不过,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说到做到,不能给儿子留有任何侥幸心理。
方法二:对青春期的男孩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一天,爸爸对上高一的儿子说:“今天不准出去玩,好好在家做作业。”儿子闷闷地说:“我作业做完了,出去玩一会儿还不行吗?”爸爸说:“做完了可以看书。”“老师说要劳逸结合效率才会高,我玩一会儿再回来看书。”儿子说完就打算出门。这时,爸爸有些生气地说:“什么劳逸结合,我让你看你就得去看!”儿子也生气了:“你不讲理!”爸爸瞪了儿子一眼,严厉地说:“哪有那么多道理跟你讲,当年我要是敢跟你爷爷说个‘不’字,早挨揍了!”
其实,像上面的情形经常会在家庭里上演,因为很多父母都认为儿子上了初中或高中,就应该全身心放在学习上,而且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所以在教育十几岁的男孩时,父母总是习惯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以势压人,更有甚者是拳脚相加。
青春期的男孩虽然爱冲动、爱玩,也比较叛逆,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也懂道理,如果你想让他真正明白是与非、黑与白,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