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出现,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
魏国的太子将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当人质,来获得赵国的友好,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庞葱一直受到魏王重用,怕去赵国后有人背后说他坏话,魏王不再信任他。为此,临行时特地到王宫里对魏王说:
“大王,如果有人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立刻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
庞葱接着问:
“如果第二个人也向您禀报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说:
“我将信将疑。”
庞葱紧接着问:
“要是第三个人也向您报告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一边点头,一边说:
“大家都这么说,我相信了。”
庞葱分析说:
“街市上没有老虎,这是明摆着的事。但三个人都说那里有虎,便成为有虎了。如今我陪太子去邯郸,那里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今属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比王宫离街市要远得多,再说背后议论我不是的,恐怕也不止三个人。希望大王今后对这些议论加以考虑,不要轻易相信。”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公子去吧!”庞葱去赵国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三户亡秦
【释义】原指楚国既使只乘下几户人家,也一定能灭掉秦国。后比喻暂时弱小的正义力量,也要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陈胜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天下英雄群起响应。
广陵人邵平奉陈胜之命进军广陵,还没来得及取胜,忽然接到陈胜战死的消息。这时增援的秦兵又陆续赶到,邵平心中十分恐慌。
他久闻项梁兵威大振,顿生一计,便假借陈胜的名义任命项梁为上柱国,并命令项梁向西进击秦军。
项梁、项羽统率八千子弟兵过江往西进发,这时,陈婴已攻占东阳,声势浩大,并派专使与项梁联络,表示愿意联兵西进,以项梁为统帅。
陈婴原是东阳县的文职人员。
东阳少年杀死县令,召集数千人抗秦。这位少年知道自己缺乏领导众人的能力,便在众人之中寻找领导人物,选来选去,没有适当人选,于是请陈婴出面。陈婴推辞,众人强行拥立,陈婴只好勉为其难。不久兵士增加到2万余人,少年又打算立陈婴为王。
陈婴的母亲听说此事深感不安,对陈婴训诫道:
“自我嫁到你家,从来没听说你们祖上出过什么显贵人物。而今,你突然称王,这太危险了。还是跟随别人做事稳妥些,成功了,不失封侯,败了自有领袖去抵罪,你逃起来也方便些。听说项梁几代人为楚国大将,你不如归顺他,将来不难成功。”
于是有了陈婴与项梁联络的举动。
项梁引3万大军渡过淮水。
蒲城黥布率四五万人归顺项梁,军队一时达到八九万人,部队攻占下邳,作为屯兵之所。
范增这时已经70多岁,闲居在家,他常常会想出人们意想不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史书上说他“好奇计”。
他主动来到项梁营中,出主意说:
“六国灭亡,楚国最冤枉。自从怀王被秦国骗去扣留,屈死在秦国,人们至今思念他,常常在私下发誓说:‘就是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灭秦的也必然是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不是楚王后裔,却自己称王,他必然失败。您如迎立楚王后裔,拥护你的人会更多。”
项梁听从范增的意见,找到正在牧羊的怀王的嫡孙,立为楚王,算是迎合人们的心理。
项梁自称武信君,负责指挥部队讨伐暴秦。楚国将士蜂拥响应,一时间声势更加无人能及了。
三令五申
【释义】三、五:表多数。申:陈述,说明。屡次地命令告诫,再三地嘱咐。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春秋末年齐国著名军事家,写有总结战争经验与军事理论的《孙子兵法》。后来他投奔吴王阖闾,吴王看了他的兵书,十分欣赏,特地召他进宫,问他:“你写的兵书我都看过了,很好。但你是不是能用宫中的女子来操练一下呢?”
孙子答道:
“可以。”
于是,吴王集合了宫里一百八十个女子交给孙子指挥。孙子把她们分成两队,叫吴王的两个最宠爱的嫔妃各拿一支戟,担任队长。下令说:
“我叫前,你们看前面;叫左,看左手;叫右,看右手;叫后,看背后。”
交代清楚后,孙子命令摆下名叫钺的刑具,然后便击鼓传令。谁知那些女子听到命令,竟像做游戏一样哈哈大笑。
孙子自责是自己的过错,没有把命令交代清楚,于是又把号令再三地说明并再三告诫要守纪律,便又开始传令。谁知那些女子仍当作是在做游戏,不听号令,嘻嘻哈哈。这一下,孙子再也不原谅她们了,下令将两个队长杀头示众。
吴王一见要斩自己的宠姬,忙上前求情:“我已经知道你能用兵了,千万不要斩我的爱妾。”谁知孙武并不为之所动,仍然将那两个女子斩首。并另外指定两个队长,重新击鼓传令。这下,队伍中就再也没人敢违抗命令,全部按照号令整齐地操练起来。
虽然吴王宠妃被斩,但当他看到平日娇纵宠惯的宫女都被孙武训练得服服贴贴,发现孙武确实很有用兵的才能,便从此重用他,使吴国成为了春秋时的强国。
三缄其口
【释义】缄:封闭。用三张封条贴在嘴上。形容其言谈相当谨慎,或一句话也不肯说。
【出处】佚名《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一次到周国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时,看到在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它的背上还刻着字,写道:“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三分鼎足
【释义】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统率大军荡平了齐国,派人去向刘邦请求说:“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如果不暂立一个王来镇压它,形势肯定不稳。希望让我暂代齐王,这对稳定当前局势较为有利。”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不利,只得同意韩信当齐王。
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大势后认为,韩信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韩信说:“一个人的贵贱,看骨骼形相;喜忧,看脸上气色;成败,看他的性情和决断大事的能力,用这三条来看相,保证万无一失。”韩信就请他看相。蒯通望着韩信,良久,又让韩信转过身去,想了一会,说道:“您的面相,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有性命危险;从您的背影看来,将来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感到不可理解。
蒯通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百姓怨恨。平庸无能的人,断不能平息这场战争。你如果帮助汉王得了天下,将来不过封侯,而如果背叛汉王自立,您就可以跟楚汉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对峙(三分鼎足)。这样,刘、项谁也不敢先动手。以您的雄才大略,去阻止楚汉的争斗,这样做顺应了百姓的愿望,谁不感谢您的恩德?天下诸侯,一定会服从。天赐良机,切莫错过,否则,您现在帮刘邦,将来反受其祸,望您三思啊!”
韩信听了蒯通之言,觉得进退两难,最后还是决定不背叛刘邦而落不义之名。后来韩信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之计,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得了天下。韩信被封淮阴侯,但刘邦总怀疑他会造反,而且蒯通的言论也传到耳中,于是乘韩信不备,让吕后把他诱杀了。
三省吾身
【释义】经常自我检查,反省自己。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学而》。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年纪虽小,却勤奋好学,深受孔子的喜爱。
一天,同学们问他:“你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呀?”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地这样问问自己:替别人办的事情有没有尽到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学业是不是学习好啦……如果发现哪样做得不合适,我就及时改正。这样慢慢地也就成了习惯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迁之教
【释义】迁:迁移。教:教诲。为选择环境搬家三次。形容希望子女成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对子女的教育。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
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又一代表人物。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过得很清苦。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是一片墓地,出殡、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孝子们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成材,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不能够玩埋死人游戏。于是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了。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喊卖声终日不绝,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后来,他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学宫内书声琅琅,一派文雅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竟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游戏了,不禁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顿时眉开眼笑。不久,她将孟子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即《诗经》)、《书》(即《尚书》)。孟子长进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
三千珠履
【释义】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门客多而且豪华奢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能言善辩,为楚顷襄王内治外交,功劳赫赫。
有一年,秦昭王联合韩、魏两国军队,任命白起为大将,共同讨伐楚国。楚王就派黄歇出使秦国,去劝说秦昭王停止发兵。黄歇陈说利害,说服了秦昭王。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出兵,并与楚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楚王为信守和约,就派黄歇和太子完一道去秦国当了人质。
后来,顷襄王病重,命在旦夕,可秦昭王竟然不让太子完回国探视父王,于是黄歇就跑到秦国宰相应侯那儿去说情,黄歇说:“楚王恐怕活不长了,如果让太子完回国继承王位,将来他必定会感激秦国的恩德,与秦国亲善;但楚王若是另立了太子,楚国今后未必会与秦国友好,请您去劝劝秦王,放太子完回楚国去吧!”
可秦王听了应侯转达的话仍坚决不允太子完回国,于是黄歇就让太子完扮成楚国的使者,偷偷逃回了楚国。不久黄歇也回到了楚都。
顷襄王病逝,太子完继位,称为考烈王。黄歇因功高劳苦,被提拔为相国,并被封为春申君。黄歇名声越来越大,投奔到他门下的食客竟多达3000人。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手下的门客也多得不可胜数,门客的待遇都极其丰厚。有一年,平原君派他的一名门客去拜见春申君。这个门客想炫耀一番,就故意戴着一只玳瑁(形状像龟的爬行动物的黄褐色甲壳)头簪,手持一把饰有珠玉的香扇。谁知,春申君的门客一点也没显露出羡慕的神色。原来,春申君好多门客的脚上竟然都穿着缀有珠玉的鞋子(三千珠履)!平原君的门客不禁自惭形秽,忙找个借口,溜了。
三顾茅庐
【释义】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分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僮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聘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僮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