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8071900000031

第31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名著(31)

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样忍受这种丧偶的悲痛的,我只知道他的悲痛一直没有减轻。他觉得在我身上可以重新看到自己妻子的音容笑貌,同时他又不能忘记是我害得他失去了她的。每当他拥抱我的时候,我总是在他的叹息中,在他那痉挛的紧紧拥抱中,感到他的抚爱夹杂着一种辛酸的遗恨:惟其如此,他的抚爱就更为深挚。每次他对我说:“让—雅克,我们谈谈你妈妈吧。”我便跟他说:“好吧,爸爸,我们又要哭一场了。”这一句话就使他流下泪来。接着他便哽咽着说:“唉!你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让我能够减轻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虚填补上吧!孩子!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所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母亲逝世四十年后,我父亲死在第二个妻子的怀抱里,但是嘴里却始终叫着前妻的名字,心里留着前妻的形象。

赐给我生命的就是这样两个人。上天赋予他们的种种品德中,他们遗留给我的只有一颗多情的心。但,这颗多情的心,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源泉,对我来说却是我一生不幸的根源。

我生下来的时候几乎是个死孩子,能否把我养活,希望很小。我身上还带着一种生来的病根,它随着年岁而加重,现在虽然有时稍微减轻,但那只是为了叫我换一种方式挨受更残酷的痛苦。我父亲有一个妹妹,她是个聪明亲切的姑娘,她对我照拂备至,终于把我救活了。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还健在,不过已经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她还侍候着比她年轻、但因饮酒过度而损伤了身体的丈夫。亲爱的姑姑,我不怨你把我救转过来让我活下去,我痛心的是,你在我年幼时费尽心力照顾我,而我在你的晚年却不能有所报答。还有我那位亲爱的老乳母雅克琳娜,她也健在,精神矍铄,身体壮实。在我出生时给我扒开眼睛的手,很可能还要在我死的时候给我合上眼睛。

我先有感觉后有思考,这本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但这一点我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以及这些书对我的影响:我连续不断地记录下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晚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起初,父亲不过是想利用这些有趣的读物叫我练习阅读,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两个人轮流读,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一本书到手,不一口气读完是决不罢休的。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非但获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叫我获得了在我这样年龄的人谁也没有的那种关于情欲方面的知识。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我什么都还不理解,却已经感受到了。我接二连三感受到的这些混乱的激情,一点也没有败坏我的理智,因为我那时还没有理智,但却给我造成了一种特型的理智,使我对于人生产生了荒诞而奇特的看法,以后不管是生活体验或反省,都没能把我彻底纠正过来。

到了一七一九年夏季的末尾,我们读完了所有的那些小说。当年冬天又换了别的。母亲的藏书看完了,我们就拿外祖父留给我母亲的图书来读。真幸运,里面有不少好书;这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些图书是一位牧师收藏的,按照当时的风尚,牧师往往是博学之士,而他又是一个有鉴赏力、有才能的人。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克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拉勃吕耶的著作、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一齐搬到我父亲的工作室里来了。每天父亲工作的时候,我就读这些书给他听。我对这些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在我这个年纪便有这样一种兴趣,恐怕只我一人。特别是普鲁塔克,他成了我最心爱的作者,我一遍又一遍,手不释卷地读他的作品,其中的乐趣总算稍稍扭转了我对小说的兴趣;不久,我爱阿格西拉斯、布鲁图斯、阿里斯提德便甚于爱欧隆达特、阿泰门和攸巴了。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谈话,我的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便形成了;倔强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形成了;在我一生之中,每逢这种性格处在不能发挥的情况下,便使我感到苦恼。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在一起生活了。加上我自己生来就是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我父亲又是个最热爱祖国的人,我便以他为榜样而热爱起祖国来。我竟自以为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每逢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我就变成传记中的那个人物。读到那些使我深受感动的忠贞不贰、威武不屈的形象,就使我两眼闪光,声高气壮。有一天,我在吃饭时讲起西伏拉的壮烈事迹,为了表演他的行动,我就伸出手放在火盆上,当时可把大家吓坏了。

我有一个比我大七岁的哥哥。那时,他正学我父亲那一行手艺。由于家里人对我过分疼爱,对他就未免有些漠不关心,这样厚此薄彼,我并不赞成。这种漠不关心影响了他的教养。还不到放荡的年龄,他就真正放荡起来了。后来把他送到别的师傅那里去学艺,他依旧像在家里一样经常偷跑出去。我几乎根本见不着他。只能勉强说我跟他相识罢了:但我确实非常喜爱他,他也像一个顽劣少年能爱别人似的爱我。记得有一次,父亲生气了,狠狠地打他,我急忙冲到他们两人中间,紧紧地搂住他,用我的身子掩护他,替他挨打。我保持这种姿势,一动也不动,最后,父亲只好把他饶了;这也许是因为我连哭带喊,弄得父亲没办法,也许是不愿意叫我比哥哥吃更大的苦头。后来我的哥哥越来越堕落下去,终于从家里逃走,一去无踪。过了一些时候,才听说他在德国。他连一封信也没给家来过。从那时候起,就再没得到他的消息,这样一来,我就成为我父亲的独子了。

如果说这个可怜的孩子的教养从小被忽略了,他的兄弟可就不是那样了。即便是国王的儿子,也不会像我小时候那样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周围人们的钟爱;非常罕见的是,我是一个一向只被人特别疼爱而从来不曾被人溺爱的孩子。在我离开家庭之前,从来没有让我单独在街上和其他孩子们一起乱跑过,也从来没有抑制或放任过我那些稀奇古怪的脾气,这些古怪脾气,有人说是天生的,其实那是教育的结果。我有我那个年龄所能有的一些缺点:我好多说话,嘴馋,有时还撒谎。我偷吃过水果,偷吃过糖果或其他一些吃食,但我从来不曾损害人,毁坏东西,给别人添麻烦,虐待可怜的小动物,以资取乐。可是我记得有一次,我曾趁我的一位邻居克罗特太太上教堂去的时候,在她家的锅里撒了一泡尿。说真的,我至今想起这件事还觉得十分好笑,因为那位克罗特太太虽然是个善良的女人,但实在可以说是我一生中从没有遇见过的爱唠叨的老太婆。这就是我幼年时期干过的种种坏事的简短而真实的历史。

既然我所见到的人都是善良的榜样,而我周围的人又都是最好的人物,我怎能变坏了呢?我的父亲,我的姑姑,我的乳母,我的亲戚,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邻居,总之所有跟我接近的人,并不都是一味地顺从我,而是爱我,我也同样爱他们。我的遐想很少受到刺激和拂逆,因此我竟觉得我根本没有什么遐想。我敢发誓,在我没有受到老师辖制以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幻想。我除了在父亲身边念书写字以及乳母带我去散步的时间以外,别的时间总跟姑姑在一起,在她身边坐着或站着,看她绣花,听她唱歌,我心中十分快活。姑姑为人好说好笑,很温柔,容貌也可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的神情、目光和姿态,如今还都历历在目,她跟我说的那些惹人欢喜的话至今也还记得。我可以说出她那时穿的衣服和她的发髻式样,当然也忘不了她两鬓上卷起的两个黑发小鬟,那是当时流行的式样。

我对于音乐的爱好,更确切地说,我在很久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音乐癖,确信是受了姑姑的影响。她会唱无数美妙的小调和歌曲,以她那清细的嗓音,唱起来十分动听。这位出色的姑娘的爽朗心情,可以驱散她本人和她周围一切人的怅惘和悲愁。她的歌声对我的魅力是那样大,不仅她所唱的一些歌曲还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甚至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儿童时代就已经完全忘却了的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给了我一种难以表达的乐趣。谁相信,像我这样一个饱受焦虑和苦痛折磨的老糊涂,在用颤巍巍的破嗓音哼着这些小调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现自己像个小孩子似的哭泣起来呢?特别是其中有一支歌,调子我清清楚楚想得起来,可是它那后半段歌词,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虽然它的韵脚还隐隐约约在我脑际盘旋。这支歌的开始和我所能想得起来的其余几句是这样:

我真没有胆量啊,狄西!

再到那小榆树下,

倾听你的牧笛;

因为在我们的小村里,

已经有人窃窃私议。

……一个牧童,

……一往情深;

……无所畏惧,

玫瑰花哪有不带刺儿的。

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这支歌曲,就产生一种缠绵悱恻的感情?这种奇异的情趣,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这支歌曲一气唱到底,而不被自己的眼泪打断。我曾无数次打算写信到巴黎去,请人设法补全其余的歌词,如果有人还能记得的话。但是,我几乎可以断定,假如我准知道这支歌曲除了我那可怜的苏森姑以外,还有别人唱过,那么,我这种一心要追忆这支歌曲的乐趣,恐怕就会消失大半。

这就是我踏入人世后的最初的感情;这样,我就开始养成或表现出一种既十分高傲而又非常温柔的心灵,一种优柔怯懦却又不受约束的性格,这种性格永远摇摆于软弱与勇敢、犹疑与坚定之间,最后使我自身充满了矛盾,我连节制与享受、欢乐与慎重哪一样都没有得到……

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最高峰

《伪君子》

·作者简介·

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出身于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从小酷爱戏剧,1643年他和朋友组成剧团,亲自参加演出,并为此放弃了家庭继承权。1650年担任剧团负责人,开始从事喜剧创作。

1659年,《可笑的女才子》的上演奠定了莫里哀在法国喜剧界的地位。此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伪君子》、《太太学堂》、《丈夫学堂》、《屈打成医》、《吝啬鬼》、《乔治·唐丹》、《唐璜》、《恨世者》、《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其中,《太太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

·作品导读·

《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相结合的伟大杰作,作者以各种戏剧手法为基础上,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近代喜剧,既单纯集中、严整均衡,又曲折活泼、富有情致。它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严格界限,在喜剧中插融入了悲剧的因素,通过对悲、喜的描写把戏剧冲突一步步推向高潮。其剧情结构精巧紧凑、层次分明。全剧五幕全都围绕着塑造达尔丢夫的虚伪性格来安排。第一幕、第二幕采用了侧面烘托人物及“虚出”的手法,以家庭成员的冲突把主要角色巧妙地引露出来。第三、第四幕则是全剧冲突的展开和高潮,从正面展示了达尔丢夫的虚伪。最后的结局在全剧达到最高峰时又来了个大幅回转,使整个戏剧节奏急促,高潮迭起。

从艺术上来说,《伪君子》的语言生动灵活,极富个性化色彩。故事中的达尔丢夫矫揉造作,长篇大论,言必称上帝,极其符合他伪善的性格。奥尔恭的语言则简短精练、武断,完全符合一家之长的性格和身份。桃丽娜泼辣犀利、率真朴实,充分表现出活泼、爽朗、机敏的性格。全剧生动的对白和个性化的语言,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品概要·

富商奥尔恭居住在巴黎,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辅佐过国王,因此备受世人的尊敬。

奥尔恭每次到教堂的时候,总会发现有一个信士,双膝跪地,虔诚地祷告上帝,时而激动,时而流泪。每当奥尔恭离开教堂时,这人便会抢先赶到门口,向他献上圣水。奥尔恭得知他叫达尔丢夫。达尔丢夫是一个富有产业的富人,因信奉上帝,不留心产业而导致家境贫寒。

奥尔恭拿出钱来帮助达尔丢夫,但达尔丢夫执意不肯要,当场就把钱分给了别人。

奥尔恭被达尔丢夫这样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从此,两人开始了密切地接触。好心的奥尔恭把达尔丢夫接到家中,并把他当做圣人和导师,经常和他说及自己的很多秘密。达尔丢夫则常常被奥尔恭的热情所感动,他事事当心,处处虔诚,即使行为中出现一点小错也要当成罪过来谴责自己。但达尔丢夫最关心的并不是奥尔恭,而是他漂亮的续妻欧米尔。

奥尔恭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太太对达尔丢夫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当柏奈尔太太把达尔丢夫拿来与家里人相比较的时候,她都会觉得家里人没有一个是好的,时常看他们不顺眼,向他们发脾气。

一天,奥尔恭外出归来时,正好妻子的兄长克雷央特来看他。当女仆桃丽娜向奥尔恭说夫人欧米尔的病渐渐好转时,奥尔恭却是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只是一味打听达尔丢夫的情况。家里人对达尔丢夫一向没有好感。仆人桃丽娜见状,生气地说了许多不利于达尔丢夫的话。奥尔恭听后很不高兴,克雷央特也劝他不要对达尔丢夫太信任,并提醒奥尔恭有必要看清达尔丢夫的真面目。奥尔恭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对达尔丢夫更加赞赏。他认为只有达尔丢夫能引他走上正路,使他安神,让他脱离尘世的繁杂。克雷央特见状,也不好再深说下去,便把话题转到侄女的婚事上来。奥尔恭的女儿玛丽亚娜有一个情人叫瓦赖尔,他们一向情投意合,恩爱有加。奥尔恭曾经答应过他们的婚事,现在却对婚事持冷漠态度。

其实,奥尔恭心里早有打算,他是想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达尔丢夫,让达尔丢夫成为家中的一员。当女儿玛丽亚娜听到父亲的决定时,如遭当头一棒,气愤不已。她一直讨厌达尔丢夫这个不速之客,父女俩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桃丽娜听到后直言奥尔恭糊涂,奥尔恭气得要打桃丽娜。

虽然桃丽娜支持玛丽亚娜反对其父亲的主意,玛丽亚娜也更不愿意嫁给达尔丢夫,可胆小如鼠的她害怕父亲的专制,真想一死了之。瓦赖尔知道后,焦急万分。这时桃丽娜给玛丽亚娜出了个主意,让她表面听从父亲的安排,然后尽量周旋拖延时间,最后家人再联合起来促成她与瓦赖尔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