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是我国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一年之中逢节日必有酒,遇礼也必有酒,接待宾客、婚嫁、丧葬、大小庆典,只要有事必有酒。虽然我国各族人们都在饮酒,但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
据历史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空前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在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豳风)》)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面。在开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杯,要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吉祥如意,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生活富裕等。
到了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又酒冠其中,有声有色。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中国文化史》),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此间无论是味轻的醴,还是味浓的酒,都成为祝福生命的圣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族中的酒俗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
(1)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
在我国所有的民族里,汉族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而汉人在他们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与饮酒有着莫大的关联,或是庆祝,或是祝福,或是寄托美好的愿望。
汉人从一出生便要进行饮酒仪式,也就是在婴儿出生3天的时候要举行的“三朝礼”。所谓的三朝礼,就是母亲先将几滴黄连水抹在婴儿嘴唇上,然后再用糕、糖、酒、鱼等制咸的汤水抹于婴儿嘴唇上,这一礼仪象征着婴儿的开奶和开荤。之后到了孩子满月的时候,又要举办满月酒席。首先要给婴儿剃头,然后家人要祭祀神祖,向亲朋邻里分送染红了的“红鸡蛋”。随后,在百天、周岁的时候都还要有一些饮酒礼节和饮酒方式,以表示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到了孩子成年以后,大小宴请更是离不开酒。而且每逢10年庆生的时候。更有大办酒席的习俗。10岁、20岁的时候一般都是长辈置办庆生酒席;30岁、40岁的时候已经成家立业可以由自己置办;而从50岁开始,便可称为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了,在寿宴上,更是少不了酒的映衬和烘托。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因而到了七十大寿、八十大寿的时候,大办酒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福禄佳酿,更要寿桃、寿面,总之,要让福、禄、寿一应俱全。汉人的饮酒风俗,除了与年岁相关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节日酒、庆祝酒等。
(2)傣族
傣族人喜欢喝酒,他们饮酒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酒也早已是傣族人家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了。傣族人无论是过年、结婚、祭奠神灵,还是招待宾客、军队出征都要饮酒,他们的酒市更是非常兴盛。傣族的饮酒风俗很多,如在宴请宾客的时候,必须由年轻姑娘依次敬酒,如客人不饮,姑娘们就会抱住客人的头灌酒,直至将客人灌醉为止,以表主人的热情和真诚。傣族的年轻男女谈恋爱也都离不开酒,他们还有许多关于酒的歌曲,如《讨酒歌》、《敬酒歌》、《醉酒歌》等等。
(3)彝族
彝族同样是个喜饮酒的民族,“有酒便是宴”这个很有意思的谚语就出自彝族人。彝人不像汉族或是蒙族,喝酒的时候还要伴着一些下酒菜,他们经常喝酒的时候只是饮酒,不一定有菜,因而彝人各个都是海量。彝人有一种饶有意思的喝法,称为“转转酒”,即不分大家是否熟悉,不分场合、地点,大家围成圆圈随地而坐,依次轮番喝酒。他们还有一首劝酒歌:“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喝错了的酒。喝吧,尽情地喝吧!”他们不光在劝酒上有一套,在喝法上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他们有一种著名的喝法——咂酒。在每年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时候,各个人家携带咂酒坛,并在酒坛中插入咂管,男女老少团坐一起边咂边聊,谈笑风生之间,情助酒兴、酒助情深,这酒成了增进同胞之间团结和感情的桥梁。
(4)壮族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壮族人爱喝用米酿造的约在30度的低度酒“米双”,又称“土茅台”酒。壮族酒席中的饮酒风俗也是很有意思的,包括“交杯”、“交臂”,“转转酒”。“交杯”是指敬酒的双方各饮对方手中的酒;“交杯”后,便是主客各自饮完自己手中的酒;最后便是围桌而坐,与身旁的其他人互相敬酒的同时,各饮对方杯中的酒,这便是传说中的“转转酒”。
(5)蒙古族
蒙古族的人可以说个个都是“酒圣”。因为他们生活在草原或是寒冷的高原地带,喝酒一方面可以御寒,另一方面则是与他们的游牧生活有关,试想,大碗酒喝着,烤羊腿啃着,实在是很爽!因此,酒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蒙古族人不仅爱喝酒,而且喝的还是用纯奶酿造的奶酒,喝酒的时候更要用碗来喝。在蒙古族这个游牧民族中,喝奶酒不但是人民的日常之事,而且奶酒还始终担负着仪式用酒的重任。大凡蒙古族的盛大仪式或庆典,首先要由首领或德高望重者端起酒碗,用右手无名指蘸上酒液,朝天弹一下,表示敬天神;再用无名指蘸酒,朝地弹一下,表示敬地神;再蘸酒,朝西方弹一下,表示敬祖先。
你若是到内蒙古民间做客,便能体会到蒙古族人的热情,尤其是在喝酒、敬酒、劝酒上。首先主人要连向客人敬上3大碗:第一碗感谢上苍赐给人们的光明,第二碗感谢大地赐给人们的福禄,第三碗祝愿人间永远吉祥。蒙古族人与客人饮酒的时候,如果客人喝醉了,便是对主人的一种看重;如果客人对敬酒推而不喝,则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蒙古族人敬酒时,还要以美妙的歌声劝酒,不同的场合要选择不同的歌词。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酒有着怎样的感情。
(6)客家族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好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还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好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辈分。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也称为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吉祥的祝酒词,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女性一般为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方可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而且客家人酒令花样很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也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还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这些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广泛,令人忍俊不禁。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7)其他民族
除了这几个主要的民族以外,我国其他的少数民族对酒同样有着深厚的情结。
怒族阿龙支系有种民间传统食品,称之为“肉酒”。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鸡肉切成块,用油烹炸后倒很多酒入锅,以文火稍炖即成。肉酒外酥里嫩,酒和肉混合的香味十分诱人,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有营养,是老人和孕妇的最佳补品。
藏族在藏历年时做一种汤食,叫“衮登”,是用青稞酒、红糖、奶渣、酥油等混煮成的,其味酸甜香,且微带清苦,很是可口,还有降火功效。
以酒来疗疾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少数民族中亦有此经验。藏族牧民在古代就已懂得用青稞白酒敷贴外伤患处。在盛产药材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酒泡药材医病或健身的很常见。
鄂伦春族过去在婚宴中吃的狍子肉,是不能用以猎枪射杀的狍子烹煮的,这也许是对“动武”的忌讳,因为婚姻要求和和美美。这时候酒就派上了特殊的用场,新郎便用食物拌酒来灌醉狍子以生擒之。但是狍子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非常机警,而且奔跑飞快,因此,能醉擒生狍的人必须聪明能干才行。年轻的猎人都懂得狍子的生活习性及一年四季出没的规律,而且能用桦树皮做成狍哨子,模仿狍子的叫声,引诱母狍跑来喂奶,猎人又在下风,且头戴抱头帽,所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羌族村寨在举行山神祭时,众人在巫师的主持下,将酒灌入羊耳,并大吼三声,羊难受而发抖,众人认为这便是山神已接受供奉(羊)的表示。巫师还根据羊抖动的情况来占卜当年的收成好坏。最后宰羊,把羊血涂在象征山神的乳白色石英石顶端,然后众人煮食羊肉,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