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做彩电业务,首先要解决生产许可证问题。自1978年从国外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中国的彩电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期。短短数年,全国共引进大大小小的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北京、熊猫、金星、牡丹、飞跃、凯歌、长虹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国产名牌,外资企业在国内也大都设有工厂,所以1991年后,国家就不再审批新的国内彩电项目了(产品全部外销的来料加工厂不受限制)。没有生产许可证就无法经营国内彩电业务。李东生就提出通过与国内彩电厂互利合作的方式将业务开展起来。
李东生和蒋志基开始联手进入国内彩电产业。香港长城电子的彩电成本低、性能好、有竞争优势,而TCL能够解决显像管和电子零件进口问题,有国内经营和销售能力,双方联袂,优势互补,基于长城电子以出口彩电为基础,与之合作设计出来的彩电产品符合国内彩电标准,竞争优势明显,TCL决定首先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的方式为国内彩电厂商生产有竞争力的彩电产品。经过多轮洽谈,TCL先后为牡丹、熊猫和北京贴牌生产彩电产品,迅速打开业务局面。业务做开后,李东生进一步和这些公司商议,有偿租用它们的生产许可证,自己生产和在国内销售“TCL”品牌的彩电。
当时国内彩电普及率不高,城市市场不到50%,农村市场只有15%,而且大都是21英寸以下的产品。大屏幕彩电市场刚起步,基本被外资品牌垄断,而且价格很高。
经过市场调研,李东生下了一个大胆的判断:未来国内大屏幕彩电的增长将高于普通彩电,利润也高于普通彩电。而国内彩电企业当时大都不具备大屏幕彩电的生产技术能力。
所以李东生决定让TCL品牌的彩电业务先从大屏幕彩电切入。1993年,第一台TCL28英寸大屏幕彩电下线,这个寄托了TCL团队希望的产品一炮打响,首批一万台产品很快被客户抢购一空,生产计划连续增加,销售势头很好。产品种类也扩大到21英寸、25英寸、29英寸和34英寸四种,市场销量快速提高。初战告捷,给新组建的TCL电子集团上下很大的激励。
小马拉大车
TCL彩电项目迅速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战略上判断正确。事实证明,当初李东生对进入大屏幕彩电的三点分析判断是完全符合市场和产业实际情况的。这个项目决策把握了国内彩电市场转型的机遇,取得了很好的经营绩效。
二是灵活有效的业务模式,发挥和蒋志基合作的优势,用ODM的方式迅速切入市场。李东生没有按传统的做法,先向政府申请彩电生产许可证,而是利用国内产业政策的空隙,以代工方式先将产品销路打开,再寻机推广自己的品牌。在TCL 28英寸大屏幕彩电投产之前,TCL已经为多家国内彩电企业贴牌生产了大量的21英寸彩电,特别是替当时国内彩电老大熊猫代工生产,积累了大量富有价值的符合国内标准的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并积累了资金。
三是国内彩电业务推广和国内营销网络扩张良性互动。通过音响业务建立起来的TCL家电全国营销网络在启动彩电国内业务推广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覆盖主要省会城市的营销网络将彩电产品迅速推向各大商场。同时,彩电业务的快速成长又加快了家电营销网络的扩展和完善。音响市场总量不大,难以支撑家电营销网络的规模;增加彩电产品,销售额大增,营销网络也得以快速扩张。至1995年年底,TCL已经在所有省会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在各省主要的地、市建立了经营部,有员工6 000多人,成为当时国内家电企业中自营销售网络最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彩电业务和营销网络互动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TCL彩电业务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产品技术上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屏幕彩电(定义为25英寸及以上)刚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为外资品牌垄断;松下的“画王”,东芝的“火箭炮”和索尼的“低音炮”都是当时备受市场追逐的大屏幕彩电。这些产品设计新颖、性能优越,但线路设计复杂,成本和售价也非常高。由于当时市场购买力较低,国内大屏幕彩电市场份额增长较慢。
在作了详细的市场和产业调研后,特别是对几个日本名牌产品拆解分析后,TCL彩电决定采用香港长城电子外销机型的单芯片方案开发国内产品。该方案技术的特点是线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性能指标能达到客户要求,成本也很有竞争力。TCL按照国内的彩电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在符合质量性能标准的基础上,以用户实际感知为标杆简化了一些功能,加强了另一部分功能。例如,日本产品设计要用三个芯片,成本很高,产品设计大都使用色彩补偿电路,但实际上该指标只能在特殊信号图像上才能看到差异,用户实际观看电视节目时没有什么差别。当时国内企业大都购买日本企业的设计方案,成本居高不下,而单芯片方案就优化了彩电功能设计,大幅降低了成本。同时,根据国内市场的特点,TCL在设计中额外加入了宽电压设计,并提高接收灵敏度。因为当时国内电网落后,大部分地区电压不稳定,电视广播信号也不好(当时还没有有线电视服务)。TCL产品投放市场后,由于性价比优,质量性能可靠,大受消费者欢迎。
TCL彩电的迅速崛起,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不久,媒体上就出现:“为什么TCL彩电能够如此便宜,是因为用小屏幕彩电机芯做大屏幕彩电?”所谓“小马拉大车”的报道一时大大影响了用户和经销商的信心。针对这些说法,TCL一方面请权威的专业机构对市场销售的产品做性能指标测试,证明TCL大屏幕彩电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一些性能还优于外资品牌;另一方面对用户进行抽样回访,现身说法,口碑传播。李东生还在媒体发表专访回应:“小马能够拉大车,就是一匹宝马。”敢于如此大力推广大屏幕彩电的单芯片方案,是因为李东生对单芯片方案是有底气的。TCL已经在美国市场销售了大量使用该单芯片设计方案的产品,证明性能质量是可靠的。他认为单芯片简化设计是未来大屏幕彩电技术发展的趋势。后来,国外彩电厂家也逐步转到性价比优势明显的单芯片方案。“小马拉大车”创新应用技术的成功,使TCL大屏幕彩电在国内市场获得产品技术先发优势,很快奠定了自己的产业地位。
在产品外观和功能设计上,TCL走的是快速跟随、局部创新的路线。当时日资品牌领导市场,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很低,不但生产线是引进的,大部分产品设计(包括模具)也是从日本引进的,而日本企业往往将淘汰的产品转移给中国。李东生认为要走模仿、借鉴、创新的道路,必须自己设计产品。他带着团队参加每年的国际电子展,并经常到日本东京秋叶原电器街观摩新产品,收集资料信息。日本企业每年都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设计,这些产品到中国市场往往要一年以后,如能快速跟随,在中国市场推出自己的类似风格和功能的产品,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如TCL2938型彩电的设计,就是李东生在日立公司访问时看到一款新产品的底座设计线条非常流畅,征得主人同意后就拍照带回,移植到自己新产品设计中,因而大获成功。索尼“低音炮”背挂式音箱设计概念也被移植到TCL的音响彩电产品设计中。
一张准生证
虽然通过租用生产许可证暂时解决了彩电经营资质的问题,但随着销量增大,李东生感到非常困扰。首先租用许可证额外增加了一项成本,另外,没有许可证就没有显像管进口配额,所有进口配额都要设法找关系购买。而国内其他彩电厂商能分配到部分进口显像管配额,不足部分才购买。当时一只显像管进口配额为120元,增加了很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租用生产许可证是将自己的命脉放在别人手中,非常被动。虽然通过和多家彩电企业合作授权租用许可证可以降低风险,但这种做法很难持久。
TCL也努力尝试过申请一张新的彩电生产许可证,但政府已经明确停止审批新的彩电生产项目,虽经多方努力未有结果。这时候,李东生听说国内最大的彩电显像管生产厂家彩虹电子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彩虹集团)有一条彩电生产线和许可证,但已经停产。能否利用这个许可证,李东生将此想法向李鸿忠作了汇报。李鸿忠原在电子工业部工作,对彩虹、熊猫等这些部属企业很熟悉,之前就帮助过李东生他们打开过熊猫彩电的代工业务。
1993年年中,李东生陪同李鸿忠一起来到陕西咸阳的彩虹集团参观学习。当年作为国内第一家技术引进的彩电显像管厂,彩虹集团的业务非常红火,显像管产品供不应求。李东生先请求彩虹集团多供应一些计划外的21英寸显像管,虽然价格要比计划内供应的高一些,但比起进口显像管还是有优势。在参观工厂时,李东生要求看一下已经停产的彩电生产线。到了车间,李东生看到厂房很大,但生产线已经停产多时,设备闲置在车间。之前这条彩电生产线是作为显像管配套彩电后工序组装的试验生产线,并配有彩电生产许可证。彩虹集团的彩电显像管(以下简称彩管)投产后工艺质量稳定,销路一直很好。而彩电业务和彩管业务完全不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彩虹集团短暂生产了一段时间彩电产品后,发现销售和顾客服务工作不好做,也不赚钱,管理上对其也无暇顾及,就将配套的彩电生产线停了下来。
彩虹集团董事长张文义是个很爽快的人,看到李鸿忠亲自带队到来,便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TCL显像管供应需求答应尽量在超产计划外的彩管中给予支持。因为计划内彩管已经分配给国内彩电厂家,而计划外彩管能卖更好的价钱,也能增加彩虹集团的业务收入。
李鸿忠和李东生提出将彩虹集团闲置的彩电生产线搬到惠州,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经营彩电业务的建议。张文义很开明,他认为闲置彩电生产线设备价值不大,还占地方,搬到外地和彩管客户合作投资也是好事,当场就表示愿意积极考虑这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