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鹰的重生
8126200000033

第33章 手机的崛起 (2)

这件事摊在谁身上都会让人大为恼火,但是李东生并没有指责万明坚,毕竟万明坚也是立功心切。他让万明坚坚决降价清库,为自己设计的新品腾出空间。李东生了解大幅减价会有很大的亏损,万明坚自己决定减价会无法向董事会交代。李东生对此事的处理,让万明坚非常感激。

由于双方合作没有达到预期效益,且特灵通自身经营不佳,2000年8月,TCL与特灵通协商分手,由TCL和王道源一起收购意大利特灵通的股权。TCL特灵通移动通讯有限公司改成了TCL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国产手机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成为各大国产手机厂商最为头痛的问题。

由于技术起步低,国产手机当时的经营思路大都是走低端手机的路线,意图以更低的价格冲击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是因为手机是一种时尚产品,消费者购买时除了价格因素外,还会考虑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设计。

国产品牌当时都挤在低端市场,要想破局,真的不那么简单。

不得不承认,万明坚性格中虽然有着偏执自傲等因子,但也正是他身上的偏执劲儿让他有机会打破这种两难的困境。当所有的国产手机同行都抱持着自己的成本优势直攻中低端市场时,万明坚找到了自己的市场突破点——用新颖时尚的产品设计,并将珠宝概念引入到手机。

万明坚提出在小巧精美的TCL 999D手机上,嵌上一粒粒贵重的钻石和宝石。他的意图是不以功能而以情感利益来凸显TCL手机的高端价值,进军一直被认为国产手机禁地的高端领域。这个方案一摆到桌上,几乎遭到了公司所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不是创意,根本就是工业设计的一大“败笔”。 这似乎与消费者习惯不符,根据当时的市场调查,在消费者眼中,手机不过是个用于通信的电子产品,款式大同小异,各大手机厂商也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技术和功能上。

一位曾经参与那次讨论的TCL通讯的中层管理者回忆起那次决策会的情景说:当时会议室里一下炸开了锅,说这个点子别出心裁也好,说它怪也好,反正业界从未有人有过这样的想法,已经有的国外手机品牌也从没有过这种路子。等大家安静下来,万明坚慢条斯理地进行了解释:“手表上镶一颗钻石就显得光华四射,档次一下子提升了许多,如果给手机镶嵌上珠宝又会怎么样呢?手持一款镶有宝石的手机,可以彰显机主的品位,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珠宝所具有或能够产生的社会心理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保值价值,可以向手机平移,大大提升TCL手机的附加值。”

万明坚是聪明的,既然低端彻底走不通,就不妨试着进入利润更高、更有想象空间的高端市场。

要进高端市场,单纯靠手机本身的功能卖出个好价钱,并不现实,也无法做到。万明坚的逻辑是,国产手机首先要强调它(手机)的价值,不能把它看做劳动力成本加原材料二者合一的东西,不然国产手机就没有活路。而应该像一幅画一样,画的价值绝不是由原材料来决定的,是由艺术价值构成的。而采取镶嵌钻石的做法,能让用户感觉到很值,同时感觉到有面子,从而引领消费者购买TCL的钻石手机系列。万明坚针对低端人群卖高端手机的策略虽然有些混搭,但确是一种营销创新。

令人耳目一新的TCL钻石手机不仅甫一问世就立刻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TCL 999D销售价竟高达4 600元,而且广为用户接受,成为第一款杀进国际品牌长期垄断的高端市场的国产手机。在首款镶钻手机成功推向市场后,TCL一发不可收拾,又推出了专门针对女性和男性的数款镶钻手机。业内人士称,镶了钻的手机身价至少要高出1 000元。钻石手机之后,TCL接着又推出性价比更有吸引力的宝石手机,大量推销。TCL手机当年销售开始高歌猛进。

TCL还给宝石手机每一款产品都配上了宝石的鉴定证书,这个营销的噱头让人津津乐道。尊贵的气质,加上出众的外形设计,拥有一部TCL宝石手机顿时成为很多人的梦想。而对于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TCL宝石手机无疑是赠送给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被戏称为“乡长太太手机”。

万明坚本人则到处宣扬宝石文化:蓝宝石比较适合男士,女人比较适合红宝石;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理性;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比较好的质感,还能保值增值;即使技术过时了,宝石还会有用处的……

为了进一步提升TCL手机的品牌影响力,万明坚决定请明星为TCL手机代言。2001年7月,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登载一个消息:“国际导演张艺谋和国际影星金喜善将在北京为TCL 手机共谱中韩巨作,合演TCL手机大戏——TCL以1 000万元人民币重金聘请金喜善出任TCL手机品牌形象大使。”最具明星效应的两位国际巨星与1 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制造了中国手机史上最成功的传播效果。

金喜善的广告一出来,就有不少的专家坐在一起论证该广告“错位”,混淆了代言人与目标消费者的定位,无法体现科技诉求。“TCL还打出了‘国产手机新形象’的广告语,但这么艰巨的任务单凭一个金喜善就能体现得出来吗?”

包括著名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创始人唐·舒尔茨也质疑启用金喜善作为企业代言人能否对企业的销售有帮助,万明坚对此回应道:“广告一出,我们一周的销量就达到30万部,二级城市的存货几乎销售一空。”显然,事实战胜了雄辩。正如当年TCL王牌借助刘晓庆的明星效应一样,这则广告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严格地说,同国外手机相比,国产手机缺乏品牌效应,且市场上已有了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世界级先入者,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是国产手机的首要任务,于是这也成了TCL等国产手机广告策略的制定依据。

万明坚借助全国范围内的大小媒体,展开了一场密不透风的宣传攻势。其中的金喜善广告,成为万明坚传播网中最亮丽的部分。

“金钻俱乐部”和“保姆式营销”

当TCL手机的宝石系列大放异彩的时候,中邮普泰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普泰)这样的大代理商也主动找上了门。2000年10月,双方就签署过一次性包销某款手机10万台的合作协议,这种做法无疑启发了万明坚。

TCL移动的“金钻俱乐部”(优秀经销商联盟),其实也是这种做法的延续。由于“金钻俱乐部”会员一年要交20多万元会费,一开始参加的分销商寥寥无几,后来要求加入的却几乎挤破了门槛。据说在最疯狂之时,大大小小的经销商提着现款等着万明坚的接见。

金钻俱乐部对经销商的激励政策、对简单的契约性合作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化非常重要。

虽然要交20多万元的会费,万明坚向这些金钻俱乐部的成员开出的条件也足够诱惑:可以做区域总代理,独家经营部分型号的产品;优先拿货,卖不完可以退货,但必须要承诺一定的基本量;销量越大,折扣越低,利润也就越大。这样的模式让代理商没有丝毫后顾之忧,只管放开去做。这种做法和当年长虹的彩电大户代理有些相似,但TCL移动的代理商数量更多,而且分型号授予代理权,厂家话语权更大,且全部收现金。虽然李东生也提醒过万明坚,承诺无条件退货责任重大,有潜在风险。然而,2000年之后那段时间,TCL手机如日中天,在万明坚眼里根本没有退货这个概念。

除了金钻俱乐部这招外,万明坚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渠道下沉。

在TCL手机入局以前,摩托罗拉、诺基亚以及爱立信这样的国际手机巨头以及它们在中国的代理商简直就是最幸福的人。那时候家电行业正打得昏天黑地,而手机行业就清静高雅多了,就那么三家自己跟自己玩。每个品牌都有着自己的强有力的全国代理,比如诺基亚有7个全国代理商,分兵把守全国几个大的区域,各不相扰。他们直接从厂家拿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厂家的销售就完成了,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品牌推广,比如广告、公共关系等更加高雅的商务活动。

渠道里的事情自然由各层经销商来完成,无须促销、无须搞活动,无须笼络零售终端,自己就是大爷。那时候,诸如TCL这样刚刚萌起的国产手机,就像一棵不知死活的小苗,代理商对它们根本就不屑一顾。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被轻视甚至忽略,才促成了中国手机渠道的根本变革。

TCL绕开了全国代理商,直接与区域代理商合作分销产品,并通过在各省设置的分公司或办事处,直接在市场终端发力促销,渠道的长度大大缩短。扁平化最直接的效益是渠道的运营成本下降,渠道重心下降、层级减少也给经销商带来了更大的利润,对促销人员的奖励也更高等。这些使得国产手机在市场竞争上更加具备竞争力。

各地代理商承担了资金平台和物流配送的职能,代理商要做的是进货和分销,终端卖场的促销活动、POP(店头陈设)、奖品等项目统统由厂家负责支持,在手机利润很高时,厂家将部分收益再投入支持代理商和经销商扩大销量。有人称国产手机的这种销售为“保姆式的营销”。这种方式更能够帮助代理商和经销商赚钱,很多没有拿到外资品牌代理权的企业,纷纷加盟TCL移动“金钻俱乐部”,万明坚到各地,经销商红地毯列队迎接,犹如众星捧月。

TCL移动的这一战役,就如同赛场上杀出了一匹黑马,将外资品牌处于绝对垄断的中国市场格局打乱。波导、夏新等国产手机同行趁势而起,短短两年时间,国产品牌便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半壁江山。

此后业务的发展速度让人难以相信,1999年TCL移动的销售额才3 000万元;2000年变成了3亿元;2001年,TCL手机销量为150万台,销售收入为30亿元,3个多亿的利润。2002年TCL继续高歌猛进,手机销售收入82亿元,赢利超过10亿元。

市场占有率方面,到2002年年底,TCL手机以10.2%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手机品牌第一、国内手机市场前三强,打破了国外品牌在中国垄断的格局。

2002年3月,万明坚宣布了“1335计划”:1年内做到国内手机市场第3,3年内做到世界第5。在TCL移动通讯有限公司3周年庆典大会的发言中,万明坚公开宣称:“洋品牌”手机已经是西边的太阳了。也就是在这个会议上,万明坚满怀激情地宣布:TCL将在未来3年内跻身世界移动通信企业5强。

但万明坚过分热衷于市场炒作,没有在企业基础技术能力提升和内部管理上下更大的工夫,也没有在企业经营效益好时切实改善自身核心竞争力,埋下了许多地雷,导致在产业市场发生变化时潜伏的问题爆发,业务几乎崩盘,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