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有效的缓兵之计,也许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内部争执。争执的结果是将和谐的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谁还能安心专注于做事呢?适当保持沉默吧,等争执的双方失去了精神上的亢奋、精疲力竭之后,再发表你的意见也不迟。
头脑发热时的人们只想向外发散能量,谁会再去接受你的善言良语呢?你的沉默可使矛盾冲突趋于缓和,当人们争辩得不可开交时,看到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位静静的旁观者,他们也许会后悔于那丑态百出的激烈交锋的。
有时,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一个服装厂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机器,他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1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却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12万美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效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有一些蕴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一旦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中的韵味往往荡然无存,抑或索然寡味。如对他人表示关爱时,默默地给予实际帮助,比口若悬河地表白更显真诚,更具感人魅力。此时,尽管什么都没说,又仿佛什么都说了,可谓无声胜有声。
面对复杂局面和大是大非,沉默往往是潜心思索,凝聚智慧,为从容应对积蓄力量。当然沉默不是故作深沉或天性木讷,而是盛开在心灵深处的智慧之花。“沉默是金”并不意味着“万马齐喑”,我们应当崇尚内心充实而不失真诚的沉默。
沉默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沉默是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沉默是自己的财富;沉默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只有在倾听中才能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是一种光辉;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遭受困难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
“沉默是金”,却也不是不说话,而是说话要分场合,要分情况,不能说则不说,保持适当的缄默,能说则尽量少说,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言多必有失”。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唯有保持适当的缄默,才会避免厌、薄、侮。
难得糊涂的高境界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流传至今,成为众多人的座右铭。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称悟透了人生。聪明的人往往拿得起放不下,身枯力竭仍在拼命。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凡事较真的人,往往会输得比较惨。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归,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来。一会儿,门开了,表妹气嘟嘟地走进门,脸上阴得很重。皮包往沙发上一摔,坐在那儿,闷不吭气。
“怎么了?”小朱轻声细气地靠近。
“怎么了?”表妹别过脸去:“问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让我丢够了脸,当着一大堆同事的面,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表妹气恼地说。
小朱一脸不解地问:“我跟我们处长到你公司参观,怎么会丢你的脸呢?正因为我是处长面前的红人,他才会带我去,他怎么不带别人呢?而且,你要想想,处长不去别的厂参观,为什么专找你们工厂,还不是我介绍的?你们工厂,从上到下,如果做成这笔生意,应该感谢我,也就是感谢你才对,怎么反而说让你丢脸呢?”
表妹听了这话,小脸更加面若冰霜,说:“当然丢脸!你还没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说了,说你是同系的师兄、高材生,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可是呢?你看你那个熊样。你跟在你们处长旁边,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样子,明明你最懂的技术,根本可以由你介绍,你为什么不说话,还不断问你处长。他懂个屁!”
“他懂个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视而笑,王先生走过拍拍表妹的肩说:“他也是学这个的,就算过时了,他总是处长啊!”
“他总是处长啊!”这句话道出了真谛。
这个以幕僚姿态站在长官身后,不显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
如果处长完全是外行,由内行代为解说,绝对是当然的事。但是,当自己的主管也是内行人的时候,抢在前面说话,不但是抢风头,而且表现了“我比你内行”的气势。
在这个时候,最聪明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装糊涂了,把功劳在不知不觉中让给上司,这样的糊涂才是真聪明。
“聪明”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词,它既有“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含义,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
俗话说:天妒聪明,其实人更是如此。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就算有更高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蠢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不少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的,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载功,自夸者无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智者需学会守愚。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超凡的智慧与美德。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四处可见,但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容易。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下不能而目,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
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功,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又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伐,不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责,则会更令人钦佩。
守愚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守愚是以退为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而消极守愚,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是不会成就任何大事情的。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真愚本质。天赋聪明,肯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如何运用和表现聪明。
人宁可保持纯朴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奸诈乖巧,保留一些刚正之气还给大自然: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淡泊、清虚恬静,在天地人间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
在寂寞中自我阅读与反省
人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心里发毛,寻寻觅觅,又无可名状;有时心里憋闷,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诉说;有时偶然触动了心底尘封多年的伤痛,可又欲说无词;有时面对生活中的抉择,举襟不定,踌躇满志……总之,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愁苦烦闷,在心里忐忑不安,让人们不能自拔。这时候,人们或许应该抽点空,静下心来,在寂寞里独自阅读一下自己。
这里所说的阅读自己,不是自我忏悔,也不是对自己的刁难,而是以一种淡然而洒脱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这种同自己心灵的对话或许是对自己纷乱思绪的梳理,可能是对焦虑烦闷缘由的追寻,也可能是对影响自己心情的人或事做理性的分析,又或许是对破碎往事的修复与反省……阅读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心灵的清理与发现。寂寞里的自我阅读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19世纪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梭罗,在一生里写过很多书,但是真正让他成名的却是他阅读自己的那本《瓦尔登湖》。梭罗的第一本是1849年自费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此书虽然精雕细刻,但是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1000多册,售出100多册,送掉75册,存下700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了4年,全部退给了作者。梭罗曾诙谐地说:“我家里大约藏书900多册,其中自己著的就有700多册。”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之后,梭罗到了康科德城的小湖边上。他亲手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然后自己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和蔬菜,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在那段宁静而寂寞的日子里他开始阅读自己这本书。
他“读”到了很多平时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发现了自己很多心灵深处的秘密。他把每一天“读”到的东西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书,这就是至今依然光芒万丈的《瓦尔登湖》。在书里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提倡短暂的人生应该因为思想的丰盈而趋于完美。也就是因为寂寞,梭罗才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