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8138200000007

第7章 保持沉默,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策略 (1)

身怀绝学而又淡泊明志的人,往往会遭到来自热衷名利之人的质疑;言行恭谨、处处慎行的真君子,常常会受到宵小之辈的嫉妒和诬蔑。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有学会韬光养晦,适时的保持沉默,然后伺机而起,才能使自身所蕴含的能量彻底爆发,成就一番大事业。

深藏不露是一种智谋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表现低调些,做事情过于张扬就会泄漏事机,就会让对手警觉,就会过早地把目标暴露出来,成为对手攻击和围剿的靶子。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尽管这样做会有损失,却能避免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1998年,华为以80多亿元的年营业额,雄踞当时声名显赫的国产通信设备四巨头之首,势头正猛。而华为的首领任正非不但没有从此加入到明星企业家的行列中,反而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唯恐避之不及,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宣传的活动甚至政府的活动也一概坚拒,并给华为高层下了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整个华为由此上行下效,全体以近乎本能的封闭和防御姿态面对外界。

2002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关于任正非还有很多故事。有人去华为办事,晕头转向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斯人已踪影不见。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于是懊悔不迭。这些多少有点传奇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能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很少。

近两年来,华为的壁垒有所松动,出于打开国外市场的需要,华为与境外媒体来往密切,和国内媒体的接触也灵活不少,华为的一些高层也开始谨慎露面。惟一没有任何解禁迹象的,是任正非本人。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中,又展现了任正非理性和激情背后温情的一面。他在文中总结说:“由于家庭原因,文革中,无论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我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培养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

正是由于任正飞的低调做人,才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理公司,每年花大量时间游历全球,在各个发达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上寻觅机会,在通信设备国际列强间合纵连横,寻觅可用的力量与资源。深刻领悟西式规则的同时,充分发挥东方的智慧,带领着华为再创辉煌。

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在不被人关注的岗位上工作,很少与别人发生矛盾,你的秘密也不容易被人知晓,你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来静心地做自己的事,而不会有人来妨碍你。

当遇到不利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所以我们要干一项事业,在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搏击长空的时候,就不能与人家硬拼,而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发展。

古时候,在我国北方边陲,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争战。结果一个部落被打败,胜利者决定杀死被打败部落里的10岁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个14岁的男孩却幸免于难。

当一个首领将矛刺向卧伏在草丛中的这个男孩的时候,却被另一个头目制止住了,原因是这个大男孩看起来很愚钝,当矛刺向他的时候,他仍然傻乎乎地看热闹,却不知求饶,更不知反抗和逃跑。于是,这个男孩幸存下来了,他与其他10岁以下的男童,被当作未来的奴隶幸存下来。

但事实上,那个14岁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智慧超群,他的名字叫关山,在他29岁的时候,他率领本族人最终杀败了他的仇敌,报了血海深仇。当初若不是他装出很呆滞、柔弱的样子,早就被杀死了。可见,在处境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时候,让自己不引人注意或者不使人关注,就能保全力量,以便东山再起,另谋大计。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至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

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厚黑之人,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做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虽然“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相当有智慧。可是《厚黑学》却仍然认为这句话有加以修正的必要。因为,“不得不”实在充满了无奈、勉强和不情愿,这种低头太痛苦了,也太消极,因此这句话应改为“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厚黑大师把“不得不”改成“一定”并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而是有很多考虑的。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厚黑处世学认为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放不下面子。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的基本宗旨。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会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投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接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由此可见,李渊也是一位道行很高的厚黑之人。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性,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一定要低头”,脖子也会酸,但揉一揉也就过去了。

沉静做人,不摆高姿态

为人处世高高在上,俯视众人,会失去朋友,受到大家的唾弃,进而远离你,众叛亲离;平易近人,不刚愎自用,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干大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和善、平易的人,架子太大,傲慢自恃,必定会败得很凄惨。而为人位尊而不自矜,权重而不自傲,名显不炫,功高不居,才会赢得众人的榜样,人心归向。

袁术字公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官至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他逃到南阳;部将长沙太守孙坚杀掉南阳太守张咨,他便古据了南阳。

公元195年冬,献帝东出潼关,其护卫队伍被李偏、郭汜打败,袁术以为时机已到,便召集手下人商议,表示要做皇帝。他对手下众人说:“现在刘氏天下很虚弱,海内鼎沸。我家世代做高官,得到老百姓的归附。我想应天顺民,称皇帝,不知诸君意下如何?”大家都不愿表态,只有主簿阎象认为时机不成熟。他说:“过去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侍殷朝,将军势力虽然不小,显然不如周文王那样强盛,汉室虽然微弱,还未像殷纣王那样残暴,就更不应该取而代之了。”袁术听了,尽管心中不高兴,见手下人这么不热心,只好暂时作罢。

后来,袁术想取得一些人的支持,对前来投归的张承说:“以我土地之广,士民之众,仿效汉高祖当皇帝不行吗?”张承说:“这在于德,不在于强,如果有德,虽然开始实力不大,也可以兴霸王之功,如果凭借势力就称帝,不合时宜,就要失掉群众,想兴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