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发动群众,发动基本群众,原先可以改造的力量已经不存在了,毛主席说过战争真正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如果民众不充分发动,抗战就太艰难了。”樊绪经这位苏南专属财经处长不无感慨地说着,手也不由自主地摸了摸头上的那块毛发较少的头皮,那是三月四日,丹南中心县委在樊古隍召开扩大会议时,为敌所伤。那次会议后,部分干部留宿于樊古隍,叛徒凌学诗引敌搜捕,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任迈,宣传部长袁先锋未及转移,被捕牺牲。
樊绪经在冲出大门时被敌人抓住头发,他忍痛拼命挣扎,以至被撕去一块头发,他用短枪向敌人打了一梭子,趁机冲出包围圈,才得以脱险。“我们在樊古隍开会之所以遇到如此危险,除了叛徒告密这个因素外,我们地方武装的建设不健全,我们不能总把许多地方武装人员带在身边吧,一来目标大,二来在经济困难、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也难以维持这样的队伍,如果当时地方上有脱产或不脱产的民兵组织,那么这些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皖南事变后的几个月,地方干部难以立足,主要是隐身于农民家中,开展工作十分艰难,好在十六旅连克西旸、大蒲干等据点,茅山的局势有所缓和,现在能在塘马旅部开这样的会,我迫切要求旅部,苏皖区党委加快民兵建设问题。”
樊绪经嗓子有点嘶哑,所以他赶快用白开水润了润嗓子,这位和樊玉琳同为一村的财经处处长,也有着丰富的地方武装斗争的经验,他是句容县在抗战时期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斗士,他由巫恒通保荐,曾担任过山南初级小学的校长、袁巷镇小学校长、吴甲小学校长。日寇入侵苏南,他与樊玉琳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份发起组织自卫武装,成立三乡自卫委员会,樊玉琳为常务主任,下设三乡自卫团,樊绪经则为自卫团团长,手下兵众有三四十人,许多人以为他是一个专搞财务的文弱书生,加之他后来主要从事财务工作,为新四军筹款和供应物资。其实他是一个地道的舞枪弄棒之人,对于地方武装组建工作是一个十分内行的人,“现在感到困难的是,原来的地方武装都上升到主力部队去了,新的地方武装还没有成长发展起来,党支部手里也没有掌握一支能战斗的民兵队伍,武装弹药少。如果民兵发展起来了,一方面地方工作人员的安全有保险,另外也可从战略上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眼下的困难很多,财政是主要的,昨天,我就财经问题发过言,倘若财经问题在年底解决了,如何组建、训练民兵就要提到日程安排上了。”
“对。”洪天寿这位副司令本想抢着发言,见自己的两位同行已经开口,自己不好再抢着发言了。这位副司令脸型浑圆,胖胖的,一副福相,他是句容县裔庄人,距粟裕指挥的韦岗战斗的战场很近,他有着和巫恒通、樊玉琳、樊绪经相同的生活经历,读过书,做过小学教师,然后组织地方抗日自卫队,但他有着远非两樊所能相比的传奇经历,老百姓称其为“老天”,便可见一斑。
洪天寿是巫恒通的学生,一九三一年便开始执教生涯,先后担任县立女小教师和谢巷、裔庄小学校长。他从小在高骊山下长大,有一股山民的气质,放羊放牛打狼的经历铸造了他顽强不屈、意志坚强和机智勇敢的品格,这在以后的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组建武装是一手操纵的,后在王丰庆、曾昭墟的受命下,扩充抗日武装。在一九三九年二月,首先成立了东昌、青山、茅庄三乡的抗日自卫队,洪为队长,同年四月,新四军委派巫恒通组建句容东北抗日自卫团,即以洪天寿的武装为基础,编成第一大队,巫为团长,洪为大队长,名噪一时。
洪有两件事为人所称颂,一是在一九三九年元月,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洪的一个大队为敌所围,洪见突围不成,随即藏好武器,混入人群中,适有伪保长陈观法在场。洪怕陈观法出卖自己,乘敌人不备,拔腿狂奔,后被敌击中,受伤被俘,敌严加盘问,威逼群众,由于洪在地方上威信甚高,加之他自称是教书先生,群众皆曰其为先生。敌一时不辨,刚好我其他武装人员袭扰敌人,敌人将洪天寿与陈观法等人全押至黄桥庵据点。洪见形势危急,急趋陈观法面前,严厉警告陈。如果出卖,必不饶你。陈慑于洪和新四军的力量,没有敢出卖洪,后我方动员群众联保。
另一方面是洪天寿神威剿匪,句容东自陈武、东昌,北至下蜀、龙潭为丘陵起伏,地形险要,长江和京沪铁路横亘其间,敌据此为南京外廓和东西交通屏障。我方则为茅山抗日根据地与两淮联系的南北通道。江南沦陷后,此地盗匪出没,啸聚山林,各聚一隅。新四军初入江南,曾相继收编和剿灭过一些土匪,但那些未被收编和剿灭的土匪,反复无常,危害群众,甚至投敌充当伪军。一九四零年夏,洪在担任句容一区的区长时,便全力剿匪。
洪是本地人,熟悉地形,又充分利用了其机智勇敢神武的一面。他多次混入匪巢,摸清敌情,侦察匪踪,然后出其不意地派部队包围搜捕或利用匪部内部矛盾,施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没多久,惯匪董正仁、刘春遇、欧阳歪毛均先后伏法,匪患平息,洪一时成了传奇英雄。
所以洪一开口,众人都静下心来,倾听他的高论,“我这次来开会,建议樊司令把茅山保安司令部的一部分人抽调来,目的是观摩一下旅部特务连和四十八团战士军事训练的内容。这地方武装战斗力太弱了,有的连枪声都没听过,若去打仗,一个冲锋就垮下来。我们当然不奢望有主力部队这样的武器,但是还是希望旅部给我们解决一些。另外的问题是训练,我觉得有必要集中在某一地方强化一下,否则的话实在不能上战场,射击、刺杀、依托地形机动作战,这些军事技术不能掌握,形成不了战斗力,一旦打起仗来,便形同虚设。所以我和樊司令这次带了一些人,主要是想通过他们开开眼界,然后让他们回去再带动另外一些人,只是我觉得在现有条件下必须强化。至于如何进一步扩大地方武装,进一步发动民众,由于我认识能力有限,还没有明确的方法。”
“老洪说得好!”罗忠毅见洪天寿已说完,便接上了话头,他们已是老相识了,一九四零年冬他在句北时和洪天寿有过多次接触,洪对罗的军事指挥才能十分佩服,所以这次地方武装的话题主要涉及军事训练,他的弦外之音是希望罗忠毅能派一些军事教官去茅山保安司令部,罗忠毅也自然知道这一点,“刚才老洪说的意见很宝贵,他是搞地方武装的专家,说到武器,我们也头痛,我们的武器来源不外乎是几个方面,一是收缴国民党部队丢下的和民间土匪窝藏的。新四军初入江南,这类武器很多,但现在收缴得差不多了,这一点是不能作为来源了。第二是通过战斗来缴获,从战斗实际情况看,我们对日作战的规模不大,敌军也比以前狡猾,我们通过游击战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一条路也走不通。不过伪军的主意可以打,一者伪军的战斗力差,二者伪军可以策反,我觉得这方面可以下些功夫。
老洪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考虑,但主要着眼于自己解决,如果你了解一下教导大队的武器装备和四十八团部分班排的装备,你就会觉得我们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队几人一杆枪,每人几十发子弹,四颗手榴弹,只有旅部特务连的装备稍好些。第三是我们自己造,我们正在努力呀,但这也解决不了,一无技术二无材料,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原来建昌圩有一个兵工厂,现在立不住脚了,也搬到塘马一带,我有些担心,兵工厂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搬到塘马也是权宜之计。
但我们的兵工厂实在太简陋了,造什么呢?我们缺重武器,我们不能自己造,也不能仿造,廖司令他们在赤山曾缴获了敌人九二式步兵炮,怎么样,无法派用场。八路军在战场上缴获了步兵炮,待几发炮弹打完了,也只好放弃。轻武器也造不了,现在供给处想尽了办法也买不到材料,买来了也造不了。以前还能靠国民党提供一些,现在呢?……皖南事变后无论是经费、武器,完全靠自己……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主要是造手榴弹,手榴弹制造较为简单,也符合我们近身搏战的战术要求,但连这样简陋的武器,造起来也缺乏材料,现在鼓动群众提供材料,塘马周边的百姓自动收集铜、铁、壁硝,有的甚至把古董都献出来了。我看你们回去后,能不能仿造一些,大家想想办法,往往会出现转机和意外,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收获,地方武装的装备肯定会加大供应。”
罗忠毅看了看廖司令,“我和廖司令商量过,对地方部队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援,分拨几十支枪归你们……至于训练问题,我看也好,一方面可以派一些干部,但是在敌占区训练,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拉到旅部观摩整训是个办法,我觉得不妨和四十八团一道整训。既然来了,不能光看,但时间不能长,塘马这一带看似平静,但大家想想,这儿离敌伪据点也只有十几公里,我们可以活动的空间太小了。”他又看看洪天寿,见洪天寿脸上显出些许满意的神色,他便提高了嗓门,“你和樊司令应该创一个样板,至于经费和文化教育,旅部会研究的,我们在这方面肯定要加强的。”
诸葛慎一直作着记录,他倒没有急于发言。这个在北平大学读过书,又担任过长滆自卫团团长的干部和其他人一样,也都从地方武装斗争起家的,现在担任四十七团的团长。他从地方自卫团的团长继而担任到主力团的团长,他比别人更清楚,由巫恒通的新三团和他的长滆自卫团合并后的四十七团的情况,他从地方武装和主力部队两方面来考虑地方武装斗争,心情显得格外沉重。“罗司令、廖司令,与会的各位领导,作为四十七团团长的我,其实一直在搞地方武装斗争,刚才有同志说到经费问题、武器问题,训练问题以及民兵建设问题,都很对。必须抓,我完全赞同,我要讲的是这些工作非常繁重,大家切莫以为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就能解决问题。这需要军队、地方、民众大家齐心合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会有成效。”
他见罗、廖和与会代表看着他,说话格外响亮起来,连大祠堂天井里的警卫员也听得清清楚楚,“我们十六旅就是要建设正规化党军,但也不能放弃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说穿了地方武装就是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争,这样就可以使敌人淹没于群众的汪洋之中。如果仅靠主力兵团作战,完全打正规战,正好合了敌人的胃口,这一点罗、廖首长已说过,我们四十七团完全按罗、廖首长的指示在茅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但我们不能夸大民兵组织的前景,有人说我们不必花大力气建设正规兵团,只需发展民兵,到时候便有几万,甚至几十万,我觉得不可能,苏南一共有多少民众,你能调动得起来,虽然我们四十七团在方仙桥、长滆、丹阳奔牛和运河伏击战斗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另外一个问题也暴露出来,你会发现我们的四十七团一会儿部队数量甚大,一会儿就锐减。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们的部队都是镇、句、丹、金的本地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参军的目的并不明确,虽然他们痛恨日本鬼子,但他们不完全明确武装斗争和抗击日寇的关系,来参加部队的动机不一,有的是单纯为了报私仇,有的是吵了架,有的想当官,有的是出于其他原因,因此会发生开小差现象,甚至拖枪逃跑,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家乡观念重,打仗不愿离开家乡,也有一部分人参军是为了吃饭,遇到荒年,对敌斗争不激烈时,会来许多人,如果遇到残酷的战争环境,他们就会动摇。现在敌伪展开和平攻势,事情更复杂,正规部队尚且如此,地方武装可想而知。我们这儿不是华北,也不是苏北,我们的难度更大,我们必须迎头而上,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盲目乐观,认为能发展到几万、几十万。苏南的民兵,我个人看法,很难发展成华北、苏北的局势,我的看法是地方武装宜规模小,却要精炼,主要是保护我地方政府从事对敌斗争的安全,然后慢慢过渡到发动民众抗战上来……”
诸葛慎指出的问题,其实罗、廖早已看到,他们就地方部队和正规部队的关系早已有了一致的看法,他们已有了打算安排。问题是对敌斗争十分艰难复杂,苏南的问题远不是闽西时的问题,也不是江南指挥部时的苏南问题,抗战进入了空前的残酷阶段,苏南的抗战远非陈、粟在苏南时的那么简单,现在十六旅孤悬苏南,国共已处于军事对峙阶段,新四军的军事政治力量在苏南十分脆弱,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局外人是无法知晓其中的困难。他们已竭尽全力要在苏南立住脚,扎住根,然后进一步扩大武装力量。但他们两人下定了决心,不管困难多大,也要血战到底,几天前他们两人联合签名给军部的报告也表明了这一点,现在诸葛慎的一段话又触到了他们的敏感神经。